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注
1.“轮回之海”,偈颂中译为“有海”,是为照顾偈颂字数而作的意译。“有海”,即“三有之海”;三有者,即欲有、色有与无色有,其义同于“三界”、“轮回”,以三界轮回之中“有因有果”,故名为“有”。
2.见注1。
3.“三世的善根”,偈颂中译为“三世善”,即过去世已作之善、现在世正作之善及未来世将作之善。
4.“身心”,偈颂中译为“心”,皆为意译。按藏文原文,应译为“相续”,并有“传递”和“经过”之义。这个词是指:由于缘起的事物都是无常的,所以,我们的身心都不过是相续变化的过程罢了,其中并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存在。因此,在藏传佛教里,经常用这个词代指身、心两个方面,而大多数时候,都比较偏向于“心”的意思。“相续”一词的说法,在汉传佛教里比较少用,故权译为“身心”或“心”。
5.“戏论”一词,在汉文中最早究竟译自谁手,由于数据及时间关系,笔者未作考证。但我总觉得这种译法在文字运用上由于太过美妙,因此,反而有点儿文过于质而显得因文害义、不知所云;并且这种译法也极易望文生义,而被误解为到其他方面去。这个词在藏文里,它的动词形式义为“发散”、“外驰”,因此,从本义上讲,我们的心流散于外、驰逐于外而未安于本元的状态,都可称为“戏论”,它和“有为”、“有相”、“合和造作”都是同义语。而“戏论之边”,则是指本元心外散之后,而造成的二元对立的状态,例如“有、无之边”、“空、有之边”,以及由此延伸而出的“四边”、“八边”等。在本颂中,“戏论之边”,则是指“能、所二取之边”,即“能取之心”与“所取之境”。说得通俗一点儿,就是指“内心”与“外境”;说得学术一点儿,也就相当于唯识学里所讲的由阿赖耶识所自变自缘的“见分”和“相分”。
6.“四无色定”,是指与报得“四无色界”相关的四种定力,即空无边定、识无边定、无所有定和非想非非想定;再加上与报得色界相关的四禅,而合称“八定”。四禅八定尚未脱离三界轮回,若配合佛法的胜观,则可超越四禅八定而获得声闻缘觉的“灭尽定”、诸登地菩萨的百千三昧,以及佛陀所亲证的“金刚喻定”,而“摧灭诸烦恼”、解脱轮回痛苦的束缚。因此,此颂中说“知已当越四无色,而修禅定佛子行”。
7.“三轮”是指能作事的主体、所作事的对象,以及所作的整个事件或者说事件的整个过程。这三者连接起来,就好像一个轮子一样转了一圈,因此,便形像地比喻为“三轮”了。这个“三轮”,其实是“三者成一轮”之义,也就是指一轮上的三个要点。“三轮清净慧”,则是指若以清净的般若胜慧来进行客观地分析与观察,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能、所、事件”三者,其性本空、无我无主,而仅以梦幻般的方式,貌似地存在着。因此,无论做任何事情,我们都应无贪无著、不黏不滞。“三轮清净慧”,其实就是般若胜慧与前五度等“方便道”相配合的变体称谓而已,是在菩萨行中所体现出的般若观照。以布施为例,施予者就是“能作事的主体”;受施者就是“所作事的对象”;而布施这件事,就是“所作的整个事件或者说事件的过程”。如果具备了“三轮清净慧”,那么,在布施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借助于自性本空的无我胜慧,而不着施予者的“我相”、受施者的“人相”,以及整个布施过程的“事件相”,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如梦如幻的状态之中,不执不著地“大作梦中佛事”了。由于具有这种“远离中边”、不可限量的空性胜慧而全方位地贯穿于能、所、事件的各个方面,所以,布施的福德也就因此被放大得不可限量了。这其实就是《金刚经》里所谓的“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若菩萨不住相行于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同理类推,“三轮清净慧”若依次与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相合而修,就是本颂中所谓的“故应具巧离三轮,而修胜慧佛子行”了。
8.正念,就是“正确的心念”,也就是说,我们要心系“四念处”等大小乘所修之法,而不要流于邪念;“正知”一词,在藏文里的意思则是“正在了知”,它是要我们时时看着“正念”是否已被弃置不顾。打个比方说,正念就像是系住“狂野心念之象”的绳索;而正知,则像是训象人时时注意着绳索是否已经有些松脱,或有松脱的迹象。由此可见,这里其实已经有了两个层面用心:一层是要以“正确的心念”,来管住我们的“邪念”,而不要让它撒野;一层是要以“正在了知”而时时地督促“正念”,不要玩忽职守,而疏于对“邪念”的管理。这样看来,对初修者而言,佛法确实是件很累人的事情了,更何况,还有人会问:在“正知”之外,是否还需要另外的正念、正知来管着先前的正念、正知呢?这样下去,岂不就如两镜对望,而有重重无尽之患了吗?这可真是有点儿累死人呢!恐怕佛没学成,也就差不多钻到地下去了。其实大家也不必过分担心,佛法的作用,绝对是让我们过得越来越轻松自在,而不是越来越枷锁重重。有关这一问题,要到另一层面上就极易解决了,在此不缀,只暂把问题提出,留待大家思索。正念、正知中的“正”字,汉文里虽都译为“正”,但其义却大相径庭。前者是“正确”之义,而后者却是“正在”之义。这种区别,由于在藏文里用字不同,所以极易明了,但在汉文中却极易混淆;另外,“正知”一词,在佛教口语中又常与“正见”连用,这对未专门作过佛法闻思者而言,又极易望文生义,而将“正知”理解为“正确的知见”。这些都是不揣冒昧,而顺便提醒大家注意的。
9.见注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