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四圣谛讲记 第三卷 苦~五蕴无我
 
{返回 广超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697

第三卷 苦~五蕴无我

现在,我要跟大家讲五蕴, 十八界。

五蕴是佛教的专有名词,旧译为五阴或五众。蕴是积聚、收藏的意思;五蕴是五种能够遮盖我们的东西,而收藏住,聚在一起的意思。它们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佛阐明五蕴的主要原因是:众生在迷惑世间的同时,也迷惑自己的身心活动,其中最严重的是在里面执著有一个我;这是依据色、受、想、行、识来执著,认为其中有我。因此,佛就阐述这五件事情,讲解其中没有我。所以佛开演五蕴的主要目的,是要破除我们在五蕴中执著有我的烦恼。所谓五蕴是:

(一)色蕴:即物质的积聚,它包括内色与外色。内色是我们身上的物质活动,即眼、耳、鼻、舌、身--五根;外色是我们身体以外,所活动的物质境界,即色、声、香、味、触--五境。

色就是物质,佛法对物质有很多种分类,其中最简单的物质分类就是所谓的四大。因此,色蕴中也包含了四大的活动。在经典中说,色有质碍的性能,占有一定的空间,久后会破坏、变坏的意义。色是指一切物质,以及一切物质活动现象的总称。

古代印度人把世间的物质分为四种性质,称为四大。所谓四大是:

一、地大:凡是坚硬性的元素,称为地大。

二、水大:流动性、潮湿性的元素,称为水大。

三、火大:热暖性的元素,称为火大。

四、风大:轻浮流动性的元素,称为风大。

以现代科学家的观点来说,此四大是指物质的三态以及能量:地大是指物质的固态;水大是指物质的液态;火大是指物质的能量;风大是指物质的气态。因此,四大并非指地、水、火、风,而是用它们来代表物质的最基本的四种性质。根据佛法说,任何的物质都包含四大,比如说海水,它具有水大多,地大、火大、风大少。如果海水加热变成水蒸气,

它的火大、风大增多,水大、地大减少。

释迦牟尼佛对世间的阐述重点,是要告诉我们内心活动对外间的反应,比较不注重对物质的分析。因此,佛随着世间人的讲法来讲解物质,没有特别去解释,所以物质的性质就用古代印度人所说的四大来解释。

刚才讲色蕴中包含了物质的活动,物质有所谓的四大,根据佛法说,色蕴是指所有的物质活动积聚在一起,总称为色蕴。然而,物质的分类除了分为四大之外,还有内色与外色的分法。因为古代的人没有先进的科学仪器,就用身体的知觉、感觉来观察这个世间,将物质分为内色与外色。内色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五种活动;外色就是外在的境界,有色尘(光线)、声尘(声音)、香尘(气味)、味尘(味道)、触尘(触觉)五种,总称为五双色。

内色 外色 产生的知觉

眼根----色尘----眼睛看到颜色

耳根----声尘----耳朵听到声音

鼻根----香尘----鼻子嗅到气味

舌根----味尘----舌头舔到味道

身根----触尘----身体接触到东西

佛说,我们的身体不过就是这些物质的活动,它并非有一个固定的物质,称为我,也就是色蕴中没有我,我不是色蕴,色蕴不是我。为什么呢?因为众生执著身体是我。佛说不是,是这些种种物质的活动罢了。

(二)受蕴:我们的心领纳外境的感觉。这些感觉是由外面的境界影响,而引起我们的心所感觉的,它们是通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而得到的,因此,受有它的来源。

我们的心对顺境、逆境产生三种不同的感受,即苦、乐、舍(不苦不乐)受,称为三受。

一、苦受:领纳逆境,身心不自在,刺激太强,受不了,此是身心受苦。

二、乐受:领纳顺境,我们所喜爱的境界,身心愉快,此是乐的感受。

三、舍受:领纳中庸性的境界,身心处在不苦不乐的感受。

受的来源:我们凡夫的感受与所知的一切都是从六根而来,所以佛把受分为:眼根所生受、耳根所生受、鼻根所生受、舌根所生受、身根所生受和意根所生受等种种不同的差别。因为我们一直以为受里面有一个人,而这个人在感受一切的苦与乐。佛说不是,是有这些不同来源的受。

一、眼根所生受:眼睛看到光线的色彩、亮度,不是看到实际的东西,即物质的光线反射,让眼睛看到。因此佛说,眼睛看到的并非物质,是看到光线--色尘。眼睛看到光线的时候,会有感受:当你张开眼睛看太阳,阳光太强,眼睛受不了,当时你的内心并没有什么苦恼,但是眼睛却在受苦;当眼睛看一些柔和的颜色,尤其是青色,眼睛觉得很舒服,即眼睛受乐;在平常一般情况下,眼睛看东西是没有乐,也没有苦,即眼睛处在不苦不乐的状态之下。这些感受都是从眼睛得来的,因此,它们都跟光线有关系。

二、耳根所生受:耳朵听音调的高低,以及声量的大小。如果音调太高、很尖、很刺耳,声量太大的话,耳朵受不了,苦死;如果耳朵听到和谐的声音,是最舒服的,就是受乐;如果在平常一般的情况下,耳朵是处在不苦不乐的状态。耳朵产生的受是从声音来,它与眼睛所产生的受是不一样的。

三、鼻根所生受:鼻子嗅香、臭的味道,而香、臭又分浓烈与清淡。如果味道很浓重,我们一闻,很刺激,鼻子就塞住,它受不了--受苦;如果闻到清淡的香味,鼻子就很舒畅,它受乐。

四、舌根所生受:舌头舔到味道时,也有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当你吃到好味的食物,舌头就感受到快乐;如果你吃到不好吃的食物,舌头就感觉到受苦。有些人喜欢吃辣椒,舌头感觉很好,很想再吃,那吃辣椒对他来说是一种乐受;有些人受不了辣椒的辣味,他觉得是苦受。所以同一件事,每个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五、身根所生受:我们的身体喜欢滑的感受,不喜欢粗的东西。身体接触东西时,太热不行,太冷也不行,就是它受苦了;如果摸到温暖的感受是最舒服的。当你的身体在很热的

地方接触到凉快的东西,就觉得舒服、快乐;当你在很冷的地方接触到温暖的东西,也觉得快乐。在平时一般的情况下,身体是处在不苦不乐的状态。

六、意根所生受:意是我们的心、脑袋、感觉和思想。我们的心对一切的境界,内心有贪嗔痴的反应,还有忧愁与欢喜。比方说,你吃到好吃的东西,当时舌头感受到快乐,不但如此,内心还很高兴,生起欢喜的心,那就是意根在受乐,舌头也在受乐。如果有人跟你拍照,闪光灯闪了一下,当时眼睛在受苦,但是你喜欢拍照,内心很高兴,意根在受乐。这是意根与眼根所感受的不同现象。意根有其独自的苦、乐感受,比方说,你绞尽脑汁都想不透一些东西,心很苦恼,很烦,烦到头痛,这就是你的意根受苦了。如果你所处理的难题解决了,精神愉快,当时你的心情很轻松,在做事情、想事情时是很愉快的,这是意根在受乐。所以意根除了有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外,还加上忧愁与欢喜。

为什么佛要如此广释这些感受呢?因为很多人认为能够感受到苦、乐的是我。佛说不是,是有从不同方向来的不同种类的受,而且受有苦、乐、不苦不乐的种种差别,并非有一个我在受。

为什么受在五蕴中占有一席呢?我们有很多种心,佛为什么不要讲其他的心念,如把嗔心、贪心讲成嗔蕴、贪蕴呢?原来嗔心、贪心不是时时刻刻出现的,但是受是无时无刻都生起来的。就是说,受的活动率非常活跃,非常强大,在你醒着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活动,因此,受是一个很重要的心念。但是凡夫生活在其中,习以为常,已经陷在那样的境界中而不知不觉,所以佛就为我们阐明受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心念,它无时无刻都在活动,而其中没有一个我。佛开演不同的受,称为受蕴。佛阐述受蕴的主要目的,是要强调受蕴中没有我在受,是那些不同的法在反应,在受。

(三)想蕴:当我们的心接触外境的时候,认为外境有一定的样子--相貌,甚至为它安立一个名称,以这样的方式来认识它。安立一个相貌、名称,就是心对境界执取形相,这种行为称为想。

佛为什么为我们阐明想呢?因为有人认为能够想的是我。佛说不是,想是有很多不同的东西在想,不是有一个我在想。比方说,如果你到过尼泊尔,看到喜马拉雅山,它是由沙土与石头堆积得很高、很长的山岭,但是山没有固定的标准,新加坡有一座很矮的土丘,叫做武吉知马山。这样很矮的土丘,叫做山;绵绵不绝、山峦起伏的喜马拉雅山,也叫做山。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山的形相,那么,我们认为这个形相是一个东西,把它称为山,这是我们心的行为,它就是那样的运作。当心对山的形相生起执著,就是一种想;然后心对山所想的形相执著,再安立名称,认为那样的东西叫做山,也是想。所以想包括了对境界执著形相,还有执著它的名称,认为其中有一样东西。

想也是从六根而来,当我们的眼睛接触境界,就有眼睛有关的想;耳朵接触声音,就有有关耳朵的想,它们是不一样的。比方说,现在我叫你们想一想公鸡的样子,那你就拿过去眼睛看到公鸡的样子来想,这是公鸡的形相;当我要你想一想公鸡的啼声,你就想公鸡"喔喔喔"的啼声,这是耳朵听来的公鸡啼声的想。所以我们的想有由眼睛得来的眼根所生的想,有由耳朵得来的耳根所生的想……从六根得来的六种不同的想,而它们是各种各类的形相。所以想蕴并非有一个我在想,而是心接触境界,去安立、执著形相与名称,然后我们就那样的拿来想。因此佛说,想只不过是无量无数境界的回忆,让我们去想它是某样东西,这叫做想蕴。

想的活动与受的活动一样活跃,只要我们一醒来,看到任何东西,都会分析它的形相,然后给它名称,就在思考了。我们的心如此运作,一直到睡觉为止。如果你生起烦恼心,那只不过是偶尔生起来而已,但是想不是偶尔的,它是每天、每一分、每一秒都陪伴着你,其活动是那么的紧密,那么的强大,所以佛特别强调想。此外,世间一般人因为认为有一个我在想,所以认为有我;或者认为有想者能想,能够想的是我,佛也为了破除众生这方面的执著,特别阐明想是有各方面的想的心在活动,而且它们是在不同的界限活动。比方刚才我说的公鸡啼声与公鸡的样子是不可以混在一起的,是

截然不同的想,并非有一个我。

一般的外道说,有一个我在想,或者说能够想的那个人是我,但是,想是因为心接触境界去执著形相,记忆下来了,然后再拿来想,所以各种各样不同的想,称为想蕴。因此,佛为众生开演想蕴,是为了破除众生因为想而引起对我的执著。

(四)行蕴:五蕴中的行蕴是最复杂的,因为它包括了很多很多很复杂的心念,其中有善的心念、恶的心念,凡是一切善、恶心都是属于行。行是造作,即心对境界产生反应、造作,并且念念迁流变化。在这种种的造作行为中,有好的与坏的。因此,行可分为善的行与恶的行:我们生起任何修行的心、善的心念,甚至于心很平静处在定中,这些都是属于善的;如果你对人、对事物都不好,而有损害的行为的心念,甚至于你内心气自己,对自己苦恼,这些都是属于恶的行。所以行蕴中包括了一切的善心与恶心;色、受、想蕴中,就没有善恶的差别。

行--我们的烦恼心,心想好的或者坏的,也是从六根境界中来。因此,这个行也有不同的反应,比如:你听到声音、听到音乐有反应;看到好看的东西,也有你的反应。佛把这些不同的反应,称为行蕴。

有些人认为在他的身心中,有一个心念对外活动,心想去做种种行为,而这个心就是我,佛为了让他放下这方面的错误见解,就对他说:这个造作是不同的心念,并非有个我在其中造作。举个例子,当你起一念嗔恨的心去骂人,骂人的烦恼就是一个行为,并非有一个我,而这个行为是因为在你的行蕴中,有了一些嗔心的烦恼,有一些对境界的喜好等等影响你,结果不能够满足你的喜好,然后,你的嗔心就跑出来,并非有一个我在嗔。如果你的嗔心当时不生起来,并非有一个我不见了,而是那一念的嗔心不再生起来了。所以行是各种各样的心念,并非一个造业、造作的我在里面活动。

佛讲行蕴是为了破除某些人认为有一个造业的人在身心里活动,我们听闻了这个佛法道理,就要明白确实是不同的心,它们各有各的因缘,各有各的因果而在活动。

(五)识蕴:识是认知、知道的作用,在佛法中把我们的心

知道境界分成两种类,一种是了别,另一种是分别。

识蕴的知道是了别,即我们的心通过六根接触外境的第一念,当时没有加任何的语言,没有以任何的形相去分析它,但是我们就知道有那个境界在活动,这叫做了别。

在我们了别之后,心对外境进一步加上种种语言、形相去分析、了解,然后我们就说:我听到、我看到、我知道里面有某个东西,这叫做分别。

比方说,你现在听到我的声音,没有去想它是谁发出来的,只知道是有声音,这是了别;但是你知道是男人的声音,是广超法师的声音,那是你分别后所得到的结论;你更进一步分别声音里面的意思。因此,当你没有去分别的时候,你会很清楚知道,我的声音是这样的声音,但是你不去想它是什么,那是了别。再者,当你坐着听录音带的时候,你的心在专心分别录音带中所讲的佛法,你对所坐的地方,如沙发上、椅子上、车上、地上的感觉也是知道的,但是你心中没有去想它是怎么一回事。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说你对屁股的触觉不起分别,但是你还是有了别的作用,知道你坐的感觉。

了别只能了别现前每一念的知觉,不能知道过去的知觉;分别是事情发生过后,我们用很多心念来思考它,然后产生知道的感觉,那是分别。识蕴是阐明了别的作用,想蕴就包含了分别的作用。

佛法说,因为我们有六根,识蕴就分为六种类: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个识各有所对的境,各有各的活动。比如眼睛看东西,眼睛了别眼前的东西,过后第六识--意识一念一念地去分别,把刚才所看的东西连系起来,才发现里面的内容,有什么颜色,有多大等等,这些就是分别。所以了别是在境界发生的当时的单独第一个念;过后再去加以思考,就是分别。了别发生是很快的,分别的发生也是很快的,因为太快了,我们一般人就分不清楚。这六个识都有了别的作用,但是只有在第六意识中才能够分别。即是当你听到一个声音的时候,当时你的耳朵只能知道声音,是发生这么回事,但是不知道在这么回事里面有怎样的声音?男人的声音?女人的声音?它没有去想,当时只知道

有声音在耳朵边震动作用,这就是耳识在了别;过后,你的第六意识就拿过去的回忆,即在你的记忆--法尘当中,来思考刚才听到的声音是什么东西?比方说,你听到一阵声响,当时耳识知道这个声音,是了别;过后意识去想,是怎样、怎样……的声音,喔!是用木棍敲击地板的声音,那是分别。

我们每一刹那都有了别与分别的作用。刚才我说分别是拿过去的记忆来比较,才可以分别的。如果你看到一样东西,你认为那样东西是一个圆圈,必然的,你过去的记忆中,有圆圈的概念,然后,就比较、分析刚才所看到的东西是不是圆圈,然后就确定它是圆圈!我们拿所看到的事物、所听到的声音……来跟过去的记忆中的事物、声音……比较,才能够分别,因此,我们只能用第六意识分别东西。比方说,我在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佛号,当我念"南"字的时候,第六意识知道心中念出那个"南"字,即当时我们的意识知道我的记忆(法尘)中的"南"的境界,而识字的人,甚至于把那个"南"字的字形想出来,不识的人就想"南"的读音,这样的想事情是法尘中的记忆。当我念"南无阿弥陀佛"时,就有六个声音的记忆--法尘,那我的意识就知道这六个声音的记忆叫做"南无阿弥陀佛",当时我的心观察到它,这就是意根产生意识的了别;过后,我们把"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连串起来,去认识它是什么回事。喔!原来是我一心归依阿弥陀佛,这样就是分别。所以了别与分别就有这样的差别。

佛为我们阐明识蕴是要让我们知道心有了别的作用,知道外在境界产生知道的功能。有人就认为能够知道的心就是我,但是,佛说不是,它是由无数的法尘产生分别,同时有六个不同境界来源的六种了别,而不是有一个我在里面产生知觉。因此,佛就开演识蕴来破除认为识就是我、能知的是我的执著。

佛在《五蕴譬喻经》中教导我们要怎样观察五蕴,经文说: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

(一)观色如聚沫:聚沫就是指河水冲击时,形成一粒一粒

肮脏的泡沫,虚有其形,实无一物,保留片刻,容易破灭。

(二)受如水上泡:水中的空气冲上水面,鼓起而形成气泡,就是水上泡。我们的身体--色,好像聚沫,还可以保持一段时间;受比色短暂,一念一念刹那般就过去了,它好像水泡,浮到水面上,嘟,一声就破灭了!

(三)想如春时焰:焰就是气焰。春天时阳光照在地上,水份蒸发成为水蒸气,它有时会反射,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物体的影像,叫做海市蜃楼。它是一种幻象,我们的想蕴所想出来的事物影像,所执著的现象也是一种假象,就有如春时焰那样,虚幻不真实。

(四)诸行如芭蕉:我们种种贪、嗔、痴所组成的善、恶心的行为,种种造作的心,叫做行,它犹如芭蕉。芭蕉与香蕉相似,我们把芭蕉的茎一片片地剥开,里面什么都没有,是空心的;其实里面也没有所谓的空心。我们的心念亦复如是。比如刚才所念的南无阿弥陀佛,当时我们的心想阿弥陀佛的相好庄严、所发出的光明无量无边……这就是行,或者你心中想骂人,生起嗔心,这个嗔心是各种各样一个接着一个的烦恼心在推动下所形成的,并没有一个实体,如果我们能把嗔心剥开,它是不同的心念在变化而已,所以说,诸行如芭蕉。

(五)诸识法如幻:识是我们能够知觉的心,它如幻如化,我们认为能看到境界、知道外境的境界,其实就好像魔术师在变魔术,我们被它迷惑,以为真的有这些东西。同样的,我们也认为有一个心的存在,但是心也是幻化虚假的,即诸识法如幻。

佛在阐明五蕴的时候,也教导我们观察五蕴是怎么一回事。以佛法来说,五蕴的真实道理是:无常、苦、空、无我。五蕴的生灭无常变化、没有主人,每一念、每一刹那都在变化,没有一个能够留住,而且没有一个能够作主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一刹那的变化,它是一种因缘、因果变化,是因果生灭的法,并没有主人、没有我。因此,你不能控制,不能作主,所以一点也不自在。因为不自在,所以五蕴是苦的、不自在的。

如果你们有念《心经》,经中的第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因为我们迷执在五蕴中,就是苦。所以我们学习五蕴这个佛法时,要进一步了解五蕴为什么是苦的?

现在让我先介绍苦是什么回事?世间人认为世间有苦的感受,有快乐的感受,也有不苦不乐的感受。但是站在佛法的观点来看,这三种感受都是苦的。因此,佛说苦可分为三种:苦苦、坏苦和行苦。

一、苦苦:你在感受苦的感受,它本身就是苦的,即苦的感受令你受苦,所以它称为苦苦。比方说,你的手被火烧到很痛,或者你生起嗔心很苦恼,这都是苦苦。

二、坏苦:快乐的感受变坏,它离开了你,你心中执著,很想要而生起苦。其实原本是快乐的,现在它消失掉,快乐得不到了,那么,你就感觉到很苦,这就是坏苦。

三、行苦:世间一切法瞬息迁流变化,在此变化中没有人作主,我们在其中随着因缘接受它,称为行苦。"行"就是行为造作,因为行为造作而苦。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行为造作,不是你在造作,而是众因缘在变化、在造作,你一点也作不了主。作不了主,身心不自在,不自在就苦,所以称为行苦。

在这三苦中,中间的小孩子都知道什么是苦苦;一般人都知道坏苦,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行苦。根据佛法说,只有修行的圣人才知道行苦,因此,行苦又称为圣义谛苦,即真正圣人所知的道理中所认识的苦;苦苦、坏苦是世间凡夫都能够知道的苦,称为世俗谛苦。

佛把苦总分为以上的苦苦、坏苦和行苦三种,又以我们的生命活动来把苦分为八种: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和五蕴炽盛苦。

(一)生苦:我们的出世是一件很苦的事情,经上说:"处胎如坐牢狱,出胎似剥牛皮。"子宫是世上最小的牢狱,胎儿在里面囚禁了十个月,手脚没法伸直,缩成一团,动弹不得,好像坐监牢,非常痛苦。此外,子宫里的种种不净,如:羊水、血等,胎儿都得忍受,真苦;胎儿出生时,要从小小的阴道中钻出来,有如两座山压顶,胎儿硬硬要挤出来,那

是很苦的事,母亲受苦,婴儿也受苦,这是每个做母亲的人都晓得的,所以几乎所有的婴儿一出世就大哭,苦不堪言。当出世时苦,出世之后也苦。为什么呢?因为婴儿离开了温暖、安全的子宫,细嫩的皮肤接触到冷热的空气,身体如针刺般受苦。此外,胎儿在母亲的肚子里,觉得很温暖、很安全,忽然间环境改变了,就有如迷途般的羔羊,无依无靠,苦到要死,被吓坏了,因此,那也是一种苦。佛说生的确是苦啊!

(二)老苦:人老身心衰损,力弱行步龙钟,智力衰退做不了事,精神、脑筋不听使唤,就是人老不中用了!不但如此,而且老的时候有老的样貌,满脸皱纹,腰酸背痛等等,都是很苦的事。除此之外,加上子女与他们有代沟,没办法相处而远离他们,哎呀!那是苦上加苦!

(三)病苦:病苦人人都有,但多少是因人而异的。病魔真可怕,令病者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每个人都知道,不用我多说,即使是小小的牙痛也很可怕,痛到呱呱叫,谁都要让牙痛的人三分,不能跟他吵,接受他呱呱叫。

(四)死苦:"四大违和分离,气喘抽筋拆骨"是"死"最好的写照。死是苦,怕死更加苦。依据佛法说,很多人在要死的时候很害怕,脸色都变了,甚至于泄青屎,脚软走不动;有些人在要死的时候,不能讲话,但是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很多事物没有交代,苦死;当人要死的时候,身体动弹不得,很慌张,怕得要死,所以死是很苦的。

我们一般人都会知道以上的生、老、病、死苦。

(五)怨憎会苦:冤家狭路相逢,分外眼红心滚。你所不喜欢的人,偏偏跟你见面,就是怨憎会苦。有些夫妻的确是怨憎会苦,刚结婚时很恩爱,相处久了就吵架,合不来,闹翻了,但是因为家庭的关系、儿女的关系,大家还必须天天在一起生活,真是苦啊!苦啊!伙计给老板做工,老板整天盯着工人,怕他们偷懒,伙计讨厌老板,但天天又要见面,也是怨憎会苦。

(六)爱别离苦:生平恩爱眷属,如今生离死别。男女间的恋爱,当一方突然死掉,另一方必然深受痛苦,甚至自杀,

这就是爱别离苦。

(七)求不得苦:想要的东西或想做的事情却得不到。我们人有很多欲望,要这要那,结果得不到;抑或得不到满意的结果,如单恋。又如父母亲望子成龙,偏偏孩子不长进,苦死!父母亲希望孩子能完成大学教育,可是孩子的智力又不行,结果苦死;读书很苦,为了那张文凭,得到了自然很高兴,得不到时,就生起求不得苦。

(八)五蕴炽盛苦:我们五蕴身心--色、受、想、行、识五种法集合在一起,形成身心的活动,它每一刹那都在变化活动,而我们的心就执著在其中,没有一点自由,一点也不自在,所以我们在里面生死轮回,这就是五蕴炽盛苦。

这些三苦和八苦,是佛跟我们讲述的世间真相,但是我们众生在苦中却不知苦,还引以为乐,竟然愉快地生活,忍受着种种痛苦的煎熬,所以佛把我们所居住的世间叫做娑婆世界,意思是"堪忍",凡夫竟然能够忍受着种种痛苦的逼迫。

如果我们明白三苦和八苦,就知道世间一切的快乐最终要远离我们。如果我们要去追求是很苦的,不去追求也很苦;有,很苦;没有,也很苦。所以佛告诉我们要认识世间的确是一种苦的果报,而不是我们认为的:有什么清福可享,有什么快乐可以追求。

十二处、十八界

佛除了阐明五蕴的道理以外,还对不同习性的众生以十二处、十八界的方式来讲解身心的活动。

所谓十二处是:我们的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对外境(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和法尘来配对 ;即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和法处。

所谓十八界是:我们的六根、六尘,加上六识;即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和意识界。

佛之所以为众生讲解五蕴,是因为众生执著心念比较重,佛就专门讲心的作用,少讲物质的作用;如果众生执著境界活

动比较多,佛就讲十二处;如果众生对心与境界都很执著,佛就阐明十八界,这样来接引众生。

其中,如果以十二处来说,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是属于色法(物质),只有意根与其所对的法尘是属于心念的活动。因此,佛讲十二处是针对那些执著物质比较重的人而说的;如果以五蕴来分析十二处,五双色是属于色蕴的范畴,意根是属于识蕴的范畴,法尘就包含了受蕴、想蕴和行蕴,因为众生比较执著色法,所以受蕴、想蕴、行蕴当成一个法尘来阐明,就不注重讲解心法;如果一个人对于心法与色法都执著的话,就在十二处中加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来讲解佛法,这就形成十八界的道理。

在佛学上把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称为三科,是因为众生不同的需要,佛就用不同的方式来阐释我们的身心活动,其主要的目的,是要我们知道这个身心的活动是苦的,更重要的是要我们从中知道里面没有一个我。

在介绍完五蕴身心的活动,也说明了五蕴身心里面没有我。但是有很多人依然认为有一个我在作用,在这里我就举一些佛与外道讨论有关"我"的问题,让大家明白五蕴身心的活动中是无我的。

根据佛法说,任何人都是以这四个方式来执著我,就以身体作为例子:

一、我在身体里面活动:如果我在身体里面活动,那是在身体的哪一部分?在手、在脚,还是在头?"都不是,我在全身活动。"那你的我是什么形相?是不是人形?是不是跟人一样大小?当我把你的手砍断,你的我还在吗?"如果我还在。是在断肢上,还是在身体上?""不在断肢,我在身体上。 "如果把你的手脚全都砍断,现代医学发达,甚至于把你的五脏六腑都换掉,那你的我在哪里?"我在脑袋里。"如果脑袋也可以换,那你怎么办?你将发现我不可能在身体的某一部分,或在全身。

二、身体是我的一部分:有人认为身体在我里面,即身体是我的一部分。如果身体是我的其中一部分,那身体以外的一

部分我到了哪里?它也应该在其他的部分活动啰?那就看看你的我有没有在其他地方活动?不可能。你不可能在别人的身体上活动,又在自己的身上活动。所以说,身体是我的一部分,那你的我的另外一部分就要在别人的身上,或者一部分的我就要在石头上,或者在屋子里,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身体只是我的一部分也不能成立。

三、身体是我:你在小的时候,身体是那么小,现在你那么大,如果身体就是我,你的我一直在变。以佛法说,会变的我不是我。为什么呢?我必须要有一些性质,比如你们认为昨天的广超法师是广超法师,今天的广超法师还是广超法师。如果我一直在变,就不可能保持住,哪里说是我呢?就是说,小孩子一个样子、大人一个样子、老人一个样子、死后一个样子、胚胎一个样子,所以说身体没有固定。再者,身体是由食物的营养来补充的,血液、器官、一切生命的结构,构成人的物质、细胞经过新陈代谢,一年后全都换光,都不相同了。如果你的身体是我,一年后你的我统统变了,是另外一些东西来组成的,不是原先的那个,所以那是不可能的。

四、除了身体以外,还有另外的我:有人认为有一个灵魂是我。你的灵魂是在身体之内,还是身体之外?如果你说"在身体之内。"是在身体的哪个部分?如果你说"在身体之外。 "就是说,所有的人的灵魂都在外,你能够控制你的身体,那你也能够控制别人的身体,那大家都能够互相控制了。意思是说,如果是在你的身体以外有一个我来影响这个身体,身体是被外来的东西操纵的,那外来的任何东西,包括你、我、他都能够操纵它,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不管是以上任何一种的执著我,都是不对的。

当你听完了我的解释后,你会认为:"那我在哪里呢?"根据佛法说,本来就没有我,也没有所谓我在哪里。你的身心是五蕴--色、受、想、行、识的活动,在其中不必有一个我,它就能够活动,是你的烦恼执著说里头有一个我在活动,而事实上是没有的。

为了让你们更加了解,我就以汽车为例子,再作详细的解释:

汽车是由很多零件组成的,如果你在汽车里面寻找,是找不到汽车的。虽然没有汽车,但是它还是能够走动的。所以只要有各种零件、汽油、轮胎等种种因缘具足,汽车就能够走动了。同样的,我的身心五蕴集合里没有我,只要因缘具足就能够有所行动。

为什么我们会有汽车里面有一个东西叫做汽车,它会走动的概念?这是我们受到想蕴影响的结果。如果我看到一辆汽车,心中不想它是汽车,只知道那是由各种零件、轮胎等很多东西凑合起来的一样东西,再加上汽油,有人驾驶,它们就走动了。如此,就没有汽车在走动的念头了,我只知道:原来是这些机器、种种零件的配合在那边运动、在作用。我就不会有:汽车里面没有车,那汽车怎么又会走动?意思是,你在汽车里面认为有一样东西,就有如你认为在五蕴里面有一个东西--我,然后你生起五蕴里面到底有没有我,才会讲话、走动。如果你看清楚身心只不过是五蕴种种的集合,这有如汽车零件的配合,然后会讲话、会走动,你就没有这个疑问了,因为你看到的是五蕴的组合在作用而已。我们给五蕴的组合一个名称,叫做我,佛法把它称为假名我,里面并没有所谓实在的我。有嘛!就是五蕴在活动,并非有一个我不我存在着。当你有这样的智慧去观察的时候,就会明白佛法讲无我,并非在里面看有没有我,而是看清楚五蕴的活动。因为你把五蕴整体的活动总称为我,接着你的五蕴中的想蕴去执著认为它是一件事情、一个东西在活动,从此以后就认为:有我在身心里面,还是以为没有我在身心里面了。如果你认为身心里面一定要有我,才能够有所行动的话,就是你认为一定要有一个人在控制它,它才能够作用,那我就会跟你开个玩笑:如果现在你有一个爱人,你很爱他,其实是你的五蕴身心活动里面有一些烦恼、一些心念在执著你的爱人,并非有一个我在执著他,这些要有种种的因缘推动,并非有一个我在爱。如果你认为有一个我在主宰,它跟种种因缘无关的话,那你现在就想方设法,尽量地来爱我--广超法师。我可以很肯定的说,你是做不到的。为什么呢?因为你的身心对我没有爱的因缘,就没办法爱了,并非因为你

的我存在才能够爱。就是说,你会爱某某人,是因为你身心里面的行蕴有一些贪嗔痴的烦恼产生爱心,那么,你就爱上了,并非有一个我在爱。如果你的行蕴中没有那些烦恼,你就爱不来了。同样的,如果我现在叫你立刻对你身边的一个人起很大的嗔心,很讨厌他,你根本办不到,因为你的五蕴中没有那些因缘,就没有办法对他起嗔心。所以说,并非我在嗔,也不是我在爱,本来就没有我,只不过是五蕴中有有关的因缘,就会爱起来,或会嗔起来了。

更简单的例子,当阳光照射到水,水升上天,在水中没有一个主宰者叫做我,但水依然能够升上天;只要因缘具足,这个作用就会形成。同样的道理,当阳光照射到你,就算你认为有一个我在身心中,没有因缘,你也不能升上天。这并不关有我、无我,而是有因、有缘那个法就能够产生果报。所以在我们的五蕴身心中,只要有因缘,你就会做出种种的行为,造种种的业,虽然造种种业,里面还是没有我在造业。佛说是种种行蕴在造业、造作,因此,佛特别强调五蕴。能够知道的是五蕴中的识蕴,并非有一个我在知道。同样的,能够感受的也并非是我,而是五蕴中的受蕴产生感受的作用。佛把这五种不同的组合的法,总称为五蕴,如此来说明我们的身心活动中有种种法、种种因缘,它就能够在里面生死轮回。虽然在生死轮回。虽然在生死轮回,并没有一个我在主宰、或者我在受报、或者我在造业,这就是观五蕴无我。


{返回 广超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四圣谛讲记 第四卷 集~烦恼迷执
下一篇:四圣谛讲记 第二卷 苦~因果无常
 佛学基础知识 业力与轮回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第七节 无我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十二章 贤善首菩萨
 普贤行愿品讲记 二、个别解释大愿 2、称赞如来
 普贤行愿品讲记 四、总结
 普贤行愿品讲记 二、个别解释大愿 1、礼敬诸佛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第四节 色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目录 序言 金刚经的流传 现代的金刚经讲记 释经..
 慈心观
 佛学基础知识 六波罗蜜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社会思潮演变刺激了佛教与科学对话[栏目:佛教与科学]
 生命的欲求[栏目:法藏法师]
 诚意沟通,创造双赢[栏目:工作好修行]
 我想尽一切办法转变我家人的邪见,但他们就是不信,我应该怎么做呢?[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三二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幸福,取决于你自己如何看待[栏目:读懂人生·禅意智慧]
 佛教中讲的“皈依”是什么意思?[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习气,性德,解脱门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三讲记 - 六 紧那罗王众——从用心经营自己开始[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请问已受戒之三宝弟子参加法会时,是否都要搭缦衣,若不搭缦衣是否算犯戒?[栏目:明证法师·开示问答]
 密宗的 “续”是什么意思?父续、母续又是什么意思?[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