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运用佛教的智慧 于生活中对治贪嗔
 
{返回 佛网文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71
运用佛教的智慧 于生活中对治贪嗔

索达吉堪布

  我们在人生中如果有了烦恼,生起猛烈的贪嗔之心,此时应该如何对治呢?佛教中有许许多多的方法。我们身体上的疾病,可以到医院去治疗,而心里的这些疾病,就需要借助佛教的心灵妙药了。

  我本人研究佛教多年,从心坎深处觉得,佛教中治疗心病的方法,世人不得不了知。现在有太多人身心疲惫、苦不堪言,看到这种情景,我们作为佛教徒,不能自己独享佛法甘露,而应当尽量分给有缘的人。

  那么,佛教中如何对治我们的烦恼呢?

  1、对治贪心

  按照小乘的观点,当你生起强烈的贪心时,最好是修白骨观。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国的修行人,大多都采用这种方法。我1999年去泰国时,还专门到森林里看过,那里摆放着人体解剖模型和死人的骨架,旁边有些长老为来者讲解:我们人体是怎么构成的?它值不值得贪?……

  刚开始,不懂的人觉得有点可笑:“这是死人,我们是活人,怎么会没有差别?”但静下心来去思维时,就会慢慢明白,自己特别执著的任何人,实际上只不过是一具臭皮囊,对其皮肤、肉、骨头、内脏一一剖析,值得贪恋的一点一滴也没有。最后就会领悟到,所爱之人的身体,还不如一张白纸干净,自己对其无比贪执,完全是一种颠倒执著。

  现在很多人口口声声说你爱我、我爱你,为了爱可以死去活来,大家也觉得这样天经地义,却从来没有想过:这个身体值不值得爱?自己爱的,到底是这个人的哪一部分?

  我在泰国曾遇到一名政府官员,他短期出家时,修持过白骨观——泰国的情况跟我们不同,那里的男子在二十岁左右,必须要短期出家,包括国家总理也不例外,此举既可种下解脱的善根,又可对民众的行为有所约束。他一开始看到人体的不净时,可能因为他的环境不同,所以特别嗤之以鼻。但后来慢慢地,通过听受长老的讲解,他就开始接受了,并在很短的时间里,生起了很大信心。他惊讶地说:“我原来实在太愚痴了,不应该执著这个身体,我的也好、别人的也好,实际上只是一团血肉,有什么好贪的?人为什么这么迷茫?”

  如今,你们也有不少人贪爱自他的身体,实际上这都是因为从小所受的教育不同,没机会接触这些真理。如果有机会的话,“人之初,性本善”,大家都可以恢复自己的善根。

  以上从小乘不净观的角度,简单讲了对治贪心的方法。当然,在大乘佛教中,也有很多这方面的道理。

  2、对治嗔心

  至于嗔心,《入菩萨行论》专门有一品用来对治它。比如,当你正在发怒时,可以观察这个嗔心的颜色、形状、本体是什么样的?它是从外在的敌人身上来的,中间的虚空中来的,还是自己体内的某一处来的?它到底在哪里?这样一剖析就会发现,嗔心犹如虚空,当下便消失了。诚如《净业障经》所言:“诸烦恼即是佛法……一切烦恼同虚空性。”

  这是上等修行人对治烦恼的方法,以此可将烦恼转为菩提,《六祖坛经》也说:“烦恼即菩提。”当然,贪心、嗔心的现象并不是菩提,认识它的本体才是菩提。假如没有认识它,那你产生多少烦恼也只是烦恼,永远不会变成菩提。这是佛教中特别甚深的道理,只要你能稍加了解,面对烦恼时就会非常管用。

  在这个世间上,不管是什么人,没有烦恼、痛苦是不可能的。当你遇到这些时,用金钱或改变环境的方法,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因为它来自于你的心,无论躲到哪里,心始终是躲不掉的。所以,若想对治这些烦恼,必须要运用佛教的方法,调伏自己的心。


{返回 佛网文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观受是苦——远离悲观和失望
下一篇:无常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敬钟如佛
 小事一桩何必生气
 吃素的四十八个理由
 万里无云心地宽
 无忧无喜(星云法师)
 动物保护——另一种说法
 怎样确定出家人是真修行?
 你人道吗?请到屠宰场旅行
 清贫思想
 谁的丛林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皇帝的侍女[栏目:智空和尚讲禅]
 澄观对“普贤”的诠解[栏目:吕有祥教授]
 天魔与天神有什么区别?[栏目:药师山·紫虚居士]
 持明前贤修规·老顽解脱行迹——印圆双运欢喜妙音 第十三讲[栏目:阿秋喇嘛传记·讲记]
 皈依问答(三十九):为什么说没有真实的皈依戒,就得不到所有佛教大小乘所说在家出家的戒体? [栏目:益西彭措·皈依问答录]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蔡惠明)[栏目:佛教与哲学]
 感恩天地父母,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摄大乘论》笔录 前三章──复习与问答[栏目:妙境法师]
 阿閦鞞佛之介绍[栏目:不动佛·文集]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七讲之:数论派神我与自性的关系[栏目:入中论讲记·110]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