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菩萨行论》讲记(十一)
 
{返回 入菩萨行论讲记·达真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69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我们接着讲《入菩萨行论》。《入菩萨行论》共有十品,今天是第二品:忏悔罪业。
  
  论义分三:一、入造论之理;二、所入之自性;三、圆满结尾。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三:一、入者所依补特伽罗;二、入者之意乐;三、趋入之方法。
  
  丙二(入者之意乐)分二:一、发心之功德;二、受持之方法。
  
  丁二(受持之方法)分二:一、总义;二、论义。
  
  戊一(总义)分二:一、抉择发心;二、随发心二行持。
  
  己一(诀择发心)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庚一、本体:

  
  这些内容我们在前面都已经讲过了,既然科判里有这样的内容,我们在此处就简单地给大家讲一讲。
  
  现量证悟诸法的究竟实相的这种智慧就是胜义谛菩提心。在《现观庄严论》中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为度化一切众生而求证菩提果的意乐就是世俗菩提心。前面已经讲过这些,这里就不仔细讲了。
  
  庚二、分类:
  
  菩提心的分类包括胜义菩提心的分类和世俗菩提心的分类。世俗菩提心的分类也有很多种,我们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
  
  站在发心和意乐的角度讲,世俗菩提心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愿菩提心是为众生而发誓修持成佛,行菩提心是为众生成佛而行持六度。有行持六度的行为摄持的时候,就是行菩提心。前者是没有行为的摄持,只是一个心愿;后者是有行为的摄持。本论中主要讲的就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无论是愿菩提心还是行菩提心,都要具足两个条件,并且具备二利。这都是之前讲过的,在此处也是一样。
  
  己二(随发心而行持)分三:一、受持方法;二、护戒方法;三、还净方法。
  
  庚一(受戒方法)分三:一、受戒之对境;二、受戒之补特伽罗;三、受戒之仪轨。
  
  辛一,受戒之对境:

  
  这里讲的是所依(对境)。我们发菩提心,尤其是受菩萨戒的时候,要具备什么样的所依、对境呢?一般来讲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有善知识,在善知识面前受持;第二种,没有善知识,自己观想佛、菩萨,在佛菩萨面前受持。
  
  第一种情况,在善知识面前受持,主要指大乘(尤其是菩萨乘)里讲的善知识。《菩萨戒二十颂》中讲:“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这就是大乘(尤其是菩萨乘)里讲的善知识的法相、标准。其一,“舍命亦不离”,宁可舍弃生命也不舍弃菩提心。其二,“善巧大乘义”,精通大乘法义,也就是懂得受持菩萨戒的仪轨,精通仪轨,精通大乘佛理,尤其是精通菩萨乘,善巧受菩萨戒的仪轨。如果一句佛理也不通,也不善巧受菩萨戒的仪轨,这样也不合格当善知识。其三,“安住净律义”,自己已受菩萨戒,并且受持得非常清净。如果自己没有受菩萨戒,或者菩萨戒受持得不清净,这样也不合格当善知识。其四,“珍贵善知识”,这就是大乘佛法里,尤其是菩萨乘里讲的善知识的法相,也是善知识的标准。大家就以这个标准来衡量是否是合格的善知识。
  
  第二种情况,是不是必须要有这样一位善知识,在他面前受菩萨戒?也不是。《学集论》里讲,“若无有善知识,则尽己所能观想安住十方之诸佛菩萨现前而受戒。”实在找不到这样的善知识,就尽自己的能力,去观想十方佛菩萨,在他们面前受菩萨戒,一样能得到戒体。
  
  这里讲的是受戒的对境。
  
  辛二,受戒之补特伽罗:
  
  什么样的人能受菩萨戒,能得到菩萨戒的戒体呢?阿底陕尊者在《道灯论》中说“恒具余七种,别解脱戒者,乃有菩萨戒;善根非余有。”别解脱戒共有八种:优婆夷,优婆塞,八关斋戒,沙弥戒,沙弥尼戒,正学女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要么是受居士戒的优婆夷、优婆塞,要么是受沙弥戒的沙弥、沙弥尼,要么是正学女,要么是比丘、比丘尼,以其中的一种别解脱戒作基础,这样才合格受菩萨戒,才能获得菩萨戒的戒体。但此处也是存在辩论的。
  
  根据阿底陕的尊者的密意,不是必须要以这些身份而受持,也不是必须要通过这些仪轨来受持别解脱戒以后再受菩萨戒才能获得戒体。若是要受菩萨戒的话,要有断恶行的心态与发心。其实,也有直接受菩萨戒的情况,即先前没有受任何别解脱戒,而直接受菩萨戒。这样能不能得到戒体?也能得到戒体,但是这种人应该有断恶行的发心。《道灯论》里讲的是特殊身份,并不是所有的都这样,所以也是不矛盾的,这里的意思是都可以。但是,必须要有断恶行的决心与意乐。这里讲了三个条件:第一,有信心,对佛和法也好,对善知识和法也好,要具有信心。第二,有慈悲心,真心想拔除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安乐。第三,自己要有想受菩萨戒的意乐和发心。若具备了这三个条件,就可以受菩萨戒,也能得到戒体。
  
  辛三,受持之仪轨:
  

  在藏地,二大车轨各有仪轨。二大车轨:一个是甚深派,一个是广行派。前者是文殊菩萨传给龙树菩萨,这样传下来的:后者是弥勒菩萨传给无著菩萨,这样传下来的。在藏地,这两个传承称为“两大车轨”,各有各自受持菩萨戒的仪轨。比如说,广行派有一种阿底峡尊者所造的仪轨,是次第受持愿菩萨心和行菩萨心的方式。我们现在平时用的主要是甚至派的仪轨,就是寂天菩萨在《入行论》里讲的仪轨,这是同时受持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方法。
  
  这里也有很多说法,有的说愿菩提心不用通过仪轨受,行菩萨心是要通过仪轨受的,因此愿菩提心讲发菩提心,行菩提心才是受菩萨戒的。
  
  但是对我们来说,愿菩萨心也可以通过仪轨受持,这样能得到戒体;行菩萨心更是要通过仪轨受持,这样也能得到戒体。比如说,现在有的人只有发心,但是没有通过仪轨受持戒律。这是发心,不是受戒,也有这种情况。若是通过仪轨如法地受持,则既是发心,也是受戒。我们现在是通过一个仪轨一同受持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庚二,护戒方法:
  
  无论是守持别解脱戒、菩萨戒还是密乘戒,都是一样,有三种方法:
  
  第一,依止殊胜的善知识。你长期依止具德的善知识,依止善友,这也是一种受持戒律的方法。若是你离开了善知识,离开了善友,想要真正守持清净的戒律是非常难的。
  
  第二,随时随地以正知正见观察自己的三门。若是没有以正知正见守护自己的三门,受持清净的戒律也是很困难的。
  
  第三,了知所行与所断。所行就是该做的,所断就是不该做的。比如说我们现在受菩萨戒了,要知道菩萨戒的所行与所断。了知取舍之处,如法地去取舍,这就是守持戒律的方法。
  
  大家只受戒是没有用的,受戒以后要守护戒体。怎样守护戒体?第一,长期依止善知识,依止善友。第二,随时随地以正知正见守护自己的三门。第三,一定要了知取舍之处。该做的、不该做的,要行持的、要断除的,如是地去分辨、取舍。想守护誓言,想守住戒体,想守护自己的戒律,就要这样。若是只受戒,不去守护戒体,那样不但没有功德,反而还有罪过,还会造业了。这是守戒之方法。
  
  庚三,还净方法:
  
  若一旦破戒了,一旦违反了戒律怎么办?要统统忏悔,让戒体恢复。
  
  若是犯根本戒了,忏悔以后可以再重新受戒。若是犯了一些支分戒,要在佛面前忏悔,在菩萨面前忏悔,在善知识面前忏悔,也可以在大乘的僧众面前忏悔,主要看你所犯戒律的轻重。在四位大乘僧人,三位僧人,两位僧人或一位僧人面前忏悔,都行。若是比较轻的,在一位僧人面前忏悔就可以了。还有可以昼夜念《三十五佛忏悔文》,以这种方式忏悔。很多的经典、论典里讲了很多忏悔的方式,通过这些方式去忏悔。
  
  若犯戒了,以这些方式去忏悔,也能恢复,也能清净。若是不去忏悔,那就完了,第一,自己的相续被染污了;第二,失坏自己的誓言了,将来你要遭受痛苦的。所以,忏悔很重要。我们经常讲的四种堕罪之门:第一个是不知道,不明白;第二个是不相信;第三个是烦恼重;第四个是习气重。大家难免会犯一些错误,难免有违反戒律的时候,但是要统统忏悔。佛陀亲口讲的,两种人一样可以解脱成就,一种是不犯戒的人,另一种是犯戒了能立即反省、忏悔的人。
  
  比如说我们受菩萨戒,自己没有菩萨戒体,首先通过受持菩萨戒的仪轨、方法受持了菩萨戒,得到了戒体,然后去守护戒体,一旦破戒、犯错了,就要通过忏悔的方式立即忏悔,不要让堕罪和自己的相续共存,哪怕是一分钟、一小时也不要共存,要立即忏悔。以前说过,若过了四个小时,就变成罪过了;若过夜、过月、过年,罪过就会越来越严重。所以最好不要过时,最起码也不要过夜,要立即忏悔。这是很重要的。
  
  戊二(论义)分三;一、加行;二、正行;三、后行。
  
  己一(加行)分二;一、净化自相续;二、为利他而修心。

  
  前面讲了菩提心的功德利益,真的是太不可思议了。对我们来说,这是必须要获得的。我们都在求解脱,都想成就佛果,但是我们不仅自己要解脱,还要帮助众生解脱,我们不仅自己要成佛,还要让众生福慧圆满。我们着急啊!怎么办?解脱成佛唯一的方法与条件就是发菩提心。只有在我们的相续当中获得了菩提心如意宝,才能实现我们的愿望,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对我们来说,没有别的选择。
  
  大家认真思维一下,自己是不是真正求解脱,真正为众生想成就佛果?你们想解脱的心、想成佛的愿,是不是真的?我有些怀疑。不用说你们了,我对自己都有些怀疑。如果是真的,我们现在必须要发菩提心,必须要修菩萨道。发菩提心是解脱成佛的因,修菩萨道是达到彼岸、获得佛果的唯一之路,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如此珍贵的菩提心如意宝,不可能平白无故地就在我们的相续当中产生,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就能生起,大家不要掉以轻心啊!这不是随随便便的。怎么办?现在就要积资净障,即积累资粮,净除罪障。若是没有积累福报,没有净除罪障,就不会具足信心,也不会产生慈悲心。有信心,有慈悲心,有这样的意乐,才能受菩萨戒,才能得到戒体,但这些条件不是谁都能具足的。
  
  庚一(净化自相续)分八:一、供养;二、顶礼;三、皈依;四、忏罪;五、随喜;六、请转*轮;七、祈请不涅槃;八、回向福德。
  
  辛一(供养)分二:一、总说;二、别说。
  
  此处主要讲积累资粮方式之一,供养。
  
  壬一、总说:
  
  为持珍宝心,我今供如来,
  
  无垢妙法宝,佛子功德海。
  

  首先讲供养之对境。
  
  “为持珍宝心”:不是为了名闻利养,也不是为了解脱或成佛,而是为了菩提心。
  
  以前印度有一种教派,以月为天尊。他们祈祷月亮的时候,不是祈祷十五的月亮,而是祈祷初一的月亮。为什么呢?因为有初一的月牙,才会慢慢有十五的圆月。同样,不是为了解脱,不是为了成佛,而是为了修持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就一定能证菩提果,有因就有果啊!所以,首先我们应该为了受持菩提心而做供养、忏悔等。不做供养不行啊,因为要积累资粮;不忏悔罪业不行啊,不然菩提心无法产生。
  
  “我今供如来”:我现在开始要做供养了。供养谁?供养佛、如来。
  
  “无垢妙法宝”:供养法宝。何为“无垢”?四边八戏是垢染,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就是无垢、究竟的法宝。
  
  “佛子功德海”:供养僧宝。“佛子”有身子、语子,意子,此处指的是意子,即菩萨。
  
  “佛宝”就是圆证菩提心者,和究竟菩提心无二无别。“法宝”就是远离八边戏论的大空性,这才是真正的菩提心。世俗谛的菩提心还不是究竟的菩提心,胜义谛的菩提心才是真正的究竟的菩提心,胜义谛的菩提心也可以说是大空性的智慧。“僧宝” 是具有菩提心的人,具有胜义菩提心者是胜义谛的菩萨,具有世俗菩提心者是世俗谛的菩萨。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供养的对境。
  
  供养首先要有恭敬之心。什么叫恭敬之心?我以前给大家讲过,发现、了知佛法僧三宝无漏的功德,然后生起欢喜之心;发现或觉察自己的缺点和毛病,对此有惭愧之心,具足这两个条件叫恭敬心。
  
  为什么观想佛菩萨在上面,我等众生在下面呢?在佛菩萨的境界里没有上下的分别,在诸法的究竟实相当中也没有,但是在我们的分别念当中有,在我们的境界里有。我们有这样的认识与觉察也是好事,因为这样才会有改变,才会有进步。你若是能发现、觉察到自己的缺点、错误和毛病,对此有惭愧之心,自然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改变,自然就会断除这些缺点。你若是能发现佛法僧三宝不共的功德、无漏的功德,并且对这些功德生起了欢喜心,那么自然就会产生想学的愿望和想获得的欲望了。如果这个欲望、愿望特别强烈,那么不久的将来,在你的相续当中也会产生或具足这些功德,这个很重要啊!功德和功德不同,这里的功德不是指学问和世间的能力等,而是无漏的功德,即无畏的慈悲心,广大的智慧,摄受众生的善巧方便等,比如佛的十力、四无畏、十八种不共功德成就等。
  
  为什么要具足恭敬心进行供养呢?若能思维“我只求这些功德,我只求这些果位”,这样才能对自己的身体、受用和善根等不执着。自己的善根算什么啊?都是有漏的善根;我的功德算什么啊?都是世间的功德。若是这些能有一些作用的话,统统布施给众生,供养给佛菩萨。如是思维“佛陀、菩萨,这些都供养给你们,看看能不能用上。”真的,应该这样思维,就是要断除执着,要降伏私心,要去掉贪着。自己的受用也是如此,给佛菩萨这叫供养,给众生这叫布施,若是佛菩萨需要就供养,若是众生需要就施舍,要有这个心。自己的身心也是如此,供养给佛菩萨,布施给众生,这是降伏私心、对治贪着,也是间接地放下自我,同时也是在对治我执。意义很大啊!
  
  做供养的时候要具备六个条件,这是无著菩萨讲的。第一,想获得佛果的意乐;第二,为了一切众生;第三,供品善妙悦意,即自己最珍贵最喜欢的;第四,三轮清净,做供养的时候要站在三轮体空的角度——供养者自己、所供养的对境和所供养的物品都是显而无自性,有证悟空性的见解的摄持;第五,无有违品的垢染。所供养的物品不是通过杀盗淫妄酒这些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发心没有被贪嗔痴等烦恼垢染,意乐清净,发心清净;第六,回向大菩提,供养完毕后,将供养的善根、福德回向大菩提。回向给自己也可以,愿通过这些善根福德迅速成就佛果,然后去度化众生。也可以回向给众生,愿成为众生迅速获得佛果的因缘。大家天天做回向,要会做回向啊!若是不具备二利,回向也是不如法的。大家应该通过这六种方式做供养。
  
  其实,讲布施的时候包括供养,讲供养的时候也包括布施。比如,七支供里只有供养支,供养支包括布施。六波罗密里只有布施,布施里也包括供养。无论是供养还是布施,都是修施舍心。若是没有施舍心,就不是供养,也不是布施。
  
  壬二(别说)分六:一、供养无主物;二、供养身体;三、意幻供养;四、发愿供养;五、无上供养;六、赞叹供养。
  
  子一(供养无主物)分二:一、真实供养;二、供养彼等之原因。
  
  丑一,真实供养:
  
  鲜花与珍果,种种诸良药。
  
  世间珍宝物,悦意澄净水

  
  先供养无主物。这些没有主人的珍贵的物品也可以拿来做供养。
  
  “鲜花与珍果,种种诸良药”:供养世间所有争奇斗艳的鲜花、珍贵的果实和各种珍贵的良药。
  
  我们走进城市里的花园,有那么多品种各异的美丽花朵。然后,我们站在山上,走进草原,也有无数不知名的野花。我们第一眼看到这些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要做供养?一看见这些花那么漂亮,贪心就上来了,赶紧跑过去躺一下、摘几朵,第一念就是想自己享受一下,没有别的什么好发心。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就应该发心做供养。为什么?因为这些能对治自己内心的贪着,同时能对佛、菩萨以及这些殊胜对境生起恭敬之心。我们不是要培养恭敬心吗?我们不是要降伏我执吗?不是要对治贪欲吗?这就是方法。供养佛菩萨、上师三宝,既提起了正念,又培养了恭敬之心。什么叫修炼?就要这样修炼。修炼就要在对境当中。不是佛菩萨缺少这些东西,不是上师三宝需要这些东西,而是自己要修炼嘛!大家要明白啊!
  
  我们走进大超市,有各种各样新鲜的果实,国内产的、国外产的,营养具足,自己的贪心又上来了!“这是进口的,买几斤……”根本没有想到要做供养。还没等回到家里,就开始啃啊啃啊啃啊……先做一下供养多好啊!供养十方诸佛菩萨,心当下就平静下来了。
  
  供养应有尽有的各种妙药。我们现在一看到或得到这些营养品、珍贵的药物,第一念想的都是自己:“哎哟,太好了,我要补补自己的身体。我要增加自己的营养!”然后开始用。应该是将这些营养品、珍贵的药物都做供养,然后再当加持品吃,这样才能真正治病,才能真正补充营养啊!这是从根上治疗,治的不是病,治的是业障,治的是烦恼、我执。真的,这是抽薪止沸啊!要不然,即使是再珍贵的药物、再好的营养品,也许只能暂时治一些病,还是扬汤止沸,不是从根上解决。所以大家转个念,先做供养,然后当加持品吃,这里面有种力量。什么力量?也可以说是佛的力量,也可以说是正知正见的力量,也可以说是清净心的力量。
  
  佛的力量无处不在,但是若想获得这种力量,自己要有清净心。有清心才能获得这种力量,也可以说清净心本身也是一种力量。其实,在你的相续当中能够产生清净心的这个因缘,这就是佛的力量,这叫佛的事业无处不在,若你产生了这个信心、清净心,同时就有力量了,所以说“二力合一”。
  
  我们学佛以后,是不是再不能到医院里看病了?是不是再不能吃这些药物了?也不是。医院、医生、药物、设备等这些都是佛的事业,都是药师佛的事业。你到医院接受治疗的时候,必须要保持正知正见。这本来就是佛的事业,你一定要将其视为佛的事业;这本来就是佛度化你的一种善巧方便,你必须明白,并且以这样的心态去接受治疗。佛法不离世间,若这样的话,二者就合一了,这才是真正的正道,不堕落任何一边。
  
  “现在我们皈依佛门了,应该通过修持佛法去解决,不应该到医院,不应该接受这些治疗。”错!这又堕边了。可以到医院,可以接受治疗,但是你要明白,我们讲种种化身佛的时候讲过,这不都是佛吗?不都是化身佛吗?你要以这样的见解去接受,这就是没有离开佛法,也没有离开佛的加持。
  
  “世间珍宝物”:这些奇珍异宝——摩尼宝、如意宝、玛瑙等,统统都供养啊!我们现在走进珠宝店,走进商场的时候,都是这种状态:“啊!这个这么好啊!”贪心又生起来了,想买买不起,不买还留恋,很可怜地离开了。其实供品都在那儿整整齐齐地摆着,一切都给你准备好了,这个时候应该感恩店主,感恩服务员啊,给我们准备得这么齐备,摆得这么整齐啊!然后以此供养十方诸佛菩萨。
  
  “悦意澄净水”:以令人舒心悦意、具八功德的净水做供养。你看我们山上、草原上的溪流,多干净、多清净啊!应该做供养。阿底陕尊者刚到藏地的时候,曾经感叹地说:“你们藏人只拿这些水做供养,就能使资粮圆满!”我们在百日共修期间,尤其在万盏法会期间要供水,供水的意义大啊!水是代表“净”,你供水的同时,自己的相续就在清净,众生的相续也在清净。所谓“八功德水”,水具有八种功德,即干净无垢、清无泥杂、柔软可口、凉冽清爽、甘甜醇和、馨香馥郁、滋润解渴、予乐祛病。将具有八功德的净水统统供养给诸佛菩萨。现在我们有矿泉水,有的人一看说明书,说这个水好,就买来自己喝,根本想不到做供养。其实,这些都可以做供养,具有八功德的凉水或净水统统都可以供养,你能用的、自己喜欢的东西都可以做供养。
  
  巍巍珍宝山,静谧宜人林,
  
  花严妙宝树,珍果垂枝树。

  
  “巍巍珍宝山”:将巍峨高耸的金山等宝山、须弥山、高山奇林,统统做供养。
  
  “静谧宜人林”:将远离喧嚣愦闹、舒心悦意的森林做供养。很多修行人都找寂静处,找到寂静处了,心里的欢喜难以形容啊!清净的寂静处,也要先做供养,供养给十方诸佛菩萨。我们的朗措玛寺实修中心多么肃静、清净,这样的一个寂静处、一个修行场所也是佛菩萨赐予我们的,我们应该满怀感恩之心在此处精进修行,多有意义啊!天那么蓝,云那么白,这些树木花草都在展现着自己的美丽,多可爱啊!我们应该把这些供养给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真的,这个心态很重要啊!
  
  你们明天仔细看看这些树木花草,都是自然生长的,不是人工造做的,从里到外,从外到里,没有一处不干净,没有一处不清净,这叫珍贵、美丽。那些所谓的俊男美女,都不叫美丽。即使再美丽,也是由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的,我们还经常对那些人又羡慕又赞叹。你看,心相续都是贪嗔痴慢疑等烦恼,身心都是不清净的,有什么值得留恋的?有什么值得贪着的?
  
  “花严妙宝树,珍果垂枝树”:森林由本身的花朵点缀得无比庄严,累累硕果压垂了枝干的妙树,应该把这一切的一切都供养给诸佛菩萨、上师三宝。
  
  世间妙芳香,如意妙宝树,
  
  自生诸庄稼,及余诸珍饰,
  
  连花诸湖泊,悦吟美天鹅。

  
  诸世界中散发的芬芳香气,檀香、沉香等涂香,这些先别洒到自己身上,先做供养。能满足所需的如意树,奇珍异宝所形成的妙树,未经耕耘自然生长的庄稼,以及除此之外值得供养的所有的珍贵饰品,包括由莲花点缀的湖泊,池塘中不断传来天鹅悦耳动听的吟唱声,这些都供养给一切诸佛菩萨。
  
  浩瀚虚空界,一切无主物,
  
  意缘敬奉献,牟尼诸佛子,
  
  祈请胜福田,悲愍纳吾供。

  
  “浩瀚虚空界,一切无主物,意缘敬奉献,牟尼诸佛子”:在浩瀚无边的虚空界中,清净刹土以及北俱卢洲等处所有无主物,我均以心观想取来,郑重地供养释迦牟尼佛以及一切殊胜的佛子(菩萨)。无主物指无有主人的物品,如山河大地等。十方世界中,所有珍贵稀有,极其难得的无主物,统统供养佛、菩萨。
  
  我心里以观想的方式做供养,我没有能力把这些都拿出来端着亲自供养佛菩萨,但是佛菩萨有纳受这些供养的能力。
  
  “祈请胜福田,悲愍纳吾供”:佛菩萨都是殊胜的福田。我们做供养不是为了佛菩萨,而是为自己种福田、积累福德而做;能断除自己对这些物质的贪着,同时也可以放下自我。这些对自己来说意义重大,所以我们应该感恩佛菩萨能够作为我们供养的对境,作为我们种福田的良田。祈求大慈大悲的尊主慈爱垂念我而接受我的这些供品,为了我而慈悲地接受这些意幻供养。
  
  丑二、供养彼等之原因:
  
  福薄我贫穷,无余堪供财,
  
  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

  
  你为什么不拿出来这些事实的物品来供养?因为我没有啊!由于我往昔没有积累过福德,极为贫寒,除了这些供品以外,我实在无有任何其他可以供养的财物。我真心诚意想供养您,我要种福田,我要放下这些贪着,训练自己的心,降伏自己的习性,我要种无量无边的福德资粮,祈请佛菩萨为了利益我而受此供。
  
  佛菩萨不需要这些,上师三宝也不需要这些,但是自己要积累福德,自己要修炼自己。佛菩萨只是对境、所依,也就是福田。做供养是用心来做的。什么叫用心来做?不是为了面子,不是为了其他的利益,而是为了种福田,而是为了自己。所谓“舍得”,有舍才有得,但是人就是颠倒,舍不得,舍不了,为什么呢?怕得不到。其实你舍的越多,得到的越多。
  
  若是心里对财物等没有贪着的话,才是自在的,才是轻松的。若是有贪着的话,你就成为了财物的奴才,这些钱财就变成压力了。但是一般世人都不会明白这些的,为什么呢?没有智慧呀!
  
  佛法的理念和世人的想法是相反的,无论你能接受还是不能接受,事实就是这样的。为什么说此岸和彼岸?为什么说轮回和涅槃?因为是两个境界,两种心态。轮回和涅槃也好,此岸和彼岸也好,就是一个转念,就是改变看法,念一转,一切都转变了,就这么回事。若是真心想成就的话,就要这样。
  
  这是供养无主物,将十方世界中所有的无主物都拿来做供养。我们是修行人,尤其是出家人,没有条件拿更多的财物来做供养,但是我们可以做意幻供养。若是自己真的发心到位的话,意幻供养和实物供养没有什么差别,一样能对治我执,一样能对治贪着,一样能降服烦恼和习气,这就是目的嘛!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返回 入菩萨行论讲记·达真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菩萨行论》讲记(十)
下一篇:《入菩萨行论》讲记(十二)
 《入菩萨行论》讲记(五十三)
 《入菩萨行论》讲记(十)
 《入菩萨行论》讲记(四)
 《入菩萨行论》讲记(三十五)
 《入菩萨行论》讲记(七十)
 《入菩萨行论》讲记(七十八)
 《入菩萨行论》讲记(五十四)
 《入菩萨行论》讲记(六十二)
 《入菩萨行论》讲记(八十二)
 《入菩萨行论》讲记(八十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中论释 十八、观我法品[栏目:中论释]
 只有达到了正定聚 我们修行才有保证--舍利弗因地修行的故事[栏目:大安法师]
 略论唯识古、今学的分野(张志强)[栏目:唯识学研究]
 信任[栏目:万行法语]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7讲[栏目: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松赞干布,都曾亲自到战场上杀敌,那他们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发动战争,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发动战争呢?[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授证大典开示[栏目:噶玛天津仁波切]
 《四分律》简介[栏目:认识戒律]
 《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七十五节课[栏目:入行论学习]
 《金刚萨埵修法如意宝珠》讲记(中)[栏目:金刚萨埵法门]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