[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六(之二)
 
{返回 楞严经轻松学·超然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07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六(之二)

   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诸位众生,喜爱统领鬼神,来巡视、统辖、保护世间国土。那么,我便会在他们面前应现出天大将军之身,为其说法,让他们成就心愿。”
  
   【天大将军】四大天王座下,各有八位天将,称为三十二位“天大将军”,分别统领八部鬼神,负责巡察一切世间国土,降伏邪神,赏善罚恶。
   韦陀菩萨就是三十二位“天大将军”之一,菩萨以童子身护持佛法与善法,自律甚为严格,不亲近天女,诸天皆钦佩不已。据说,连菩萨的领导们,即四大天王,见到韦陀天将到来,都纷纷起身相迎呢。看来,这天堂就是好,连领导的素质都如此之高。
  
   “三十二应”第十种,应现四大天王身:
  
   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诸位众生,喜爱统辖世界国土,保护世间众生。那么,我便会在他们面前应现出四大天王之身,为其说法,让他们成就心愿。”
  
   “四大天王”又名“护世四大天王”,位于须弥山半山腰的东、西、南、北四方,守护着一个小世界之国土的安全。因此,四大天王对于人世间的恩德很大,如同日月一般。生为四大天王之因,大约是奉行上品“五戒”、“十善”,特别是不邪淫,同时好乐于护国安民之事,以善法利益国民,教化国民,等等。
  
   “三十二应”第十一种,应现四大天王国太子身:
  
   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诸位众生,渴望出生在四大天王的天宫里,负责管辖、驱使诸鬼神等。那么,我便会在他们面前应现出四大天王国太子之身,为其说法,让他们成就心愿。”
  
   【四天王国太子】指四大天王的诸位王子们。
   据圆瑛法师引《大吉义经》之经文:“护世四王,各有九十一子,姿貌端正,有大势力。”唐代灌顶大师对于该经做了注疏,记载了一个有关于“四天王国太子”的神奇事例,大意如下:
   在唐代天宝年间,西域五国曾经联手兵犯长安,唐兵不敌,唐元宗于是急招不空三藏施法救国,不空大师便持念“护国仁王陀罗尼”咒,刚刚持诵了二七一十四遍,忽然见到一位神将,率领着五百天兵,列阵于皇宫上空,神将对不空大师说:“北方天王第二子独健,来救长安。”
   番兵来到长安城下,忽见无数天兵天将布阵于空中,严阵以待。番兵皆生畏惧之感,其首领感叹曰:“中国有圣人,不可犯也!”随即退兵回国。元宗皇帝大喜,敕命各州皆建“天王殿”供奉四大天王。从此以后,海内名寺宝刹都建有天王殿,祈祷国泰民安。
  
   “三十二应”第十二种,应现人间国王身:
  
   若诸众生,乐为人王。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诸位人间的众生,想要成为国王。那么,我便会在他们面前应现出人间国王之身,为其说法,让他们成就心愿。”
  
   【人王】人间的国王。
   依佛经所说,人间的国王有五类:一、金轮王,统辖四大部洲,有七宝随身,能随金轮宝飞行于四天下;二、银轮王,统辖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和南瞻部洲三洲,唯除北俱卢洲,能随银轮宝飞行于三天下;三、铜轮王,统辖东胜身洲和南瞻部洲,能随铜轮宝飞行于二天下;四、铁轮王,统辖南瞻部洲,就是咱们全地球,能随铁轮宝在一天当中飞行游遍南瞻部洲。
   以上四种叫做“转轮圣王”,出现在人寿最长的时代,有一种说法是人寿八万岁以上之时。因此,如今时代是没有“转轮圣王”出世的,人寿短促,福德浅薄的缘故。如今的国王,以及大家所知历史上的国王,都属于第五类人王,名为“粟散王”,就是指众多国家当中的各个国王,多得像粟米粒一样,所统辖的国土大小不一。
   在这些“粟散王”当中,极个别较大的国王,能够以武力吞并许多小国家,统辖很大的范围,有时也被称为“转轮王”,例如印度的阿育王,等等。但其显然不同于“转轮圣王”,不曾统辖整个南瞻部洲的缘故,也没有铁轮宝和飞行能力。这种“转轮王”准确的名字叫做“军轮王”,只是以武力侵占而已,并不具备“转轮圣王”的诸多功德。
   未来世成为国王之业因,大体是奉行五戒十善,时常做利益国人的事业,等等。通常,也需要多生多世的善业累积,才能够在未来的某一生,成为国王。
  
   “三十二应”第十三种,应现家族长者身:
  
   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诸位人间的众生,喜爱主持家族事务,被社会所推重。那么,我便会在他们面前应现出家族长者之身,为其说法,让他们成就心愿。”
  
   【长者】指家族长者,如“族长”之类。年长德高,为家族所推重,主持决议家族里的大小事务。来世成为“长者”之因,大约是时常爱护帮助族人,道德高尚,乐善好施,等等。
  
   “三十二应”第十四种,应现居士身:
  
   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诸位人间的众生,喜爱清谈各类学问,以清净道德自居。那么,我便会在他们面前应现出居士之身,为其说法,让他们成就心愿。”
  
   【名言】名词概念,指各类学问,哲学、文学、宗教、艺术,等等。其中,“名”即概念与道理,需要用语言文字来诠释和表达,故称“名言”。
   在佛教当中,“名言”大约都是此含义,与如今所说的“名人名言”,即“名人的话”含义有所不同。
   【居士】闲居清修之士,诸如隐士、艺术家、文人雅士、养德修身之人,等等。
  
   此“居士”之含义,不同于如今大家所说的学佛居士,学佛居士正规名字叫做“优婆塞”和“优婆夷”。而这个“居士”不论学佛与否,是泛指不参与国事的闲居清修之人。
   做一个这样的“居士”可不简单,既要闲居,还得养家糊口,肯定是有本事、有才华、有技艺、有福德之人。或者,有大笔遗产继承也行。其最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安于清闲,养德修身,这份儿优雅情怀,足令世人羡慕。
  
   问:如何能够在来世做一个这样的“居士”呢?
   答:一是发愿,二是学习各类知识,三是看破尘世之庸俗,四是培植福报,五是修养德行。
   再问:如何能够在今生做一个这样的“居士”呢?
   答:您在过去世已经储备了上述五个因缘,今生才有可能做到。
  
   所以,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不一定今生就能够满足大家的心愿。条件具备的,今生就可以实现;不具备的,则需要培植因缘,有待于未来世了。
  
   “三十二应”第十五种,应现宰官身:
  
   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诸位人间的众生,喜爱治理国土,热衷于明察地方的大小事务,并决断之。那么,我便会在他们面前应现出宰官之身,为其说法,让他们成就心愿。”
  
   【剖断】明察与决断。“剖”:分析、辨别。
   【邦邑】大地方为“邦”,例如省、自治区等等;小地方名“邑”,例如县、镇之类。
   【宰官】一切官员之通称。
   “宰”者,治理;“官”者,公务。古时候,上至宰相,下至县令,都叫做宰官,亦名朝廷命官。如今官职,比对可知。
  
   问:如何能够在来世成为“宰官”呢?
   答:首先得保证自己能够继续做人,那就是守持“五戒”与“十善”,奉行伦理道德,这是来世做人的基础。其次,需要关心地方事务,热心慈善与公益事业,多做利益国家与大众的事,不做违害众人的事,也不做杀生害命的事。
   再问:如何能够在今生成为“宰官”呢?
   答: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打地洞。敢问您是哪一路的?要是种群不对路的话,还是踏实做老百姓比较好。要是已经开始上路了的话,嘿嘿,送您一句千古名言,民间有句俗话,叫做“一世为官九世牛”,这其实已经“言轻”了,真实结果比这要严重得多,望您好自为之。
  
   “三十二应”第十六种,应现婆罗门(术士)身:
  
   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诸位人间的众生,喜爱各类术数,以延年益寿为人生目标。那么,我便会在他们面前应现出婆罗门之身,为其说法,让他们成就心愿。”
  
   【数术】泛指一切民间学问与技能。其中,“数”指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等等;“术”指医卜命相,咒水书符,等等。
   【摄卫】调理养生,延年益寿。其中,“摄”指能量与营养摄取,“卫”指固本培元,抵御诸邪侵扰。
   【婆罗门】汉译“净裔”,据说是劫初降生人间的梵天之后裔。又名“梵志”,志在通过修行,重新求生梵天。婆罗门在古印度属于尊贵种性,不从事社会生产,而专门从事修行与各类术数研究,因此,他们掌握着多方面的学问与知识。
   中国没有婆罗门,勉强与之相当的,大约是民间各方面的高级术士。
  
   “三十二应”第十七种,应现比丘身:
  
   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俗世的男子,好学佛法志愿出家,愿意持守种种戒律。那么,我便会在他们面前应现出比丘之身,为其说法,让他们成就心愿。”
  
   【比丘】奉行二百五十条戒律的出家男众。“比丘”有多种含义,所以不翻,只进行音译。其含义有三种:一、乞士,内乞诸佛教法以滋养法身慧命,外乞众生饮食以滋养色身。二、怖魔,当一位比丘登坛受戒之时,地神赞叹并转告天神,天神赞叹并逐层上报,一直传到六欲天的魔宫,正在受用他化妙乐的魔王一听,立即心生恐怖,感慨自己又少了一个眷属。三、破恶,持戒修行以破除身、口、意三业当中的恶习。
  
   问:如何是来生出家之因?
   答:一、恭敬三宝,虔诚皈依;二、有条件时,可受持“八关斋戒”,种下出世种子;三、随力供养寺宇僧众,或参与佛教事业;四、平日受持“五戒”,淡化种种世间习气;五、发出离心和菩提心,赞叹清净梵行;六、适当学习经论,实践禅修。
   再问:今生如何才能出家?
   答:目前出家门槛很低,只要肯去寺院结识僧人,都能够找到出家之路。问题是:即便出家了,能坚持走下去吗?会不会三心二意而徒增烦恼呢?会不会到处都看不惯呢?会不会总是牵挂着家人而心神不宁呢?福报好的话,会不会腐败变质呢?福报不好的话,会不会受不了一时之苦呢?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再去出家不迟。
   继续问:唉,已经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不知道还有没有出家的机会呢?
   答:有的是。如今汉传佛教的情形,真的出家人正在减少,混进来的经忏僧,以及高级腐败变质分子越来越多。信众们需要更多的持戒僧人,来带领他们一起修行,也给予他们信心。
   各位六零后、七零后渴望出家修行的兄弟们,告诉您最后一招儿,在您退休的时候,开始拿养老保险之时,乃是您出家修行的大好时机。在此之前,您需要把家人的工作做通,做绝(拿到离婚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需要了解寺院和接近出家人,弄明白出家的相关情形。还要把身体调养好,工作别太拼命,留着本钱,将来好修行,甚至弘扬佛法呢。
   六十岁,要在过去,就快玩完了,现如今物质生活水平比较高,活他个八、九十岁并不难。所以,各位兄弟,抓住人生的最后二十年吧。
   不要担心受戒年龄问题,超出几岁问题不大,只是一定要坚持坐禅,坚持学习佛经,在生活当中磨练自己,消除业障,增长智慧,看破这个无聊的尘世,积攒力量,准备做人生的最后一搏。同时,祈求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吧。
   只要您拥有出离心和勇气,所谓出家的“因缘”就都已经具备了。在寺院里,哪怕是一个乡村小庙,带着自己的养老金,一边持戒修行,一边随力宣扬佛法,如此安度晚年,岂不惬意而安心?况且,往生净土,也变得容易了;成为高僧,也有可能呀,如昌臻老法师即是。
  
   “三十二应”第十八种,应现比丘尼身:
  
   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俗世的女人,好学佛法志愿出家,愿意持守种种清规戒律。那么,我便会在她们面前应现出比丘尼之身,为其说法,让她们成就心愿。”
  
   【比丘尼】受持奉行三百八十四条戒律,以及“八敬法”的出家女众。
   本来,佛陀不允许女人出家,这也是许多古佛的传统。主要因为“女身”障碍比较多,不适合远游、住山及苦行,容易受到各种伤害。情绪化也比较严重,不利于正定和正智慧的发扬,不利于正法住世。
   后来,由于佛陀的姨母摩诃钵阇波提等人的一再请求,以及阿难尊者的三次慈悲祈请,世尊才勉强答应女人出家,但特别制定了明显男女不平等的“八敬法”,要求比丘尼恭敬一切比丘如奉师长。否则,就不允许女人出家。
  
   有人问:佛陀平等慈悲一切众生,可为啥要制定这个男女不平等的“八敬法”呢?
   答:世尊成佛于五浊恶世,如《阿弥陀经》云:“是为甚难”,人的素质本来就差,队伍难带呀。要想把出家弟子们管理好,必须得戒律严明。单有比丘还好说,一旦有了比丘尼,在教团内部的相互交往当中,就特别容易发生男女问题。
   人就是这么个东西,饮食加男女。如何解决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比丘和比丘尼之间划出界限,“八敬法”于是应运而生。因为,与人保持距离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恭敬和礼节。当一位比丘尼奉行“八敬法”的时候,虽然她内心喜欢某位比丘,却碍于礼节而难以表达,女性的粘劲儿施展不出来,发生问题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少了。
   当一位比丘喜欢某位比丘尼的时候也是一样,有碍于“八敬法”之礼节,会让他难以表达情意,也会让他的欲望变得索然无味。佛教历史上,正是由于“八敬法”的存在,在比丘和比丘尼之间发生的男女问题很少,我几乎不曾看到此类记载。
   但是,如今许多人反对“八敬法”,甚至建议取缔。事实上,就算不取缔,如今的比丘尼也不太愿意奉行“八敬法”了,她们心里往往会这样想:哼,这些臭男人,修行还不如我呢!为何要恭敬他。
   这末法时代呀,事事颠倒,就知识、学问和才华来说,比丘尼越来越会胜过比丘,在台湾和香港特别明显,已经全面阴盛阳衰,“八敬法”也已经岌岌可危了,可谓是名存实亡。于是,表面上,比丘和比丘尼男女平等了,实际上呢,在这所谓的平等交往当中,犯戒的问题会越来越多。
  
   据佛陀开示,“女身”有五种障碍:一、不得做梵天王;二、不得做帝释天王;三、不得做魔王;四、不得做转轮圣王;五、不得作佛(法王)。
   换句话说,当一个女人功德具备以后,将要成为上述五种殊胜之王的时候,她就会转变女身,而以男身成就上述五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法华经》当中,娑竭罗龙王年方八岁的女儿,在以宝珠供佛之后,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去往南方无垢世界示现成佛。
  
   有人问:在这“五王”当中,其它还好理解,难道“魔王”也很殊胜吗?
   答:毫无疑问。所谓“魔王”,乃是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王,具有极其广大的神通变化与福德受用,常借着其它众生所化现的欲境而自在受乐,故名他化自在,乃是欲界当中法力最大的天神,怎会不殊胜呢。
   只是,如《大智度论》云:“魔者欲界主,有大力势,常憎行道者。”它总是阻碍众生修道,不愿意众生脱离它的统辖,因此,才把它叫做“魔王”。
  
   “三十二应”第十九种,应现优婆塞身:
  
   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俗世的男子,信奉佛法,乐于持守五戒。那么,我便会在他们面前应现出优婆塞之身,为其说法,让他们成就心愿。”
  
   【五戒】在家、出家通行之戒法,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在家信众皈依三宝之后,随其自愿,可以受五戒,也可以不受,还可以逐条分开受。
   所谓的“戒”,在于止恶行善,在于清净身心,在于生定发慧,乃是佛教修行人最基本的行持内容。
   【优婆塞】译为“近事男”,即亲近承事佛法僧三宝的男子。按中国人习惯,与“优婆夷”共同称为佛教居士,或在家居士,或居士。
  
   有人问:在家居士该如何“亲近”、“承事”佛法僧三宝呢?
   答:所谓“亲近”,就是接近并学习;所谓“承事”,就是恭敬、护持与供养。所谓“佛宝”,清净法身是也,一切应化如来是也,应当信奉;所谓“法宝”,一切经论教法是也,应当学习、思维并实践;所谓“僧宝”,一切贤圣僧是也,一切持戒清净僧是也,应当接近、护持并随力供养。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那些不守根本戒律,却穿着僧装的人,不是“僧宝”,根本不应当接近、护持与供养,而应当远离。对此,需要各位居士与信众们如实观察。
  
   “三十二应”第二十种,应现优婆夷身:
  
   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俗世的女人,信奉佛法,愿意以五戒修身自居。那么,我便会在她们面前应现出优婆夷之身,为其说法,让她们成就心愿。”
  
   【优婆夷】译为“近事女”,即亲近承事佛法僧三宝的女子。
  
   有人问:仅仅皈依三宝,而不受五戒,是否可以呢?是否算作佛教居士呢?
   答:完全可以,这叫做“三皈依”居士,有别于“五戒”居士和“菩萨戒”居士,是真正的佛弟子,会得到“三皈依”护法神的护持。
   再问:暂时不皈依三宝,是否可以修学佛法呢?
   答:当然可以,我们都是从那个阶段走过来的。先学习经论,等到有了充足信心之时,遇到合适的皈依师之时,再发心皈依也不迟。
   不过,那些学佛多年而迟迟不肯皈依三宝的人,显然不是一心学佛的人,而是杂修各教的人。他们特意给自己保留了各种可能性,暗自期待着各种机缘。因此,他们未必能够得到佛教护法神的护持,通常也难以深入经论教法,道心不专一的缘故。这种学佛方式,不值得提倡。
   另外,那些皈依三宝以后,还在同时学修外教法门,甚至学修气功和鬼神教法的人,他们不是真正的佛弟子,并会因此而失去“皈依体”,也失去佛教护法神的护持。在他们当中,非常容易发生被鬼神侵扰之事,容易发生各种精神疾病和知见问题。
  
   “三十二应”第二十一种,应现女主等贵妇人身: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音:姑),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世间的女人,喜好掌管内政,以维护家族和国家。那么,我便会在她们面前应现出女主之身,或者国夫人、命妇及大家之身,为其说法,让她们成就心愿。”
  
   【女主】女皇、女王等为真正的女主,全面掌管国事;此处则指天子之后妃,是掌管宫内事务的女主。
   【国夫人】指诸侯王之妻,或邦君之妻。
   【命妇】指“诰命夫人”之类,受朝廷封号的官员妻子。
   【大家(音:姑)】指才德兼备,被尊为女主之老师的女人。例如皇后的女老师,等等。
  
   “三十二应”第二十二种,应现童男子身:
  
   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世间的男子,希望能够不沾染男女欲望,保持童男身的纯净。那么,我便会在他们面前应现出童男子之身,为其说法,让他们成就心愿。”
  
   【不坏男根】不发生男女关系,保持童男身的纯净。
   武学当中有一门所谓的“童子功”,就有这样的要求,据说,可以达到非凡的功力。对于出世解脱来说,童男身和童女身也相对容易获得成就。
  
   童子身还特别有利于禅定,已故的冯冯居士,据他自己说,就是由于连续五世以童子身修行,才感得了他这一生的“报通”,以及禅定的不修自来。
   在如今时代,保持“童男身”和“童女身”,都不容易做到。如果有此心愿的小朋友们,可以祈求观世音菩萨,便会得到菩萨的加持与帮助。
  
   “三十二应”第二十三种,应现童女身:
  
   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世间的处女,希望保持处女之身,不要遭受侵犯和强暴。那么,我便会在她们面前应现出童女之身,为其说法,让她们成就心愿。”
  
   相对来说,与“童男身”相比较,保持“处女身”更加困难。由于女性体力上的先天劣势,她们需要家人和友人,以及社会良知的保护。当然,洁身自好是根本,为人处事和自我保护的智慧也需要充分学习。
   还有,就是不要忘了祈求观世音菩萨,菩萨大慈大悲,会尽力加持众生满足其良好心愿。
  
   “三十二应”第二十四种,应现诸天身:
  
   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诸天众生,希望能够脱出天道,转生人间。那么,我便会在它们面前应现出诸天之身,为其说法,让它们成就心愿。”
  
   【乐出天伦】希望能够脱出天道,转生人间。
   历代大德之注解,基本都是此意。综合上下文,如此解读也最合理。
  
   有人问:天堂那般美妙,为啥反而想要脱离天道,转生人间呢?
   答:若论福报与受用,人道远远不及天道。但是,如果想要修行,则是人间最佳,苦乐参半的缘故,容易发起出离心和正念的缘故。因此,佛陀都在人间成就正觉,三乘圣者也都是在人间获得成就,佛教僧团以及世尊的教法、戒律,等等,也主要是在人间流传。
   大菩萨们行菩萨道,主要还是在人间,因为,人世间的众生最需要佛法,最需要以身作则的示范和引导。其它道的众生,三恶道由于业力太重,没有闻法的能力和修行条件;修罗道的众生嗔习严重而好斗,很难修行;天道众生福报太大,太享受了,根本顾不上修行。
   因此,一部分有觉悟的天人,便会发愿降生人间,希望到人间来修行,以便超越生死轮回。以下列举了六种鬼神类众生,它们也都希望超出本类,投生到人间来修行,道理是一样的。
  
   “三十二应”第二十五种,应现龙身:
  
   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龙类众生,希望能够脱出龙道,转生人间。那么,我便会在它们面前应现出天龙之身,为其说法,让它们成就心愿。”
  
   【龙】梵语“那伽”,汉语名“龙”,大约有四类:一、守护天宫;二、兴云降雨;三、主江河湖海;四、守护伏藏。据《阿含经》等佛经开示,龙类前生也是修行人,有些还是出家人,只因嗔恨心比较重,喜好争论与争斗,福多慧少,故堕入龙族,虽有神通与福报,却属于天上的畜类,在“六道”当中,可以算作修罗道。
  
   问:龙族以及后面的诸部鬼神等,如何才能够投生到人间来修行佛法呢?
   答:首先要皈依三宝,其次最好能够受持五戒,然后还要护持佛法和修行人,与人道结善缘,福德因缘一成熟,就可以前往人间投生。
   再问:它们怎样皈依三宝呢?
   答:它们有神通,遇到有缘的高僧大德,它们便可以变化为人形,悄悄地前来皈依或受戒。如果有缘遇到圣僧的话,它们也可以直接向圣僧请求皈依与受戒。在《高僧传》当中,此类事情多有记载。
  
   “三十二应”第二十六种,应现药叉身:
  
   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药叉类众生,希望能够脱出本类,转生人间。那么,我便会在它们面前应现出药叉之身,为其说法,让它们成就心愿。”
  
   【药叉】别译“夜叉”,翻译为“捷疾”,行动迅速的缘故;或“勇健”,勇猛强健的缘故;或“暴恶”,其形相看似粗暴凶恶的缘故。形相虽然不佳,但药叉大多拥护如来正法,属于常见的护法神,据《最胜王经》:“是等药叉,悉皆爱乐如来正法,深心护持”。
  
   “三十二应”第二十七种,应现乾达婆身:
  
   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乾闼婆类众生,希望能够脱出本类,转生人间。那么,我便会在它们面前应现出乾闼婆之身,为其说法,让它们成就心愿。”
  
   【乾闼(音:踏)婆】亦名“乾达婆”,翻译为“香阴”,以种种香气为食物,滋养其五阴。居住在须弥山南面的金刚窟,是帝释天的乐神。每当帝释天需要天乐之时,便点燃沉香之类的上好名香,乐神乾闼婆便会寻香而来,为帝释奏乐。
  
   “三十二应”第二十八种,应现阿修罗身:
  
   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阿修罗道众生,希望能够脱出本类,转生人间。那么,我便会在它们面前应现出阿修罗之身,为其说法,让它们成就心愿。”
  
   【阿修罗】翻译为“非天”,有天福,而无天德。
   据《楞严经》第九卷,三界当中共有四种阿修罗,分别属于“鬼道”、“人道”、“天道”和“畜生道”。此处所说的阿修罗,主要指“天道”阿修罗,即“非天”之神,有大力,性多嗔怒,常常与梵天王、帝释天和四大天王争权。
   阿修罗的前世,也是修行人,因布施、持戒、禅定、修福等等善因缘,而感生到天界,受天福;但却因为习性多嗔怒,争强好胜,喜争斗的缘故,做不了天人,而成为“非天”之阿修罗。
  
   “三十二应”第二十九种,应现紧那罗身:
  
   若紧那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紧那罗众生,希望能够脱出本类,转生人间。那么,我便会在它们面前应现出紧那罗之身,为其说法,让它们成就心愿。”
  
   【紧那罗】汉译“疑神”,其形象似人,但头上长有一只角,令见者难免生疑。旧译“歌神”,形貌虽丑,但歌声美妙,是帝释天的唱歌之神。
   紧那罗的来历,据《菩萨处胎经》云:“须弥山北,十宝山间,有紧那罗,于中治化。由昔布施之力,居七宝殿,寿命极长。天欲奏乐,腋下汗流,便自上天。”
  
   “三十二应”第三十种,应现摩呼罗伽身:
  
   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摩呼罗伽众生,希望能够脱出本类,转生人间。那么,我便会在它们面前应现出摩呼罗伽之身,为其说法,让它们成就心愿。”
  
   【摩呼罗伽】汉译“大蟒神”,或“地行龙”,虽属于鬼神类,但不能飞行,因宿世虽行布施等善法,却多有嗔恚而感生。人类肉眼看不见,不属于同一法界的缘故。
  
   “三十二应”第三十一种,应现人身:
  
   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各类众生,乐于做人,希望转生到人间来修行。那么,我便会在它们面前应现出人身,为其说法,让它们成就心愿。”
  
   这些众生希望与人交流,希望得到人的指点,因此,观世音菩萨就为它们应现人身而说法,帮助它们成就心愿。
  
   “三十二应”第三十二种,应现与“非人”等同类身:
  
   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非人’众生,或者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众生等,希望能够脱出本类,转生人间。那么,我便会在它们面前应现出同类之身,为其说法,让它们成就心愿。”
  
   【非人】泛指一切鬼神之类,能够变现出人形,却不是人。
   【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依照《楞严经》第七卷,“有形”指有色形的精灵众生,如休咎精明之类;“无形”指没有色形的众生,如空散销沉之类;“有想”指仅具有受、想、行、识四蕴的众生,没有色蕴,如鬼神精灵之类;“无想”指没有受、想、行、识四蕴,仅有色蕴的众生,如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之类(它们不是绝对的‘无想’,仍具有‘枯槁乱想’)。待后文详明。
  
   这些众生希望得到同类的指点,或者说,它们只能够与同类进行交流,因此,观世音菩萨就为它们应现出同类之身而说法,帮助它们成就心愿。
  
   总之,观世音菩萨乃是“应以何身度者,即现何身度之”。菩萨如此大慈悲力,名为“三十二应身”,在《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当中,则名为“普门示现”,两经可以对照学习。
   菩萨如此功德,皆因三昧而成就,故菩萨小结说: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这就叫做微妙清净的普入十方国土利益众生之‘三十二应身’,如此功德,都因为‘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之无作妙力,而得以自在成就。”
  
   【妙净】微妙清净,妙用清净。
   “妙”指“三十二应身”,乃是“寂灭法性”的不思议妙用;“净”指“寂灭法性”,不会被“三十二应身”等一切妙用所破坏。
   【无作妙力】此“三十二应身”之广大神通力,不因造作心念而有,本自无为,随缘而现,故名“无作妙力”。
  
   其次是“十四种无畏”:


{返回 楞严经轻松学·超然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楞严经》轻松学 卷六(之一)
下一篇:《楞严经》轻松学 卷六(之三)
 《楞严经》轻松学 卷四(之十二)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十二)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七)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六(之一)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三(之四)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六(之三)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九)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二(之十)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六(之四)
 《楞严经》轻松学 卷四(之九)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四弘誓愿略讲[栏目:达真堪布]
 漫说《中阿含》(卷十八)~E 五、娑鸡帝三族姓子经[栏目:界定法师]
 不是我能行,是我业重要消——二〇〇九年头陀行学习体会报告(释亲宣 沙弥)[栏目: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
 每日禅修的重要性[栏目:葛印卡老师文集]
 华严七祖是指谁?[栏目:每天读一点佛教常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八十二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F 976经、977经:此二经记述尸婆外道请教佛陀之事。[栏目:界定法师]
 永明延寿的心性论(杨曾文)[栏目:永明延寿大师思想研究]
 迦叶夫妇[栏目:罗汉菜]
 2012年3月仙岩寺小参答疑(二):关于觉性、正念[栏目:隆波通禅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