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过堂
“过堂”是中国丛林中特有的仪制,它在僧伽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午斋的过堂,是出家人五堂功课中的两堂。过堂就是僧众上斋堂用餐之意,寺院中吃饭是重要的功课, 在一饮一酌间要能不贪不瞋, 平心静气接受供养, 藉假修真。过堂时要心存: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结缘利人天,禅净戒行平等忍,惭愧感恩大愿心。双手合起,便抖落一身尘劳,用最虔诚清净的心,邀约十方诸佛与法界众生,同愿同食,菩萨道上,愿与诸佛菩萨心心相印,也与一切众生声息相通。
当云板响起,大众搭衣鱼贯进入五观堂,依序就坐,向上问讯后维那起腔,大众齐唱“供养偈”,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面对充饥养身的食物时,僧人再度提醒自己,不忘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要追随先圣先贤。早斋唱“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午斋则唱“三德六味,供佛及僧……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接着维那师呼僧跋后,大众便开始用斋。丛林过堂多使用碗盘,少数寺院使用钵,碗盘皆有一定位置,不得恣意摆放,添汤加菜由行堂服务,也不得出声、恣动。在饭食中须心存五种观想: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吃饭时,当观饭菜来之不易,从农夫竭力躬耕,粒粒辛苦。众施主功劳,我今安坐受食,信施难消。岂敢计较食物多寡,存好恶之心;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要用智慧去思索自己的德行,如持戒、坐禅、为三宝事业等,做了多少?生极惭愧,要精进用功;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要提防自己对饮食起分别心的过患。要以离贪、嗔、痴三毒为宗旨。即是为正心气勤意修改习气,趋向菩提常作警惕;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要把饮食当成药食,治病之用,滋养身体为用功办道而已。要明白,无论多美味的食物,三寸喉头已过,便是秽物,所以不要为了贪口福而造业;五、为成道业,方受此食——我们用饮食,原因是需要生命,为了借假修真,而接受饮食供养。在心存五种观想的同时还应摄心用功,或持佛名号或参“吃饭的是谁”。末了,大众唱结斋偈“……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感念信施护持,回向众生皆得圆满。
整个过堂是一个安静的用食过程,住持和尚如有事便会在此时向大众宣布,称为“表堂”。每月初一、十五或特殊节日便加菜劳众,或有居士斋僧布施也加菜。中国佛寺通常在大殿外右侧会设个小小的施食台,体恤饥困的众生。它是根据佛经中“旷野鬼神众”及“罗刹鬼子母”的典故而来,大众过堂时,都由一僧人负责出食,将七粒米或指甲许的面条,透过观想及大众的加持,施食给众生,愿他们同得饱满并去除悭贪。简朴的丛林用斋,象征的是高远的智慧与宽广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