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总回向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这是总的回向祈愿一切众生都获得究竟安乐。
这一颂说:我对普贤行愿作了闻思修等的殊胜法行,由此产生的无边无际的殊胜福德,一切都回向祈愿:所有沉溺在生死瀑流中的众生都速速往生阿弥陀佛的最胜刹土。
所谓回向,回是回转,向是趋向。把所修集的善根回转趋向于所希愿处,叫做回向。我们作回向,心里要明确三个方面——所回向的善根、回向的地方、回向希求成办的事。这里,回向的善根是修持普贤行所获得的无边胜福;回向的地方是所有沉溺在生死瀑流中的众生。这样回向是为了圆满成办众生利益,让他们快速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
以下分四段解释:一、普贤殊胜行 二、无边胜福 三、沉溺诸众生 四、速往无量光佛刹
一、普贤殊胜行
普贤行是无有前后际、甚深、广大的体性。“无前后际”,是指时间上没有穷尽的边际——虚空界尽、众生界尽,我愿乃尽,以虚空界、众生界无有尽故,我此愿王无有穷尽。“甚深”,指普贤行的境界深邃,心思不及,言议不到。“广大”,指普贤行横遍竖穷,周遍时空,而且圆满含摄一切种类的善行。
普贤行以深广、无尽的内涵超胜一切,所以是殊胜行。把以上普贤殊胜行即长劫所积累的普贤行都作回向。
二、无边胜福
就是由普贤行所获得的福德。“无边”指乃至虚空界尽之间,福德资粮不会有穷尽之时。“殊胜”指超胜其他一切世间善根。善根有大小等的差别,就像商品有优等、劣等一样,比如意乐上有强猛、有微弱,所缘上有广大、有狭小,持续时间上有长久、有短暂,诸如此类,造成善根有无数差别。按心识的行相来衡量,世间善行根本不如普贤行这样深广周遍,永恒无尽,因此,普贤行的福德是无边际的胜福,远远超过一般福德。
印度释迦知识的注释中讲了普贤行福德殊胜的三个原因:一、这是为了众生以无量方便在无边时间中所积累的福德;二、这是能成就一切种智的殊胜正因;三、这是以无缘智慧摄持而积累的福德。以这些原因,福德的量极大,是无边的胜福。
有人问:上面说的是大菩萨的普贤行,我们只是对普贤行发愿希求,对《普贤行愿品》读诵、受持等,我们能否获得无边胜福呢?
答:不必怀疑。讲愿利益时已经多方面显示了对《普贤行愿品》作十法行有无边福德。弥勒菩萨的《辨中边论》在辨明大乘的无上相时,讲到大乘的正行无上、所缘无上、修证无上,三者的关系是:由无上所缘,引生无上正行;由无上正行,引生无上修证。联系到这里,关键要领会所缘、法行、福德三者的关系,即:所缘殊胜,法行即殊胜;法行殊胜,福德即殊胜。
大家学习过世间各学科的知识,也按所学知识作过各种工作,现在又学习佛法,按佛法作种种法行。对比世间法和佛法,会明白这两种法在所缘、法行、福德上大有差别。
比如这次学习《普贤行愿品》,大家的心所缘的是含摄无量菩萨行的普贤行,有甚深、广大、无尽的内涵。然后,心缘着普贤行,或者生起了信解,或者生起了对普贤行的希求心,按照无欺的缘起规律,都会得到广大的福德。心是随所缘而转的,善根、福德是随心而生的,其间有精确的对应关系,丝毫不会紊乱。再观察,按这样开展的心量、见识、志愿等,在学习世间知识时会有吗?决定不会有的。因为世间知识根本没有这样深广的内涵,单凭世间知识自身怎么可能引发像普贤行愿这样深广的善根呢?所缘的法不具备这样深广的内涵,也就不可能显发深广的善根。
比如,所缘是一门物理学或者世间伦理学,学习它也会增长一些见识,启发一定的善根,但绝不会有像学习《普贤行愿品》所产生的深远效果,根本原因就是导师的量不同、导师所宣说的法不同,两者的差距太大了。比如,学习物理学会对物质的组成、作用、规律等等生起较常人更深入的认识,会信解这个物质世界的运行是有规律的,但对于心性的本体、妙用、甚深的缘起等等,却一无所知,因此对开发佛性宝藏等,根本无能为力。
又比如,没学过四谛法,就不会了解生死和解脱的缘起,也就无从引发出世间的善根——希求出离轮回、希求证得涅槃等的善根。这些在没有接受佛法的教育之前,是不可能自发产生的。
由以上的举例,智者们应当举一反三观察到诸如此类的差别和关系。总之,所缘法的内涵决定了法行所引生的善根品质。所缘法的深广度不一样,所显发的善心就不一样。世间的知识有多大量、是哪种深广度,学习者的心最多也只能到达那个层面、那个量上,完全被它自身的内涵限定了。所以,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有明显的高下差别,不能混为一谈,以这个差别导致在作业上、在得果上优劣悬殊。这样就观察到,缘普贤行愿作十法行,福德远远超过其他世间善根,因为这是缘最深广、最圆满的道而运作的。
三、沉溺诸众生
关键要认识“沉溺”的状况。众生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等的很多痛苦,系缚在这些苦中,远离了安乐。就像瀑流是从遥远不见边际的地方流过来的,而且还在增长、相续,不仅截断不了,还不断产生后有。同样,无量无边的众生,因为造业而受生死苦,受苦时又造业,又引生后有,如此辗转相续,无法截断,所以如同瀑流。始终不能摆脱这种流转之苦,叫做沉溺。
我们学好了《广论·中士道》的四谛、十二缘起,会对此生起深刻的认识。现在按“惑、业、苦”最略地观察,流转的缘起是:以我执生烦恼,以烦恼造有漏业,以有漏业感召生死。众生是继续转入生死,还是趣向解脱,关键看他在领受生死果报时生不生烦恼,流转和还灭的分界点就在这里。大家看,在领受苦报时,如果没有通达无我的智慧,那就仍然会以我执生起烦恼,以烦恼造业,以业感生死。这样就观察到,乃至没有通达空性之间,一定是“惑、业、苦”又“惑、业、苦”,这样相续就是无穷无尽的生死。换句话说,只要不发心求解脱、不修证空性,那生死一定会辗转地相续下去。这就发现,在无量无边的众生身上都同样存在着无边的生死之苦,只要他们不去证悟空性,那生死就不可能了结。像这样不能超出生死流转,就叫沉溺。意思是无法从结生相续中拔出来。
四、速往无量光佛刹
通过上面的观察,我们已经认识到从地狱到无色界之间的无量无边的众生都沉溺在生死流中,都有不见边际的生死大苦,需要救拔。
基于这种对苦谛的认识,我们应当把善根回向给一切在生死流中沉溺的有情。不只是恶趣众生、人间可怜的人,还包括那些有福报、生活快乐的凡夫;不只是此方的沉溺有情,还包括十方世界一切的沉溺有情。所以,我们应当发大悲心把所有的善根都回向给三有一切有情。
那么,怎么才能救拔众生呢?如果只把他们安置在善趣,这并不究竟,因为受生善趣并没有截断生死,从长远看,这和无间地狱并没有多大差别,因为在天界享尽了福报又会堕入地狱,往后仍然是无尽地生死。所以,真正的救度是把有情安置在解脱和成佛的果位。
那么怎么来实现这个目的呢?依靠其它方式修行需要断尽烦恼才能超脱生死,走这条路的难度很大,千万人中难得有一两个成功。生死路险,一念贪爱,就会引发无边生死。所以这条路很难行,只要没从根断除烦恼,就逃不出后有,就要继续转生死轮。
那么怎样才能无困难地救度众生呢?最方便的法门就是接引众生往生无量光佛刹。因为以阿弥陀佛愿力的加持,只要众生具足信愿,持念他的名号,就能往生他的净土,往生之后就没有任何退缘,也就超出了生死,能速疾成佛。
阿弥陀佛的净土具有不可思议的种种功德、无量无边,是极安乐的世界。它是无住大涅槃的源泉,能带给一切众生大利益、大安乐。以这个原因,把所有普贤行的善根都回向给尽虚空界的众生速速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在一生中就超出漫长无际的轮回,在阿弥陀佛的座下速疾成就菩提。
下面讲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引导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真实传记。这是这个时代不可不知的大事因缘,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所了解。
我们知道,当年在喇荣山门——就是迎接班禅大师的大草原上,大慈大悲的上师在这里开了第一次极乐大法会。当时参加法会的出家、在家人数,大略统计,达到了四十多万。以大恩上师不可思议的愿力感召,每个人都发愿念诵阿弥陀佛圣号一百万遍。
下面就把法王当年的一段开示原原本本地翻译给大家听。
法王说:“今天萨迦月初一开极乐大法会,在这个吉祥的日子里,集聚的眷属数量这样庞大,这都是以业和愿力而在这里集会的,所以有很殊胜的缘份。我们有必要开极乐大法会,也有其中的原因。总的说,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从因地时起,彼此的发心和愿力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以这个缘起力,释迦佛的弟子们发愿的话,容易往生极乐世界。特别说,《楞伽经》授记:‘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于世弘吾教,善说无上乘,证得欢喜地,往生极乐刹。’——以这些教证再再赞叹的吉祥怙主圣者龙树,这位凡是见闻忆触的众生都能接引至极乐世界的净土大祖师,来到印度圣地之后,把无数众生都接引到了净土,出现了这么一位。在这之后,清凉雪域西藏,又有一位净土祖师乔美仁波切自从来到人间后,凡是与他结缘的众生,下至家门口的狗和牦牛,都接引到极乐净土——是这样的大商主,他也曾经这样来过。到了今天这个时代,凡是以善恶业结缘的众生,死时没有困难无间就能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足下——能这样接引的重担就落到我们肩上了。
我本人从小时候四五岁起,就是这么想:‘凡是与我结缘的有情,我能不能接引到极乐世界呢?’后来,我得到大成就者第一世多竹钦仁波切香秋多吉(菩提金刚)在两百年前写的授记书,那里面说:‘单坚阿拉木天喇荣沟,邬金莲师化身名晋美,彼于菩萨四众眷属中,广弘显密教法如明日,利生事业顶天立地也,清净所化眷属遍十方,凡结缘者皆生极乐刹。’里面讲到我自己的名字、喇荣的地点、眷属弟子的种类以及出现的兴盛佛法和利益众生的情况,还有,凡是结缘众生都往生极乐净土的情况等等,现在我们亲眼这么见了,也没办法写出更具体的授记文字来——这篇授记在我手中拿到之后,我鼓起了百倍勇气。以后,我在各地大力倡导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是这么做了的。再后来,带领一万余藏人到汉地五台山,大家一同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诵了大量《普贤行愿品》。在这期间,有一天,正当大众念诵《普贤行愿品》的时候,我观察缘起。当时大众在塔院寺念诵《普贤行愿品》,法座安放在寺院里,我走到法座边上,左脚踏上法座的梯子时,大众正在念‘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在我上了法座的同时,刚好碰上念‘犹如莲花不著水,日月经行不滞空’(藏文直译),从这里就形成了即使在五浊恶世期间利生事业也像日月不滞虚空那样无碍成就的圆满缘起。以后在印度菩提伽耶金刚座,多次配合积累资粮的供养,以《普贤行愿品》为主发了很多愿。但是,除了这次之外,没有开过极乐大法会。
这次以发大心和愿的力量,时机终于成熟。总共会有三次大法会,其中今天是首次开极乐大法会的吉祥日子,你们也是前来聚会的首座眷属。通常很多人发愿将来成为首座眷属,也就是这么一个。
还有开法会安排的方式,过去有这样的传统,有的按照蒋扬钦哲旺波的传统,和《普贤行愿品》结合,开修持净土的法会;有的按华智仁波切的传统,和《极乐愿文》结合,开净土法会。我的上师当中,有些是按蒋扬钦哲旺波的传统开极乐法会,有些是按华智仁波切的传统。这次我们按照两位大德的传统,上午按蒋扬钦哲旺波的传统,在《普贤行愿品》的基础上共同修持净土,而且我们喇荣道场,平时的安排也就是这样的。还有,有时早上九点门措会下来,会作观音灌顶和种解脱种子的灌顶。大多数是我本人作往生净土的灌顶,而且以全知喇嘛仁波切的《净土教言》作引导,我会以轮番的方式给你们做。下午两点钟开始,按照华智仁波切的传统,在念诵《极乐愿文》的基础上引导讲解净土法门和讲解大阿弥陀经(即《无量寿经》),是这样的。
你们每个人都要心里这样记住,开极乐大法会,除了这三次之外,并不是什么时候都开的。尤其是成为法会首座眷属、有这样殊胜缘份的时候,不要说很多绮语和散乱,还有为了经商和玩耍跑来跑去、争论、吵架——这些都不应该做。
总之,大家应该对阿弥陀佛生起信心及猛利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念完一百万阿弥陀佛圣号——这样做的话,临终不能往生,就算我欺骗了你们,不仅是我,连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也成了欺骗你们,但他们是何时也不可能欺骗的。对于世尊的善说,应当要信解。
极乐世界的功德等等,在《大阿弥陀经》中有详细的宣说。法会这十五天,我每天下午都会讲这部经。因此你们会从中理解的。在这部经里也讲到“唯除毁谤正法和造五无间罪”,因此今后不要造大的罪业——杀生、谤法等等,否则没办法无间往生净土。在这之外,以前造的一切罪堕(应该忏悔),在显教波罗蜜多乘当中,对谤法和五无间罪,没有说过能完全清净的方便,但在密教金刚乘中却有这样的说法,(就是)净罪的殊胜对治、再再赞叹的金刚萨埵六字心咒,如法持诵十万遍的话,连破根本誓言罪也能清净。有这样说的。而且,无畏持明洲提到,在贤劫时所讲的,劫浊时需要有四倍的念诵,按照这个观点,如法念完四十万遍金刚萨埵心咒,以上谤法和五无间罪也是按照可清净的说法在念诵心咒。因此,没有离开信愿而念诵阿弥陀佛圣号一百万遍和金刚萨埵心咒四十万遍,而且今后不造严重罪业——这样的话,能够往生西方净土,这一点我自己是有信解的。还有‘念诵百万佛号’也是托嘎如意宝、嘛呢喇嘛巴玛斯德、喇嘛多扎这些老人家的传统。”(《纪念心的甘露》)
在这之后,法王如意宝又分别在道孚和新龙开过第二次和第三次大法会,人数达到六十万和七十万以上。
法王如意宝的宏深大愿就是接引一切有缘众生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比如法王在《怀业时语》中说:“今起我等师徒之会众,依于稀有总集之事业,怀柔心境善巧之方便,令众往生乐国我心语。”在《愿海精髓》中发愿:“一切贤劣业系众有情,此生命终往生极乐刹,获得无量光佛语授记,智悲力之威势愿圆满。”所以,我们每个传承弟子都应该随学法王如意宝的发愿,从现在开始,尽心尽力依靠怀业的方便引导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我们在念修《普贤行愿品》这一颂时,不是在口头上,而是要真正从心里这样发愿。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善财童子踊跃无量,一切菩萨皆大欢喜。】
这时候,普贤菩萨在如来面前宣讲了普贤愿王的清净偈颂之后,当机者善财童子踊跃无量(就是欢喜地跳了起来),在场的一切菩萨都生起了大欢喜心。(普贤愿王的利益深广无尽,所以一切菩萨听法后都欢喜无量。)
我们知道,善财童子是法王如意宝的前世。在普贤大士宣说这一品时,他是当机者、受持者,也是普贤行愿当之无愧的代言人。可以说,弘扬普贤行愿是法王生生世世的愿,所以今生来到人间之后大力地弘扬。比如,1987年朝五台山时引导大众大量持诵《普贤行愿品》,在印度金刚座号召西藏各派弟子共同持诵《普贤行愿品》。在法王住锡的根本道场——喇荣五明佛学院,法王把《普贤行愿品》作为大众念修的核心课程。比如,法王在传授大灌顶、在讲经说法、在讲授大圆满实修引导法要时,前后都念诵《普贤行愿品》。在法王的带领下,五明佛学院喇嘛、觉姆、金刚降魔洲、居士林四众区域,所有大堪布讲法的前后,中、小堪布辅导的前后,都以念诵《普贤行愿品》来积资净障、发愿印持。
不仅如此,每年开各种大法会及平时给信众念经修福、给亡者念颇瓦法超度的前后,也都念诵《普贤行愿品》。各大法会四座修法前后,个人闭关实修四座修法前后,甚至开金刚娱乐法会的上下午,都要求念诵《普贤行愿品》。而且在法王愿力的感召下,四众弟子朝山、拜见高僧大德、在殊胜的三宝所依前、在放生前后,甚至到草原上放松一下身心见到鲜花对上师三宝作供养时,也一定要念上一遍《普贤行愿品》。
当年很多人祈请法王给海内外的高僧大德写祈请长久住世文,法王的条件是写一篇需要念一亿遍《普贤行愿品》。当年写了那么多的祈请住世文,学院常住的弟子心中都很清楚。在我们心目中,至少共修了一百亿遍以上的《普贤行愿品》。
这些事实,联系上面的经文观察,就知道有华严会上善财童子踊跃受持普贤愿王的甚深缘起。
我们是法王的传承弟子,接受过法王的法脉传承,都和普贤行愿有甚深因缘。所以都应当随学法王如意宝,尽心尽力受持、弘扬普贤行愿。
【如来赞言:善哉!善哉!】
如来对普贤大士所说的经文表示赞叹印可。如来赞叹说:妙极了!妙极了!
三、流通分
下面的经文既可以说是整部《华严经》的流通分,又可以说是《普贤行愿品》的流通分。
分二:(一)出所说法 (二)时众受持
(一)出所说法
【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
这时候,世尊和诸圣者菩萨大菩萨演说了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妙法门的这个时候。
哪个法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胜妙法门呢?广说是整部《华严经》,特别说是这品《普贤行愿品》。
(二)时众受持
分二:1、列能持众 2、总显受持
1、列能持众
当时华严会上受持本法的大众有三类,就是大乘菩萨众、小乘声闻众和人天杂类众。
(1)菩萨众
听受《普贤行愿品》的菩萨众依次有四类。
第一类:
【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1],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
第一类听众是文殊菩萨所领导的诸大菩萨,及由文殊所成熟的六千比丘。
《华严经》上讲,文殊菩萨辞别佛陀前往南方,当时舍利弗尊者也告别佛陀,带领六千名比丘徒众,以海觉比丘作为上首。到了中途,舍利弗劝令六千比丘皈依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如象王回旋般,观察诸比丘后,为他们讲解了十种无疲厌心。所以,是由文殊菩萨成熟这六千比丘的相续,使他们回小向大,入于菩萨众的行列。
第二类:
【弥勒菩萨而为上首,贤劫一切诸大菩萨。】
以弥勒菩萨为上首的贤劫期间一切诸大菩萨。
有关贤劫名称的由来,《大悲经》上讲:在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快形成的时候,有大水聚(很大的海水)出现。净居天的天子观看大水,见到很多千叶妙莲,每朵莲花都有一千瓣莲叶,金色金光。天子知道这一劫中会有一千位贤人成佛,因此叫做贤劫。
“贤劫一切诸大菩萨”,即贤劫千佛出世期间所出现的一切大菩萨,他们都在华严会上听受普贤行愿。由此也联想到,在佛涅槃后的几千年间,《普贤行愿品》在印度、西藏和汉地被广泛弘扬,备受尊重,有无数的修行者读诵受持这一法门。无论显密哪种宗派,都有许许多多的高僧大德护持、弘扬。在印度和西藏,举办任何法会,都以念修《普贤行愿品》积资净障、印持发愿。在汉地,最普及的净土宗尊奉《普贤行愿品》为净土五经之一,天下丛林大大小小的寺院,每天做功课都要念十大愿王。这些现象都是《普贤行愿品》在此方世界广泛弘扬的证明。
由以上的经文还可以预知:在未来九百九十六尊佛出世的期间,会有无数菩萨在世间弘扬这一法门。为什么呢?因为贤劫诸大菩萨都在华严会上听受《普贤行愿品》,而且听后都信受奉行,所以一定会弘扬这一法门,一定会开演普贤行愿的深广义,一定会推动有缘众生读诵、受持普贤行愿。
第三类:
【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
以无垢普贤菩萨为上首的许许多多一生补处、安住十地灌顶位即将成佛的大菩萨。
可见当时法会听受《普贤行愿品》的听众,很多是层次极高、像弥勒菩萨那样的补处大菩萨。这表明普贤行愿是无比尊贵的法门,无数补处菩萨都尊重受持她。可以说这是直接证入佛果的法门,是菩萨之师,是诸佛之母,是一切佛陀稀有行为的指南。
普贤行愿如同大海般无边深广,每一愿的境界都广大如虚空、究竟如法界,能最深入地依照普贤行愿学修的人就是一生补处的大菩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应当对普贤行愿生起极尊重的心。照理说,这是一生补处菩萨顶戴、奉行的法门,我们能听到一颂、能明白一点,能念诵、讲解、思维,都非常值得庆幸!都非常有意义!我们应该以殷重心来修持普贤行愿,这样才能得到普贤愿王的加持。
第四类:
【及余十方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剎海极微尘数诸菩萨摩诃萨众。】
就是从十方种种世界中前来集会的,像一切刹海中的极微尘数那么多的菩萨摩诃萨。
从这一句看出当时传讲《普贤行愿品》的法会盛况空前,规模之大,不可思议。
一个佛刹是一尊佛的教化区域,其中有多少极微尘,谁也无法计算,而这里是说无数佛刹中的极微尘数,更是无量中的无量了。当时听受普贤行愿的菩萨,数量多得不可思议。所以,这是法界刹海极微尘数菩萨共同参与的最广大的法会。
可见,《普贤行愿品》不只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世界中弘扬流通,实际上,它是十方世界无数菩萨共同受持、弘扬的法门。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这些来自十方世界的刹海极微尘数菩萨,都在听受了《普贤行愿品》后,在各自示现的世界里受持、宣讲、弘扬。所以,《普贤行愿品》是如海刹土中普遍弘扬的法门。
我想无论在哪个世界弘扬大乘佛法,普贤行愿都是最根本的一个法门。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当心怀普贤行愿,为所在的世界住持弘扬普贤行愿,令有缘众生听到普贤行愿的文句,领会它的意义,并且读诵、受持、修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这是所有大乘修行人都应该修学的行愿,过去、现在、未来的菩萨都是由修习普贤行愿而证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而成就佛果的。
(2)声闻众
【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而为上首,诸大声闻。】
就是以大智慧的舍利弗、大神通的目犍连等为上首的诸大声闻。
这是一类回小向大的声闻众,他们开始进入大乘,为寻求无上菩提而着手修持菩萨行,所以必定要修习含摄无量菩萨愿的普贤行愿。由此可见,普贤行愿也是无数回小向大的声闻圣者共同修学的法门。
(3)杂类众
【并诸人天一切世主[2]、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
这第四类的杂类众,包括人天世界的一切世主、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的一切大众,都在华严会上听受了这部大经。
2、总显受持
【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以上各类大众听佛说法都生起了大欢喜心,信受奉行。
“信”是指对普贤行愿谛信不怀疑。“受”是把普贤行愿领纳在心中。“奉”是从今以后遵奉普贤行愿,一切行为以普贤行愿为准则。“行”是按照普贤行愿真实地发愿,真实地行持。
我们这次也有幸接触到殊胜的《普贤行愿品》,学习了她的法义,当然也应该生起大欢喜心,把普贤行愿领纳在内心深处,尽未来际永无疲厌地去奉行,唯有这样,才不辜负佛传法的慈悲,才不辜负自性普贤的性灵。
总之,从流通分的经文清楚地看到,普贤行愿是从天龙八部到补处大士之间的无数圣凡受持的大法,是贤劫一切菩萨、诸大补处菩萨、十方刹海极微尘数菩萨共同奉行、弘扬的法门。在未来无尽的岁月里,在十方如海的世界中,一定有无数的菩萨弘扬这一法门,我们也应当跻身这一行列,学习普贤行愿、修持普贤行愿、弘扬普贤行愿,并劝导有缘者同修普贤行愿。事实上,这是一切具佛性有情都应当受持修习的行愿,是总集如海佛法、全面含摄菩提行的行愿。所以人人应修,人人应弘,责无旁贷。
这次讲解《普贤行愿品》,长行文主要引用和根据华严宗祖师——清凉国师和圭峰大师的《别行疏钞》,偈颂部分主要引用、根据印度龙树菩萨的注释、西藏宁玛派全知麦彭仁波切的科判、大恩上师晋美彭措法王的许多教言、章嘉国师的注释以及《别行疏钞》,并参考、引用了各种汉地经论、注释,符顺唐译译文的结构,用初学者容易理解的方式作了编集讲述。
《华严经》是佛教的根本*轮,被赞为经中之王、经中之海,而《普贤行愿品》又是华严的精髓,内涵极其深广。在讲解过程中,难免有不符合经义、错解经义注释的地方,这些都在上师三宝、诸佛菩萨、护法神前发露忏悔。
最后把这次讲闻的善根回向:
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
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
[1] 上首,即领导者。一次法会有各类听众来听法,每类听众中的领导者叫做上首。
[2]“世主”即世间尊主,如天界的天帝、人类的帝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