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正分31 佛子当力戒者(1)
 
{返回 佛子行三十七颂·菩提行法摄要集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70

正分31 佛子当力戒者(1)

  ※【导读】

  佛法像一面镜子,首先要用来反观内照,规正自己,而非藉以衡量他人。“若未深究自迷谬”,不但极易“道貌岸然非法成”,而且更易“因惑说他佛子过”。

  ※【释异】

  本颂第一句“若未深究自迷谬”,有的译作“若不细察己过失”。藏文中的“抽巴”[■]一词,本为“迷谬”、“迷乱”、“迷惑”之义。就其佛法的绝对意义而言,凡不符合佛陀无上正觉的内证境界者,都是一种迷谬。因此,佛观中士偏空的涅槃,乃至众生实执的三界景象,都是迷谬。就其相对意义而言,中士见凡夫妄执三界实有为谬;而下士则见世人不信因果,不求人天善果为谬。在口语里,“抽巴”[■]一词也经常引申为错误、过失之义。综观全偈,似乎比较偏向“过失”之义,但也不可过早盖棺定论,因为三士道的不同层次,对于“过失”的定义广狭不尽相同,这就有点儿超出口语里“过失”的内涵了。为了谨慎起见,笔者还是倾向于翻出藏文的佛学原义,这样,便可见仁见智,从其所好,而作出广狭不同的解释来了。

  其他个别字词的重译,无关大局,故不再一一赘述其因。


  因惑说他佛子过,

  徒然减损自功德;

  故于已入大乘者,

  不道彼过佛子行。

  倘若由于烦恼的缘故

  而去谈说其他佛子的“过错”,

  那么,自己本身(的功德)就会(因此而)变得衰弱下去。

  因此,(我们应该)不去谈说

  已入大乘者的“过错”,

  (有关这一点儿,)

  是佛子(们)所应实践的。


{返回 佛子行三十七颂·菩提行法摄要集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正分32 佛子当力戒者(2)
下一篇:正分31-35 总论
 正分15 不舍愿菩提心(4)
 佛子行三十七颂·菩提行法摄要集萃 目录
 正分9 共中士道 厌有求脱
 正分26 发行菩提心 当修六度(2)
 正分17 不舍愿菩提心(6)
 结分A 祈恕偈(1)
 附录
 正分16 不舍愿菩提心(5)
 序分B 作颂因由
 正分12 不舍愿菩提心(1)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上乘根性人如何观修法报化三身——再读《坛经》有感[栏目:超然法师]
 人心宽处皆是路[栏目:莲心慧语]
 藏传净土法 第八十七课[栏目:藏传净土法学习讲记]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0讲[栏目: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禅定智慧第四章(优婆塞卢荣章译)[栏目:白话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前行讲记 第一百四十六讲 前行备忘录-业因果-彼法因缘尽-中士道灭因的方式3[栏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佛教常识答问 第三章 僧伽和佛的弟子[栏目:赵朴初居士]
 佛法与你 第六课:永恒的真理—四圣谛(上)[栏目:达摩难陀长老]
 守璋~晚春[栏目:禅诗三百首]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九十二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