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8.见无左右
 
{返回 善祥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715

(一)公案本文

五峰常观禅师问一僧曰:「汝还见牛麽?」

(缘起现象界,师欲了知该僧对见性之见地。)

僧曰:「见!」

(是牛当然见过,奈师所指者为见性事,以牛来喻本性。)

师曰:「见左角?见右角?」

(既见应有尘境始可见,当然有左、右角。但本体空相,何有所见。行者若有所见,即非本性也,是应缘的一面。)

僧无对。

(本性是实相、空相、无所有相,故应无所见,有见定非本性也。)

师自代曰:「见无左右!」

(若见左角、右角均非本性空相。若不得一法,不可一觉,乃是人牛两相融之境。)

(二)玄祥释解

1. 前言

修行人常言要「见自本性」,或言「明心见性」,或言「证得佛性」,或言「本来面目」,此等名词严格地说是有分别的,我们是否能分辨清楚?唯识学讲到叁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性。此叁性与前所言「本性、见性、佛性、本来面目」等有何关联?

当然「遍计所执性」不会与之有关,无所不执不是本来真性,故经云五蕴虚妄,而它是我们无始劫以来,熏习而成的妄执性所认知,此妄执性对缘时,成为一切习气反应的本源,不是依真心实性在应缘。习气包括有好坏、顺逆觉受等,不管执好、执坏都是非真心实性本来。譬如说,您行侠仗义,所执者为正义之神,这是一般人所喜爱的,但对悟道者来说,还是偏於喜「正」、厌「恶」,这样不是还有所执於不喜欢「恶」吗?故说不能符合真心实性本来。若厌恶也不对,您会问:难道我们应该喜欢不好的人或事物吗?如果您不能超越觉受,来看世间一切的因缘果报观,您就会被万相所迷,也才有依习气产生心中的喜厌、顺逆想。

在说明「依他起自性」前,先来了解何谓吾人体性本来的「圆成实性」,然後再回头来说明「依他起自性」,才更能清楚地分别它的体相与功用的样子。「圆成实性」是我们佛性的本来,可以「空有二相」来诠释其体相与功用。「空性」是佛性的体,「不空能生万相」的是佛性体的用,这样了知後,此与佛性、本来面目等名词,即是指同一样的东西与它能起的功能。

举例来说,凡夫也有佛性,能见闻、觉知的是佛性的用,此用是依佛性中的空性而起;圣人或菩萨、佛等,他们也是一样能见闻、觉知,只是因为他们心地清净无染,故他们佛性的空性完全显露,其结果却能显示真正佛性的真用,其真用所能见闻、觉知者,都是超越了凡夫所认识的世界,而能达到十方世界或十二类众生等。佛尝言众生皆有佛性,那圣人与凡夫既然都有佛性,为何圣人就是圣人,而凡夫还是凡夫?差别就在於遍计所执性,此性在圣人位是没有的。也就是说圣人见闻、觉知的能力,是依佛性之空体而起,因真心无染故,其功能能完全发挥出来。而凡夫也能依佛性的真空而能见闻、觉知,但因真心还被妄习或善恶习气等所蒙蔽,故其功能仅在於人世间层次的见闻、觉知,同时也在於见闻、觉知时,又加上自无始劫以来,所熏习而成的善、恶习气加以对境反应,故有遍计所执的发生,因而迷失在恩怨分明中,也就在六道轮回中,永不能起超脱者。

再来说明「依他起自性」,凡夫与圣人待有因缘来时,他就依因缘而起见性、闻性、嗅性、味性、触觉性与心性。这是在说明佛性,也就是「圆成实性」遇缘起法相应的过程。若是无因缘来,诸佛、菩萨们是不会在心湖中有心意念的,因为他们已修证到内心无染着的习气,故无因缘时,不会自己打妄想,也就无有心意念在其心中时生时灭。圣人若遇有因缘来时,即能以如实空的体,产生见闻、觉知的用,亦即依缘应缘,但不入遍计所执性,故面境能如如不动。

而凡夫与圣人相同者,是依缘能应缘,但仅止於世间层次的境界。另外,凡夫在无因缘来时,亦会起心法,这就是依五蕴(色、受、想、行、识等)非真的妄缘而生妄想心。当然有因缘起法的过程,凡夫与圣人相同的,只是後者觉照後能不理、放下,而凡夫就会有遍计所执性相应而入烦恼位。

以上说明「证得佛性」或证得「本来面目」之情形,而所提的「见自本性」是能悟知佛性本来空体的样子。「明心见性」即是说要见性当言先明心,心不明即无所从见,这两个名相在释题中再来说明。

2.释题

本公案名为「见无左右」,很明显的禅师所要说明的是要悟得「真空实相」,才是修佛禅的正理,而佛禅的修证者,首要能无一物一法可见、可执。若一个修行者不能确实地证得「我空」、「法空」理地,虽说其灵知、灵觉的心,能 照遍满十方界,或知十二类众生因缘果报,但面对因缘法却不能灭却它,即是未实证得「空」,则此种修证与诸外道或色界、无色界天众所修证者,有何不同?也 有灵知灵觉众缘的心,而不能得解脱知见。

在禅宗修学者因要悟得空,故当有一入处时,定要否决一切内心所起的法,不能以心感来论觉知真假。若心所感知为假,当然此法缘来自於第八意识中的法尘,此法尘虽实有,但已是过去式,仅待空留回忆。若有一法相,起自因缘法,而因缘法来自於外,再与内缘种子相应,好像有那麽回事,此时行者在修空观,宁可信其无,不能信其有,这是修「空」、「解脱道」的途径。

那「见无左右」怎麽说呢?能够见得佛性的空性,就是「见无左右」的写照,此可分「动、静」二相来说明。以「静」相说,当无因缘法来时,行者内心也无所攀缘起心念时,在「不思善、不思恶」之间,这就是「空」的实相。此境界的认知,可分为二:一为初悟空时,还有一觉知心在,故此觉知能了知当下无一法起,但却有一能觉的心在。此境界在禅宗十牛图中,即是未达「忘牛存人」的第七图境界。待突破觉性的攀缘心後,又会回到「人牛俱忘」的第八图,即一圆型图中无有一法。

若在「动」相中,觉知心能分辨因缘法起,在法起中有动相与静相,行者能体知静相者,是指能觉知或 照的体空,动相者是依缘而起的法相,此是佛性能反应不空之一面。简而言之,此时行者是有两个心,能觉知、 照的心为其一,能体知真心应缘而起的法相,为其二。此处心识当然不加入前五识的功能,故才说是有两个心而已。

本公案以「见无左右」为题,是偏指「空」的体知,禅师要行者认识「空」的形相,且要确实地认识它,悟得它。悟後,才能让觉知、 照的心应缘後,仅能以本来佛性的「空体」与此诸缘相应,如此自然就能舍弃妄习应缘的机会,才能入无为境,面境如如不动。

3.语体文解

五峰常观禅师有一日问一僧说:「汝还见牛麽?」「牛」在禅宗行者来说,意指佛性的觉知心,此心只能觉而无所相。此公案缘起於现象界,常观禅师欲了知该僧对见性之见地,故有此一问。

此僧说:「见!」禅师问此僧见本性了没?此僧说「见」,两人应是讲见本性空相之事。当然禅师也不会无聊到与此僧谈论世俗间「牛」的认知,所讨论者,当然是修行上实证的境界。按语说:是牛当然见过,奈师所指者为见性事,以牛来喻本性。

禅师又问:「见左角?见右角?」既然答称见牛,那我请问您所见的牛,是见其左角或见其右角,或左右两角都见着?这问句很有学问地,也可考问学者是否智慧具足,或是否能入空相无执。除了真见性者,才能知无一法可说,当然不屑回答此一问题,以免被抓住把柄。但无知或世间禅者,对於佛性的觉知很执着,故对於能见光、能见非人、能见诸佛菩萨、能体知一切因缘法,都可能认为是见性的境界。其实见性当以悟知体性空为第一修证,悟知空者当无一法可说,无一法可执,故常能不落於语言文字相。若认识不清或修世间禅定者,就会很执着所觉知的境界,认为此境是真实的,既然对因缘法认为真,且无进一步的修证空,当然不能得解脱的力量。这种行者可称为「见着左、右角」,是执一切境为真的一群外道行者。

当然,一个正规的佛弟子,因有诸佛、菩萨的护持,一开悟後即能知要修空观,舍一切法、舍一切境,纵然在知法要後,习气还会执取其境,但也能稍加用心力,即能摆脱执取境界的纠缠。而一个外道行者,或与一些非人为伍者,都以一些怪力乱神事为修行的体验,以觉知心为我,或以鬼神附体为我,当然无法修证空、无相的叁昧耶。更离谱者还会自称已成佛作祖,犯了大妄语戒而不自知,当从沦坠。

按语说:既见应有尘境始可见,当然有左、右角。但本体空相,何有所见。行者若有所见,即非本性空也,是应缘的一面。一个真开悟的行者,才有禅的境界。何谓禅的境界?很多人认为「禅是不可说,能说的不是禅。」其实,禅的境界是行者的心能见、能闻、能心知,此种境界的能知就是禅的境界,故说禅是心的动相。禅境不是不能说,是不屑一说,一说出其境,就代表您有法的执着,就是无解脱的知见。故真正禅者是禅心多多,且能对境心不起,进而无一法可说,这样就是真禅定。若所知境不能无黏,即是不能得定,是有禅无定,是谓散乱。在神经病院里不难找到此种似疯不疯,似病非病的人,他们所说的境界,似真非真,似假非假,除了修行过来人能体知他们感知的真假之外,而医生虽不知此种境况,只能从药物来控制他们面境不能得定的心,以调治其心不要乱动。

禅师问说:既有所见,是见左角?还是见右角?僧无对。此僧因未彻底见性,故理念还不是很清楚,故经禅师如此一问,便傻住了,不知如何回答。按语说:本性是实相、空相、无所有相,故应无所见,有见定非本性也,可说是应缘後的心法。

禅师自代答说:「见无左右!」若真见性者即能见空性,若见性再回凡者,虽见有相後能无着,也可说不屑提出一说,也是见无左右。不管悟「空性」或悟「空有不二」者,都能以此句来说明见无左右,不住一法即无左右。按语说:若见左角、右角,均非本性空相。若不得一法,不可一觉,乃是人牛两相融之境。前段在说明修行者要以修空为究竟,得悟空才能得真解脱,才不会像世间禅的行者,所得者为有为定,非无为、无黏的解脱知见。但行者修证到空後,也不能执空为最究竟,还是要进一步找回佛性不空的如来藏性,才能证得「空有不二」的境界,圆满菩提自性的本来功能。


{返回 善祥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9.佛剑无刃
下一篇: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7.莫理万境
 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五)灵通妙用 5.大用不用
 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五)灵通妙用 8.宝剑触不得
 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四)涅槃妙心 4.三身四智
 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五)灵通妙用 10.雄尊德性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2.不执名相..
 公案禅机 参、识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13.行车鞭牛..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三、公案 — 保护任运 6.禅师身教..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六、公案 — 求平等性智 7.收放自如..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六、公案 — 求平等性智 前言
 公案禅机 参、识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2.正问不问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那先比丘经 第三十七问 人会忆念久远以前之事吗?[栏目:那先比丘经·白话文]
 千处祈求千处应 苦海常作渡人舟──宽运法师观音菩萨圣诞开示[栏目:宽运法师]
 水陆法会前正慈方丈在斋堂的开示[栏目:正慈法师]
 诵药师经延寿[栏目:药师佛感应录]
 《因果明镜论》讲记 八[栏目:智海法师]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二 第三章 破谬——七破妄心之三[栏目:楞严经白话解]
 杂阿含经卷第九(二三一)[栏目:杂阿含经]
 中台世界 初级佛学 第十二课 十法界[栏目:基本佛学]
 禅僧们所传达的[栏目:和颜爱语·山田無文]
 解脱大道 大手印与大圆满双融实修教导 第五章 指认教导[栏目:嘉初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