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历境炼心
 
{返回 人生智慧·济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71

历境炼心

  学佛,关键是能够学以致用。如果学得多,但落实于心行的少,反不如学得少而能落实于心行。不要因为学得多,就有优越感。专心学习的人不会面对很多人事,即使有不少缺点和习气,也不容易暴露出来。

  而做事过程中,有机会引发各种习气。佛陀在戒律中规定:在家做过什么,出家就不能再做,确实是用心良苦。因为佛陀深知人性的弱点,深知凡夫心的危害。但我们要知道,声闻是少事少业的修行,而菩萨是多事多业的修行。发心做事的同学,如能在面对各种境界时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就比别人有更多的锻炼机会,正是禅宗所说的“历境炼心”。以此帮助我们很好地认识自我,纠正自身的问题和习气。从这个角度来说,做事有做事的优越性。

  认识自身问题的过程,也是调心的过程。比如在情绪低落的情况下,心的觉照力能否用得起来?这就是考验修行工夫的时刻。另外,在做事过程中,往往会依循固有习惯,有自己喜欢或讨厌的对象,有看得惯或看不惯的事情。面对种种人和事,我们会不知不觉地进入原有的心行状态,这更是需要特别加以警惕的。
 
  有一点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社会上的员工在面对不同顾客时,始终能保持职业性的微笑。尤其是那些训练有素的员工,一旦顾客出现,立刻能调整到最佳工作状态。当然,他们是带着有所得的心在服务,是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业,为了从客户那里得到利益,从而使心时常处于警觉状态。人们为了一点点物质利益,尚能对自己的心行进行有效训练。我们为摆脱凡夫心,成就佛菩萨的品质,更应当发勇猛心,积极改造自我。如果总是纠缠于情绪中,那是很失败的人生。

  有些同学对接触信众存在畏难情绪,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理障碍。通常,我们会因此而采取回避方式。尤其是出家人,更能为自己找到充足的理由:不接触人有利修行,所谓不攀缘。理由固然正确,但更多原因却是在给自己的心理障碍找借口。所以说,问题并不在于是否接触信众,关键是检讨自己是否存有心结,清楚自己的发心是什么,自然也就明确目前更需要做的事。


{返回 人生智慧·济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下一篇:有限和无限的界限
 心的种种频道
 幸福只是对痛苦的一种缓解
 租个屋子当过客
 知苦,是为了给心灵排毒
 执著是妄念的土壤
 理想的学习环境应该在大自然中
 我们活在哪里
 用舍弃替换小气
 看似合理,实则短视
 有着文明包装的无明时代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The Buddha’s Teaching is For All[栏目:S.N. Goenka]
 永不退票 我们都在写历史[栏目:往事百语]
 澄观(738~839)[栏目:汉传佛教人物]
 圣者言教 第三课(七)调伏烦恼的两种途径[栏目:圣者言教]
 智慧如意宝珠 七日圆满的开示 第三部分 大圆满的前行[栏目:根让仁波切]
 佛法给了我们殊胜的缘[栏目:傅味琴居士]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六讲之:从比附玄学到立足般若,《肇论》之功[栏目:入中论讲记·110]
 药师经行法 第五讲[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中国佛教与中华性格[栏目: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为何受耕舌地狱的果报?[栏目:宣化上人]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