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解脱的延伸和圆满
 
{返回 济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35

解脱的延伸和圆满

   佛法的圆满之道,为成佛。或者说,是成就佛陀那样的慈悲和智慧品质,依菩萨道的修行而成就。之所以称为圆满之道,因为它是解脱道的延伸和圆满。

   所谓延伸,包括发心和实践两个方面。从发心层面来说,出离心本无大小乘之别,因为学佛都是从发心出离轮回开始。但发心所缘是不同的,若仅限于个人出离,就是小乘的发心。当所缘扩大为一切众生,发愿带领大众共同出离,才是大乘的菩提心。从修学实践来看,若是为个人解脱而修行,无论所修什么法门,都是声闻的修行。若发心以成就无上菩提和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解脱为目标,即使修五戒十善,同样是菩萨道的修行,同样能成为佛果资粮。

   作为菩萨,能够给予众生的最大帮助,就是带领他们走向解脱。除此而外,其他物质帮助都不是佛教特有的,其作用也是短暂的。当菩萨成就解脱,并将这份解脱经验延伸到众生时,他的慈悲也在随之成长,随之圆满。从这个意义上说,菩萨道正是解脱道的延伸和圆满,是将个人所获得的解脱经验从自身延伸到大众。在延伸过程中,成就圆满的生命品质,也就是成佛。

   所以,声闻圣者和佛菩萨成就的品质有共和不共之别。从共的方面来说,正是解脱;从不共方面来说,佛菩萨不仅成就解脱,更圆满无限慈悲。佛法的核心之道,强调以解脱为本。作为大乘佛法来说,则应特别强调大乘特有的不共之处,也就是菩提心。

   失去菩提心的统领,菩萨道和解脱道就没有本质区别了,菩萨行和世间善行也会混淆。不是说做一些慈善就是菩萨行,所有的善行,唯有建立在菩提心的前提下,本着利他、无住、无限、无所得的心去做,才会升华为菩提资粮。所以,大乘佛法的殊胜之处就在于菩提心,在于帮助众生走向解脱。

   菩萨道的修行,是围绕智慧和慈悲两大项目开展。不修智慧,无以成就解脱,忽略这一根本,便会导致佛教的肤浅化和世俗化。不修菩提心,无以成就大慈大悲,忽略这一修行,大乘佛教就会失去自身不共之处。唯有在菩提心的统摄下,悲智兼修,自利利他,才能圆成无上佛果。
 
——摘自《我的判教观》


{返回 济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出家意味着什么
下一篇:为什么要发菩提心
 佛与众生的根本差别在哪里?如何跨越?
 解脱的延伸和圆满
 戒律与佛教命脉——《标宗显德篇》解读
 学佛也需要一个共同认可的标准
 佛教的民主管理
 有情生命的四个阶段
 慢慢修来快快到
 正见,是持戒的方向
 念诵和念诵是不同的
 在修学中做事,在做事中修学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西方合论卷之四(袁宏道)[栏目:明清居士名家文集]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1讲[栏目:宗性法师]
 房间里有躺着的人,请问可否在此地念经、听经,对躺的人有影响吗?[栏目:答疑解惑·净空法师问答]
 目次[栏目:小部经典三]
 莲花生大士全传 第四篇 广大圆满 第二章 帝释天城话长安[栏目:莲花生大士全传]
 正念[栏目:能弘法师]
 苏州自造寺莲社规章题辞[栏目:太虚法师]
 “精进”他说[栏目:明贤法师]
 从善意的“信”转变成智慧的“信”[栏目:传喜法师]
 慈悲为怀,不需理由[栏目:卢志丹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