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小技巧
打坐的时候,重量不是落在尾巴股上,而是落在两个膝盖上,身体往前面倾。如果重量落在尾巴骨(股?)上容易引起胸闷,由于气血是前面降后面升,所以气血就不容易从背后升到头顶。如果盘腿后身体向前面倾一点点,尾巴骨正好是悬空的,这样一来,前面的气一沉,尾巴骨的气血就上来了,所以越坐头脑越聪明。为什么有的人越坐头脑越迟钝呢?就是头脑供血、供氧不足。为什么不足呢?因为打坐时压住了尾巴骨。为何所有打坐的垫子都是45度的斜坡呢?就是因为要让力量往前倾,使尾巴股骨悬空。另外一点就是打坐的时侯肩膀要有意识的往下沉,脖子要伸一下。如果肩膀抬高,说明气没沉下去。气如果真的沉下去了,肩膀一定是塌的,脖子是往上伸的。
有人问所谓的观想是不是头脑想像出来的?没错,刚开始观想就是头脑想象出来的,是有意识的想。请问大家,你妈妈长什么样子还需要经过头脑想吗?是不是不需要?因为她的样子已经深深的刻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同样的道理,佛教里面的观想也是如此。刚开始是用头脑想,到了某个阶段之后,不用经过头脑自己就会有本能的反应了。
人很难自己看清自己,有时需要借助他人才能看清自己。所以基督教徒问上帝,为什么给人类造的眼睛看得清别人却看不清自己?上帝说:“就是要让你和别人协作才能够成功。”一个人不能成功,必须要和别人合作才可以成功。和谁合作呢?和你的另一半合作。如何和你的另一半合作呢?就是要好好爱你的另一半。我们的身体分成四份,前面两份,后面两份,我们自己只能看到自己前面的下半身,上半身和背后自己是看不到的。谁可以看得到呢?就是你的另外一半。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狂妄,因为自己永远只认识自己的四分之一。还有四分之三是让你去请教别人。所以人的一生永远有一个共同的角色----学生。即使你现在已经是大师了,但你仍然只了解自己的四分之一,剩下的四分之三要靠你的同参道友来帮你看清。上帝在造人的时候就已经给人类留下了与人合作的机会,目的是不要让一个人太狂妄,一个狂妄的人很容易失败。
佛教不主张万物是由上帝创造的,而说世间万物皆是因缘和合而成。任何一件事的成功皆是因缘和合而成。一件事情的失败,也是因缘所至。所以不要想一个人来完成一切事情,那不可能的,必须要有团队,这样才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有心者才能得之
一个人只有尊重钱财,才能够发财!小时候父母给我两毛钱,我把它贴身,搞得整整齐齐,因为尊重钱的原故,所以长大以后就会发财,我十七岁就是万元户了。
居士问:您说的重视钱和尊重钱,跟贪财有区别吗?
师:有本质的区别。一种是贪婪的,而说的是尊重。佛教讲万物皆有灵性,都会有一个神在守护着它。兰花有兰花的神,茶有茶的神,钱财有钱财的神,美女有美女的神......我们之所以尊重一件事物,是尊重自己的信念,是尊重它背后的神,尊重神灵就会招感宇宙的这种能量---财的能量、兰花的能量、美女的能量......为什么漂亮的模特甘愿嫁给一个丑男人呢?因为这个模特终于在这个男人那里找到了受人尊重的感觉,这个男人把她读懂了,把她当宝贝。为什么一个潇洒的男人却娶了个丑妻子呢?因为他不把女人当回事,所以就不配、不应该拥有美女。从唯心的角度讲这样是非常有道理的,从科学的角度讲也是有道理的。比如刚刚说的理财的问题,我研究过比尔盖茨和李嘉诚的发家史,李嘉诚十六七岁就在药店里面当伙计抓药、跑堂、追债等等。李嘉诚的老板说他那里有好几个小伙计,每次在交钱的时候,只有李嘉诚把钱搞的板板正正、规规矩矩。李嘉诚的老板说:“将来这个小伙计能够干大事,因为他尊重钱,他热爱钱,把钱当做神灵来恭敬,将来必然能够发财。”
同样的道理,作为和尚如果很爱惜袈裟,说明这个小和尚将来必然能够当方丈,做祖师。如果一个和尚把袈裟弄的拖拖拉拉,破破烂烂,搞了个洞也不管,说明他不尊重袈裟,不把袈裟当生命,当他的命根子来维护,那么这个和尚就不值得培养。
从一个人的房间也能看出这个人的内心是否井然有序。房间乱糟糟的,证明他的内心没有井然有序,那么在做事的时候就不会有大的成就。
居士:师父,佛教不是讲万物皆空吗?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师父:只有做过之后才能放得彻底。有些人没有用真心对待万物,所以永远也超越不了万物,永远都放不下。只有用心对待了某些事情,因为曾经拥有过,品尝过,和它融为一体过,明白过,所以才能够彻底的放下它。没有拥有就不懂得放下。拥有过,感受过,才能够超越、放下......
居士:不知道今后的人生路应该怎么走?昨天问过您,但您没有说。
师父:凡是问这种问题的人,我都不会回答,因为他现在还是一个没有主心骨、没有方向的人,即便是跟他说,他也不会按你说的去做。一个有主心骨的人不需要跟他说,他也知道怎样去做。所以佛教里有个观点:说了也是多余的。但为什么还要说呢?只是为了满足说话人的需要,不是满足问话人的需要。比如说我讲了十年的课,不是因为这里的人的需要,而是我自己需要,因为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法师就要不停的讲。如果没有人,让我对着木头讲是没有那种感觉的。在讲的过程中会有人提问题,这样会把我的灵感和思维打开。他们以为自己需要,实际根本不需要,真正需要的是讲话这个人。如果说讲话的这个人头脑不清晰,那么他讲也是白讲。但是我非常清楚为什么要拉一帮人坐在这个地方听自己讲。如果对方是有觉知的人,他听了也会开悟。但是更多的人在下面听,因为没有警觉、没有觉知的原因,听了也是白听。所以才有传统的学艺不能靠教的说法,凡是有心之人,你不教他也会偷偷的学会。凡是没心的人,你教给他也不会。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刚出家时我是没有信仰的,只觉得佛教这个氛围好,两年后,当我了解了佛教,才开始信佛,这时候才知道这是我毕生要用心血来追求的东西。于是立定了志向、锁定了目标、努力了二十几年,现在还在努力。那时候我就说要成佛,要当大师,在这二十几年当中,有很多升官发财的机会,有很多出国留洋的机会,有很多做上门女婿的机会......但我始终没有违背自己的初衷,要当一代宗师。既然要当大师,就不能被沿途风光左右。人的一生当中见异思迁的机会太多了,根本忙不过来,只有死心塌地的做一件事才会成功。
居士:您昨天为什么说要寻找明眼人来指导呢?
师父:明眼人是针对明眼的信徒。只有变成明眼的人,才认识明眼的人。只有变得有智慧,才认识有智慧的人。两个有智慧的人,两个明眼的人走在一起才能达成共识。我是个幸运的人,一出家就碰到了明师,他说我这一辈子好好努力一定能成为大师,就是因为这句话,我一直在努力奋斗,因为我相信他。如果我不相信他,就不会因为他一句话而努力几十年。人的一生当中很难碰到让自己相信的人,一旦碰到了就要去珍惜。没碰到不要抱怨,碰到了就好好的去珍惜去努力。
人的一生能为你做事的也就是那么三五个人,但是要透过几百万人才能认识这三五个人。大家看一看东华寺的建筑,大殿一个功德主,法堂一个功德主,禅堂一个功德主。接待了无数的信徒,最后可能真正起作用的就这么三五个。所以千万不要认为这么多信徒都是没有用的。如果把这个认为没用的赶走了,只去抓一个认为有用的,结果是有用的也会变成没用的。来的我们都收,在数量中找出一两个有质量的。我们努力的结识了千千万万个朋友,能为你两肋插刀的也就是那么一两个。有一两个就算是幸运的了,有可能一两个都没有。就像我们拍照片一样,只要不停地拍,不停地拍,在这当中一定会有几张经典的。我的理论就是,不停地出拳,总有一拳可以打中。
居士:您刚才说,大家都觉得您已经是大师了,可您自己并不觉得。在您心中您与大师有什么不同呢?
师父:不是盖了多少房屋,有多少信徒,就可以称之为大师。大师是一种内在的证量。我非常认真的读过佛祖传记、耶稣的传记、默罕默德的传记,人家那个大师是一种格局。我是拿自己跟这些大师比,跟祖师比,不是和身边的和尚尼姑比。我经常对小和尚说:跟不如你的人比当然觉着自己不错,如果跟祖师比,你会发现自己啥也不是。我二十岁的时候认识了一位很值得敬重的大哥,他曾经跟我说:“万行啊,你听大哥一句话,你跟不如你的人一般见识,你这辈子就都没有出息了。”我说:“那应该跟谁一般见识啊?”他说:“你的目标是谁啊?”“我的目标是做佛祖。不做佛,也要做个祖师,做个一代宗师。”他说:“那就对了。那你就跟佛一般见识,跟祖师一般见识,不要跟那种人一般见识。你跟那种人一般见识,还有什么出息。”他这一句话把我所有的思想打开了,刹那间冲了出去,重见天日了。从此这句话就成了我的座右铭。每当我看这个和尚不满意或看到那个和尚不满意时,我就会想:跟他一般见识我还有什么出息呢。无论我碰到多少不满意的事情,都会用这个来安抚自己受伤的心灵,不然早就疯了。人必须学会自己释放压力,如果不会的话心态很快就扭曲了。一个成功的人是会借助别人的机会,别人的舞台,别人的环境来做自己的事。
有很多人来找我签字,但他却没有把书打开,也没有准备笔,这种情况下我一般是嘴上说签字,但却不会给他签。通过他做事的风格我敢肯定他是一事无成的。还有一种人,他会把书打开在扉页上,把笔递给你,我敢肯定这种人早已功成名就。这种人就是会做事的人,他永远会就人家的机会满足自己对事业和理想的追求。一个签字的机会可以把这个人整个的信息体现出来。一种人找人签字只拿本书给你,不会把书翻开,不给你提供笔,另一种人让你签字,他会把书给翻开,笔准备好,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不给他签字呢。
我的师父收了三十几个弟子,目前稍微有点成就的也就是三个人。当时我们都在师父的身边,我们都会把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比如师父说要什么,对我们来说就象圣旨一样,根本不用思考,马上就递了过去,这种人不用打压他,也不用扶持他,肯定会成功。作为别人的助手、徒弟,师父去烧香,你香也不准备,打火机也不准备,有时候准备了香又不准备打火机;师父去吃饭,有时候你装完饭,筷子也会忘拿,这种人干什么都不可能成功。但是作为师父、作为父母,明明知道儿女不行,徒弟不行,但为了不让自己后悔,还是会帮他,培养他。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无愧,他们需不需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自己需要。26年前我在读佛学院的时候,那里的学僧每个月有20块钱单资,包吃、包喝,每年两套衣服,我每个月省10块钱给我外婆,一直省了那么多年。但是我外婆根本就不需要,我做的一切只是为了我需要。现在我什么都有了,外婆却死了。可是我一点都不后悔,因为在我贫穷的时候,为外婆尽过一点孝,尽管她不需要。如果当初我说等有钱了再给她,那么现在我虽然有钱了,可她早就死了,我会后悔。我所做的一切无非是为了自己求个心安。
居士:那您做功德、布施等等,是为了什么呢?
上师:图个心安。
居士:那不是一种私心了吗?不是真的为众生?
上师:做事动机有很多种,也许我做一件事情是为了图个心安,他做一件事情是为了积功德,同样一件事动机是不一样的。
居士:我想问一下这个情字,出家人都不会主动提到这个情字,但是我觉得出家也是有亲情啊,友情啊…..
上师:应该有!我的情不仅多,而且浓,用这个字更准确,恰到好处。你们之所以这样说修行人,是听到别人说出家人不能有喜怒哀乐啊,不能有七情六欲啊,只有这样才可以算是出家人。佛教里有这种人,但这种人不代表佛教,不代表正知正见,不代表正统。佛教里面有正信的佛教徒,也有邪知邪见的佛教徒。邪知邪见的佛教徒认为出家人不能有七情六欲,不能有喜怒哀乐,每天像个木头一样,坐得端端正正的。恰恰这种大师更能忽悠信徒,信徒会更多。还有一种大师,能恰到好处,不多不少的用情。
作为一个精神导师,人情世故、世间冷暖都要懂,可以不执著它,要拿得起、放得下,你可以做它的主人,不被它牵着鼻子走;作为一个精神导师,是为众生服务的,众生的一切都要理解,甚至要比他们更敏感,要感同身受。信徒来对师父说自己赔了几百万,很痛苦;师父,我失恋了,我很痛苦。作为一个精神导师,当你听到这些的时候应该要有感受才对。不能说:“丢了就丢了,不要执着,放下吧。”信徒一听就要吐血,辛辛苦苦地工作十几年攒了几百万,一下子全没了,到你这里来,你却让他看破,放下,这不是半吊子和尚吗?如果碰到有智慧的大师,他会真的感受到你的心痛,大师的心也会感觉痛,会觉得很难过,这才是真正的大师。
佛教发展到现在近三千年了,这里面有两种格局的大师,一种大师是实施人性化的服务,秉持以人为本的宗教理念;一种大师认为要脱离人、脱离社会,宗教与神不应该跟你们人搞在一起,他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这种大师反而有很多人拥护他。这种人生活在他那个圈子里,他能找到属于他的团队,所以不能说谁对谁错。
居士:平时看您写的书,觉得您包罗万象,很有智慧,您心理学、医学、科学什么都要看吧?
上师:耍嘴皮子,靠嘴巴吃饭。
居士:人文学啊,社会交际学啊。师父很多方面的书都看过。我是去年下半年开始看上师的书,而且看了很多遍。觉得很容易接受,自己的变化很大。心量也打开了。以前说实话心量很小,不知道怎么一下子就打开了,这可能是上师的加持。
上师:有机会就做点事,没机会就不做。
居士:您每天睡几个小时觉啊?
上师:五、六个小时。出家人不允许有其他的爱好,比如抽烟、喝酒这些都不可以,所以每天只能读读书,打打坐,写写字,几个朋友在一起喝喝茶,就是这样的。
居士:您还每天发微博?
上师:对,每天发微博
居士:那我觉得您挺与时俱进的。
上师:是啊。不与时俱进就会被时代淘汰掉,那真成了一个山里的和尚,又怎么度众生呢?
居士:那您这些信息怎么获取啊?
上师:好像没有可以获取的,自然就懂。往往跟你们说话的时候,你们一说,我们就记住了。没有什么超前的信息。
居士:一般来说,到您身边来的人可能不会跟您聊社会新闻吧?
上师:不会,都是聊跟自身有关的事。
居士:都会跟您聊佛教,或比较上进的问题多一些吧。
上师:恩。
居士:网上这些东西太多了,超凡啊。
上师:天下就那么点知识,我们用十年读一读,就没有什么不了解的了。现在的这些知识,还有古今中外那几部历史书籍,那几部政治思想书籍,那几部艺术思想都是这样的。世界上就这几部代表作---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小说的,就那么几部代表作。你把它读完了,几百年前的人了解的,与几百年后人们了解的都是这几本书。比如现在的这些新鲜玩意儿,网络上一看啥都知道了。即使不在网络上看,也会听身边的人说一说。
居士:有时候读书掌握知识,也没办法改变一个人的素质。
上师:这就是你没有把书上的知识用在自己身上。知识和人脱节了。我们东华寺有一位双料博士后,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毕业的,要考法官、考律师的,但是他的身上没有一点法官、律师的感觉。于是我就跟他说千万别考,你一考那些法官、律师就要跳楼了。这是跟他开玩笑。
上师:有很多人读了很多书,就是没有和他的工作、生活结合起来。书是书,人是人,我是我。
居士:那怎样辨别真正的把一本书读通了呢?
上师:看平时的行为。为人处事就可以知道这个理论你是否吸收融化了。年轻人就要多做点事情。
居士:希望多为寺院做点贡献。
上师:好。只要这样一想,不管做没做都会把宇宙的正能量招感过来了。就像很多信徒一样,虽然想帮我建庙,但是有心无力。没关系,只要有这个心,没有这个力,也一样种了福报。
释万行2013.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