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现观略义讲记 第一课
 
{返回 现观庄严论学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293

现观略义讲记

华智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课

今天开始讲解藏传佛教五部大论之一的《现观庄严论》。

《现观庄严论》,也叫《现观庄严智度窍诀论》,在藏传佛教中地位极高。一般来讲,格鲁派寺院专学本论要四到五年,而我们学院的《现观庄严论》学习班,男众要学一年,女众学两年。极个别的今年学、明年学,两三年中一直学修这部论典。

《现观庄严论》的作者是弥勒菩萨。当年无著菩萨在鸡足山苦行十二年,被弥勒菩萨以幻化身摄受到兜率天,得到《弥勒五论》的教授。《弥勒五论》中的《辨法法性论》、《辩中边论》、《经庄严论》和《宝性论》,我们都学过,而学《现观庄严论》是第一次。从汉传佛教的历史来看,法尊法师译过颂词和略释,但传授时听闻者不是很多,任杰老师等也讲过,但范围并不广。所以,我们这次传讲,听闻的人数也许算是比较多了。

以前有人祈请过《现观庄严论》,但我一直没有讲。其实这部论和中观的意义基本相同,中观主要解释释迦牟尼佛二转*轮的显义——空性方面的教义;《现观庄严论》主要解释它的隐义——现证方面的教义。一个是解释对境空性;一个是解释有境现证,也就是诸佛菩萨能证悟对境的智慧——智慧的次第和智慧的不同境界。不像《因明》、《俱舍论》主要抉择名言,《现观》有一种深奥感,也许字面上不难解释,但要真正了达其内容却很困难,因为它诠释的是圣者境界。

现在先简单讲一下《略义》。《略义》将《现观庄严论》的意义作了摄略,它本来零散地存在于华智仁波切的著作中,后经学院的法师搜集、整理,才成了这部《略义》。《现观庄严论》在印度有二十一大讲义,而藏地各教派的注释也最多。如果按各大教派和各大上师的传承解释,内容很多,所以我们先从字面上对《略义》作个解释。希望道友们学了《略义》以后,能从总体上把握《现观庄严论》的内容。

下面讲《略义》:

顶礼文殊师利上师!

般若的法相,就是已经或者能够抵达现证诸法离戏智慧的无住涅槃;

首先讲般若。般若即般若波罗蜜多,也叫智度——智慧到达彼岸。为什么先讲般若?其实现观是般若的异名,因为释迦牟尼佛广、中、略三大般若的究竟意义,就是依靠弥勒菩萨智慧中流现的《现观庄严论》来解释的。所以一说般若,大家就知道是指现观。藏传佛教有中观班、现观班,现观的藏语叫“协钦”,意为智度,也就是般若。

所谓般若的法相,就是已经到达或者将来能够到达现证诸法离戏智慧的无住涅槃。已经到达的,是佛的境界;尚未到达的,是从声闻缘觉到十地菩萨之间的境界,这些境界的有境智慧叫般若。智慧波罗蜜多的本义是从此岸到彼岸,指圣者境界,所以一般初学者只有相似般若。

般若的事相,就是证悟大乘三圣道一切万法无有自性的部分。

证悟大乘见道、修道、无学道的一切万法无有自性,通达了这一点,称为般若的事相。大家都学过因明,应该明白事相和法相的概念。

如果按照名称来进行分类,则可分为自性般若、经典般若、道般若与果般若四种。自性般若:是指现量证悟诸法离戏智慧的对境,它与基般若是一个意思。其界限在大乘三圣道;

现量证悟诸法离一切戏论的智慧,它的对境叫自性般若,也就是基般若。它的界限为大乘三圣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因为只有圣者相续才证悟了离一切戏论的法界,所以自性般若只在三圣道有,资粮道和加行道都没有真实的自性般若。

学《现观庄严论》最关键的问题,是要了解每一个法的法相、事相以及界限,这三者非常重要。以前法王如意宝也要求:对于所讲的每一个法,它的法相、事相要背诵,它的界限——在哪个菩萨相续中存在,也要通达。所以我们讲每一个法,首先讲法相,然后讲事相及界限。

第二是经典般若。

经典般若:以诠释基道果般若为主的经论,也即以所宣说的名称、词句以及文字而显现的种种有表色,就是经典般若的法相。其界限,是从未入道直至最后有际 ;

由能诠释般若波罗蜜多空性法义的种种词句、文字以及名称所组成的有表色,称为经典般若或文字般若。广义来说,佛陀所宣讲的三大般若——广般若、中般若、略般若或母子十七种般若,都可包括于经典般若当中;论典般若是印藏诸大论师们对般若经典的解释,也包括汉传佛教中对《金刚经》、《心经》等的注释。总的来讲,这些都可称为经典般若。其界限是从未入道直至十地的最后有际之前。

第三是道般若。

道般若:能够抵达现证一切万法离戏智慧的无住涅槃之法,即为道般若的法相;以见道、修道及无学道三道为主的五道,即为道般若的事相。其界限,从真实的角度而言,是从大乘圣道开始;从假立的角度而言,则是从资粮道以及加行道开始。

道般若的法相:能够抵达现证一切万法离戏智慧的无住涅槃之法。而作为事相,以见道、修道、无学道为主,再加上相似道——资粮道、加行道,即是道般若的事相。大家应该清楚,法相就是定义,事相指具体是什么。比如说,人的法相是知言解义;而人的事相,就是这个人、那个人,可以具体举出几个人来表示。这些在因明当中讲得比较清楚。

真实的道从大乘圣道——见道开始;而假立的道,则是从资粮道以及加行道开始。

果般若:彻底现证一切万法离戏的究竟无住涅槃智慧,就是果般若的法相;佛地的如幻智慧,就是果般若的事相。其界限仅为佛地。

果般若就是佛的智慧。佛地有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这种显现中的如幻智慧就是果般若的事相。它的界限仅于佛地,菩萨和一般初学者不可能有果般若。

四种般若真假的差别是什么呢?

真伪的差别:基般若与果般若二者,为真实般若;而经典般若,则只不过是假立般若而已;至于道般若,则真假二者兼备。

基般若(或自性般若)与果般若,叫真实般若;经典般若是假立般若;至于道般若,一般来说有真伪两种,无学道的般若是真般若,其他是相似般若。

陈那论师所说的“智慧度无二,彼慧即善逝。修彼具义故,论道立彼名”的密意,也就是为了表明它们之间的主从关系。

陈那论师说,智慧度无有分别,彼智慧即善逝如来正等觉,也就是说,只有佛陀的境界才是真正的智慧到彼岸。因为修持而具有意义,论般若(经典般若)和道般若就“立彼名”——假立般若之名。由此可见,自性般若和果般若是真正的般若无二慧;论典般若和道般若,或者都是假立,或者论典般若是假立而道般若分真假两种。陈那论师的密意,也就是为了表明真伪般若之间的主从关系。

以上对《现观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的“般若”作了简单解释,是名称的解释。下面介绍《现观庄严论》的真正论义。

作为经典般若的《现观庄严论》,是以三智、四加行和法身果八事,以及八事所分细的七十义来阐释般若的。

《现观庄严论》的所有内容,可摄于八事、七十义。七十义从八事细分出来,包括于八事。也就是说,般若要分就是三智、四加行、法身,只有八种事;而八事以七十种义来阐述,七十义中,有些用因来表示,有些用对境来表示。所以,要完全了知八事,一定要通达七十义。

这个《略义》虽短,但很重要。如果依靠它完全通达八事、七十义的法相、界限,学《现观庄严论》颂词时就很方便;如果不能通达,到时也会有云里雾里的感觉,不知在阐述什么道理。道友们的智慧很不错,希望一开始能把八事、七十义背下来,实在不能背也要基本记下来。我们以前学《现观庄严论》时,法王如意宝也是这样要求的。

下面讲八事中的第一事:

八事中的第一事,就是遍智[一切相智]:能于一刹那间现见诸法一切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的智慧,就是遍智的法相。可分为两种。其界限为佛位。

什么是遍智呢?就是佛的智慧。对一切如所有法、尽所有法或胜义法、世俗法,佛智于一刹那间完全了知,如是唯有佛陀才有的特法就是一切相智,也叫遍智,是八事中的第一事,也是《现观庄严论》第一品的所诠内容。遍智可分为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它的界限仅限于佛地,别的地没有。《现观庄严论》第一品讲遍智,每个众生都想获得佛果,所以,我们所求的目标就是遍智。

第二事叫道智:

道智[道相智]:了知三道无有自性,并依靠圆满、成熟和修炼的方式,来现证空性的有学道智慧,就是道智的法相。可分为三种。其界限,为大乘五道。

道智就是菩萨的智慧。菩萨智慧能了知三圣道——见道、修道、无学道无有自性,而且能依靠圆满、成熟、修炼的方式现证空性。道智可分为声闻的道智、缘觉的道智和菩萨的道智。因为获得菩萨果位时完全能了解声闻缘觉的智慧,也需要通达声闻缘觉的智慧,所以道智的分类有三种。相似的道智,大乘资粮道和加行道有,真正的道智,则见道以上才有。第二品主要讲道智。

遍智以发心等十种法表示,道智以十一种法表示。遍智、道智属于八事,十法、十一法属于七十义,七十义从八事分出来,包括于八事。什么叫道智、什么叫遍智?简单地讲,道智就是菩萨的智慧,遍智是佛的智慧。第一次学习《现观庄严论》,这些基本名词一定要记住。记不住的话,以后不知道学几年,如果是七年,七年当中就要“坐飞机”了。

第三事是基智:

基智[一切智]:现证一切万法补特伽罗人我为空性的片面智慧,就是基智的法相。可分为两种。其界限,为小乘五道。

证悟人我空性——人无我的片面智慧就是基智的法相,可分大乘智慧和小乘智慧两种。也可以说,基智有所取基智和所舍基智两种。所取基智是指菩萨相续中的人无我智慧;而声闻缘觉的自利境界在菩萨境界中不需要接受,所以成了所舍基智。基智的界限是小乘五道,七十义中以九种法来表示。

遍智、道智、基智三种智慧叫三智。按华智仁波切的观点,三智是所去的方向,是要获得的果。我们为什么修《现观庄严论》?就是要获得遍智佛果,要得遍智,中间必经道智和基智,无此二智则不能摄受声闻缘觉和菩萨,也就是未得遍智。所以这是一个过程,就好比我从色达前往拉萨,先到甘孜,再到昌都,最后才到拉萨。而如果到达了遍智,也说明已经了知或经过了下面的境界。因此,三智都是所得之果。

那么三智通过什么方式获得呢?就是四种加行。下面讲八事中的第四事——四种加行的第一个正等加行:

正等加行[圆满现观一切相加行]:为了使三智所证获得自在,而总摄无生三(智)进行修习的菩萨瑜伽,是正等加行的法相。可分为二十种加行。其界限,是从小资粮道直至十地之最后有际之间。

凡夫人对遍智、道智、基智未获自在,为了使三种智慧获得自在,总摄这三无生智进行修持的菩萨瑜伽,就是正等加行。正等加行共有二十种,以十一种法来表示。

四加行中的第二个,叫顶加行:

顶加行:依靠正等加行,总摄无生三(智)进行修习而获得自在的菩萨瑜伽,是顶加行的法相。可分为七种。其界限,是从暖位直至最后有际之间。

顶加行就是依靠前面的正等加行,为使三智获得自在而进行修行的菩萨瑜伽。对于三智的自在,这两个加行是一对因果,正等加行从因方面安立,顶加行从果方面安立。所以,三智获得自在可以从两方面分析。顶加行的分类有七种,界限从暖位直至最后有际之间,七十义中以八种法来表示。

第三种加行,叫次第加行:

次第加行[渐次加行]:为了使与三智识相同时生起的证悟获得稳固,而次第修习三智之相的菩萨瑜伽,即是次第加行的法相。可分为十三种。其界限,在渐悟者中,以闻思为主的,是从资粮道开始;而修行者,则是从暖位开始,直至最后有际之前(不包括最后有际)。

修持正等加行和顶加行使三智之相获得了自在,为使这一自在境界进一步稳固而修习的菩萨瑜伽也有因和果两方面,因方面就叫次第加行。下面会讲到,它主要是按次第修持三智之相。次第加行由十三种法来表示。

第四个加行,叫刹那加行:

刹那加行:次第修习三智的菩萨瑜伽,便是刹那加行的法相。可分为四种。其界限,仅在十地的最后。

次第加行最后到达顶点,叫刹那加行。有些论典说这是到达究竟的修行,因为此时前面所有次第在一刹那间能够现前。刹那加行的界限仅在十地最后,原因下面会广说。本论八事中的每一事,都由一品来宣说。

最后一个事叫法身:

法身:修习加行所获得的究竟之果,也即具备众多无漏功德,便是果法身的法相。可分为四种。界限仅在佛地。

为了获得遍智,我们开始修习加行,四加行圆满就获得法身果位。

通观整部《现观庄严论》,表示遍智的十法第一法是发心,表示法身的四法最后一法是事业,从发菩提心开始,一直到佛的事业——度化众生,此间所有过程已圆满无缺地阐述了。而整个过程就是《现观庄严论》的次第。格鲁派有些论师也认为:《现观庄严论》是见解,《菩提道次第广论》是修法。因此,概括《现观庄严论》的整个内容,可以说:所得三智通过四种加行进行修持,而究竟获得的是法身果位。

以上八事希望大家铭记在心,否则下面学习会有一定的困难。任何一部法都是这样,刚开始没有学好,到后来就困难了。所以,希望你们法师都重视这个《略义》,不管是辅导还是自己学,我觉得《略义》很重要。如果《略义》不懂,一开始就讲《现观庄严论》颂词,可能会有不知所措的感觉,不知道在说什么。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返回 现观庄严论学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现观略义讲记 第二课
下一篇:《现观庄严论》略义(华智仁波切 著)
 《现观总义讲记》思考题
 现观略义讲记 第五课
 劝学《现观庄严论》公开信
 现观略义讲记 第三课
 现观总义讲记 第十五课
 《现观庄严论》略义(华智仁波切 著)
 《现观庄严论》总义——修行次第略说(华智仁波切 著)
 《现观庄严论》颂词
 现观总义讲记 第七课
 现观略义讲记 第四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禅门骊珠集 第十篇 明末以来的禅师 无异元来[栏目:禅门骊珠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