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分34 佛子当力戒者(4)
※【导读】
戒恶口本在“十善”之列,属于共下士道的主要内容,本不该在上士道阶段出现;但怎奈我等极易“以恶小而为之”,忽视此过,因此,作者才在佛子行的结束部分,又苦口婆心地特别提出,而予以特别地强调。
“言无刀剑伤人心”,大部分的是非纠纷,往往都是当事人未能善护其口所引起的,这就不仅有损“佛子诸行仪”,甚至更能危及整个大乘佛教的形象,因此,自许为大乘的菩萨们,最好不要好高骛远,而应脚踏实地、戒除恶口为妙。
不但如此,倘若未曾善护其口,十恶中的“语四过”看似事小,但却都是内心不净的折射,假如未能善除心垢,就会严重地影响修持的进步,因此,印、汉、藏各地的实修传统中,都有“禁语”的习惯。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使我们禁除“语四过”,一方面更可以帮我们禁除心中纷飞的妄念。基于这种缘故,印度有位实修大德甚至说“开口修持一年,不如禁语修持一日”;西藏的一些实修传统,则把“禁语、泥封[用泥巴封闭所有门窗的最极严格的闭关方式]、单衣”作为取得最高成就的重要途径。这些虽然不是出自大经大论,但也是先哲前贤们的经验之谈,当然弥足珍贵,值得后来者深思。
※【释异】
本颂最后两句的藏文原义是:因此,(我们应该)拋弃他人所不悦意的粗言恶语,(有关这一点儿,)是佛子(们)所应实践的。在三、四句间,又横担着一个“……的……”,因而,也就给汉译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麻烦。有的版本译作“故于他人所不悦,绝恶言是佛子行”,似乎很难看出这层关系;因此新译译作“故于他人不悦语,当力断之佛子行”,而将“他人所不悦意的粗言恶语”中的“粗言恶语”由第四句提到第三句,而简译为“不悦语”,不知稍能弥补此缺憾否?
其他个别字句的重译,无关大局,故不再一一赘述其因。
烦恼成习则难治,
念知士当持对治,
贪等烦恼初萌时,
即速灭之佛子行。
假如烦恼(由于反复串习而)已成习惯,
那么,再试图以(相应的)对治方法
去设法挽回它
就是很难做到的了,
因此,(那些具有)正念、正知{8}的人们
应该拿起对治的武器
在贪等烦恼刚刚萌生的当下,就(应该迅速地)摧灭它,
(有关这一点儿,)
是佛子(们)所应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