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简注
 
{返回 佛子行三十七颂·菩提行法摄要集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50

简注

  1.“轮回之海”,偈颂中译为“有海”,是为照顾偈颂字数而作的意译。“有海”,即“三有之海”;三有者,即欲有、色有与无色有,其义同于“三界”、“轮回”,以三界轮回之中“有因有果”,故名为“有”。

  2.见注1。

  3.“三世的善根”,偈颂中译为“三世善”,即过去世已作之善、现在世正作之善及未来世将作之善。

  4.“身心”,偈颂中译为“心”,皆为意译。按藏文原文,应译为“相续”,并有“传递”和“经过”之义。这个词是指:由于缘起的事物都是无常的,所以,我们的身心都不过是相续变化的过程罢了,其中并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存在。因此,在藏传佛教里,经常用这个词代指身、心两个方面,而大多数时候,都比较偏向于“心”的意思。“相续”一词的说法,在汉传佛教里比较少用,故权译为“身心”或“心”。

  5.“戏论”一词,在汉文中最早究竟译自谁手,由于数据及时间关系,笔者未作考证。但我总觉得这种译法在文字运用上由于太过美妙,因此,反而有点儿文过于质而显得因文害义、不知所云;并且这种译法也极易望文生义,而被误解为到其他方面去。这个词在藏文里,它的动词形式义为“发散”、“外驰”,因此,从本义上讲,我们的心流散于外、驰逐于外而未安于本元的状态,都可称为“戏论”,它和“有为”、“有相”、“合和造作”都是同义语。而“戏论之边”,则是指本元心外散之后,而造成的二元对立的状态,例如“有、无之边”、“空、有之边”,以及由此延伸而出的“四边”、“八边”等。在本颂中,“戏论之边”,则是指“能、所二取之边”,即“能取之心”与“所取之境”。说得通俗一点儿,就是指“内心”与“外境”;说得学术一点儿,也就相当于唯识学里所讲的由阿赖耶识所自变自缘的“见分”和“相分”。

  6.“四无色定”,是指与报得“四无色界”相关的四种定力,即空无边定、识无边定、无所有定和非想非非想定;再加上与报得色界相关的四禅,而合称“八定”。四禅八定尚未脱离三界轮回,若配合佛法的胜观,则可超越四禅八定而获得声闻缘觉的“灭尽定”、诸登地菩萨的百千三昧,以及佛陀所亲证的“金刚喻定”,而“摧灭诸烦恼”、解脱轮回痛苦的束缚。因此,此颂中说“知已当越四无色,而修禅定佛子行”。

  7.“三轮”是指能作事的主体、所作事的对象,以及所作的整个事件或者说事件的整个过程。这三者连接起来,就好像一个轮子一样转了一圈,因此,便形像地比喻为“三轮”了。这个“三轮”,其实是“三者成一轮”之义,也就是指一轮上的三个要点。“三轮清净慧”,则是指若以清净的般若胜慧来进行客观地分析与观察,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能、所、事件”三者,其性本空、无我无主,而仅以梦幻般的方式,貌似地存在着。因此,无论做任何事情,我们都应无贪无著、不黏不滞。“三轮清净慧”,其实就是般若胜慧与前五度等“方便道”相配合的变体称谓而已,是在菩萨行中所体现出的般若观照。以布施为例,施予者就是“能作事的主体”;受施者就是“所作事的对象”;而布施这件事,就是“所作的整个事件或者说事件的过程”。如果具备了“三轮清净慧”,那么,在布施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借助于自性本空的无我胜慧,而不着施予者的“我相”、受施者的“人相”,以及整个布施过程的“事件相”,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如梦如幻的状态之中,不执不著地“大作梦中佛事”了。由于具有这种“远离中边”、不可限量的空性胜慧而全方位地贯穿于能、所、事件的各个方面,所以,布施的福德也就因此被放大得不可限量了。这其实就是《金刚经》里所谓的“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若菩萨不住相行于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同理类推,“三轮清净慧”若依次与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相合而修,就是本颂中所谓的“故应具巧离三轮,而修胜慧佛子行”了。

  8.正念,就是“正确的心念”,也就是说,我们要心系“四念处”等大小乘所修之法,而不要流于邪念;“正知”一词,在藏文里的意思则是“正在了知”,它是要我们时时看着“正念”是否已被弃置不顾。打个比方说,正念就像是系住“狂野心念之象”的绳索;而正知,则像是训象人时时注意着绳索是否已经有些松脱,或有松脱的迹象。由此可见,这里其实已经有了两个层面用心:一层是要以“正确的心念”,来管住我们的“邪念”,而不要让它撒野;一层是要以“正在了知”而时时地督促“正念”,不要玩忽职守,而疏于对“邪念”的管理。这样看来,对初修者而言,佛法确实是件很累人的事情了,更何况,还有人会问:在“正知”之外,是否还需要另外的正念、正知来管着先前的正念、正知呢?这样下去,岂不就如两镜对望,而有重重无尽之患了吗?这可真是有点儿累死人呢!恐怕佛没学成,也就差不多钻到地下去了。其实大家也不必过分担心,佛法的作用,绝对是让我们过得越来越轻松自在,而不是越来越枷锁重重。有关这一问题,要到另一层面上就极易解决了,在此不缀,只暂把问题提出,留待大家思索。正念、正知中的“正”字,汉文里虽都译为“正”,但其义却大相径庭。前者是“正确”之义,而后者却是“正在”之义。这种区别,由于在藏文里用字不同,所以极易明了,但在汉文中却极易混淆;另外,“正知”一词,在佛教口语中又常与“正见”连用,这对未专门作过佛法闻思者而言,又极易望文生义,而将“正知”理解为“正确的知见”。这些都是不揣冒昧,而顺便提醒大家注意的。

  9.见注7 。


{返回 佛子行三十七颂·菩提行法摄要集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修诵简轨
下一篇:佛子行三十七颂·菩提行法摄要集萃 目录
 正分19 远五毒(2)
 正分32 佛子当力戒者(2)
 正分29 发行菩提心 当修六度(5)
 正分23 远五毒(5)
 正分7 入佛教门 皈依三宝
 正分28 发行菩提心 当修六度(4)
 正分33 佛子当力戒者(3)
 正分26 发行菩提心 当修六度(2)
 佛子行三十七颂·菩提行法摄要集萃 目录
 正分11 上士道 入大乘门——发愿菩提心(2)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幸福离不开生活,成就离不开工作[栏目:万行法语]
 丢下妄念,任心清净[栏目:在闹市中修行]
 教法篇 第三章 觉悟的种子[栏目:佛教圣典]
 事业与学佛[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一、通序大归 乙二、别释破邪显正 丙一、破邪 丁一 摧外道[栏目:刘常净·三论宗文集]
 居士传四十四[栏目:居士传]
 《提篮观音》本色示人的美学色彩[栏目:悟澹法师]
 绍云法师开示录[栏目:其它法师]
 禅悟与实现 第八章 超越与中道[栏目:郑石岩教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