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丛林观 第三章 丛林法会佛事 第一节 丛林常用法会 五、三皈五戒法会
 
{返回 佛教丛林观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30

  五、三皈五戒法会

  三归五戒法会是对在家信众举行的确认其佛教徒身份,令其守持基本戒律的佛教仪式。在家徒众只有在接受过三归仪式并且发愿之后,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佛弟子。受过皈依之后的佛弟子,如果想进一步修持,以求获得佛法的真实利益,就应该受五戒。只有受过三归五戒的人才能称得上严格意义上的在家佛弟子。

  现分别对三归五戒法会的有关内容略述如下:

  (一)皈依法会

  所谓皈依是归投依靠。皈依两字,从字面上解释,归是回转,或是归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赖。凡是回转依靠,或归投信赖的行为,都可称为归依。归依的真义,凡是不究竟不着实不可靠的信赖与信仰,均不得称为真皈依。实际上,归依的倾向,固应先由归依身外的三宝开始,归投三宝,依赖三宝的启发与指引,走向大涅槃城的解脱道。但当走进了涅槃(解脱)之城,自身的当下,也就是理体的三宝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由于业障的迷惑,所以不见佛性,我们归依三宝的目的,正是在于寻求佛性的显现。我们本来与佛一样,本来就与三宝同在,只缘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回家之路,所以名为众生!我们若能即日开始,回归投向三宝的怀抱,实即浪子回头,步返原来的老家而已。

  在接受皈依以前,我们首先要明了三皈的真实意义。当我们对于佛教,也就是佛陀的教育有了相当的理解,真正发心,或者说是发愿向释迦牟尼佛学习时,这就有接受三皈的必要。

  求受皈依,通俗一点说就是求释迦牟尼佛收我做学生。从今之后,我们愿意做释迦牟尼的学生,遵从释迦牟尼佛的教诲,纠正我们在生活当中许许多多错误的思想和行为,这是皈依的正确动机,或者是说皈依正确的发心。

  佛教所讲的皈依,既不是皈依某一位法师,也不是皈依某一个寺院。而是皈依佛、法、僧三宝。我们皈依佛,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我们皈依法,指诸佛菩萨所说一切的经论,这是我们修学的依靠,就真的皈依了。这样发心皈依,世尊告诉我们,你必定得一切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所以佛在经上讲,真正受三皈,必定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保护你。

  皈依佛,佛是“觉悟”的意思。佛教给我们“皈依觉,觉而不迷, 没有接受佛教导的时候,我们都是“迷而不觉”。从迷回过头来,要觉悟。佛弟子,在受了“三皈”之后,就要晓得,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要利人,利他!真正利己。我们要想自己得幸福美满,乃至于家庭事业,样样顺利,你就照佛这个话去做。从迷回过头来,依觉,这个叫“皈依佛”。

  皈依法, 法是“正知正见”。法是对宇宙、人生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思想;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无量的苦恼,苦恼从什么地方来?对于自己、对于自己生活环境,不能够将自己,以及自己生活环境,彻底明白,真正搞清楚,我们的思想、见解就正确,这样一切苦自然就消除,而享受的是真正的快乐,佛法教导我们的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方法,由此可知,佛陀的教育实实在在可带给一切众生真正的幸福。

  皈依僧,僧是“清净、一尘不染、和合”的意思。所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是自性清净。其实学了佛,我们也没有真的回头!为什么这么说法?因为我们心还是被污染,妄想是污染、分别是污染、执着是污染,贪嗔痴是最严重的污染,叫三毒!所以,你了解事实真相了,你就会统统放下,不再染着了,恢复到身心清净,所以,你才晓得从一切污染回过头来,依清净心,这叫“皈依僧”。

  皈是回头,从妄想、分别、起心、动念、执着里回头;依是依靠,依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所以,这个三宝,佛教给我们这个修行三大纲领、三大原则,一切诸佛如来所以的,无论是对自己、对别人、对自、对他;他里面,对人、对事、对物,都应当要记住:

  “觉而不迷”,这是“皈依佛”。

  “正而不邪”,这是“皈依法”。

  “净而不染”,这叫“皈依僧”。

  这是自性三宝。所以,学佛的人,从今往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离身,并由身内扩展,使自己的身心,不离开这个原则,那你就是佛的学生,佛就承认你是佛弟子、你是真正得“三皈戒”了!

  除了自性三宝之外,还有形象上的三宝,那就是佛像。佛像是佛宝;经典是法宝;出家人是僧宝。

  如果没有形象的三宝,这个佛教育,在世间不能够推行,一定会消失掉。

  佛教育,要靠形象三宝,才能在世间建立,才能够帮助一切大众。所以,形象三宝,它有很高的价值,一定要维护,佛教育才能够普遍推行在世间。因此,我们对形象三宝要尊重,要知道形象三宝的住世,它的价值。

  我们在听闻佛法之后,确定三宝是我们生死轮回的皈依处,那就要求皈依。

  我们皈向三宝,不能只是内心皈向而已,还应该根据外境,举行一个皈依的仪式。同样的,我们凡夫的心每每随着外境而转变,虽然内心皈向三宝,还得要举行一个简单而隆重的皈依仪式,这样才算是正式的佛教徒。皈依的仪式,在三归正范中,共有八个项目:

  1.敷座请师—由受归依者为师敷设法座,列供香花,灯烛整齐,再去礼请归依师升座。

  2.开导—开示三归依的意义。

  3.请圣—迎请十方三宝,证明受归,以及护法龙天,监坛护戒。

  4.忏悔—忏悔往昔业障,以求身口意的三业清净之后,纳授无杂、无染的三归戒体。

  5.受归—三归三结,并发三誓(断恶、修善、度众生)。

  6.发愿—发无上菩提之心,愿度一切众生。

  7.显益劝嘱—说明三归的功德殊胜,并嘱依教奉行。

  8.回向—将此受归的功德,回向给一切沉溺的众生,速脱生死,早生佛土。

  现代的三皈仪式大致有以下几个程序:即请师、礼佛、求受皈依、请圣、忏悔、受归、发愿、显益劝嘱、回向等十个步骤。(三归仪式的详细程序参见早晚功课本。)在家信徒受三归依具有许多功德:

  在家信徒受持三归之法可以降伏四魔,可以得无生忍,烦恼永断;得法身,则不得色身;无色身,则无死;无三魔,则波旬自不得便。故能降伏烦恼魔、五因魔、无常因缘魔、大自在天魔。

  《稀有校量功德经》亦云:“假使满三千大千世界中,诸佛如来,譬如竹苇甘蔗稻麻,彼等诸佛世尊至真等正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二万岁中,常以一切娱乐之具,衣服饮食床卧汤药,种种奉施,乃至灭度之后,收其舍利起七宝塔,一一宝塔皆以香华伎乐缯盖幢幡香烛油灯,种种所须,悉皆供养,实得无量无边不可算不可数福德之聚。佛言:阿难!犹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淳净心作如是言:

  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所得功德胜前福德,百倍千倍万倍,不可算数,譬喻言辞所不能知及。”由此可见,受持三归功德诚不可思议。

  (二)五戒法会

  一般的在家信徒在受过三皈依之后,皆应进一步受持五戒。受五戒也同三皈依一样,我们只是内心受持五戒,力量不强,遇到逆缘时就不容易把握,往往会把五戒丢到一边。如果一个人内心认为受持戒律是正确之道,他就应该去请求一位法师,为他传授五戒。传授五戒是这样的:传戒者必须是一个持戒者,向他求戒才正当。佛弟子的受戒,须是师师相授,讲求戒体的传承与纳受,唯有受了戒的人,才能将戒传给他人,此一戒体,是直接传自佛陀,受戒而纳受戒体,便是纳受佛的法身于自己的心性之中,以佛的法身接通人人本具有的法身,以期引导各人自性是佛的发明或证悟。它与其它宗教的戒律不同。佛教的受戒是自动发心受持的,并不是像被判死刑那样,有人持着刀子强逼我们一定要受持。如果我们坚持不要受持戒律,佛陀也没办法,但他会慈悲劝导我们“以戒为师”。那是因为在佛教的教导中,必须要朝向戒、定、慧的修学。如果没有戒律为基础,修学任何法门都很难有成就,所以学佛者应该先皈依,然后受戒。《法华经》曰:“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我们受持五戒后,要好好守持,才能期望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

  1、五戒的具体内容

  佛陀在各种不同的因缘下,依据众生不同的根器,制定了无量无数的戒律。

  佛陀教导在家的学佛者(男居士称为优婆塞,女居士称为优婆夷)一定要学持五戒,因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与不饮酒,毁犯这五戒中的任何一戒,95都可令我们坠落投生恶道。我们皈依三宝后,不管有没有受戒,我们都要在生活中实行五戒。五戒的具体内容是:

  (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

  (1)不杀生。在杀生戒里,凡是自己杀,教人杀,遣派人家去杀,此三种杀法,都等于自己杀。我们用种种方法使众生命断,称为杀生。杀生的果有轻有重,它是根据所完成的因缘来决定的。如果完成下列的因缘,那就成为犯杀生罪。

  如果是断人命是上品罪(重罪),不可忏悔;是畜生断命是中品罪(中罪),可以忏悔;所杀的人没死是中品罪;畜生命没断是下品罪(轻罪)。如果不受五戒,杀生照样有罪。

  (2)不偷盗。不与而取就是偷。佛教认为具足以下六种情况就犯了不可悔的盗戒:所偷财物是别人的;明知是别人的财物而窃取;对别人的财物起了盗窃之心;假借种种方法以达到偷窃的目的;偷盗物的价值值五钱;将所偷的财物带离原来的位置。

  这六个因缘完成了,就是犯戒,而偷盗物超过五钱,即成重罪,不可悔。

  在五戒中,所犯的罪有轻、中、重之分,重罪是不可忏悔的,称为不可悔,佛法形容它有如人的头被斩断,再也救不活。如果受五戒者杀死人,称为犯不可悔罪--破戒;如果受持五戒的人杀死了一只公鸡,那犯的是可悔罪。

  (3)不邪淫。除了夫妻之间的行淫外,一切不受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关系,都称为邪淫。除了夫妻以外,有淫欲的心,以淫欲的处所:口、大小便处与人行淫,如果事情完成了,那就是犯不可悔戒。如果你是一个正人君子,肯定不会犯上邪淫。有些人娶几个妻子,依佛法是不犯邪淫戒,因为他们是夫妻,则不犯戒;但是合法的夫妻以外,还金屋藏娇,那就是犯戒了;如有人丧失配偶,再娶或再嫁都不犯此戒。一个人受五戒后,与夫妻以外的人行淫,犯重罪不可悔,既是断头。

  (4)不妄语。不讲骗话。妄语戒分为大妄语与小妄语。妄语戒具以下五缘成不可悔:对人说妄语;认定对方是人;蓄意要使对方受欺骗;用口说出来或是打个妄语手势;对方能够理解你所说的妄语内容。

  (5)不饮酒。不可以喝酒。饮酒戒具三缘成犯但可悔:能醉人的饮料。明知是能醉人的饮料。不得一滴沾唇,入口则一咽,犯一可悔罪。

  2、受持五戒的好处与功德:

  严持五戒,戒体清净者,他死后可保住人身或升天,不会坠落。根据因果来讲,有下列六种功德利益:

  (1)持好五戒者,死后升天:持好五戒者,内心会感到清凉,觉得没有对不起人家,内心感到安稳,问心无愧;临死时会生起善心,此善心会使他投生善道,做人或升天。

  (2)持戒者无事不得:持好五戒者,功德力大,他所求所愿都容易得到。

  (3)持戒者远离灾难恐怖:生生世世持好戒律者,将永远投生在善道,不会投生在恶道;在善道中会遇到善人扶持与帮助,所以会远离灾难,远离恐怖。

  (4)持戒者鬼神善护:鬼神会保护、敬佩持戒者,因为唯有过去受持戒律,努力修行者才能做善神,他们看到佛教徒能持好戒律,会生欢喜心。另一方面,根据经典说,受持五戒者每条戒有五位善神发心保护。

  (5)持戒者易得禅定:持好戒律,贪、瞋、痴等烦恼少,那修禅定就比较易有成就,。

  (6)持戒者能证悟果位:不依戒律修行者,是不可能觉悟证果的,所以唯有持戒清净者才能证悟圣果。

  3、传授五戒的仪式

  传授五戒的仪式,与传授三归仪式相近,可分为以下程序:

  第一,敷座请师——由熟习仪规的出家人为礼。

  第二,戒师开导——由戒师演说五戒的意义,说明受五戒对于信佛学佛的重要性。

  第三,请圣——奉请佛法贤圣僧宝,证明受戒;奉请梵释诸天,护法神鬼,监坛护戒。

  第四,忏悔——忏除无始以来的一切重罪,以求身心清净,纳受戒体,重新做人。

  第五,问遮难——询问受戒者,今生以来,是否曾经做过佛法所不容的大罪过,如曾做过,即成遮障,难以受戒,故称遮难。共有七条:(1)盗僧物;(2)于六亲男女中行淫;(3)污破僧尼梵行;(4)父亲病时舍去不顾;(5)母亲病时舍去不顾;(6)师长病时舍去不顾;杀害发菩提心众生。

  第六,受三归——五戒是以宣读三归文时,即纳受戒体,三归三结,与三皈依相同。

  第七,宣戒相——先问受戒者,能受持几分戒,然后宣读五戒戒相,尽行寿,不杀生,不饮酒,各各答以能持或不能持。

  第八,发愿——开示受戒者,发大菩提心。

  第九,劝嘱——劝告受戒者,既已经发心受戒,即应依教奉行。

  第十,回向——以此受戒功德,回向法界众生。

  五戒是一切佛教戒律的基础,也是人类伦理道德的根本。在目前的人类世界,人们都生活于恐惧之中,担心世界战乱的发生。并且每天都有许多人间悲剧的发生,那无非是金钱、淫欲与酒的作崇,而演出了层出不穷的罪恶;那些罪恶的类别,又皆不出杀、盗、淫、妄的范围。因此,人类安全虽有法律的保障,法律只能制裁于事后,却不能防患于未然,所以我们提倡五戒的受持。如果人人受持五戒,我们的世界便成为人间的净土了。


{返回 佛教丛林观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丛林观 第三章 丛林法会佛事 第一节 丛林常用法会 六、出家剃度
下一篇:佛教丛林观 第三章 丛林法会佛事 第一节 丛林常用法会 四、讲经法会
 佛教丛林观 第二章 丛林法器 第五节 警策法器 三、禅板
 佛教丛林观 第二章 丛林法器 第二节 庄严具 三、幡
 佛教丛林观 第一章 丛林清规 第四节 丛林制度 四、普请
 佛教丛林观 第二章 丛林法器 第七节 赞呗法器 二、木鱼
 佛教丛林观 第三章 丛林法会佛事 第一节 丛林常用法会 九、佛教葬礼..
 佛教丛林观 第二章 丛林法器 第二节 庄严具 五、灯笼
 佛教丛林观 第三章 丛林法会佛事 第一节 丛林常用法会 一、开光法会..
 佛教丛林观 第一章 丛林清规 第三节 丛林组织 五、称谓 六 佛教称谓..
 佛教丛林观 第二章 丛林法器 第三节 供养具 二、手炉
 佛教丛林观 第三章 丛林法会佛事 第一节 丛林常用法会 三、闭关..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无念复无涯;时人若问居何处,绿水青山是我家。[栏目:千江映月·星云说偈]
 生活不可以沉重[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从智慧之源看智慧地球[栏目:明奘法师]
 居士传三十七[栏目:居士传]
 第三册 菩萨行证 第二课 菩萨道的实践[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三册]
 念东林佛号时佛号之间的停顿时间较长,容易昏沉,如何对治?[栏目:大安法师·开示问答]
 禅与禅学广狭二义辨[栏目:禅宗文集]
 修学佛法必须明了的几个宇宙人生真相[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
 法华特论 第六 一乘普度品---药草喻品[栏目:冯达庵居士]
 不轻舍一众生(文华)[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