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级佛学教本 第廿八、廿九、卅课综合指要
方伦居士 著
{返回 中级佛学教本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374

第廿八、廿九、卅课综合指要

1.
综观各宗所判的教相,都是各把本宗所宗的经典或教理,抬为第一,认为是唯一了义之教。如天台宗判法华涅槃为圆顿教,贤首宗判华严为圆教,法相宗判解深密经,为大乘中道教,净土宗以念佛具自他二力, 为易行道,律宗以种子为戒体,跻戒律于一乘圆顿大法,真言宗以密教为如来内证智境等皆是。因为他们所见如是,所宗如是,自然所说也必如是,所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并不算自跨,因其各有充份理由也。唐清凉国师说:「如来一味法雨,虽随机施教,最后终归一实,有仃可分?」这几句话,倒是于我法中,作师子吼矣。

2.
北魏灭佛,罪不尽在太武帝,僧伽不守戒律,其行为怪诞,超出修道范围,实应负大部份责任。请问:佛寺蓄兵器做什么?这是那一部经所教?是不是破杀戒?佛寺置酿酒器具做什么?这是那一部经所教?是不是破酒戒?佛寺寄存官吏富人财物,这是那一部经所教?是不是破不持金银宝物戒?僧伽不修道,破根本大戒,谋为不轨,赃证俱在,权臣从而谮之,人主又安得不下令灭佛。所以若说太武帝害了和尚,倒不如说和尚害了太武帝,自己做出事来,累他君臣们,千劫万劫,受地狱罪报,岂不冤枉。吾人只要看:帝初时优礼慧始禅师,邀请均高、玄高二师,为太子之师,足见其对于佛教,本有好感。假使他到长安时,见到佛寺戒律精严,威仪整肃,生起崇敬心,虽有十个崔浩,亦无所用。可知戒律就是佛法的寿命,戒律破坏时,佛法便也消灭了,可畏哉!

3.
若说不耕就不应食,这主张很像孟子时的许行。那么,古代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他们都没有耕田,也都没资格吃饭了。今时的工商学兵,及一切官吏公务员,他们都没有耕田,也都没有资格吃饭了,这样说起来,没有资格吃饭的人太多了,岂但和尚。所以只应问:这人有没有工作?所做的工作,是否有益于人群社会?如果有益,就是不耕,也有吃饭的资格。韩愈只了解和尚会吃饭,根本就不了解和尚所做的工作。二千年来,中国若没有佛教,则社会风俗的情形,恐怕就不是今时这样子了。做匡正人心,移风易俗,甚至拔苦出世的大工作,以补救政治法律所不及的人们,连粗菜淡饭,都吃不到,凭良心上,那也说不过去罢。

4.
不明白佛教,才会灭佛,明白了之后,崇拜尚恐来不及,又怎会破坏呢!佛门若再不向大众弘法,始终让世人,永远隔膜猜疑仇恨的话,那么,继三武一宗的人多著呢。外道外教,唯物论者,仇视佛教者,假如有一人握政柄,岂不是还要灭佛。所以弘扬教义,使不知者,生起正知正见,间接就是保全佛法。行者自身,亦当念诸法无常,赶快趁佛日光辉,身体健康时,努力修行,修一日是一日,一切因缘所生法,皆未出生住异灭的定律,吾身如是,环境上一切事物,亦皆如是也。

5.
佛教到中国后,道教始终作它的死对头,第一次是在汉明帝时,由五岳诸山道士褚善信等,奏请比试开其端。其后北魏太武帝的排佛,是道士寇谦之,及其徒崔浩促成之,北周武的排佛,是道士张宾等促成之,唐武宗的排佛,是道士赵归真等促成之,宋徽宗的排佛,是道士林灵素等促成之。究其原因:区域观念,饭碗问题,这八个字可以说尽,其实皆是执我所发生的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甚矣我法二执之不易破,而众生之不易成佛也。

6.
僧家的责任,言其大略:保持法统,使不陵替堕落,二、寺宇、佛像、经卷、法哭等,予以保存应用,三、宣扬佛法,令得正知见,四、领导世人,皈依三宝,出三界火宅,五、自修出世法,六、匡正世道人心,以补法律政治不及。即就上述六种工作言之,责任不可谓不大,如果都能够一一实施圆满,则其所成就处,就不知比较农工商贾辈,重要若干倍、自愿抛别家庭,放弃五欲乐,而担任做这样工作的人,为什么不应该吃一碗饭呢?坏僧当然应依法处分,然而绝不宜像魏太武一般,见一寺不守戒律,遂废除全国佛法,尽杀僧尼,这可比因一人犯法,而杀尽全国人民,此种办法,是否合理呢?

7.
破坏佛法的人,往往遭到奇祸,这并不是佛菩萨责罚他,佛菩萨若起镇心,与无知的凡夫计较,必欲责罚之而后快,如果有这样的佛菩萨,则佛教早就应该摧毁了。这其中:第一、佛法是续有情的慧命者,若加毁灭,则使一切众生,慧命皆断。第二,佛法能拔世间苦,度有情出三界轮回,若加毁灭,则使一切界生,永沦苦海,无超脱之日。第三,佛法能作世人福田,使随喜功德者,后世得大安乐,若加毁灭,是坏大众福田,使不得安乐。仅仅举出上述三大理由,那么,破坏佛法者,其罪恶较诸作十恶五逆,已深重千万倍,乃至无法计算。这样纵有福寿,也必剥净尽,身遭祸殃,何用菩萨再来责罚他呢?至于护法神祗,镇心未泯,或加呵谴,此则有之,亦如治安宪警,对于乱民,施以惩法,不足异也。

8.
老庄主张清净无为,其学说原与佛教相近,我相信老庄若遇释迦,亦必欢喜赞叹,决不至冲突。例如:老子言致虚极。守静笃,为无为,庄子言离朱与智,皆不得玄珠,惟象罔得之,这与佛家涅槃寂静的法印,无分别智的行相,大有契合。降至后世,因为利害的关系,道教遂视佛教为眼中针,时施排挤。非排其教义不足度人,实排其夺我饭碗,末法斗争坚固之端,实肇于此,盖此时的道徒,皆张道陵所出,并不知有老庄矣。此念一起,恶心所中的贪、镇、疑、慢、恶见等根本烦恼,忿、恨、恼、诳、、害、嫉、无惭、无愧、不正知、散乱等随烦恼,都跟著起来。胜负尚不可知,而三恶道的资粮,却先成办,则其大祸害,不在于目前,早伏于身后。修道竟修入三恶道,岂始愿之所及,然而事实上竟然如此,古时如是,今时亦如是,甚矣镇嫉之心不可有也。


{返回 中级佛学教本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级佛学教本 第三十一课 佛门分宗的理由
下一篇:中级佛学教本 第三十课 三武一宗的灭佛 (二)
 中级佛学教本 第十七课 大天五事与上座大众两部的分裂
 中级佛学教本 第廿八、廿九、卅课综合指要
 中级佛学教本 第廿五、廿六、廿七课综合指要
 中级佛学教本 第十四课 大乘修道的过程
 中级佛学教本 第卅一、卅二、卅三课综合指要
 中级佛学教本 第二十五课 读经录要(一)
 中级佛学教本 第十、十一、十二课综合指要
 中级佛学教本 第卅四、卅五、卅六课综合指要
 中级佛学教本 第十八课 大众部的一再分派
 中级佛学教本 第七、八、九课综合指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圣者言教 第二课(三)调伏内心方为解脱要旨[栏目:圣者言教]
 《坛经》诸版本考释 - 节录(徐文明)[栏目:六祖坛经思想研究]
 正知正念[栏目:杂阿含经选集]
 「不作行」与「作行」的心理障碍如何对治?[栏目:佛光·禅修释疑]
 儿媳冤魂讨命债丝毫不差[栏目:破戒果报故事]
 佛遗教经讲记[栏目:圣严法师]
 法华经讲演录 (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栏目:太虚法师]
 九加行是通往大圆满的阶梯[栏目:达真堪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51La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