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
 
{返回 益西彭措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23

愿王利益

分二:(一)随顺趣入利益 (二)于本品经作十法行利益

(一)随顺趣入利益

 【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

 普贤菩萨说:善男子!以上就是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如果菩萨对这十种大愿随顺趋入,就能成熟法界一切众生,就能随顺无上正等正觉,就能圆满成就普贤菩萨的如海行愿。

比如,一个人发愿造福一方人民,由这个愿力推动,就会付诸实行,以种种实际行动来利益这一方人;如果立志造福一国人民,由愿力推动,就会全心全意为一国人民谋福祉。而菩萨随顺趋入普贤大愿,发起最广大的行愿,这会给全法界众生都带来利益。所以,能随顺趣入大愿,以大愿力,从发愿时起直至尽未来际,会利益到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样把前因后果联系起来看,就知道将来出现的无量无边的利益都来自目前能随顺趋入普贤行愿。所以说:“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

“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菩萨能随顺趋入普贤愿王,他就能随顺无上菩提,因为这就是能证入佛果无上的行愿;“则能成满普贤诸行愿海”,我们体会初发心的利益,连无情的一颗种子都能长成遮云蔽日的参天大树,何况我们随顺趣入如此殊胜的普贤愿王,将来必定会圆满成就如海的普贤行愿。

如果看得长远,能认识到受持《普贤行愿品》的深远意义,就知道现在学习《普贤行愿品》是何等殊胜的因缘。

是故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知。

 所以,善男子,你对普贤愿王的意义,应当如是知道。

(二)于本品经作十法行利益

 以下显示《普贤行愿品》的殊胜功德,首先校量闻经功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1]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这是用强烈的对比衬托出听闻《普贤行愿品》的殊胜功德。

普贤菩萨说:比如,有善男子、善女人,以充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的上等七宝,和人间天界最好的安乐(供品极广大),供养尔所一切世界的所有众生和诸佛菩萨(受供者极多),经历尔所佛刹极微尘数的大劫,相续不断(时间极长),这一供养在供养物、受供者、供养时间三方面都达到了极大量,因此所获的功德无量无边。然而,如果有人听到普贤愿王,一经于耳,就得到远远超胜前者的功德。前者功德不及后者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之一。

这样校量就显出修持普贤行愿的功德不可思议。

普贤行愿的殊胜就在它是称合本性而发起对普贤行的希愿,愿愿称法界心、极法界量,由此愿力能开发心性本源。由于它的每一种愿都极法界量,不论时间、方所、种类都是周遍的。因此,上面的财供养虽然广大,但与它的量相比,却微不足道。比如,上面的财供养,处所是十方无量的世界,境是十方无量的诸佛众生,然而这一切都只是普贤愿王尽法界量的部分而已;又,财供养的时间是无量无边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然而普贤愿王是尽未来际,念念相续;财供养的供品是无量无边的由四大构成的七宝和人天有漏的安乐,然而,普贤愿王是对无量无边普贤行的希求,含有从礼敬到恒顺之间无量无边的胜妙善根,其品质和量远远超胜前者。这样比较,就很清楚,难怪听受普贤愿王仅生起一次信解,就获得无数倍超胜前者的功德。

下面再讲两个问题:一、是否了知自性具足如来藏的功德差别;二、修集有为功德和开发无为法恒沙功德的差别。

比如,一个人福德、智慧、相貌样样圆满,忽然梦见自己成了贫贱、丑陋、疾病缠身的苦恼身。梦里,他没见到原有的身体,反而执著梦中的身是自己,不相信自身本来福德端正。这时,有觉者唤醒他,让他直下觉悟这丑恶身本是好身,他恍然醒悟,由此不执著恶的身体。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果做梦的人不觉悟,只是在梦里企图改变他的苦恼身,虽然梦中造了无数善行,但始终不识自己本性,这些不觉悟中所做的无量善行,比不上一次从梦中的觉醒。这样就可决定,无数迷乱中的善行总和比不上一刻的觉悟。

又比如,有大经卷,和三千大千世界等量,经卷中书写了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天界、人间的事相,虽然经卷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但全部安住在一个极微尘中。只要破开微尘,就能获得大利益。“大经卷”,喻佛智慧;“量等三千大千世界”,喻智慧之体周遍恒沙世界;“书写三千大千世界的事物,无不穷尽”,喻本体本有恒沙功德、妙用。“全部住于一个微尘中”,喻如来智慧在众生身上圆满具足。“破开微尘,令众生获无量利益”,喻以圣道令众生远离妄想,在自己身中见到与佛平等的广大智慧。

有两种积功德的方法,一种是有量地积累,从一至十,从十至百,渐积至无量,比如,一个人没听过普贤愿王,尽管昼夜勤修功德,甚至周遍世界海,经历时间海,供养诸佛海,布施众生海,但每次都是有量的功德,始终缺乏因缘和普贤的自性相应,不能进入圆顿法门。另一种是直接由普贤行愿开发性海功德。一个是以有限的量逐渐积累的方式,另一个是一时顿然圆满无量功德的方式。

又比如,一个人已经进入航天飞机的机舱,时间一到,点火就能飞向太空;另一个人只在机场外活动,无论积聚多少和进入航天飞机无关的因缘,都不能实现飞向天空的目的。这是比喻不论积聚多少和开发心性不契合的功德,也不如一个直接契合开发本性的善根。

我们知道自心有大摩尼珠,体性光明清净,久为尘垢蒙蔽,如果只忆念宝性而不作净治的修行,终究不能放大光明。而普贤行愿就是能显发如来藏的妙法,它以菩提心为本体,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三者相结合的心,十分具体地展开了菩提心广大、无尽、周遍、圆满的内涵。我们听受普贤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就种下了随顺证入本性的极殊胜善根。

所以,我们听受《普贤行愿品》,是极殊胜、难得的因缘。这是佛、是果位普贤宣示出来的极深广、圆顿的大法,我们能以心触到它生起信解,远远比财供养的利益深广。

人都不是生而自知的,没有佛传法的启发,谁能自己觉悟到自性是具有恒沙功德的佛性宝藏呢?谁能意识到要依靠普贤行愿力来开发呢?谁能想到性海如此广大、圆满、妙用无边呢?根本想不到的。现在佛语透露了这个消息,一旦生起胜解信,所苏醒的就不是一般人天、小乘的善根,也不是逐步渐进的方式,而是顿然开发,所以,它的层次、高度完全超出世间。大家应该有智慧领会到这一点。

下面略说对本品经作十法行的殊胜功德。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一切魔军、夜叉、罗刹,若鸠槃荼、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啗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

 先总说十法行,次释十法行的利益。

“以深信心”排除怀疑和浅信。普贤行愿,浅人难信。善根不够,能信其他小法,不容易信受这样广大的法,没有信心,本经的力用就显示不出。所以这里讲了作十法行获得殊胜功德的条件是具有甚深信心。

“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是总说十种法行;“一四句偈”是最下限;受持、披读、讽诵、书写是略标四法行;“乃至”是省略词,包括其余六种法行。十法行为:

书写:为尊重大法,自己书写《普贤行愿品》。

供养:以香花灯明等供养《普贤行愿品》。

施他:自己书写或印刷《普贤行愿品》转赠他人。

听闻:在法师前听闻《普贤行愿品》的讲解。

披读:展开经卷,对着经文认真阅读。

受持:把普贤行愿的文句和意义记在心里,忆持不忘。

开演:自己对《普贤行愿品》得到了义味,再向他人开示演说。

讽诵:能背之后,千遍万遍地反复讽诵,比如每次听法、修法前后讽诵《普贤行愿品》。

思维:听闻后在安静的地方思维《普贤行愿品》的义理,发起思慧。

修习:通达法义后,按照《普贤行愿品》真实修持。

以深信心对普贤行愿作十法行的利益:

“五无间业”,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因受报时有五种无间相状,故称为无间业。五种无间:一、受生无间:不需经过中阴,无间就堕入地狱;二、身形无间:受报时,身体遍满地狱;三、寿命无间:在长劫中寿命相续不断;四、受苦无间:才上刀山又入火海,受苦接连不断;五、受报无间:死而复生,生而复死。五无间业,受报漫长,痛苦深重,以一般的小善业无法对治,然而由普贤行愿深广无尽的内涵,下至对《普贤行愿品》的一四句偈以甚深信心受持、读诵等,就能快速除灭五无间业。可见普贤行愿灭罪的威力之大。

“身心等病”,身有风、寒、暑、湿、燥等病,心有焦虑、恐怖、忧愁、贪嗔痴等。世间药物对治力有限,只能遣除身体的部分疾病,无法有效地治疗心病。如果不找到根本上的解决途径,身心诸病到哪一天才能根除呢?所以必须找到能从根解除的妙法,普贤行愿就是具有这种效力的大法。它像威力巨大的原子弹能瞬间摧毁大面积区域一样,依仗它的力量,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都能在甚深信解的受持中全部消除。为什么呢?因为苦恼、疾病、恶业源于无明,都是基于不认识常恒周遍、体具万德的自性,执著虚妄自我而造成的。现在以甚深信解受持普贤行愿,能发起深广无尽的善根,在内心的大开放中,忧愁、焦虑、苦闷、愚痴、浮躁、狂妄等病都会一扫而光;身体四大的不平衡也根源于我执,发起大心深入普贤愿海,身体的病患也会逐渐消尽。为了显示这种祛病净障的能力,经中用了“所有”、“种种”、“一切”等的词句,表明普贤行愿具有无恶不摧、无障不破的威力。

获得魔障远离、发心守护的功德:

“魔”,意为杀者,由杀害修行人的慧命而得名。“夜叉”叫捷疾鬼,行动迅速;“罗刹”是吃血肉鬼;“鸠槃荼”叫冬瓜鬼;“毗舍阇”是噉精气鬼;“部多”是大身鬼。“饮血啗肉,诸恶鬼神”是总的列举诸类恶鬼恶神。

我们深心受持《普贤行愿品》,一切恶鬼恶神都无法接近。修学普贤行愿,正大光明,恶鬼恶神不仅无法侵入,而且会自动远离,就像阳光大放,阴霾尽散一样。或者解释,“一切魔军”指一切生死的根本,烦恼魔是生死之因,天魔是生死之缘,蕴魔、死魔是生死之果,以甚深信心受持《普贤行愿品》,就开始和生死绝缘,所以是“一切魔军皆悉远离”。

“或时发心亲近守护”,意思是以甚深信心受持普贤行愿,就成为极尊贵的身份,超胜人王、帝释、梵天,受持者必将做佛,所以鬼神都成为护法,发心亲近守护。

通常,不凭借普贤行愿的广大法力,一般人忏罪时的心量狭小,比如造了杀业,最多发誓以后不再杀生,由于见识短浅,不知道把心量拓展到尽法界等最大量的层面上进行忏罪,比如他想不到要发愿以遍周法界的心量,从现在到尽未来际,念念相续地修学普贤行,想不到由此发起深广无尽的善根、全面发起如海般的善根。就像用箩筐装沙填太平洋,容器的量太小,根本无法完成,但如果以十方刹海为器,一刹那间就能填满。同样,虽然五无间业罪深如海,但只要对称合心性、德遍法界的普贤愿王,以甚深信心受持读诵等,就能速疾将它除灭。

大凡人们造罪都是因为没有智慧,如果能以信心受持普贤行愿,则是大智慧、大福德。由此会在尽未来际中展开无穷无尽的普贤行,所以,能发普贤行愿就能有力地对治罪业。比如一开始杀了一个人,后来深信受持普贤行愿,由此将饶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而且尽未来际相续不断,心量念念开放到遍及法界,这样何止能酬补杀一人的罪业,应当是“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

我们不了解普贤愿王时,心量很狭窄,比如一个人只想到我去利益一百个人,做三十年善行来将功补过,这样就认为很了不起了,除此之外想不到其它,这样只是在极狭窄的时空内行持有限的几件善事来作对治,不能称合广大自性发起深广无尽的善根以作对治,所以净罪力有限,效果不迅速。

以前,我们不知道受持普贤行愿在心中发起广大的净罪力量。实际上,能称合自性修学普贤行愿,佛刹极微尘数的恶业都能消除。这是运用普贤行愿的力量对罪业进行大摧毁。这种量非其他可比,其他局限在狭小心量中生不起灭罪的大心力。

我们要深深觉悟到自己普贤的自性,殷重受持《普贤行愿品》随学发愿,由此发起大善根来,今后追随普贤大士,永无疲厌地行持一切利益有情的菩萨事业,以这样来悔过自新。普贤行愿是圆顿法门,不是小小的对治,只有以甚深信心受持它,才能速疾消灭五无间罪,消除身心苦恼,远离魔障。

以下举读诵这一项法行广述修学《普贤行愿品》的功德。首先讲增上果等五果,然后讲往生净土的殊胜果报。

1、增上果

 【是故若人诵此愿者,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

 以读诵普贤行愿的力量,行于世间,无有障碍。障碍不在外境在自己心上,心里有烦恼,跑到天边也有碍;心没有烦恼,入地狱也无碍,所以障碍在心不在境。

我们心量没有打开时,不能自在地行于世间,而受持普贤愿王,最终会扫除能障心性显发的执著,因此行于世间无有障碍。也就是,由奉行普贤行愿,贪、嗔、痴、慢、嫉、懈怠、散乱等的烦恼障都会消除,内外、自他对立的二取执著都会远离,这样行于世间有什么障碍呢?就像空中的明月,出了云翳,清清净净,遍照无碍,是这样清净、圆满、无碍,所以诸佛菩萨共同赞叹,一切人天都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

一个人获得世间功名或天人果位,并不值得特别赞叹,而能持诵普贤行愿,诸佛菩萨一定欢喜、称赞。为什么?因为称合佛性、随顺菩提的缘故。可以说,以甚深信心持诵《普贤行愿品》,意义超过受持世间一切文化知识,超过一切有漏的人天善法。因此,人间各界人士,天界天主、天众,都应当礼敬持诵普贤行愿的行者,因为他志在随学普贤大行,深入法界大海,远非追求世间名利能比,因此理当受一切人天礼敬。这位行者随顺普贤行愿,将饶益一切众生,因此一切众生也都应供养。

2、等流果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所谓等流,就是修普贤因得普贤果。因和果是精确对应的,造恶得苦果,行善得乐果,因不圆满,果就不圆满;因圆满,果一定圆满。此善男子诵持普贤行愿,正是修集圆满之因,所以是“善得人身”,在他身上将会圆满普贤的所有功德。

我们已获得暇满人身,堪能成办一切三乘功德,以此人身宝又遇到普贤行愿深心受持,真是如虎添翼。做梦也想不到,居然有缘乘上这艘能直接趣入最深广法界的大愿飞船,这是无量劫来难遭难遇的,实堪庆幸!

在这世上,有人以人身造杀盗淫,有人以人身行十善业,有人以人身求一己解脱……而我们的人身,以眼、耳、舌、心对无上愿王阅读、听闻、念诵、思维,这正是在摄取生命的大义,确实是“善得人身”。

我们要深知普贤行愿的恩德,经由普贤行愿的启发,我们才醒悟自己的自性是何等不可思议,才懂得一生该如何度过,才知道怎样实现生命的价值。

为什么持诵《普贤行愿品》堪能圆满普贤的所有功德呢?原因是,我们本有自性的普贤,现又持诵普贤行愿作熏发,自然会由此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随念三宝经》说,如来色身是福等流,意思是,佛的微妙色身是以大悲利益众生圆满了无量福德而成就的。《涅槃经·狮子吼品》讲到三十二相中每一相的因缘,比如,对父母、师长乃至畜生如法做财供养,获得脚底千辐轮相;远离两舌、恶口、嗔恚,获得四十齿洁白齐密相;自修十善并教化他人,获得广长舌相……。这样相应修福,才能满足三十二相。而这里成就色身相好的修法,不是分开来一个个地修集,而是在普贤行愿这一部法中含摄了一切善行,就在修这部普贤行愿中能摄集一切福德,由持诵普贤行愿就能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足三十二相。所以这是一种总集性的修法。

3、异熟果

 【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

 如果来世还转生人天道,不论受生在哪里,都会生在高贵种族中。

受持普贤行愿,善根殊胜圆满,不可能生在不行善法的下等家族中,像龙王只生在水晶宫,受持普贤行愿的行者一定生在尊贵种族,以佛法来说,会生于佛家,行持佛法,成为佛子。

4、士用果

 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

 造成恶趣的因是贪执世间八法,以普贤行愿的熏发,心量扩展到广大周遍,由此不再贪著世间名利、财色的小法,也就不会为此生烦恼造恶业,所以悉能破坏一切恶趣。

内心有迷乱,才欢喜亲附恶友。普贤行愿念念上求菩提,下化众生,内心所亲近的是菩提、是智慧、是慈悲、是自性恒沙功德,所以决定能远离一切恶友。

受持普贤行愿能让人觉悟到自性普贤,既知自心德遍法界,妙用无边,就不会再愚痴地心外求法,这就能制伏外道。这些都是受持普贤行愿必然出现的作用。

5、离系果

 【悉能解脱一切烦恼。如师子王,摧伏群兽。堪受一切众生供养。

 以普贤行愿力,一切烦恼自然解脱,像烈日之下,一切寒湿都会消融,以普贤行愿的大光明能驱散内心的一切烦恼暗。

“如狮子王,摧伏群兽”,群兽指什么呢?指我们心中的八万四千烦恼,有时狡诈似狐,有时凶残似虎,有时阴暗如鼠,有时愚痴如猪……但狮子王一吼哮,群兽都溃散而逃,“狮子吼”指念诵、受持普贤愿王。在深心诵持普贤愿王时,这些隐藏于内心的群兽都逃得无影无踪了。

普贤行愿广大、平等、周遍、无尽,广大就非狭小,平等就非偏执,周遍就非局限,无尽就非短暂,相违的两种心不可能并存,所以在狮子吼哮时,群兽纷纷远离。持诵《普贤行愿品》就是大狮子吼,日日诵持,心中的烦恼不再有容身之地。

“一切众生”是指全法界的众生。持诵普贤愿能普遍利益法界众生,所以堪受一切众生供养。或者说,诵普贤愿,灭一切烦恼敌,故堪受众生供养。

我们切莫看轻《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是极殊胜的修法,理应尽未来际永无疲厌地受持,作为永无间断的功课。

以上单就持诵法行讲了五种果。通过普贤菩萨的开示,我们才认识到受持《普贤行愿品》的功德不可思议,也才体会到上师法王为什么如此重视念诵《普贤行愿品》。我们能每天如法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就是对上师报恩的殊胜供养。

以下讲解持诵《普贤行愿品》往生净土的殊胜果报。首先显明行愿功能: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这一段是讲:世间身、财、眷属、有漏果报万般带不去,唯有愿王不相舍离,引导往生净土。

“诸根散坏”,是指自己最爱的身体带不走。“亲属舍离”,是指朝夕相处的亲人眷属带不走。“一切威势退失,辅相大臣乃至珍宝伏藏无复相随”,是指现世苦心经营而拥有的福报带不走。那么,什么法能带得走呢?“唯此愿王,不相舍离”。愿王是从内心中发起的,愿力存留在自己八识田中,它是自心中的法,怎么会离开呢?所以说“于一切时引导其前”,在发愿时心中希愿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以发愿力不空,会在一切时引导行者向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是称性大愿,尽法界、虚空界摄持众生,普贤愿王与弥陀愿同体,修持愿王与弥陀愿心相应,所以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对于行愿功能,我们再进一步剖析。愿是希欲的意思,由心而发愿,一切唯心造的缘故,发什么愿就成就什么,故说“愿无虚弃,有愿必满”。

在彻悟禅师语录中有这样几则公案:

以前,郁头蓝弗在水边林下修习非想非非想定,每次快修成定时,就被鱼和飞鸟惊动。他因此发恶愿:“将来做飞狸入林吃鸟、入水食鱼。”后来修成非想非非想定,转生天界,天报穷尽,果然堕为飞狸身,入林吃鸟,入水吃鱼。这样发恶愿还有作用,何况称性发普贤愿呢?

有个僧人在石头佛像前戏笑发愿:“今生不了生死,愿我来世做威武大臣。”后来果然做了大将军。戏笑发的愿都能实现,何况以至诚心发的愿呢?

又有一位僧人,通达经论,但度众生无人缘。有个僧人告诉他卖掉衣物买食物与旁生结缘,并带他到森林中有虫鸟的地方,把食物放在地上,教他发愿,嘱咐他二十年后才可开法。僧人按嘱咐,二十年后传法,多年受他教化的弟子都是当年接受食物的鸟虫。所以愿力不可思议,以他人的愿摄受虫鸟还能令脱恶道转生人道。自己主动殷切发愿,怎么会不实现呢?

所以,要懂得如何发愿就如何实现这一心的缘起法则。发愿是在心上造作的,如果发的是短期有穷尽的愿,愿也只在短期内起作用,比如发十年的愿,愿就只在十年中起作用。如果发的是无尽的愿,愿力就会一直持续到尽未来际,与你形影不离,一直推动你的心去做。

有些愿属于恶愿,比如损人利己的愿、追求世间八法的愿;有些愿属于小愿,比如追求人天福报的愿、希求一己解脱的愿,而普贤行愿是证入佛果的愿,完全称合大方广的心性,成为愿中之王。如果能以无上愿王为因,决定能一切时引导其前,令心自然随顺趣入普贤大行,这是愿王本具不虚的作用,也就是,行者的身心会自然随愿轮而转,从此生到来世,直至无穷无尽的未来。

世间有哪种法能比得上普贤愿王的作用力呢?比如拥有最好的一辆车,需要你开,才会送你走,你不开,它也不会动,而且它只能送你走世间的路,对走出世间路毫无作用。又比如,有漏善业虽然会自己转动,但只会牵引我们入生死。唯有乘大愿轮才能走向解脱,走向大菩提。如果我们乘普贤愿轮,愿轮之大,遍覆法界;愿轮之贤,具足万善;愿轮之远,尽未来际;愿轮之深,称合法界。我们求生极乐世界,乘上愿王之轮是最迅速、最稳当的,能驾驭愿王之轮,可谓世上最稀有、最尊贵的人了。所以,我们要真切的相信无上愿轮的作用。

对于普贤愿王的殊胜性,我们再通过比较来说明。比如,劫末火可以把坚固的须弥山化为灰烬,却丝毫损坏不了大愿王;无数世界都在虚空中安住,虚空可谓广大,但不及愿王广大;又一切世间的内外种子都不坚实,愿王种子最为坚实;又一切象马、车乘、宫殿、园林都会舍你而去,但愿王永不舍离……像这样,智者在了知大小、优劣后,应当切实摄取坚实,以愿王作为引导。从现在起发普贤愿,愿力不空,生生世世会引导我们,直达佛果。

实际上,能真心随文发普贤愿,未来一切菩萨行的纲领都已经确立好了,未来生生世世修行的道路和方向都已经确定了,从胜解行地直至成佛的宏伟蓝图都已经描好了。所以我们应珍重受持普贤愿王,因为未来的一切修行都是源于她而建立的。

我们可以比较,很多人来到世上,对自己的未来会有种种设想,但想到的只是希望造一些有漏业来得到一点世间圆满,对未来的设想是如此短浅狭小,而我们随普贤愿王构划未来无尽的光明前景,以普贤行愿力会趣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普贤愿海中含有佛子一切时处应作的行为,比如随顺众生、转正*轮、随学诸佛等等,一切行门无不具足。所以能真正受持愿王,生生世世行普贤行,不会走邪道、走小径,最后必然获得与普贤菩萨无二的果位。

以上讲解了普贤愿王的功能,特别从往生净土来说,普贤愿王摄尽了积资净障的扼要,而且体合虚空,与弥陀大愿完全相应,所以是往生净土的圆满正因。

当年,谛闲大师最初听《法华经》听到《法师品》时,心里欢喜仰慕,本准备发愿终身奉持《法华经》,但又顾虑经文长,做不到每天讽诵,心里犹豫不定。后来,有位同学赠送他一本《普贤行愿品》,他打开读到“又复是人,临命终时”这一段时,心里欢喜,就决定以《普贤行愿品》为日课,终身奉为净土指南。所以,谛闲大师也是见到普贤愿王的殊胜功能而欢喜信受的。

下面讲解往生后的殊胜果报,分三段:一、化生得记;二、利生大用;三、究竟成佛。

一、化生得记

 【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

 到了极乐世界就面见阿弥陀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等等。(“等”字包括其他新贤旧圣和常常随侍弥陀的诸大菩萨,《阿弥陀经》说:“其国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可见生到极乐就以无量补处菩萨为伴侣。)这些大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共同围绕在阿弥陀佛身边。往生者见自己生在宝莲花中,得到阿弥陀佛授记:善男子,汝于某时在某世间成佛,眷属多少,名号如何……

以上是持诵普贤行愿的异熟果。

二、利生大用

 【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

 得到佛授记后,就能以普贤行愿力极大地发挥利生的作用,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遍在十方不可说不可说的世界中,以智慧力随顺众生意乐而作利益。

以上是受持普贤行愿往生后现前的士用果,就是以普贤行愿力和弥陀愿力的加持,会显发利益众生的大用。

三、究竟成佛

 【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这是讲成佛前后的六个内容:身坐道场;降魔成佛;传法利生;令众发心;随根成熟;广益无尽。这些可以归在离系果中,就是由受持普贤行愿离一切系缚而成佛。

我们都志求成佛,成佛之路该怎么来走呢?以上经文揭示了这样一条成佛捷径:

一、此生发普贤愿回向极乐。

二、命终往生,得佛授记,圆满实现普贤大愿。

三、究竟成佛,尽未来劫海,广度众生。

因此,这是止于至善的法门,是决定成佛的法门。普贤行愿并非空想,在往生后就能真正实现。这是有情生命的归宿,是整部华严的结局,整个佛法在这里得到了圆满。

以上从远离魔障、净除恶业到最终成佛之间,不论现报、生报、后报,异熟果、等流果等,都来自持诵《普贤行愿品》。可见本法功德巨大,理应珍重修习。

法王曾说:“《普贤行愿品》是修积净土资粮的最殊胜方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捷径,是深入圣者境界的要门,其中总集了三世诸佛菩萨的所有大愿,成为一切愿海中的最胜愿,故又称为大愿王。诸大菩萨依此而发广大誓愿。”

以下普贤菩萨劝嘱受持,首先总结功德:

 【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

上面只是就持诵一项法行大略宣说了五种果和往生净土的功德。实际上,缘本品经作十法行的功德无量无边,无可言尽。

普贤菩萨说:善男子!这些众生或者听闻或者信解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泛为人解说,他所获得的所有功德,不仅凡夫无法了知,有学道圣者也不能测知,唯有佛陀才能现量证知。

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

 这是普贤菩萨殷切劝导华严会上善财童子、菩萨海众及后世听受普贤愿王的人,也包括我们在内。

普贤愿王,功德利益不可思议,以分别心无法测知。普贤菩萨怕我们生疑心失去大利益,所以谆谆教诲:切莫对此法心生怀疑。这样无上的愿王应当以信心来受持、来深入,若有疑念,则不能真心信受;不真心信受,则不能随顺趣入普贤行愿;不随顺趣入普贤行愿,则无法证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所以应深心谛受。

要做到谛受,既不能傲慢,也不可自卑。傲慢,轻视普贤行愿,不能谛受。自卑,认为自己根器劣,不敢承当,也不能谛受。只有不卑不慢地如实相应,才能谛受。总之,有信心能随顺发愿,就可以获得无边利益,否则便失之交臂。

普贤愿王的功德非分别心所能衡量,因此我们应该以圣言为量,听从普贤大士的教导,决定能获得大利益。为了把愿王真正融入自心,听后要能披读,读后要能背诵,诵后要能受持不忘,乃至书写、开演、思维、修习等等。总之,努力将普贤行愿与自相续合而为一,这样,经文字字句句才能在心上行持、受用。

再赞普贤行愿的胜德:

 【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

 “是诸人等”,是指对本经听闻、读诵、受持、演说等的人。此等人在一念中,所有的行愿都能成就,所获的福聚无量无边。

大家思维:对于本经的一偈以甚深信心作某种法行,尚能得到如此殊胜的功德;而且,本经一经于耳,功德就远远胜过广大的财供养。如果大家能把普贤愿宝受持在心中,日日年年相续不断地修习,由此产生的功德一定是无量无边。

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从利他角度而言,修学普贤行愿以大愿力能在烦恼大苦海中救度众生,令他们出离轮回,都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利益众生的事业都是由愿力而成就的,以普贤行愿力能遍入一切众生界中,以大智慧、大神通令无量众生出离烦恼苦海,最终都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清凉国师说:“殷勤颂德,意在劝持,然此经一卷文少义丰,实修行之玄枢,乃华严之幽键,功高德远,何不修持,西域王臣,未有不习。”(普贤菩萨殷勤颂扬普贤行愿的功德,用意是劝导我们受持,这卷经字少义丰,实为修行的玄妙关要、华严的幽深关键,功高德远,为什么不修持呢?以往印度王臣无人不习此经。)

[1] “尔所”,就是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


{返回 益西彭措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普贤行愿品讲记(十一)
下一篇:普贤行愿品讲记(九)
 净土圣贤的传记(四)
 共修《岩洞老人颤抖歌》内容(六)
 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十一)
 般舟赞讲记(六)
 辩答日光论选要讲记(五)
 净土教言讲记(十)
 醒梦辩论歌·幻乐众音
 如来藏大纲要狮吼论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维行苦讲记(十二)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5)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心平气和 万事如意[栏目:禅林衲子心]
 禅诗三百首 喧嚣与宁静(代序)[栏目:禅诗三百首]
 常与无常不可能同时并存,但经中又说众生的佛性常有不坏,而众生的色身是无常坏灭的。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与心对话 第一章 走在生命河中 6 无法选择的命[栏目:与心对话·嘎玛仁波切]
 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十重戒 第四‧妄语戒[栏目:慧僧法师]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集谛[栏目:祈竹仁波切]
 十五届:禅修指导(明海法师)[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圣者言教 第八课(一)真正生起菩提心需要长时间串习修行[栏目:圣者言教]
 佛教的生死学[栏目:星云法师]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 55[栏目: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傅味琴老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