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见道
 
{返回 佛学名相杂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40
见道
 
见道是声闻、菩萨道位之三阶次第,即见道、修道、无学道。(1)见道darśana- mārga,又作见地。即初见谛理而能依之断除见惑之阶位。(2)修道hāvanā- mārga,又作修地、分别地,即数数修习而断除修惑之阶位。(3)无学道aśaiksa- mārga,又作无学地。即断尽诸惑,解脱系缚之阶位。其中,前二道亦称有学道,见道唯无漏,修道通有漏、无漏。
 
若以此见道、修道、无学道三者配当四向四果,则见道为预流向,修道为后三向及预流、一来、不还三果,无学道即阿罗汉果。若以之配唯识五位,则依序为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若以之配十地,则依序为初地、第二地至第九地、第十地及佛地。
 
见道又作见谛道、见谛,为修行之阶位。与修道、无学道合称为三道。即指以无漏智现观四谛,见照其理之修行阶位。见道以前者为凡夫,入见道以后则为圣者。其次,见道后更对具体之事相反复加以修习之位,即是修道,与见道合称有学道。相对于此,无学道又作无学位、无学果、无学地,意指既入究极之最高悟境,而达于已无所学之位。
 
又悟入涅槃之境界或欲达到涅槃之圣道皆是正性,故特称见道为正性。又因所有之圣道皆令离烦恼,称为离生,见道令离异生(凡夫)之生,故特称见道为离生;是故见道又称正性离生、正性决定(决定必趣涅槃之意)。见道所断(又作见道断、见所断)之烦恼,略称见惑;修道所断(又作修道断、修所断)之烦恼,略称修惑。
 
见道者,若有时菩萨于所缘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取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证真如。论云:加行无间中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亦名见道,见即是道。持业释云,体者通也。会者达也。
 
见道是三道之第一位,三道者是谓见道、修道、无学见道。
 
依【小乘佛教】,以修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善根(煗顶忍世第一法)等之准备修行(七方便─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为始者,能生无漏智,而趋入见道。
 
(1)在一切有部,现观见道苦、集、灭、道四谛之无漏智有二种,即能断见惑之无间道智与证断四谛真理之解脱道智。以其所观察之对象,复可分为八忍八智之十六心,即:
 
观欲界苦谛所得之苦法智忍(无间道之智)、苦法智(解脱道之智),观色界、无色界苦谛所得之苦类智忍、苦类智;
 
观欲界集谛所得之集法智忍、集法智,观上二界集谛所得之集类智忍、集类智;
 
观欲界灭谛所得之灭法智忍、灭法智,观上二界灭谛所得之灭类智忍、灭类智;
 
观欲界道谛所得之道法智忍、道法智,观上二界道谛所得之道类智忍、道类智。
 
以此十六心(剎那)现观谛理,称为圣谛现观。其中以前十五心属于见道,特称见道十五心;道类智已一度观遍四谛法,故属于修道之范围。对于三界九地之修惑,修道各分上上品、上中品,乃至下下品等九品,合为八十一品,乃指断修惑之修道过程。对于次第证者而言,见道为预流向,故于第十六心(道类智)证初果(预流果);然对异生位(凡夫位)之超越证者而言,彼等以世俗智修有漏之六行观,业已断除修惑之一部分,故应其程度可于第十六心证得初果、第二果(一来果),或第三果(不还果)。修道,则指以上之果位乃至阿罗汉向之间之阶段。
 
无学道,即证得阿罗汉果位,依其能力根机之高低,可分退法乃至不退法等七种阿罗汉,此外再加独觉、佛,或慧解脱、俱解脱二者,称为九无学。再者,无学之人可完成无学正见乃至无学正定等八圣道,以及无学解脱、无学正智等十种无漏法(十无学支)。又钝根者于见道称为随信行,于修道称为信解,于无学道称为时解脱;利根者于见道、修道、无学道则分别称为随法行、见至、不时解脱。
 
(2)经量部或成实论,以八忍八智之十六心全属见道,故主张十六心见道(又作十六心见谛)之说。而犊子部认为每一谛皆具有法智、法忍、类智三心,故主张十二心见道之说,至于第十三心,则指最后之道类智于前剎那再续起者,或于一剎那之际,再观所有四谛之心,故第十三心以后为修道。此外,大众部立顿现观之说,即于一剎那间遍观四谛,或立一时顿现观说,先总括而观,其次详观,故生二剎那之悟境;相对于此,有部说渐现观。
 
见道多种,一、无相见道,二、三心见道,三、二种十六心,四九心见道。然此三根位差别者,如成唯识第七卷说,未知当知根体。位有三种,一、根本位,谓在见道,除后剎那,无所未知,可当知故。二、加行位,谓煗、顶、忍、世第一法,近能引发根本位故。三、资粮位,谓从为得谛现观故,发起决定胜善法欲,乃至未得顺决择分所有善根,名资粮位。能远资生根本位故,于此三位,信等五根,意喜乐舍,为此根性。加行等位,于后胜法,求证愁戚,亦有忧根,非正善根,故多不说。前三无色,有此根者,有胜见道傍修得故。或二乘位,回修大者,为证法空。地前亦起九地所摄生空无漏,彼皆菩萨,此根摄故。余二根位寻即可知,有顶虽有游观无漏,而不明利。非后三根,若广分别,义如别章。
 
【大乘佛教】则以初地欢喜地为入见道,故称菩萨之初地为见道,第二地以上为修道,至第十地与佛果方可称无学道。
 
唯识宗分见道为真见道、相见道二种。真见道证唯识理,可引生根本无分别智,证悟真如之理,为断烦恼障、所知障之分别随眠烦恼之位。以上谓一心真见道说(又作顿证顿断说),以此为正义。相见道证唯识相,为于真见道后生后得无分别智,再观真如理之位,分为三心相见道与十六心相见道二种。三心相见道,即作三心,观非安立谛(观二空真如,非观四谛差别)之境,即:
 
(1)观察自己之肉体,体证我空。
 
(2)体证法空,证诸法皆无实体。
 
(3)观察自他之所有有情及一切物,而体悟我空与法空之理。
 
十六心相见道,即作十六心,观安立谛(观四谛之别相)之境。三心相见道含摄于真见道,故称三心真见道说(又作渐证渐断说)。见道行人已断见惑,得无分别智,然仍残留余障,故须于修道位再经数度修习无分别智,依序断除十重障,以至于第十金刚无间道断尽烦恼障与所知障之种子,而证得无学果。以上三道若配合五位,则见道当配于通达位,修道当配于修习位,无学道当配于究竟位。
 
【密教】以始生净菩提心之位,称为见道。《大日经》云:「正观自心,无有生处,得入真净菩提心也。」真言行者得住净菩提心地,即是初入初地,见法明道,得除盖障三昧,称为净菩提心。此清净之菩提心,乃东方阿閦如来之三摩地,一切众生成佛之正因。一切众生必以此净菩提心为因,证入一切如来之境界,故称为门,即净菩提心门。除盖障三昧全称除一切盖障三昧,又作净除五障三昧。五障者:
 
(1)烦恼障,根本烦恼之障碍。
 
(2)业障,过去、现在恶业之障。
 
(3)生障,因前业而生于恶环境之障。
 
(4)法障,因前世之因缘,无法遇善知识,故有不得闻法之障。
 
(5)所知障,虽闻正法,然因诸种因缘而无法修行般若波罗蜜。
 
五障又有恶道障(生三恶道)、贫穷障(生贫穷之家)、女身障(受女身之果报)、形残障(肢体残损,诸根不具)、喜忘障(健忘)为五障者。
 
真言行者入于初地而证见法明道之三昧。住此三昧可除烦恼障、业障、生障、法障、所知障等五盖障,而令一切烦恼业苦皆悉除灭。若得此三昧者,则与诸佛菩萨同住,故守护经又称之为诸佛境界三昧。以无漏智明白判断道理者,称为决择(决断简择),见道为决择之一部分,故称为决择分。

{返回 佛学名相杂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通达位
下一篇:三细六粗
 法师
 一来果─声闻二果
 四姊妹
 九品差别
 本觉下转与始觉上转
 圆觉当离四病─心要真清净当离四病
 外道不离一佛乘
 禅师
 有相无相
 《出三藏记集》所录经典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三届:在第三届生活禅夏令营开营式上的讲话(净慧法师)[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归命弥陀──除夕夜谈话[栏目:慧净法师]
 入菩萨行讲义 第五讲 护正知品[栏目:卓格多杰仁波切]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七0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一集]
 任何亦不分别,即是成佛之道...等语,是否与大日经所说,全而不错之道相合?[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显密差异[栏目:珍珠之鬘·冈波巴大师全集]
 护法合作不好对众生产生什么影响?[栏目:弘法护法·净空法师问答]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栏目:蔡礼旭老师]
 楞伽大义今释 卷第四[栏目:南怀瑾居士]
 持披甲护身真言该有的心态[栏目:海涛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