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1998年 禅修营第七天
 
{返回 葛荣·三摩罗罗顿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05
葛荣居士禅修讲录
1998年10月21日晚上   大屿山地塘仔华严阁   南传佛教丛书编译组译
禅修营第七天
导师:今天我们讨论的是怎样在日常生活之中运用禅修这药物。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呢?
 
传译:﹙读出写在纸上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掌握了空和无我这两个方法之后,我们怎样在日常生活之中活在当下呢?第二个问题是:苦为何那么难以接受,那么难以令人打开心灵来面对呢?
 
导师:第一个问题是怎样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无我。当我们有一种“自我感” 时,我们会怎么样呢?我们对事物会有一种预设的形象和模式,这些预设的形象和模式总是离不开自我主观的想法的。但是自然地,在日常生活之中有很多事情都是不符合自己的预期的,于是苦恼便因为这个主观的想法而生起了。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无论在什么时候,当苦恼生起时,如果你能够去找出:我有什么预期呢?我的主观想法是什么呢?然后我们便会明白到这个自我感和自己所受的苦恼是有直接关系的。所以从这个简单的实修方法中,我们能够对治“自我感”,当自我感不存在的时候,体会到“空”的时候,苦恼也不存在。
 
  换一个角度来说,当我们执着这个自我感之后,我们便会有“人我之别”,苦恼和不愉快情绪的生起就是从这种自我感,这个“人我之别”而生起的。举一些实际的例子,当我们有这个人我之别的时候,我们便会要求别人的行为符合自己的心意。自然地,别人的行为有时是不会符合自己的心意的,这个时候我们便会生气了。所以,我们可看到自我感和人我之别跟生气的直接关系。
 
  人我之别是怎样令到恐惧生起的呢?它们有什么关系呢?当自我受到威胁时,当感到有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我”有危险,恐惧便生起了。
 
人我之别怎样令人生起对将来的忧虑呢?这个自我令你感到将来发生的事情应该和自己的预期一样,但是如果你对将来会发生的事情没有十足的把握,那么便会生起忧虑。
 
  从以上这些简单实际的例子中,我们可看到人我之别和自我感的关系,及苦恼、恐惧和忧虑这些情绪怎样生起。当没有这个人我之别时,这就是“无我”,这就是“空”。
 
  另一个问得非常好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觉得苦恼那么难于承受呢?为什么我们不能更开放地面对苦呢?一个简单的答案,便是当有苦的时候,我们感到惊讶。其实我们是不用惊讶的,因为我们还没有觉悟。因为还没有觉悟,所以必定会有苦恼;如果没有苦恼的话,我们才应该感到惊讶呢。当我们惊讶的时候,跟着会怎么样呢?我们给它一个大减号,还对自己说:“只有我在受苦,我所认识的人都没有一个像我这样在受苦,我的一生还会一直受苦下去。”我们会在苦恼中编造出一个大故事。在这情况下,我们怎能开放地面对苦恼呢?我们怎能不被苦恼影响呢?如果你能视苦为圣谛,你就能够看见佛陀的教导的美丽之处。
 
  我想提供一个有趣的方法。用一个开放的心来等待苦恼的到来,内心这样说:“让我去体会佛陀所说的第一圣谛吧。” 这和以往有所不同,你不用把苦恼拒于门外,而是等待苦恼的生起。正如我们已经发觉到的,当我们开放地等待苦恼生起的时候,苦恼并没有生起。
 
  第二点是,当我们开放地面对苦恼,等待着它生起的时候,我们是不会对苦恼感到惊讶的。若有苦恼生起,你可以对自己说:“真有趣,我很感激这个苦恼,因为它现在来了,我有机会去对治它了。”
 
  请试试这些方法,看看当再有苦恼到来的时候会有什么分别。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一直视苦恼为非常负面的东西,但是在我刚建议的方法之中,它是很正面的。如果我们能够在受苦的一刻问自己:“我能够从这个苦恼之中学到什么?我能够怎样运用佛陀的教导?在这样的情形下,我能够怎样服用佛陀的药物来对治这个苦恼?”若是这样做的话,正如我曾经说过,会带出第二圣谛。你将会看得很清楚:苦恼的生起,是由于我们有“这些事情不应发生在我身上”这种想法。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对苦恼培育出一种正面的态度,那么我们便会开放地面对苦恼。之后,我们便能够利用苦恼来寻求解脱的方法。我们所做的,只是简单地改变自己对苦恼的态度,当你的态度有所改变的时候,你便会用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式来看待苦恼。
 
  下一个问题是什么?
 
传译:﹙读出一段写在纸上的文字﹚在山下的禅修课程中, S.K.很详细地解释了各种问题,因此在这次由葛荣导师所带领的密集禅修营中,我明白了很多东西。我明白到:如果没有分别心,我便能够解除执着,以至体会到无我。现在我只是一个禅修的初学者,但我会记着葛荣导师的教导,经常保持醒觉的心来应用于生活之中,以减低贪、瞋、痴。我很感谢葛荣导师的教导,多谢S.K.策划这个活动,多谢瑜伽老师,多谢其他同修所带给我的温暖,及多谢几位传译的同修。还有,我不知何时才可以再品尝我们大厨美味的食物。很多谢各位!
 
Y.H.:( Y.H.是大厨)不用多谢我,只要你们精进,勤力禅修我便开心了。
 
导师:一个大的加号给S.K.及一个大的加号给这位提出感恩的禅修者。我们祝愿他以这个决心,能够找到脱离苦恼的方法。表达感谢和感恩是十分好的,我们十分欣赏他所表达的感谢和感恩。我也和他一样,等待着下一次的机会品尝我们大厨美味的食物。
 
J.C.:我有一个关于四圣谛的事例,这个事例是很有趣的。我有一位女同事,她是没有宗教信仰的,有一天我们在办公室里吃午饭,她问我学佛是学些什么,于是我向她解释四圣谛。你知道她的回答是什么吗?她说她不需要修习佛法,她觉得苦是一种享受,因为有苦才有乐。她说有苦有乐,所以生命才有味道。
 
导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观和不同的主张,这是很有趣的。有一篇佛教的经文提到,佛世时印度有六十二种不同的人生观──“六十二见”。当你读过这六十二见后,我肯定你会发觉其中的一些见解跟现代人的某些人生观一样。我认为每一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的人生观的权利,这有何不可呢?你的同事采取她的观点,有些人采取另一些观点,但是如果一些人真的感到苦,然后寻求方法从苦中解脱出来,那么佛陀的教导便与他们相应。
 
  我也有一位朋友,他是一位大学教授。他曾说:“我常常都感到快乐,所以我不需要修习任何东西。”他身体健康,有财富,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所以,在某一角度来说,他是非常快乐,心满意足的。但忽然间,他心脏病发作,病倒下来了。他变得完全不同了,他变得很忧伤,很沮丧,对死亡非常恐惧。看见他处于这种境况实在令人感到难过及可悲。只有当一个人真正遇到这类苦况时,才能真正明白到苦和它所包含的意义。这时候如果有人对他说:“你想不想寻找一个解脱苦恼的方法呢?”他会说:“想啊,请你快快告诉我吧!”
 
  我们可以生活在一个由自己所创造但又脱离现实的世界之中──这是一个梦幻的世界。一旦梦幻的世界破碎时,这便是看到现实世界的时候了,但到了那个时候可能已经太迟了。所以,当我们开始修行时,其中的一种修习便是准备好去面对人生的各种境况,之后我们便永不会迷失在梦幻世界之中,因为生活本身会教导我们,这就是修行的重要之处。这就是我对持有那种人生观的人的回应。
 
  还有其他的问题吗?请提出一些关于日常生活的问题,这是很重要的。
 
A.C.:我想分享一个有关苦的经验。坐禅腿痛的时候,有时我会变得很烦躁。回想烦躁的原因,我发觉我是在逃避痛楚,我会想到应否松开双腿,但我越想得多怎样去逃避痛楚的时候,内心就在挣扎,于是烦躁便生起了。但回想起几年前,有一次我下班的时候不小心从楼梯上跌了下来,跌伤了腿,我觉得很痛,我回到家里直至晚上睡觉的时候,腿还是在痛。那时候腿虽然很痛,但我的内心是很平静的,因为我接受腿伤的事实,亦明白需要时间让身体康复过来。我知道这个痛楚一定会存在,没有想到要逃避,所以当时只有腿痛的感觉,但内心并没有其他的苦恼。
 
导师:很好,十分好。
 
A.C.:但我能够将禅修应用在日常生活的次数不多,只是间中做得到。
 
导师:大家都不是常常能够做到的,但至少你有过一瞥,明白到当有身体上的痛楚时可以怎样做。所以,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观慧,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经验。这显示出佛法这种药物能真正帮助我们。如果你能运用这药物的话,它总是会帮到我们的。
 
A.C.:这也可用来对治内心的苦。如果我们不去逃避的话,内心不一定是那么痛苦的。
 
导师: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它显示出当有身体上的痛楚时,接受它,视它为身体的一种感觉,那么你会发觉身体上的痛楚虽然存在,但它不会成为苦恼的来源。我曾和P.B.谈论过这类问题,我们可以让内心的苦存在──也许是某些烦恼如贪欲、瞋恚、恐惧诸如此类的东西──像身体上的痛楚一样,如果你能够学习不去执着这些内心的苦为“我所” ,能够真正明白到无我,明白到没有一个真正的“拥有者”的话,那个时候,虽然烦恼或那些负面的东西依然存在,但你会用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对待它们,就像对待身体上的痛楚一样。
 
  在佛教的传统诠释之中通常说:只有这些烦恼或负面的东西彻底清除,一个人才能够真正从苦中解脱出来。这似乎是一个不易达到的目标,但是如果你像刚才所说的那样来看待身心的苦,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得到的。这再次显示出,我们没有苦的原因,并不是由于所发生的事情有了改变,而是由于我们对待事物的方式有了改变。也许是这个原因,在禅宗里有句说话,就是“佛心即是众生心。”
 
  如果大家已经发现了这个方法,如果大家已经找到了药物,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当遇到身体上的痛楚或内心的苦恼时,便会少受一点苦了。重要的是,当我们有了这些经验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自信,这亦即是我们对佛陀和他所发现的药物有信心。当我们有这种自信,当我们有这种信心,当我们能够依靠自力的时候,那么无论什么事情,我们都可以让它生起,因为我们知道怎样对待它。
 
P.B.:你教了我们很多方法,正念能令我们记起及应用这些方法。如果说正念是修行的秘诀,这样说正确吗?
 
导师:正如佛陀说:“正念是唯一的道路。”有了正念,我们能够去观察事物,我们能够去探索事物。有一篇有趣的经论指出正念和智慧的关系:正念好比外科医生所用的探测器,用来探查病人伤患或需要施手术的位置;智慧就好比一把手术刀,外科医生用它来切除患处或需要切除的部分。所以,运用正念,我们可以探查病患的所在,而运用观慧或智慧,我们可以把患处切除。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生气时,我们可以尝试用正念去探索自己为什么会生气,之后我们会发觉,生气的原因是我们要求事物要符合自己的意愿,于是我们便看到问题是出于自己本身,这时观慧或智慧便生起来了。这听来虽然很简单,但这正是佛陀的教导。
 
P.B.:这是我提出这个问题的其中一个原因,因为我留意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没有正念的时间越多的话,我的生活便越多困扰。我觉得这有点可惜,因为虽然我懂得一些对治烦恼的方法,但我却忘记去运用它。
 
导师:有趣的是,正念的巴利文是“sati”,它其中的一个含义是“忆记”和“忆持”。中文的正念是否也有忆记和忆持的含义呢?
 
S.K.:有“不忘”的含义。
 
导师:所以,我们需要记着。假如我们病了,但忘记药物放在哪里的话,我们还是治不了病的。所以,我们需要记得在适当的时候服药。我亦需指出:有些时候修行是不好受的,就正如有些时候吃药是不好受的那样。有些药物是非常难入口,完全不好味的,但有时这些药物是十分有力量的。像打针那样,打针是十分难受的,但非常见效。
 
J.C.:像面对蜜蜂的经验那样。
 
导师:是的。很奇怪,经过昨天的讨论之后,今天我再没有看到蜜蜂了。
 
E.L.:我有反思过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我所学到的方法,但有一两件事情我还找不出解决的方法。在办公室里我一定要对同事的工作有所期待,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我叫一位同事送一封信到一个地方,他已经做过相同的事情数百次了,所以我预计这位同事今次也能同样完成他的工作。我知道人偶然是会出错的,但是错误还是错误。当我知道他没有适当地执行他的工作时──那是一件很简单的工作──我发觉自己便会立刻激动起来,因为当我分配这件工作给他时,我预计这是一件十分简单的工作,他应该能够处理得当,不会出错的。我还发觉,经过多年的修习,我能从激动之中很快回复过来,因为我明白每一个人都会犯错,如果我在犯错时希望别人会原谅自己,那么当别人犯错时原谅别人也是应该的。但是因为那是我的工作,期待心仍然是存在的。身在这个处境之中,你有什么建议呢?
 
导师:我喜欢这种跟实际处境有关的问题。我有几点建议,第一点是,有期待心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那种情形之下生起期待心是自然的事情,但是我们要理解到,期待心是一回事,事实又是另外一回事。
 
  第二点建议是,如果当这类事情发生时,学习不要感到惊讶,因为我们不免要和善忘的人相处,我们不免要和没有责任感的人相处。如果和我们相处的人没有一个善忘,没有一个不负责任的话,我们才应该感到惊讶呢。我们应该常常记着,我们是生活在一个不完美的人类世界之中。
 
  第三点建议是很重要的,你必须表现出你是一条“眼镜蛇”。但你要像玩游戏那样:现在我要叫这个忘记送这封重要信件的人来见我,我会用很严厉,很坚定的语气和他说话,但是我很清楚知道我只是假装而已,在心内我没有憎恨他。有些人只会明白这种强硬的语言,所以你可以像斯里兰卡人一样很严厉地说:“下一次你再这样的话,我会扣除你五成薪金!”
 
  另一个有趣的建议便是尝试和那人交谈。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做法,只是向对方发问有关的问题:告诉我你究竟发生什么事情?为什么你会忘记?是因为你对这工作没有兴趣吗?还是因为你有更重要的东西要记着?你常常都忘失吗?这样做的目的只是让他反思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他反思自己的行为。有时这样做是非常有帮助的,也许能够令他看见一些他自己以前没有看到的东西。祝你好运!
 
S.H.:我在学校里工作。每位老师都会对小孩子说应该怎样做,应该怎样去遵守规则。我们希望孩子们长大后有责任心。
 
导师:无论是成年人、小孩子还是我们自己,我们都可以用相同的方法──与对方或自己交谈。假如自己犯了错误,与其给自己一个减号,不如跟自己来一个这样的对话,这可以是非常有帮助的,可能会揭示出很多自己以前没有看见的东西。而在某程度上,这也是和成为自己最好的朋友有关的。
 
【录音记录到此为止】
 
念诵及慈心禅
 

{返回 葛荣·三摩罗罗顿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1997年 为何我们需要禅修
下一篇:1998年 禅修营第六天
 1998年 禅修营第四天
 1998年 出入息念的好处
 1997年 禅修一日营﹙上﹚
 1997年 佛法的重要
 1998年 禅修营第五天
 1998年 禅修营第六天
 1997年 禅修营第七天
 1998年 禅修营第一天
 1997年 为何我们需要禅修
 1998年 一日禅 (上)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礼敬尊者,糯米做的醪糟吃后会犯酒戒吗?[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爱的真谛[栏目:真理的价值·迷悟之间]
 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 八[栏目:郑振煌居士]
 宋高僧传 8 遗身[栏目:宋高僧传·白话文]
 阿姜摩诃布瓦 ACHAAN MAHA BOOWA[栏目:阿姜摩诃布瓦尊者]
 平常禅 内容简介[栏目:平常禅·活出真实的自己]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三(一一七七)[栏目:杂阿含经]
 略论佛教伦理及“心灵环保”之浅见(王春华)[栏目:佛教与伦理]
 48、佛教善恶的标准是什么?[栏目:居士学佛100问]
 05-041《知恩报恩.奉养孝亲》[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5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