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觉悟之路》第九章 佛陀和他的眷属(续)
斯里兰卡(Sri Lanka) 那烂陀长老(Narada Mahathera)著 学愚法师译
{返回 那烂陀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168
  我病最上利,知足最上财;
  信赖最上亲,涅槃最上乐。
              ——《法句经》

  佛陀和他的同父异母兄弟——难陀(1)
  佛陀回到迦毗罗卫国的第三天,摩诃波闍波提乔达弥的儿子,难陀王子正在举行加冕、婚庆和新房落成大典。在这三喜迎六的日子里,众人向王子表示祝贺。佛陀也来到王宫。饭食后,佛陀把饭钵交给难陀,口念祝福颂语,然后站起身来,没有拿回饭钵,一声不响地走开了。
  王子一路跟在佛陀身后,心想:佛陀随时都可能把钵拿走。但是,佛陀没有这样做。出于对佛陀的恭敬,王子继续跟着。
  王子的未婚妻贾那帕达诃利雅听说王子拿着钵,跟在佛陀身后走了,一下子泪如雨下,放下刚梳好一半的头发,冲出宫去,追赶难陀王子,一路喊道:“快回来,尊贵的王子。”如此情意绵绵的呼喊深深地打动了王子的心。但是,出于对佛陀的尊敬,他无法强行把饭钵交还给佛陀。就这样,王子跟随佛陀来到他临时居住的花园。一到那里,佛陀就问难陀是否愿意出家。既是大彻大悟的佛陀,又是自己的兄长,王子对他的崇敬是如此的深厚,虽然一百个不情愿,但还是勉强同意出家。
  但是,难陀比丘却亭受不到任何出家而应有的精神快乐,整天沮丧得悉眉苦脸,终日思念他的新娘。他把自己的心病告诉给其他比丘,说:“兄弟,我很不满意。我虽然过着出家人的生活,但是我无法继续忍受这样的生活了,我想舍弃大戒,这一种低层次的居士生活。”
  佛陀听说这件事后,就问难陀传说是否属实,难陀承认了他的软弱,说他放心不下的是他的新娘。
  佛陀想方设法他把引入正道,当下化现神通,带他到兜率天,给他见识一下天上的美女。
  路途中,难陀发现路旁有一只嚎叫不止的母猴,整个身子被绑在一片火海中一根燃烧着的柱子上,耳朵、鼻子和尾巴都被烧光了。来到天宫之后,佛陀指着一群天女问他:“难陀,你认为哪一个更美丽、漂亮,是你高贵的妻子贾那帕达诃利雅,还是这些仙女?”
  “尊敬的先生,和这些天女相比,贾那帕达诃利雅就象那只嚎叫的猴子。她们的美丽是无法相比的。”
  “振作起来,难陀,我保证,如果你坚持做到我对你所说的那样,你将会拥有她们。”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乐意以梵行为生。”难陀孩子般地说道。
  听说难陀修行是为了得到天上美女,众比丘都嘲笑他为临时雇佣者。最后,他对此庸俗的动机感到羞愧,终于精进努力修行,证阿罗汉果。
  随即,他来见佛陀,说:“尊敬的先生,世尊曾保证我能得到天人,我现在解除你的许诺。”佛陀回答说:“难陀,当你不再执著世间之事,当你从烦恼中得到解脱之时,我就解除了我对你的许诺。”
  他然后口颂一赞偈:
  “穿越泥洹人,破碎贪欲刺,去除愚与痴,不为苦乐移。”
  有些僧人怀疑他是否真正得证阿罗汉,佛陀以如下偈语解释:
  “雨漏不密屋,贪渗不修心,雨不透好屋,贪不入修心。”(2)
  难陀享受到解脱的喜悦,赞美其异师,说:“佛陀教导众生之法无上微妙,我由此得以从轮回的泥坑里得救,趋于涅槃之岸。”
  在《长老偈》中有他如下的诗偈:
  非省思正法,执著于外相,为贪爱所伏,不安而多变。太阳族佛陀,善设诸方便,我修正法行,令心离尘染。
  难陀尊者在诸弟子中自律第一。

  佛陀和阿难陀
  阿难陀是悉达多太子的堂弟,是净饭王弟弟阿弥陀的儿子。他的出生给所有亲人带来了快乐和喜悦,所以大家都叫他阿难陀。
  佛陀创建僧团的第二年,阿难陀同其他释迦贵族王子阿那努律、婆提利迦、跋怙、尸比拉以及提婆达多等人一道加入了僧团。后来不久,聆听般那玛特尼子的法语后,证入第一果位。佛陀55岁那年,阿难陀尊者成为佛陀的常随侍者。
  成道后的最初25年,佛陀没有固定的侍从。几个临时侍者并不怎么称职,他们的行为值不得大加褒扬。一天,佛陀住在只园精舍,对大众比丘说:“我现在老了,当我说要走此路,有人却要走其它的路,有人把我的衣钵扔在地上。挑选一名永远侍奉我的弟子吧。”(4)
  从舍利弗开始,每个比丘个个都自告奋勇,愿意郊劳。但是,佛陀拒绝了他们的好意。只是阿难陀在一旁默不做声。一些比丘就过去劝说他来侍奉佛陀,他同意了,但提出了如下向个要求:
  1、佛陀不要把自己受供养的袈裟给他。
  2、佛陀不要把自己受供养的饭食给他。
  3、佛陀不要允许他同住一个香房(5)。
  4、佛陀不要每次带他去应供。
  5、佛陀每次都要同他去应供。
  6、佛陀要慈悲地允许他引见所有远道而来的客人。
  7、佛陀要慈悲的允许他在有任何疑难时提问。
  8、佛陀要慈悲地重讲他不在场时所讲的经典。
  佛陀答应了此四要四不要的条件。从那时起,阿难陀便成为佛陀喜爱的侍者达25年之久,直到佛陀涅槃。如同影子随身,佛陀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以挚爱小心谨慎地照顾佛陀的起居。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他总是依照老师的吩咐行事。据记载,在夜里,他总是拿棍捧和灯把,提醒自己保持清醒,绕香房转九圈,保护佛陀的睡眠不受干扰。

  阿难陀菩提树(6)
  阿难陀菩提树是由阿难陀负责种植的。当佛陀不在时,虔诚的信徒们就把各自带来的鲜花和花环放在香房的入口处,然后高高兴兴地走开。给孤独听说此事后,请阿难陀尊者询问,在佛陀外出讲法时,是否有让信众向佛陀表示礼敬的地方。阿难陀尊者来到佛前,问道:“祈愿世尊,恭敬之法有几种?”
  “有三,阿难陀。与佛陀色身有关之物(7),佛陀曾用之物,忆想佛陀。”
  “世尊,当您住世之时,是否可以建造舍利塔?”(8)
  “不可。这不是与佛身有关的应供之物,而是在佛陀涅槃后应立之物。忆念佛陀没有物质基础,它是纯精神的。但是佛陀曾用来成道的菩提树,无论佛陀涅槃与否,都应是恭敬之物(cetiya)。”
  “世尊,当您外出讲经之时,偌大的只园精舍没有一皈依之处,人们找不到尊敬之地。世尊,我是否可以从大菩提树上取一粒种子,移植得只陀精舍的门口?”
  “很好,阿难陀,把它种上,这将同我永住只陀精舍无异。”
  阿难陀尊者向佛陀的在家大弟子给狐独、维塞克和拘舍利国王谈及此事,请大目键莲尊者取来菩提树种。目键莲尊者高兴地同意了,拣了一粒从树上掉下来的种子,把它交给了阿难陀尊者。
  阿难陀尊者把种子赠给国王,而国王又把它交给给狐独。他翻好一块香土,挖好坑,把种子埋下,由此而生长出来的树就叫阿难陀菩提树(9)。

  阿难陀和妇女
  阿难陀还曾劝请佛陀接受妇女出家。如果不是他的过问,摩诃波闍波提就不会成功地出家为比丘尼。因此,比丘尼们对他十分敬重,她们非常喜欢听他讲经说法。
  有一次,他来到佛前,问道:
  “世尊,我们应怎样对待妇女?”
  “阿难陀,不要见她们。”
  “但是,如果我们应该见她们,应如何是好?”
  “阿难陀,不要同她们讲话。”
  “世尊,如果她们和我们讲话,又该怎么办?”
  “阿难陀,要提高警觉。”
  这是佛陀对比丘的一般劝告。因此,他们也许会在与女人打交道时时时小心谨慎。
  因为他具有高超的记忆力,又常随佛陀左右,具足殊胜因缘,聆听佛陀讲经说法。因此,后来他被指定为佛法的监护者。
  有一次,一个婆罗门向他询问佛法知识,他回答说:
  “我从佛陀处得八万二千,从其他比丘处得二千,共八万四千法。”(10)
  在众弟子中,佛在五个方面把他列为第一:博学,强记,威仪,志坚,善侍。(11)
  他虽然是一位杰出的弟子,精通佛法,但一直到佛涅槃时还处于有学之位。佛陀临圆寂时告诫他说:“你在过去广种福田,阿难陀,速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吧。”(12)
  佛陀涅槃后,他才证阿罗汉果,因为大众都期待他参加只有阿罗汉才有资格参加的第一次结集。因此,他精进用功,终于在结集的前一晚上,当他正要倒在床上休息时,证阿罗汉果。据记载,他是唯一非以住坐卧之姿势而成道的弟子。(13)
  阿难陀尊者120岁入涅槃。据《法句经》注疏讲,尼连禅河两岸的人民都曾共同供养过他,双方为了占有他的舍利而大动干戈。他盘腿悬坐在河中央上空,向大众说法,希望他的身体分成两份,分别降落到两岸。然后,他作火相观,深入禅定。立时,一团火焰从他身上射出,正如同他所意念的那样,舍利分撒两岸。
  《长老偈》中,有若干他在多种场合下所诵的偈语。下面这一段有关他英俊相貌无常不实的你颂,特别有意思:
  “楚楚严饰身,不实痛苦聚,细细深思索,非久非长续。”(14)

  佛陀同摩诃波闍波提乔达弥
  摩诃波闍波提乔达弥是天臂城王的妹妹,她的姐姐就是摩诃摩耶夫人。她们姐妹二人嫁给净饭王。她生有一男一女,分别叫难陀和难达,后来两人都出家。摩耶夫人去世后,她收养了她姐姐的儿子,悉达多太子,而把自己的亲生儿子难陀交给宫女抚养。
  她族姓乔达弥。占相者曾预言她将成为众人之首,故被称做摩诃波闍波提。
  佛陀第二次回宫时,对其父王讲《法护本生故事》时,她即证入第一圣果。
  净饭王去世后,提婆达多和难陀都出家了。她也决意参入僧团,以梵行为生。为了解决释迦族与拘利族因尼连禅河水而引起的争端,佛陀又一次来到迦毗罗卫国,住在尼拘律苑内。摩诃波闍波提来见佛,请求佛陀同意妇女出家(15)。她恳求道:
  “世尊,如果允许妇女在如来所说法和律之下出家,以梵行为生,这就太好了。”
  没有说任何理由,佛陀直截了当地拒绝了,说:
  “够了,乔达弥,你不要请求让妇女这样做。”
  摩诃波闍波提第二次第三次重复了她的请求,佛陀以同一种方式作了回答。
  佛陀在迦毗罗卫国随愿住了一段时间后,来到毗舍离,住在大寺讲堂。
  决心坚定的波闍波提乔达弥没有因挫折而泄气。她自己剃除头发,披上黄色袈裟,在众多释迦族妇女的拥簇下,经历无数艰难困苦,从迦毗罗卫国出发,步行150英里,来到毗舍离。她站在讲堂门外,双脚肿得高高的,身上沾满了泥土。阿难陀尊者听到她的哭声,过来询问。当他明白了她悲伤的原因后,即来到佛前,说道:
  “请看,世尊,摩诃波闍波提正站在外面,双脚臃肿,满身灰尘,一脸悲伤。请允许妇女出家,让她们在世尊的法和律下以梵行为生。如果准许妇女出家,比梵行为生,这是一件好事。”
  “阿难陀,够了,请不要说应该让妇女出家。”佛陀回答说。
  阿难陀替她们作了第二次,第三次请求,但是佛陀没有让步。
  接着,阿难陀尊者改变了方法,恭敬地向佛陀问道:
  “世尊,当妇女遵循佛陀的法和律出家,依梵行为生,她们是否可以证得入流果(Sotapanna),一还果(Sakadagami),不还果(Anagami)乃至阿罗汉果(Arahant)。佛陀回答说她们有可能证得圣果。”
  阿难陀尊者从这一积极的回答中得到鼓励,又进一步问道:
  “世尊,既然她们能够证圣果,摩诃波闍波提乔达弥曾对世尊有过再生大恩。作为姨妈和奶妈,她抚养了世尊,在世尊的母亲去世后,用自己的奶乳喂养世尊。世尊。请同意妇女出家,让她们在世尊的法和律下以梵行为生。如果准许妇女出家,以梵行为生,这是一件好事。”
  “阿难陀,如果摩诃波闍波提乔达弥愿意接受八敬法,就让她以此为受戒。”佛陀说道,终于阿难陀的请求作了让步。
  八敬法(16):
  1、即使戒腊百年的比丘尼也要礼敬刚刚受戒(Upasampada)的比丘(17),起身相迎,以示恭敬,以尽一切应尽之义务。
  2、比丘尼不应在没有比丘的地方安居(Vassa)。
  3、每半月比丘尼应向比丘僧团询问羯磨(Uposatha)时间(18),请求比丘开示。
  4、比丘尼结居仪式(19)(Pavarana)应在比丘、比丘尼在场的情况下举行(询问大众们是否曾看见、听说或怀疑过失之处)。
  5、应以比丘和比丘尼僧团之法,不与犯大戒比丘尼共住(Manatta)。(20)
  6、受六戒二年的沙弥尼应从比丘和比丘尼僧团处受大戒。
  7、比丘尼不得指责比丘。
  8、比丘尼不应劝告经丘,但比丘应劝告比丘尼。
  她们应一生恭敬,尊重此戒律。
  当阿难陀把这些转告了摩诃波闍波提乔达弥时,她乐意遵守此八敬法。因此,她当即得受大戒。
  在创建比丘尼僧团时,佛陀预见到了未来的影响。他说:
  “阿难陀,如果妇女不被允许出家,不得在如来宣说的法和律中依梵行为生,净行净得以长存,圣法净待续一千年。只因妇女被允许出家,净行将不能久存,圣法只能持续五百年。”(21)
  佛陀继续说:
  “阿难陀,正如一个家庭有很多女人,但只有很少男人,这个家庭很容易被盗贼侵犯。同样的,无论妇女被允许在什么样的法或律下出家,以梵行为生,其净行将不会久远。”
  “正如一人预先建造好水库的堤坝,使水不得泛溢,同样的,我预先给比丘尼们规定了八敬法,让她们一生不得违犯。”(22)
  一般来说,这些评论也许不会迎合妇女口味,但是佛陀当然没有全盘指责妇女,只不过是指出了她们在性格上的弱点而已。
  因为若干个正当的理由,佛陀不太情愿地接受妇女参入僧团。但应该提到的是,在世界历史上,佛陀第一个创建了戒律齐全的妇女组织。正如他指定舍利弗和目键莲尊者为比丘僧团的两大弟子,他指定柯玛和优波罗乌那为比丘尼僧团的两大弟子。
  一天,比丘尼摩诃波闍波提乔达弥来到佛陀跟前,请佛讲法,以使她能独自精进,而证圣果。
  佛陀说道:
  “乔达弥,你应如是警觉:一切导致兴奋而非安隐,高傲而非恭敬,贪求而非少欲,喜乐群居而非隐居,懒惰而非精进,贪得无厌而非随意满足,乔达弥,你应如是牢记:此非法非律,非导师之教。但是,乔达弥,你应如是警觉:一切导致安隐而非兴奋,恭敬而非高傲,寡欲而非贪欲,乐于隐居而非群居,热情精进而非懒惰,满足而非抱怨,乔达弥,你应如是牢记: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导师之教。”(23)
  不久,她以如实分析智(24)(Patisambhida)证阿罗汉果。
  同她一齐受戒的释迦族妇女们也都证得阿罗汉果。
  在众女弟子中摩诃波闍波提乔达弥资历最深,经验最为丰富。
  《长老尼偈》中有几首她在证阿罗汉果后所作的偈诵。

  [注]
  (1)此事件引自于马呜尊者的梵文诗篇。《美难陀》,已由琼斯德译成英文,德里,1975。(编者按)  (2)《法句经》,第13-14偈。
  (3)《长老偈》,第157,158偈,第127页。
  (4)《本生故事》,第456。英译《本生故事》,第四部,第61页。
  (5)Gandhakuti,佛陀居住地的统称,特指给孤独建造的佛陀精舍。(编者按)
  (6)《本生故事》,第四部,479,第228页;英译《本生故事》,第四部,第142页。
  (7)如佛陀的色身舍利。
  (8)堆积而成的山,亦名斯陀般(Stupa)(巴利语-Thupa)南亚地区普遍流行的具有佛教特色的纪念性建筑物。(编者按)
  (9)此历史最为悠久的神圣树仍然生和在印度的萨瓦堤。
  (10)《长老偈》,第1424偈,第354页。
  (11)《增支部》,第24页。英译《增支部》,第一品,第19页。
  (12)《长部》,第二品,《大涅槃经》,第72页。
  (13)《佛教传说》,第160页。
  (14)《长老偈》,第353页,1020偈;《法句经》,第147偈。
  (15)《律藏》,第三品,第320页;《增支部》,第四品,274页。
  (16)因为这些是有关戒律方面的问题,其中有些不适宜在家居士。
  (17)比丘戒。
  (18)月圆日和新月日,比丘集中起来诵持根本大戒。
  (19)雨季的正式结束。
  (20)一种戒律行为。
  (21)见《增支部》,第四品,第184页。
  (22)见《增支部》,第四品,第185页。
  (23)《律藏》,第三品,第329-330,见《增支部》,第四品,第186,187页。
  (24)对意思(attha),经文(dhamma),词源出处(nirutti),以及理解此三(patibhana)的分析知识。

{返回 那烂陀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觉悟之路》第十章 佛陀的反对者和护持者
下一篇:《觉悟之路》第八章 佛陀和他的眷属
 《觉悟之路》第二十五章 生命的轮回
 《觉悟之路》第十五章 什么是佛教
 《觉悟之路》第四十二章 四梵住
 《觉悟之路》第三十章 道德责任
 《觉悟之路》第三十三章 涅槃寂静
 《觉悟之路》第三十一章 业的起落
 《觉悟之路》第三十四章 涅槃体性
 《觉悟之路》第十六章 佛教的主要特色
 《觉悟之路》 第四十章 菩萨思想
 《觉悟之路》第四十四章 生命之谜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做人要孝顺父母 People Should Be Filial to Their Parents[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不动心[栏目:一池落花两样情]
 松花酿酒[栏目:孤独是一种修行]
 不要执著,但要精进[栏目:雪漠]
 谈五阴空与世间灭[栏目:许智铭居士]
 圣者言教 第十课(八)修法应该细致[栏目:圣者言教]
 杜漏[栏目:耕云先生]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讲记 第十九:勤修我皆接引愿[栏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讲记]
 乡村的雨[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66 变与不变[栏目:没时间老]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