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三皈五戒法会
三归五戒法会是对在家信众举行的确认其佛教徒身份,令其守持基本戒律的佛教仪式。在家徒众只有在接受过三归仪式并且发愿之后,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佛弟子。受过皈依之后的佛弟子,如果想进一步修持,以求获得佛法的真实利益,就应该受五戒。只有受过三归五戒的人才能称得上严格意义上的在家佛弟子。
现分别对三归五戒法会的有关内容略述如下:
(一)皈依法会
所谓皈依是归投依靠。皈依两字,从字面上解释,归是回转,或是归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赖。凡是回转依靠,或归投信赖的行为,都可称为归依。归依的真义,凡是不究竟不着实不可靠的信赖与信仰,均不得称为真皈依。实际上,归依的倾向,固应先由归依身外的三宝开始,归投三宝,依赖三宝的启发与指引,走向大涅槃城的解脱道。但当走进了涅槃(解脱)之城,自身的当下,也就是理体的三宝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由于业障的迷惑,所以不见佛性,我们归依三宝的目的,正是在于寻求佛性的显现。我们本来与佛一样,本来就与三宝同在,只缘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回家之路,所以名为众生!我们若能即日开始,回归投向三宝的怀抱,实即浪子回头,步返原来的老家而已。
在接受皈依以前,我们首先要明了三皈的真实意义。当我们对于佛教,也就是佛陀的教育有了相当的理解,真正发心,或者说是发愿向释迦牟尼佛学习时,这就有接受三皈的必要。
求受皈依,通俗一点说就是求释迦牟尼佛收我做学生。从今之后,我们愿意做释迦牟尼的学生,遵从释迦牟尼佛的教诲,纠正我们在生活当中许许多多错误的思想和行为,这是皈依的正确动机,或者是说皈依正确的发心。
佛教所讲的皈依,既不是皈依某一位法师,也不是皈依某一个寺院。而是皈依佛、法、僧三宝。我们皈依佛,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我们皈依法,指诸佛菩萨所说一切的经论,这是我们修学的依靠,就真的皈依了。这样发心皈依,世尊告诉我们,你必定得一切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所以佛在经上讲,真正受三皈,必定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保护你。
皈依佛,佛是“觉悟”的意思。佛教给我们“皈依觉,觉而不迷, 没有接受佛教导的时候,我们都是“迷而不觉”。从迷回过头来,要觉悟。佛弟子,在受了“三皈”之后,就要晓得,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要利人,利他!真正利己。我们要想自己得幸福美满,乃至于家庭事业,样样顺利,你就照佛这个话去做。从迷回过头来,依觉,这个叫“皈依佛”。
皈依法, 法是“正知正见”。法是对宇宙、人生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思想;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无量的苦恼,苦恼从什么地方来?对于自己、对于自己生活环境,不能够将自己,以及自己生活环境,彻底明白,真正搞清楚,我们的思想、见解就正确,这样一切苦自然就消除,而享受的是真正的快乐,佛法教导我们的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方法,由此可知,佛陀的教育实实在在可带给一切众生真正的幸福。
皈依僧,僧是“清净、一尘不染、和合”的意思。所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是自性清净。其实学了佛,我们也没有真的回头!为什么这么说法?因为我们心还是被污染,妄想是污染、分别是污染、执着是污染,贪嗔痴是最严重的污染,叫三毒!所以,你了解事实真相了,你就会统统放下,不再染着了,恢复到身心清净,所以,你才晓得从一切污染回过头来,依清净心,这叫“皈依僧”。
皈是回头,从妄想、分别、起心、动念、执着里回头;依是依靠,依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所以,这个三宝,佛教给我们这个修行三大纲领、三大原则,一切诸佛如来所以的,无论是对自己、对别人、对自、对他;他里面,对人、对事、对物,都应当要记住:
“觉而不迷”,这是“皈依佛”。
“正而不邪”,这是“皈依法”。
“净而不染”,这叫“皈依僧”。
这是自性三宝。所以,学佛的人,从今往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离身,并由身内扩展,使自己的身心,不离开这个原则,那你就是佛的学生,佛就承认你是佛弟子、你是真正得“三皈戒”了!
除了自性三宝之外,还有形象上的三宝,那就是佛像。佛像是佛宝;经典是法宝;出家人是僧宝。
如果没有形象的三宝,这个佛教育,在世间不能够推行,一定会消失掉。
佛教育,要靠形象三宝,才能在世间建立,才能够帮助一切大众。所以,形象三宝,它有很高的价值,一定要维护,佛教育才能够普遍推行在世间。因此,我们对形象三宝要尊重,要知道形象三宝的住世,它的价值。
我们在听闻佛法之后,确定三宝是我们生死轮回的皈依处,那就要求皈依。
我们皈向三宝,不能只是内心皈向而已,还应该根据外境,举行一个皈依的仪式。同样的,我们凡夫的心每每随着外境而转变,虽然内心皈向三宝,还得要举行一个简单而隆重的皈依仪式,这样才算是正式的佛教徒。皈依的仪式,在三归正范中,共有八个项目:
1.敷座请师—由受归依者为师敷设法座,列供香花,灯烛整齐,再去礼请归依师升座。
2.开导—开示三归依的意义。
3.请圣—迎请十方三宝,证明受归,以及护法龙天,监坛护戒。
4.忏悔—忏悔往昔业障,以求身口意的三业清净之后,纳授无杂、无染的三归戒体。
5.受归—三归三结,并发三誓(断恶、修善、度众生)。
6.发愿—发无上菩提之心,愿度一切众生。
7.显益劝嘱—说明三归的功德殊胜,并嘱依教奉行。
8.回向—将此受归的功德,回向给一切沉溺的众生,速脱生死,早生佛土。
现代的三皈仪式大致有以下几个程序:即请师、礼佛、求受皈依、请圣、忏悔、受归、发愿、显益劝嘱、回向等十个步骤。(三归仪式的详细程序参见早晚功课本。)在家信徒受三归依具有许多功德:
在家信徒受持三归之法可以降伏四魔,可以得无生忍,烦恼永断;得法身,则不得色身;无色身,则无死;无三魔,则波旬自不得便。故能降伏烦恼魔、五因魔、无常因缘魔、大自在天魔。
《稀有校量功德经》亦云:“假使满三千大千世界中,诸佛如来,譬如竹苇甘蔗稻麻,彼等诸佛世尊至真等正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二万岁中,常以一切娱乐之具,衣服饮食床卧汤药,种种奉施,乃至灭度之后,收其舍利起七宝塔,一一宝塔皆以香华伎乐缯盖幢幡香烛油灯,种种所须,悉皆供养,实得无量无边不可算不可数福德之聚。佛言:阿难!犹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淳净心作如是言:
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所得功德胜前福德,百倍千倍万倍,不可算数,譬喻言辞所不能知及。”由此可见,受持三归功德诚不可思议。
(二)五戒法会
一般的在家信徒在受过三皈依之后,皆应进一步受持五戒。受五戒也同三皈依一样,我们只是内心受持五戒,力量不强,遇到逆缘时就不容易把握,往往会把五戒丢到一边。如果一个人内心认为受持戒律是正确之道,他就应该去请求一位法师,为他传授五戒。传授五戒是这样的:传戒者必须是一个持戒者,向他求戒才正当。佛弟子的受戒,须是师师相授,讲求戒体的传承与纳受,唯有受了戒的人,才能将戒传给他人,此一戒体,是直接传自佛陀,受戒而纳受戒体,便是纳受佛的法身于自己的心性之中,以佛的法身接通人人本具有的法身,以期引导各人自性是佛的发明或证悟。它与其它宗教的戒律不同。佛教的受戒是自动发心受持的,并不是像被判死刑那样,有人持着刀子强逼我们一定要受持。如果我们坚持不要受持戒律,佛陀也没办法,但他会慈悲劝导我们“以戒为师”。那是因为在佛教的教导中,必须要朝向戒、定、慧的修学。如果没有戒律为基础,修学任何法门都很难有成就,所以学佛者应该先皈依,然后受戒。《法华经》曰:“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我们受持五戒后,要好好守持,才能期望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
1、五戒的具体内容
佛陀在各种不同的因缘下,依据众生不同的根器,制定了无量无数的戒律。
佛陀教导在家的学佛者(男居士称为优婆塞,女居士称为优婆夷)一定要学持五戒,因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与不饮酒,毁犯这五戒中的任何一戒,95都可令我们坠落投生恶道。我们皈依三宝后,不管有没有受戒,我们都要在生活中实行五戒。五戒的具体内容是:
(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
(1)不杀生。在杀生戒里,凡是自己杀,教人杀,遣派人家去杀,此三种杀法,都等于自己杀。我们用种种方法使众生命断,称为杀生。杀生的果有轻有重,它是根据所完成的因缘来决定的。如果完成下列的因缘,那就成为犯杀生罪。
如果是断人命是上品罪(重罪),不可忏悔;是畜生断命是中品罪(中罪),可以忏悔;所杀的人没死是中品罪;畜生命没断是下品罪(轻罪)。如果不受五戒,杀生照样有罪。
(2)不偷盗。不与而取就是偷。佛教认为具足以下六种情况就犯了不可悔的盗戒:所偷财物是别人的;明知是别人的财物而窃取;对别人的财物起了盗窃之心;假借种种方法以达到偷窃的目的;偷盗物的价值值五钱;将所偷的财物带离原来的位置。
这六个因缘完成了,就是犯戒,而偷盗物超过五钱,即成重罪,不可悔。
在五戒中,所犯的罪有轻、中、重之分,重罪是不可忏悔的,称为不可悔,佛法形容它有如人的头被斩断,再也救不活。如果受五戒者杀死人,称为犯不可悔罪--破戒;如果受持五戒的人杀死了一只公鸡,那犯的是可悔罪。
(3)不邪淫。除了夫妻之间的行淫外,一切不受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关系,都称为邪淫。除了夫妻以外,有淫欲的心,以淫欲的处所:口、大小便处与人行淫,如果事情完成了,那就是犯不可悔戒。如果你是一个正人君子,肯定不会犯上邪淫。有些人娶几个妻子,依佛法是不犯邪淫戒,因为他们是夫妻,则不犯戒;但是合法的夫妻以外,还金屋藏娇,那就是犯戒了;如有人丧失配偶,再娶或再嫁都不犯此戒。一个人受五戒后,与夫妻以外的人行淫,犯重罪不可悔,既是断头。
(4)不妄语。不讲骗话。妄语戒分为大妄语与小妄语。妄语戒具以下五缘成不可悔:对人说妄语;认定对方是人;蓄意要使对方受欺骗;用口说出来或是打个妄语手势;对方能够理解你所说的妄语内容。
(5)不饮酒。不可以喝酒。饮酒戒具三缘成犯但可悔:能醉人的饮料。明知是能醉人的饮料。不得一滴沾唇,入口则一咽,犯一可悔罪。
2、受持五戒的好处与功德:
严持五戒,戒体清净者,他死后可保住人身或升天,不会坠落。根据因果来讲,有下列六种功德利益:
(1)持好五戒者,死后升天:持好五戒者,内心会感到清凉,觉得没有对不起人家,内心感到安稳,问心无愧;临死时会生起善心,此善心会使他投生善道,做人或升天。
(2)持戒者无事不得:持好五戒者,功德力大,他所求所愿都容易得到。
(3)持戒者远离灾难恐怖:生生世世持好戒律者,将永远投生在善道,不会投生在恶道;在善道中会遇到善人扶持与帮助,所以会远离灾难,远离恐怖。
(4)持戒者鬼神善护:鬼神会保护、敬佩持戒者,因为唯有过去受持戒律,努力修行者才能做善神,他们看到佛教徒能持好戒律,会生欢喜心。另一方面,根据经典说,受持五戒者每条戒有五位善神发心保护。
(5)持戒者易得禅定:持好戒律,贪、瞋、痴等烦恼少,那修禅定就比较易有成就,。
(6)持戒者能证悟果位:不依戒律修行者,是不可能觉悟证果的,所以唯有持戒清净者才能证悟圣果。
3、传授五戒的仪式
传授五戒的仪式,与传授三归仪式相近,可分为以下程序:
第一,敷座请师——由熟习仪规的出家人为礼。
第二,戒师开导——由戒师演说五戒的意义,说明受五戒对于信佛学佛的重要性。
第三,请圣——奉请佛法贤圣僧宝,证明受戒;奉请梵释诸天,护法神鬼,监坛护戒。
第四,忏悔——忏除无始以来的一切重罪,以求身心清净,纳受戒体,重新做人。
第五,问遮难——询问受戒者,今生以来,是否曾经做过佛法所不容的大罪过,如曾做过,即成遮障,难以受戒,故称遮难。共有七条:(1)盗僧物;(2)于六亲男女中行淫;(3)污破僧尼梵行;(4)父亲病时舍去不顾;(5)母亲病时舍去不顾;(6)师长病时舍去不顾;杀害发菩提心众生。
第六,受三归——五戒是以宣读三归文时,即纳受戒体,三归三结,与三皈依相同。
第七,宣戒相——先问受戒者,能受持几分戒,然后宣读五戒戒相,尽行寿,不杀生,不饮酒,各各答以能持或不能持。
第八,发愿——开示受戒者,发大菩提心。
第九,劝嘱——劝告受戒者,既已经发心受戒,即应依教奉行。
第十,回向——以此受戒功德,回向法界众生。
五戒是一切佛教戒律的基础,也是人类伦理道德的根本。在目前的人类世界,人们都生活于恐惧之中,担心世界战乱的发生。并且每天都有许多人间悲剧的发生,那无非是金钱、淫欲与酒的作崇,而演出了层出不穷的罪恶;那些罪恶的类别,又皆不出杀、盗、淫、妄的范围。因此,人类安全虽有法律的保障,法律只能制裁于事后,却不能防患于未然,所以我们提倡五戒的受持。如果人人受持五戒,我们的世界便成为人间的净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