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志为福田僧
 
{返回 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04
志为福田僧
  
秉德典范悲智双运
群众和敬戒德兼具
能依佛智摧灭烦恼
启福慧行耕大福田
 
这也就是要我们修行,必定要成为福田僧,福田就是,和众生接触能够度化众生,这叫做福田僧。
 
自己自种福田,还能种他人的福田,出家称为比丘、比丘尼,我们一定要具足,第一要破恶,不要让烦恼覆了我们的心。
第二要怖魔,我们要怖魔,烦恼时时在我们的周围,我们的见解、思想,有一点点偏差,就受魔道诱引,所以怖魔破恶。
 
再来就是我们修行形态,就是乞食,乞食就是内能调心,外能化缘,生活能够很简单的生活,应量,应我们吃多少的量,让我们的身体健康,要用的东西也是应量,我们穿几件衣服足够了,不必再囤积很多,但是我们的心若没有控制好,欲门一开,恶念一生,就开始贪欲,贪就无止境了。
 
吃的,不是简单的,穿的,不是朴素的,超越了修行者的界限,这样就不对了,这就是心不调,修行就是要调和我们的心。
 
所以让我们乞食,不要为了生活的事情,那么操心,每天能过就好了,这就是修行。
 
除了这样,我们不能离开人群,我们要外能化缘,看看我们慈济宗门,四十多年如一日,从开始到现在,开始是教富济贫,要启发人人的爱心,同样住在这片土地,有多少,忍饥忍寒,多少人生活中无奈,很不好过,我们就赶快呼吁吃穿有余的人,启发他的一念不忍之心,去帮助别人,这叫做教富。
 
当然有的很富有,他也能起一分爱心,他就能普遍更多的人,这就是佛教徒接受了教化,知道要布施的心;想一想十个人十口饭,每个人少一口饭,十个人少十口饭,这样就能够提供给一个人,不必在那里饿死、冷死,这就是教富济贫。
 
看看缅甸一阵大水灾,慈济人赶快去那里关怀,陪伴他们,后来台湾莫拉克台风,他们那边听到了,缅甸那个地方人民贫困,他们也甘愿献出他们的扑满,他们甘愿少吃一点粮食,愿意提供出来布施,还用很虔诚的心为台湾祈祷,甚至没钱的人,他也能够去付出。
 
最贫穷的国家,辛巴威,辛巴威是那么穷,家家户户,又在那么不平静的社会,因为我们去帮助过,这个因,他们又回过来要回馈,哪怕是一分钱,五角钱,他们的钱很小很小,这种爱心,哪怕只是一点,他们还是同样很愿意,用心跟人合起来帮助,这就是爱。
 
其实无因不成缘,你给他一份福缘,自然他的爱心就容易启发,因为众生过去,就比较没有法的资粮,过去没有接触佛法,没有听到佛法,没有做过好事,所以今生来世,生活很困难。
 
我们让他有一个因缘,先供僧,开始信仰,再来就是闻法,然后就知道自己的因缘果报,恶的不要计较,善的大家来做,这就是闻法的好处。
 
所以我们要依佛智,坚定我们的信心,去摧毁掉种种的障碍,我们想要发大心,魔也会恐怖,所以会现境来阻挠我们,我们要有毅力,所以智慧要有毅力,我们才能拨除这种,身心内外境界的阻碍。
 
就如四十多年前,我开始说要做慈济,认识我的人就说,某某人很有智慧,他说不受供养,但是他换一个名词,说要救济,收钱救济人,自己难道用不到吗?
 
像这么恶的声音,我自己就想,要信已无私,相信人人有爱,这个念头就在那时候,我就开始了,若听到这样的声音,我就自己自我勉励,信已无私,要加强我这分诚正信实的心念,无私心,我相信人人有爱,只要我做得好,人人会响应。
 
这也是一种魔境,我若是心在那里,受外面的声音破坏,内心就起一念灰心,觉得我要这么做,你怎么这么说我,心灰意冷,今天就没有慈济宗门。
 
所以我们要摧灭烦恼,不论外面的境界如何,在阻碍我们,我们若是发这念大心,绝对不要受他影响。
 
所以比丘,比丘就是要有,破恶、怖魔、乞士这三项,叫做比丘。
其实比丘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僧伽。
 
比丘亦名僧伽
称和合众
一人不名和合
四人以上乃名和合
 
一个不算和合众,两个也不算和合众,四个以上,这样才算是和合众,和合众,就是我们要如何,我的脾气去和你的脾气,因为我们人人,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社会的经历,家庭的习惯,忽然间要大家在一起,这也不是很容易的事。
 
但是来到一个道场必定要和合,要和合,就要将我们过去生活的习气,我们要完全放下了,重新适合新的环境,共同在这个新环境中和齐生活,这样才能称为和合众,这个和合众有二种:
 
和合有二
一、理和
二、事和
 
理和
同证择灭无为
谓声闻之人
用智拣择
远离见思系缚
是人类最高智慧
所选择的寂灭法
 
第一要理和合,我们来这里就是要修行,当然道理要和合,我们共同修行是一个方向,共同修行的方向必定要平齐,所以这个理要和,所以说「同证择灭无为」。
 
我们大家都要学,学到我们能够去体会择灭无为,佛陀说法三根普被,大、中、小根器的人在那里听,就要自己用智慧吸收,小根机的人听佛说法,他能知道佛陀所说的教法,要我退一步,海阔天空;有的人听了,不只是退一步,我们还要让他;又有人听了,不只是退一步,又让他,还要心生感恩。
 
同一句话,听了深浅根机不同,佛所说的法,总是听的人要自己去选择,所以声闻人听了用智拣择,用你的智慧去选择这句话,在你的内心能有作用的范围,不论你如何接受,只要你接受,就能远离见思系缚。
 
我们要知道,各人有各人的见思,好像一条绳子把我们绑住,捆住一样,让我们脱不开,解不开、想不开,这都是在见思当中,所看到的,在脑海里想不开。
 
刚才举那个例子,根机小的「择灭无为」,不要再和他计较了,就是这么简单,他就不会再为了他的见解,还在头脑里乱想,不要和他计较了。
 
中根机的人,对啊,不只是不要和他计较,我们让他,海阔天空,如此这样的见解又不同,又再高一等;甚至还要再向你感恩,因为这种恶知识,我要向他感恩,尊重他、感恩他,他现这个境来教育我,所以应该要向他感恩。
 
我们若是内心少分无明去除,中分无明去除,自然深大的无明,我们都能去除,小小的去得掉,大的怎么去不了呢?所以就很自然见思,能够解开,这是人类最高智慧,能选择寂灭法。
 
寂灭法就是不起烦恼,世间的事情,有什么好烦恼,和人家计较,不需要,不需要就解除了,自然我们的心,不必为过去的妄念,或者是未来的杂想,现在彼此之间的相对待,我们的心都不必起喜怒哀乐,都没有,这不就是择灭无为吗?择灭无为,就是寂静清澄的境界,也就是涅槃的境界。
 
事和 六和敬
谓:戒和同修
见和同解
利和同均
身和同住
口和无诤
意和同悦
 
再来第二是事和,事和,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对人,像「戒和同修」,我们今天听到,我们要守什么样的规矩,我们要一起守规矩,我们若能一起守规矩,我们这个僧团就很和齐,很美。
 
我们一定要学,「见和同解」,我们的意见不要分歧,不要说我是想这样,你想要这样,我觉得这张桌子,放在这里比较好看,你觉得要放那边比较好,只为了一张桌子,搬来搬去,拿来拿去,不对。
 
或者是不要理他,看你要放在哪里都没关系,这样,不适当的地方,没有主张,这样像道场吗?不像。
 
我们要有共同,一个室内要如何布置,共同的看法,采取最好的就对了,所以「见和同解」。
 
「利和同均」,大家都生活在一起,还有什么好计较,这个东西才是我的,那个东西是你的,各人可以自己好好收拾整齐,其实谁不够,谁能用,当然要拿别人的东西去用,要打个招呼,所以这个利和,就是物质,我们对物质等等,我们也要很和,很平均。
 
「身和同住」,我们的行为要能和,举止动作,大家都互相很欢喜,我们日出而作,入夜而息,这种作息的时间,我们都是一起的,这叫做「身和同住」。
 
「口和无诤」,还要计较什么?不必计较,大家说的同一个声音,不要我这么说,你们又再搬弄一下,又变形的,这样也不行,会乱了人家的心,所以听话听清楚,说话要说好,所以口和无诤,不要有是非,人我是非的搬弄,这是恶,恶口。
 
「意和同悦」,大家听到这个法很欢喜,互相分享,这就是得到法,就像得到宝一样,所以同一个生活中,我们要和敬,不论理和事和,这样才能秉德典范,悲智双运,群众和敬,戒德兼备。
 
修行就是希望戒德能够俱全,又「能依佛智摧灭烦恼」,「启福慧行」要「耕大福田」。
 
各位,修学佛法,若把这些文入我们的心,应该人人,都能在戒德当中去下功夫,所以人人时时多用心。

{返回 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破恶 怖魔 乞士
下一篇:会道法华净菩提
 随机施教除心垢
 佛佛道同 导迷至觉
 音声妙供养
 共造福业修庄严相
 远离诸恶 亲近善友
 善恶行蕴净浊牵动
 受持如来法藏
 十二因缘法
 精进禅定悲智具明
 慈悲十力无畏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理性的出家抉择[栏目:法藏法师]
 感恩和修行、做人在学佛中的地位是怎样的?[栏目:济群法师新浪微访谈问答]
 把信心在明理的过程中稳固下来[栏目:达真堪布]
 第三篇 成果 十六阶智 8.厌离随观智[栏目:阿姜念·身念处禅观修法]
 八十三、我们的本能为什么会失掉?[栏目:基础佛学常识100问]
 唐高僧传 解说[栏目:唐高僧传·白话文]
 安世高(约2世纪)[栏目:汉传佛教人物]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内加行 上师瑜伽(十)[栏目:达真堪布·百日共修开示]
 8 半肯半不肯[栏目:没时间老]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