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菩萨行论·善解义海 第六章 忍辱品(下)
 
{返回 入菩萨行论·善解义海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50

壬二、遮阻让亲友衍生四过之瞋恚,有二:

癸一、(为害者)无损害于境,癸二、遮阻为害者之恶行引生之瞋恚。


癸一、(为害者)无损害于境

于塔像正法,有谤及破坏,佛等无苦恼,我瞋不应理。

    若有人对佛像塔寺正法等诽谤──非理辱骂,甚而破坏它,亦应以慈悲心对他,遮阻彼之瞋恨乃不合理;纵使对佛像等作稍许之破害,亦无妨,破害者为值得悲悯之对象。

 

癸二、遮阻为害者之恶行引生之瞋恚,有三:

子一、坚决思惟正法,子二、不畏惧迫害,子三、坦然承受痛苦修习忍辱。


子一、坚决思惟正法

    师长并眷属,亲友诸损害,鉴于宿昔缘,知已遮止瞋。

若上师、眷属、亲朋好友等遭受伤害,亦应了解“宿昔、现世之一切是依他起”之理趣,现见业缘所生之后,遮止愤恨。


子二、不畏惧迫害,有三:

丑一、怨敌是瞋怒之对象不应理,丑二、断除对怨敌之瞋怒,丑三、断除形成瞋恚之方便。


丑一、怨敌是瞋怒之对象不应理,有三:

寅一、类同无情迫害,寅二、瞋恚者类同之恶行,寅三、由迫害业力引生故瞋恚怨敌不应理。


寅一、类同无情迫害

    情无情二者,俱害诸有情,云何瞋有情?故我应忍害。

    有情与无情二者,迫害诸有情身之作用相同,云何唯独记恨有情?故应忍辱迫害者。


寅二、类同瞋恚者之恶行

某某痴恶行,某某痴成瞋,此中谁无过?谁为有过者?

    某些怨敌因愚痴而伤害他人,某些怨敌因愚痴而瞋恨他人,这两者谁无过失?谁有过失?此二者俱有类同之过失。


寅三、由迫害业力引生故瞋恚怨敌不应理

      为何昔造业,今受他伤害,一切皆随业,我为何瞋彼。

    往昔汝为何造业?此业力促使他人于现世伤害我。故一切受害乃随附自己之业力,为何我瞋恨他敌。


丑二、断除对怨敌之瞋怒

      见事实如是,慈心互对待,我今一心作,精勤诸福善。

    现见领受诸破害业等如是,无论如何,一切有情相互对待关怀,应断除瞋恨而孳长慈悲心,是故我专心而努力地致力于福善行。


丑三、断除形成瞋恚之方便

        譬如屋着火,燃及他屋时,草等助燃物,理应速抛弃。

        如是心所贪,能助燃瞋火,虑燃着福德,应舍弃彼贪。

     喻如房屋着火时,火焰燃向他屋之际,任何助燃火势者,如草、薪……等物,理应抛舍于外。如是任何所欲求之事物──心所贪焚,若作障或贪求不得等诸外缘,因助长瞋恚之火故,思虑燃及福德,应立即抛舍所贪之事物。

 

子三、坦然承受痛苦修习忍辱

        待杀者断手,逃脱岂非善?若以人之苦,离狱岂非善?

        现前少分苦,若我不能忍,地狱痛苦因,何不遮瞋恚。

        为欲而灼伤,历百千地狱,且我未成办,自利与利他。

        此非唯彼伤,亦将成大利,弃除众生害,欣喜受此苦。

    若作是念:怨敌使我产生极大苦以致不能忍受?云:如有一待杀之人,若唯仅砍下手后即能逃脱,岂不善妙?倘若唯仅忍受此痛苦,即能远离地狱,岂不善哉?现时仅此痛苦,我若不能忍受,则地狱痛苦因──瞋恚,为何不遮止?理应遮止。若为成办五欲功德而瞋恚,将经历百千燃焰之地狱。《入行论大疏》云:“因为瞋恚。”虽唯领受少分之痛苦,我即不能成办自利与他利之事业。现时坦然承受痛苦,则地狱之痛苦将无法伤害,以能忍辱故,且将成就大利事业。弃除一切对众生之伤害,欣然地承受伤害或忍受此伤害之苦乃为应理。

 

壬三、四善遮除敌人之瞋恚(善待怨敌遮止瞋恚),有三:

癸一、遮止称颂他敌之瞋恚,癸二、遮止他敌安乐之瞋恚,癸三、遮止他敌成办利得之瞋恚。

 

癸一、遮止称颂他敌之瞋恚,有三:

子一、教说择取自身安乐之因,子二、舍弃他人安乐之因不应理,子三、诠说错误之取舍方式。

 

子一、教说择取自身安乐之因

        他赞敌功德,若得随喜乐,意汝何不悦?如是赞颂彼。

        汝之随喜乐,唯乐无性罪,诸佛皆称许,是胜摄他法。

    倘若他人称颂“怨敌有功德”后,称赞者获得取悦他人功德之快乐,而汝自身不能忍受乃不应理。汝自身为何不喜悦?为何不能如同称赞者称颂怨敌?随喜他功德,称颂此功德,诸快乐根源于无性罪且具功德,是诸佛等所称许。应了知无嫉妒意识可转成恭敬故,亦是最上乘之摄他方便法。

 

子二、舍弃他人安乐之因不应理

        谓如是得乐,若汝厌彼乐,断除支付故,退失现后乐。

    或谓:有人因称颂他人而获得快乐,若汝不期许称颂他人而获快乐,则支付薪资于办事者等所获得之安乐因,势必断除──不给付。如是说法等同:现见今世之办事者等,而丧失未现见之异熟果和(隐含之)他世所领受布施之异熟果等。

 

子三、诠说错误之取舍方武

        赞己功德时,亦承许他乐,赞他功德时,我不许他乐。

    他人称赞自己之功德时,承许彼赞扬之快乐;至于称赞他人之功德时,我不期许他人受称赞之快乐,此乃错误之想法。

 

癸二、遮止他敌安乐之瞋恚

        欲诸有情乐,而发菩提心,有情获自乐,云何瞋恚他?

    欲安置一切有情于安乐之境地,故发无上菩提心;其后,若不须我之协助,有情即能获得安乐,则为何瞋恚他?瞋恚乃不应理。

 

癸三、遮止他敌成办利得之瞋恚,有二:

子一、他敌获利得之因瞋恚他人不应理,子二、他敌不获利得之因理应瞋恨自己。

 

子一、他敌获利得之因瞋恚他人不应理,有二:

丑一、他敌之利得成就为自己之期许,丑二、他敌之利得无害自身故瞋恚不应理。

 

丑一、他敌之利得成就为自己之期许

        欲令诸有情,成佛三界供,唯见劣利得,何故起忧恼?

        汝所应养育,当由汝供施,彼已得生计,不喜岂反瞋?

        不愿人获利,岂愿彼菩提?瞋怒他财富,岂有菩提心?

    若希望一切有情成佛──佛乃三界有情供养之究竟处。现见诸有情仅有卑劣之利得与侍候之能力,为何对他起苦恼?

    譬如任何需要养育之亲友,是汝养育之对象,故汝务须供施食物等;汝不须供施之亲人若已获得生计,为何不喜欢反而瞋恚?短暂人生,若仅此短少之利得,尚不愿有情获得,云何欲许有情得菩提?此乃不可能;善天论师叙说为:“不欲许敌人。”任何瞋恨他人之财富者岂有菩提心?绝无菩提心。

 

丑二、他敌之利得无害自身故瞋恚不应理

     若已从他得,或安住施家,皆非汝所有,施否何相干?

    无论他敌从施主获得财物与否,确仍安住于施主家宅,此二者均与汝无关;施与不施,获得与否,汝因嫉妒不喜有何用?此乃无意义。

 

子二、他敌不获利得之因理应瞋恨自己

        为何舍福德?诚信己功德,不持己得利,为何不瞋己?

        汝不仅不忧,昔自所为恶,同时欲竞争,他所作福德。

    倘若对他敌之利得起瞋恨,而且欲增上自己之利得、获取自己利得之因,则昔时之福德、施主之诚信、自己现前之功德,为何皆因瞋恚而舍弃利得?不缘持诸获取利得之因(瞋恚),理应瞋恨自己,为何反而信赖自己?复次,或作是念:自己无利得,亦期望后时他人亦无利得?自己作恶事──未获利得之因,不仅不后悔,反而欲与他人所累积之福德──获利得之因相竞争,乃不应理。

 

辛二、遮阻所喜乐受阻之瞋恚,有二:

壬一、遮阻他敌成办了恶行而起瞋恚,壬二、遮阻自己与师友成办善行受阻而起瞋恚。

 

壬一、遮阻他敌成办了恶行而起瞋恚,有二:

癸一、他敌之受害不助益于我,癸二、欲许敌人恶过之心伤害我。

 

癸一、他敌之受害不助益于我

        纵使敌不喜,汝岂有可乐,唯仅汝意愿,岂成害敌因?

    倘若有一敌人不欢喜──住于痛苦中,汝岂有任何喜乐?纵然实有喜乐,唯仅汝之意愿──欲调伏敌人,岂不变成伤害他敌之因?此瞋恚无法达成且毫无意义。

 

癸二、欲许敌人恶过之心伤害我

        汝愿纵得成,他苦汝何喜?若谓满我心,唯招祸非余。

        彼烦恼渔夫,利钩之所执,陷我地狱镬,定受狱卒煎。

    倘若真正达成使敌人痛苦的愿望,你有何喜乐?倘若你因他敌之痛苦而感觉满足,唯招祸而已。由于愿他敌受苦之起心动念──即烦恼渔夫所执系“愿他敌受苦”之猛利铁钩所钩之后,我一定陷入地狱之铜镬,受诸狱卒、差使所煎熬。

 

壬二、遮阻自己与师友成办善行受阻而起瞋恚,有二

癸一、遮阻世间法受阻而瞋恚,癸二、遮阻积集福德受阻而瞋恚。

 

癸一、遮阻世间法受阻而瞋恚,有二:

子一、丧失世俗称誉非伤害之看法,子二、丧失世俗称誉为有利之看法。

 

子一、丧失世俗称誉非伤害之看法,有二:

丑一、世俗称誉无实质利乐;丑二、喜悦世俗名誉不应理。

 

丑一、世俗称誉无实质利乐

        称誉之供敬,无福无寿命,无力无安乐,亦无身安乐。

        若知为自利,彼岂有自利?欲唯一意乐,应依赌酒色。

        为名而施财,为名复舍命,赞词有何用?死时谁得乐?

    至于“称赞、名誉”之供敬侍候,荣誉于未来世不能变成利益之福报,于今世不能变成寿命成为安乐之因,且不能变成自身之体力;亦即无法变成无病之身增长身体之安乐,若我观察“称誉”是否得以变成自利之智者,则了知“称誉”岂有自利?绝无自利。或谓:“称誉”能产生唯一“意乐”?若为求得唯一意乐,则应依止于赌博、酒色等,不仅为求无实义之事而放肆地施舍──为求称誉舍尽财宝,而且亦为求英勇之美誉而赴战场,甚至丧失自己生命等危险,类此,诸称誉之赞词义有何用?个人死后,谁得名誉之快乐?

        沙屋倾颓时,幼童沮丧泣,如是丧称誉,吾心如愚童。

    犹如(儿童嬉戏时)以沙堆成屋舍(极欢心),于屋舍倒坏时,诸幼童则沮丧地哭泣。如是(拥有称誉时极欣悦),若退失称颂与赞美,则我心犹如愚童之不喜悦,如是愚痴乃不应理。

 

丑二、喜悦世俗名誉不应理

        声誉无心故,赞我心非有,他喜谓称誉,赞岂欢喜因。

        赞吾或他喜,于我有何益?喜乐属于彼,我丝毫不得。

        彼乐致我乐,一切应如是,为何于赞敌,他乐我不乐?

        故我受赞时,当生喜乐心,如是亦非理,唯是愚童行。

    从“称誉名声”来思惟,若无心,则思惟实有赞我之心,乃不可能,故喜欢称赞名誉之音声不合理。“名誉”意谓我喜欢他人之称赞,而“他人”之欢喜岂是自己欢喜之因?

    赞许他敌或称赞我皆同,称赞者之喜乐对我有何利益?喜乐乃称誉者所拥有,我欲从彼称赞者分到少许之喜乐亦不可能。或谓:称赞者赞扬“我是菩萨”之喜乐,致使我喜乐,则一切有情之安乐亦须如是随喜,为何别人赞誉他敌生喜乐时,我依然闷闷不乐,应该喜乐才合理。故谓我受他称誉,当产生自己之喜乐,亦如上述不合理,因无实质意义之喜乐,唯愚童之行为。

 

子二、丧失世俗称誉为有利之看法

        称誉令心散,损坏厌离心,嫉妒诸有德,毁坏诸圆满。

        现前任何人,欲损我名誉,岂非彼救我?免堕诸恶趣。

        我为求解脱,毋须利敬缚,若有解我缚,为何反瞋彼?

        我欲趣众苦,如佛所加持,闭门不放行,云何我瞋彼?

    若认为诸称赞、名誉等是美好意乐,则能令修行者心散乱,故“称誉”破坏对轮回之厌离心──使其消失殆尽,而且为了称誉,促使我嫉妒诸有功德者,并瞋恨他人之各种圆满。诸此叙说《入行论大疏》和其注释皆曾提及。遍照护论师有注释云:瞋恚心破坏他人之各种圆满,故任何人现前破坏我之称誉等缘故──叙述我之罪恶,反而使我依彼之力量得救护,避免堕于三恶道,否则绝对堕于恶趣,是故不应瞋恚。复次,我为求解脱轮回,不应受利得、侍候等所束缚。任何克除名闻利养等,将使我由轮回之束缚中解脱,我为何瞋恚?而且由于贪着名利之过失,原本我将趣入三恶道,(敌对者)此时犹如诸佛之加持,经由克除名闻利养之方式而不堕于恶趣,致使恶趣无门,我为何瞋恚于彼?故瞋恚不应理。

 

癸二、遮阻积集福德受阻而瞋恚,有三:

子一、瞋恚是积集福德之障碍,子二、瞋恚是伤害之顺缘,子三、遮反瞋恚而成恭敬。

 

子一、瞋恚是积集福德之障碍

        谓此能障福,瞋敌亦非理,苦行莫若忍,我岂不住忍?

        若因吾之过,不堪忍于此,仅止于自障,安住福德因。

    或谓:彼敌能障我等之福德,虽是福德之作障者,瞋恚他亦不应理,一切苦行莫如忍辱功德之殊胜,我岂可不安住于忍辱?因为忍辱之基本体性缘起于他敌,故应修忍辱才合理。倘若因自己瞋恨之过失,不能容忍此敌,则唯仅阻障自己安住福德之因——忍辱。

 

子二、瞋恚是伤害之顺缘

     法无则不生,若有则有果,彼性是彼因,何谓敌障福?

        应时来乞者,非行施之障,诸方丈长老,亦非障出家。

    于因果法则中,云何为(忍辱)果?若无任一法──敌害,则不生果──安忍。反之,若有法,则有果,法性是果之因。忍辱亦随行、随遮于受害,如是,他敌作障我等之福德,原是忍辱之因。譬如布施时,前来行乞之乞丐为布施之因,他不减损我等之福德,协助佛弟子出离之方丈、长老等(调伏弟子时应忍辱),不应误解为阻碍出家。

 

子三、遮反瞋恚而成恭敬,有三:

丑一、恭敬有情是自己之功德,丑二、恭敬有情如虔信世尊,丑三、详观结果而恭敬。

 

丑一、恭敬有情是自己之功德,有二:

寅一、协助我成就菩提心故应恭敬,寅二、众生等同世尊修忍辱。

 

寅一、协助我成就菩提心故应恭敬,有二:

卯一、修恭敬之原因,卯二、断除忍辱之错误思想。

 

卯一、修恭敬之原因

        世间乞者众,忍缘受害稀,若不害于外,终无为害者。

        如自家宝藏,永恒不歇困,能助菩提行,故应喜自敌。

        敌我共安忍,故此安忍果,首先奉献彼,如是彼忍因。

    “乞丐”与“他敌”有相似福德之因,然于世俗中,诸多乞丐少有伤害,原因如是不伤害侵扰对方,则终究无为害自己之敌人(敌人既是大祸德,则愈须大忍辱,此乃自己之大恩惠,犹如自家之宝藏,绵绵不绝之财宝,不致贫困)。菩萨行──直正协助我们修行成佛是仇敌,故我应喜欢敌人。复次,若此敌使自己成办忍辱性,则二者皆属于忍辱因,故正法甘露之果,首先应奉献予敌方,理应布施,如是,敌人是忍辱因。

 

卯二、断除忍辱之错误思想

        若无思忍行,故敌非应供,容许善行因,正法为何恭?

        若此敌为害,思惟非应供,如医生利我,云何修安忍?

        故依极瞋心,方能修坚忍,唯敌是忍因,如正法应供。

    或谓:于无思惟意识中,对敌人修忍辱之心时,即使此敌是修忍辱之因,亦非所应恭敬之对象?曰:容许对敌是成办善行之因──忍辱──为正修,为何需要恭敬?不应恭敬。(不须恭敬之原因相似)若说不相似,正法无害心,此敌实具有伤害之心,故非应恭敬之对象?云:犹如医生欲治愈病人,病患者岂能不住忍辱?依此原则,我亦如是修忍辱,故依于具极瞋恨心之敌人,若能生忍辱,则彼敌(如同医生)是忍辱之因,应视同正法而恭敬之。

 

寅二、众生等同世尊修忍辱,有二:

卯一、依经证,卯二、成立经义。

 

卯一、依经证

        是故能仁说,众生佛福田,

    从诸有情产生善行,从“众生”与“诸佛”二者之福田产生佛法,世尊于《摄正法经》云:“众生之福田即是诸佛之福田,从诸佛之福田获得诸佛正法,不应颠倒。”

 

卯二、成立经义,有二:

辰一、正行,辰二、断诤。

 

辰一、正行

        常敬此二者,圆满达彼岸。

        众生和诸佛,同成就佛法,如是敬诸佛,何不敬众生?

    或作是念:经论义无充足能立之理论,故非信心之所依止。岂有此理?众生拥有诸多侍候、承事恭敬等,如是圆满完成,则皆趣彼岸──获得究竟佛位。因此恭敬诸有情与诸佛,与成就佛法之正果相同;如是恭敬诸佛,不恭敬众生,是何理趣?此非合理教说。

 

辰二、断诤

        非说智德等,由果故相同,众生有功德,故彼二相等。

        何怀慈心供?因彼尊贵故。何敬佛福德?亦因佛尊贵。

        实有成佛法,故许彼二等,彼具无等佛,无边功德海。

        唯一胜功德,仅具少分者,虽以三界供,犹嫌不得足。

        有情实有故,能生胜佛法,唯此随顺分,即应供有情。

    或作是念:佛与众生之功德不相等,而对之以平等之恭敬心不合理?云:思惟佛与众生各自之功德并非圆满平等,然而二者所成就之佛果相同,故安立“平等”。等同佛陀之诸有情亦能生佛陀之功德,乃佛与众生之相等性。复次,以慈悲心供养从专一等持之禅定中出定者,云何现见供养者可获大福德?此乃基于有情之尊贵性,若无有情,则无圣者。虔敬世尊之福德为何?亦是显示世尊之尊贵性。总之,欲实有成就佛法之均等性,故期许佛、众生平等。众生少有诸佛之十力无边功德海,故功德不均等。不仅如是,拥其最殊胜功德之聚体──唯一补特伽罗佛世尊,仅示现少许功德,为供养彼功德,即使以三界之宝物供养亦嫌太少。诸众生亦有少分功德,功德虽不同,然而皆能产生最上乘佛法之因支──有情,故随顺众生,供养众生乃为合理。

 

丑二、恭敬有情如虔信世尊,有二:

寅一、世尊说众生是我所承事对象,寅二、众生可成佛。

 

寅一、世尊说众生是我所承事对象,有二:

卯一、应恭敬承事之理由,卯二、忏悔不恭敬之罪恶。

 

卯一、应恭敬承事之理由

       无欺亲众生,诸佛利无边,唯令有情喜,岂求一回馈?

      舍身入无间,利彼岂求报?故虽受大害,亦当引众善。

      暂且佛我互换思,为何不畏舍自身?云何我愚痴于彼?既我慢且不侍众。

      众生乐故佛欢喜,众生遭害诸佛悲,有情欣喜诸佛乐,伤害有情亦伤佛。

      犹如全身遍着火,得诸欲求意不乐,如是若危害有情,云何取悦诸如来?

    恭敬众生并无欺诈性之原因,侍候一切有情,成办无边利德之佛陀和诸菩萨,唯除侍候承敬众生之外,是否取得少许回馈?此乃绝无仅有。任何为利益众生而献身,甚至入无间地狱亦在所不惜;诸佛、菩萨仅为利益众生故,岂有索求报酬之理?故我虽受众生之重大伤害,然而,一切身、口、意之行为仍应贤善──唯一利益众生而行。复次,至于我与诸佛互换之思惟,如何利益众生,不畏惧自身之施舍,于佛之意境中,我愚痴不知,为何傲慢且不作如奴仆之事——侍候众生?任一有情得安乐,皆为成办诸佛之旨意(恭敬侍候等事),诸佛当欢喜。若任一有情受害,诸佛当不欢喜。因众生欢喜,佛亦欢喜,迫害众生,等同作障(违背)诸佛之旨趣,辗转伤及诸佛。如是以喻诠释故,犹如遍身着火,即使获得一切欲求之功德,亦不安乐,如是,若伤害有情,祈求诸慈悲佛陀亦无法获得快乐。

 

卯二、忏悔不恭敬之罪恶

        因我昔时害众生,令诸慈尊不喜悦,今日忏悔各自罪,尽诸罪请佛宽恕。

        为诸如来欢喜故,今起调心利世间,诸众鞋钉锤我顶,宁死不移悦依怙。

    因此,昔时我伤害众生,故诸佛慈悲尊不喜乐。伤害众生之罪过须各自忏悔,任何罪行皆促成诸佛“不喜乐”,故须祈求诸佛宽恕。为诸如来之欢心,从今起调伏自心,决定不伤害众生,而以劳役服侍于众生,纵使诸多众生以鞋底捶打我头顶(译注:印度习俗中,妇女以鞋底敲男士头乃最羞辱之事),或甚至打死,为令世间依怙欢喜,决定不逃避而承受。

 

寅二、众生可成佛

      诸慈尊佛无犹疑,视诸众生犹如己,见诸有情即见佛,如是为何不恭敬?

    一切众生皆具诸佛慈悲体性──现证法界平等性,若以自他互换之方式思惟,毫无疑虑的我亦可成佛,现见有情之体性,亦即怙主──佛性;是故我为何不恭敬?理应恭敬。

 

丑三、详观结果而恭敬,有三:

寅一、善待众生定一切善因,寅二、遵守善待众生之教义,寅三、结论。

 

寅一、善待众生是一切善因

      悦众能令诸佛喜,成办自利亦如是,除世间苦亦如是,故我恒常行如是。

    喜悦众生即能令诸佛欢喜,真实成就自利福慧亦如是,消除一切世间之痛苦亦复如是,因此,我应恒时依此行之。

 

寅二、遵守善待众生之教义

      如国王之臣,虽伤众多人,深谋远虑者,力堪不报复。

      因彼非唯一,王势即彼援,能害敌虽弱,不应轻视彼。

      诸佛与狱卒,怨敌之依怙,如民侍暴君,恭敬诸有情。

      暴君纵起瞋,不能令堕狱,然犯诸有情,定遭地狱害。

      如是王虽喜,不能令成佛,然悦诸有情,圆满得佛果。

    譬如国王有臣下一人,虽伤害众多人民,然而,深谋远虑者能了知此臣之功德和过失而不报复,因为此臣并非独自一人,众所周知国王之势力乃此臣之靠山。同理,亦不应轻视势力单薄之受害者,因为诸慈悲者与地狱之差遣护法,为彼之靠山,若报复将导致彼众不欢喜;因此,应如同恭敬一国之王——暴君。百姓仅犯一小过失,即遭严厉制裁;我亦应当恭敬诸有情。观待于暴君,虽具瞋恚心,焉能令众生遭受地狱之伤害?不可能。唯有违逆众生绝对领受地狱之痛苦。观待于国王虽具喜悦心,岂能令有情成佛?不可能!侍候且照顾众生,将获得究竟佛果。

 

寅三、结论

      取悦于有情,未来得成佛,岂不见今世?名誉享荣耀。

      生生修忍辱,端庄无病障,名誉寿命长,转轮王之乐。

    恭敬有情,以祈愿来世成就究竟佛果?岂不现见今生增盛财富,名誉满天下与增上快乐。不仅如此,住于生死轮回之际,于后世亦因忍辱而使获得色身庄严、长寿、无病、名誉等果报,与转轮王无穷尽之快乐。

    无碍怨敌且感恩,受苦成办大乐因,明鉴“能、所”害不成,且知不生瞋恚心。


{返回 入菩萨行论·善解义海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菩萨行论·善解义海 第七章 精进品
下一篇:入菩萨行论·善解义海 第六章 忍辱品(上)
 入菩萨行论·善解义海 第九章 智慧品(下)
 入菩萨行论·善解义海 第二章 忏悔罪恶
 入菩萨行论·善解义海 第四章 不放逸
 入菩萨行论·善解义海 第八章 静虑品(上)
 入菩萨行论·善解义海 第十章 回向品
 入菩萨行论·善解义海 第六章 忍辱品(下)
 入菩萨行论·善解义海 第三章 受持菩提心
 入菩萨行论·善解义海 第五章 护正知
 入菩萨行论·善解义海 第一章 菩提心利益
 入菩萨行论·善解义海 第六章 忍辱品(上)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哪种人福报最大[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九]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