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什么是「无所住生心」?
 
{返回 药师山·紫虚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57

什么是「无所住生心」?

住是执取或取着之义,一般人发生一个心念大多有执取某个甚至数个理由,例如,相信布施会有福报,所以布施钱财给某个慈善机构。在此例中,此人「所生的心」是「布施钱财给某个慈善机构」,而其「所住」即是「福报」。金刚经上说:「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在此例中,此人是「住于法」而行布施,因为一般人产生一个心念所执取的理由有时非常繁复,例如,起心要捐助壹佰万元给某慈善机构时,他内心的理由也许包括会有福报、会有好名声,可以得到某大师的青睐,甚至想到布施的钱还可抵缴税金,……。有时执取的理由尚包含被布施者个人的某些条件,像这种「弯曲」的心是凡夫众生常有的,很多人认为是「考虑周详」或「思考严密」,并不认为是不好的事情。这就是凡夫心或众生的心,这种心的力量是很小的,因为它起心动念的「地」主要是在「蕴」的层次,由想蕴为主来做决定,这种心念只及于人界的小范围,因此,心念的力量很小,也就是远处或其他界的众生不能感受此心力的存在。

似乎心念之发生总有理由或动机,这不是皆「有所住」吗?那什么才是「无所住生心」?无所住生心即是「无所住」。要到达此种无所住生心,有两种方法,一种我称它为「空无所住」,另外一种称为「如幻无所住」。在第一种方法中,我们先把生心的理由观为由「空」所生,不执着此「理由」,然后由「空」生心。

在第二种方法中,我们观生心的理由为「如幻所生」,心中不执着此理由,然后由空起心。因此要做到「无所住生心」必须有几个条件:第一,必须已悟到「空」(自性);第二,必须悟到诸法由「空」所生或悟到诸法如幻;第三,必须懂得如何由「空」起心。第一点与第二点表示空观与假观的成就。例如,见某人贫苦而起布施的心,不能执着于贫苦之念,否则就不能生无所住生心。必须当下就观到贫苦是由「空」所生或是「如幻」;而不执着,然后把「心」返回自性中再由自性起心布施。则这个布施的心就是「无所住心」。「无所住生心」是诸佛菩萨者或大修行者出世间渡生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但一舨佛书上很少告诉我们如何「无所住」生心,佛书上一般都告诉我们如何解脱生死,以及各种修行果报的殊胜。

一般人既然不能做到无所住生心,那要如何生心比较好呢?个人认为要生「近似无所住心」。金刚经上说要「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与寿者相而生心」,就是起心动念要尽量做到没有此「四相」。

诸佛菩萨具有慈悲、平等、无分别及无我等各种特质,而其心是「无所住心」,因此,我们起心动念应该尽量接近诸佛菩萨,也就是尽量依于慈悲心、平等心、无我心、无分别心等,这就是「近似无所住心」。近似无所住心至少应该可以提升心力的层次到达「识」或接近「空」的地方,这心力比一舨有所住心力会大很多。


{返回 药师山·紫虚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高僧大德禁绝食色二欲,是否违反人性?且为了健康与营养人应吃荤。
下一篇:「去后来先主人翁」的观念是否正确?
 是否每一个佛菩萨都可以消除各种业障?
 以佛法观点看自由意志
 关于佛菩萨圣像大小及开光等问题
 十年菩萨道的省思
 关于供养佛菩萨圣像的问题
 介绍净土众生的色身及其轮回的相关问题
 成佛之道
 藏密是否属佛法?
 定业是可转还是不可转?
 我对生死学研究的一点意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太虚大师与普陀山[栏目:煮云法师]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9)[栏目:傅味琴居士]
 十善业道经讲话 第五讲[栏目:南亭法师]
 人身失掉,他到哪里去了?[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一]
 学会给自己当医生[栏目:法清法师]
 中级佛学教本 第廿八、廿九、卅课综合指要[栏目:中级佛学教本]
 读竺摩法师《东西两法并行不悖》[栏目:宗舜法师]
 异样的色彩:辽金元时期的律学(王建荣)[栏目:禅宗文集]
 枯花涵咏[栏目:达亮文集]
 我的学佛历程(释平象)[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