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法基础 四、佛法的实践 1.学佛的目的
 
{返回 佛法基础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887
1.学佛的目的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是什么?就是众生了生死脱轮回的问题。因此,释迦牟尼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其目的,就是在使众生转迷成悟,离苦得乐,使众生同成佛道。十方三世一切众生,研究经教,诵经念佛,守五戒十善,实践六度万行,其目的,也是在希求转迷成悟,离苦得乐,达到最后的究竟,希求同成佛道。
 
  转迷成悟与离苦得乐,实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转迷成悟在于追求真理,是属于解;离苦得乐在于修行圣道,是属于行。但如果因求解而悟道,自然也可以离苦;如果因修道而离苦,自然也可以开悟。所以转迷成悟与离苦得乐,仍是一体两面,一个目的。
 
  什么叫作迷呢?昧于宇宙人生真理的,叫做迷。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蕴无我。」而我们习惯于主观上的妄想执着,误认幻生幻灭的万法为常住,五蕴和合的身心为真我。这一切,都叫做迷。
 
  迷有迷于理、迷于事的分别,迷于理的,则执身、边、邪、戒取、见取等诸见;迷于事的,则起贪、瞋、痴、慢、疑诸惑,这二者,前者谓之见惑,后者谓之思惑。见、思二惑,合称利钝十使。
 
  身见,是执着五蕴为自身,执身外事物为我所有。边见,谓我死后,执着断灭,或执常恒不变,皆为偏见,而非中道。邪见是谤无因果。戒取见是执取非理之戒禁,执为生天受乐之法,作无益勤苦。见取见,是取余四见一种或多种,执为究竟之理。
 
  贪、瞋、痴三者,本文中多次提到,不再赘述。慢者,持己凌他,谓人皆不如己,己独胜于人。疑者,是于实理实事,犹豫不决之意。
 
  以上身、边、邪、戒取、见取诸见,和贪、瞋、痴、慢、疑,都是迷惑。学佛者欲转迷成悟,先要断惑。断惑才能证真,才能去掉我们心识上的妄想执着,才能显露出我们的真如本性。
 
  我们的心识上有了迷惑,就要因惑造业。有了业,就要因业受苦。所以迷境也就是苦境。关于苦,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以及内苦,外苦等,难以尽述。总之,「受即是苦」。所有的一切感受,都可以说是苦。
 
  苦是与生俱来,无以避免。要想离苦,先要消业,先使身、口、意三业去恶向善;要想消业,先要断惑。断惑是转迷成悟,开悟后就可以离苦得乐。学佛的目的,归根究底,就是在求得「转迷成悟,离苦得乐。」最后达成佛的目标。
 
  但要学佛,有学佛的方法和途径,依此方法途径来修习的,才能达到学佛的愿望,现在,先从学佛的历程、途径说起。

{返回 佛法基础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法基础 四、佛法的实践 2.学佛的历程
下一篇:佛法基础 三、佛法的內容 4.人天乘与大乘佛法
 佛法基础 三、佛法的內容 2.佛法的人生观
 佛法基础 四、佛法的实践 4.学佛的方法
 佛法基础 三、佛法的內容 4.人天乘与大乘佛法
 佛法基础 四、佛法的实践 5.学佛的过程
 佛法基础 二、佛法在中国 7.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佛法基础 一、佛陀的缘起 4.佛法的诞生
 佛法基础 四、佛法的实践 2.学佛的历程
 佛法基础 四、佛法的实践 3.学佛的途径
 佛法基础 一、佛陀的缘起 1.佛陀不是神
 佛法基础 二、佛法在中国 1.佛法的传入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中观论颂讲记 正释 观染染者品 第六[栏目: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
 因果报应录(唐湘清居士)[栏目:因果报应]
 在家修行,用什么方法更好一些?具体的修行方法和修行次第该是什么样的?[栏目:法清法师·问答集]
 The purpose of the Six Ethics of the Mind campaign[栏目:Master Sheng-Yen]
 感恩法语[栏目:佛子禅心·种德禅寺佛学苑学僧文选]
 达摩大师《血脉论》浅读 之十五[栏目:超然法师]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第二十五卷)[栏目:净空法师]
 窍决宝藏海 01、智慧宝剑[栏目:晋美彭措法王]
 生活修行之9:随喜化解嫉妒[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索达吉堪布2011年元旦开示[栏目:索达吉堪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