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一0八集
 
{返回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84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一0八集)  2009/9/19  台湾  档名:12-47-10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二十四页第二行,从当中看起:

  【善财一生皆全证故。卷舒无碍。隐显同时。一际绝其始终。出入亡于表里。初心正觉。摄多生于剎那。十信道圆。一念该于佛地。致使地前菩萨触事生疑。五百声闻玄鉴绝分。融通无碍一多交参。圆证相应名为佛地。】

  到这里是一段。在这段文里面,这是这部论文的总结。善财,在前面跟诸位介绍了,他是一个修学大乘人的榜样。这个人是谁?这个人就是自己,你真正发菩提心修学大乘,你的名字就叫善财,善是善根,财是福德,你已经具足善根、福德。《弥陀经》上世尊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都叫善财;善根少了,福德少了,因缘少了,都不能往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弥陀经》上写得这么清楚,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一生成就。《华严经》善财童子为我们示现的,一生圆满,『全证』就是圆满,不是分证。哪些是分证?《华严经》上从初住以上到等觉,这四十一个位次叫分证。「全证」是妙觉位,等觉上去就是妙觉,究竟圆满的佛果叫全证。它这个地方「皆全证」,就是位位都全证,连究竟位是四十二个位次,四十一个是分证位,最后一个是圆证位,也就是此地讲的全证。一定要懂得善财表法的意思,千万不要误会真有善财这个人,那你到哪去找去?《华严》全是表法,人人都是善财。称童子,童子是讲童真,天真烂漫,没有一丝毫污染,没有污染、没有分别,这称之为童子。所以,你懂得它表法的意思,我们才能真正在《华严》里面学到东西。

  『卷舒无碍』,「舒」是展,展开,展开来是遍法界虚空界,舒是展,「卷」是收,收拢来是一微尘,展开来是遍法界虚空界,卷舒,这是一不是二。就是我们中国古大德所讲的小而无内,卷是小而无内,展开来是大而无外,没有边际,没有外。大,大到什么程度?没有外,小,小到没有内,大小不二,内外不二,这我们在前面都曾经学过,它是一不是二。一微尘、一毛孔里面有大千世界,一一毛孔、一一微尘皆如是,没有两样。『隐显同时』,隐是常寂光,显是实报土、十法界,一切诸佛剎土依正庄严是显,「隐显同时」。惠能大师讲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是隐,「何期自性,能现万法」是显,隐显同时。隐是能生、能现、能变,显是所生、所现、所变,同时,显中有隐,隐中有显。你看看禅宗,这很明显的例子,禅宗去参禅,参明心见性,性在哪里?性在万象之中,他见到了。明显的事相?明显事相在自性之中,开悟的人全见到了。惠能大师这五句二十个字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二十个字,五句,实际上讲一桩事情,就是性相。性我们六根缘不到,相可以缘到,相就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性在相中。

  『一际』,一际就是无分别,『绝其始终』,没有始终。一际是什么?我们常讲的一念不生,在《华严经》上我常讲的是不起心、不动念。诸位想想,我们六根在六尘境界里不起心、不动念,它还有始终吗?没有始终。起心动念就有始终,不起心不动念,始终就没有了。始终是什么?时间。所以,无量劫可以浓缩在一念,一念可以展开为无量劫,时间不是真的,我们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就入这个境界。理一心不乱是《华严经》初住菩萨的境界,是禅宗明心见性的境界。事一心还不到,事一心是方便有余土,理一心是实报庄严土,功夫成片是凡圣同居土,这我们得清楚。清楚之后,人要奋发、要向上,在这一生当中,因为这是真的,其它全是假的,无论你搞什么,到最后你都落空,寿命终了的时候你都落空,唯独念佛,这个不空。念到功夫成片,你就生凡圣同居土,念到事一心不乱,你就到方便有余土,念到理一心不乱,你就到实报庄严土,这绝对不是假的。生实报土,那就是法身大士,是分证位佛。『出入亡于表里』,有没有出?没有出,也没有入。这边教给我们要入六观,修五止、入六观,有没有入?没有。为什么没有入?遍法界虚空界跟法性是一体,一体里头哪有出入!这出入是什么意思?入是你证得叫入,你豁然开悟了叫入,迷了叫出。出入是个代名词,迷悟的代名词。迷悟是一不是二,所以外表内里,外表是法相,里面是法性,跟前面讲的性相一个意思,相是外表,性是里,里外是一不是二,你找不到里在哪里、外在哪里。

  『初心正觉,摄多生于剎那』,这个初心是初信位,《华严经》上讲的十信菩萨初信位,他断证的功夫跟小乘须陀洹是一样的,都是断八十八品见惑。确实他证得圣位,但是他并没有出离六道,要到七信菩萨才出六道,七信菩萨断烦恼的层次跟阿罗汉相等,证得阿罗汉果,六道轮回就没有了。这在《华严经》里面,七信位的菩萨就脱离六道,六道没有了,他生到四圣法界。七、八、九、十,这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你就很清楚,十法界里头的,七信位是声闻,八信是缘觉,九信是菩萨,十信是佛。这个修行时间很长,「摄多生于剎那」,多生,多生多劫,无量劫前,没悟的时候有;悟了,无量劫是一剎那,全在迷悟。佛法里头,迷悟两个字把所有一切都包括了,说得再多,离不开迷悟。『十信道圆』,十信圆满了,『一念该于佛地』,这个一念是什么?是他的功夫,这个一念就是理一心不乱,破了无明,见到真性,证得法身,这就称法身大士,他真的成佛了。他生到一真法界,生到诸佛的实报庄严土,十法界没有了。『致使地前菩萨触事生疑』,这个地前菩萨不是圆教,小教、始教、终教,这些菩萨对于这桩事情生疑惑。怎么看到他是凡夫,一下就成佛了,哪有这么快!尤其是净宗法门,地前菩萨不相信,所以叫难信之法。难信不是人,人相信的很多,人往生的好多,华严宗的小教、始教、终教,那些菩萨真的怀疑。为什么怀疑?他们的分别习气没断;执着断了,习气也断了,分别也断了,分别不断他不能证菩萨果位,分别习气没断,依旧起心动念,这是地前菩萨。所以他接触到这样的修行人,他怀疑。『五百声闻玄鉴绝分』,这是小乘,小乘很执着,虽然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没断、无明烦恼没断。所以像这样玄奥,华严奥旨比喻做「玄鉴」,玄是玄妙,鉴是镜子。玄鉴是什么?玄鉴是我们的心性,明心见性,代表这个。小乘没分,所以华严会上声闻退席,他听不懂。

  『融通无碍一多交参,圆证相应名为佛地』。融通,前面跟诸位讲过,圆融通达。我们学过《华严经》,世尊略举十种无碍,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里面你见到多,多里面见到一。多是什么?事相。一是什么?一是自性,法性是一。前面讲隐显,隐是一,显是多,千差万别。「圆证相应」,证得究竟圆满,这是智慧现前,遍法界虚空界没有一样你迷惑的,一切究竟圆满的觉了,这叫圆证,没有一样不相应。这是《华严经》总结。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记住,是一体。一体,怎么能分?分就错了,分就迷了。这个相应是圆满的,性相相应,理事相应,因果相应,这个相应也是无碍的意思,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叫佛地,佛是觉,大觉,究竟圆满之觉。我们学佛,这是本论题目上「还源」,还源,源是什么?佛地就是还源,恭喜你,你证得佛果,你妄尽还源。妄是什么?归纳起来,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了,要真放下,放下就是。

  经说到此地,昨天我们学了十种佛教化众生不失时,我们体会到佛与法身菩萨的慈悲,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华严经》上还告诉我们,世尊示现说法也是遍一切处,这是《华严经疏钞》里面清凉大师说的,疏跟钞都是清凉大师作的。「谓毘卢遮那如来现法界无尽身云」,这句话什么意思?毘卢遮那能现,毘卢遮那是法性,这是法身佛,这是从梵语翻过来的,意思是遍一切处,我们讲一切时、一切处没有不在的,小到微尘,大到宇宙,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六根接触不到它,这叫隐,但是现了虚空,虚空是个相,虚空是它现出来的,虚空就跟山河大地、树木花草一样,它也是一个幻相,它也不是真的。我们看不到虚空生灭,以为虚空是永恒的,错了,永恒的只有性,虚空是性现的。自性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它不生不灭,它是清净的,它是不动的,明心见性的人见到了。有生灭、有染净、有动摇、有善恶,那全是事上的、全是相上的,事上、相上有这个东西,性上没有。诸位要知道,相中有性,性中有相。弥勒菩萨说得很清楚,「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就是相,就是事相,「形皆有识」那是性,那是性里面带着迷。如果不迷,它只有见闻觉知,没有受想行识。可是弥勒菩萨告诉我们,那里头有受想行识,它已经迷了,见闻觉知是性德。

  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万象就是毘卢遮那所现的身,没有一样不是,所以叫无尽的身云。物质现象和非物质现象统统在这两个字的名字里头,身云。物质现象,譬如我们这个六道里面,我们说这个大家容易懂,六道里面的色界天以下的统统有身相,有色相,无色界天没有色相,就是说他没有物质现象,他有精神现象,精神现象也是身云。佛在大乘经里面告诉我们,他并不是真的没有身相,在佛眼里面能够看得出来,它是非物质的身相,我们一般凡夫只能看到物质的身相,看不到非物质的身相。非物质身相是什么样子?我们举个粗显的比喻,你有没有做过梦?做过。你作梦的相,为什么跟你睡在一起的人他看不到?那不就是非物质的相分吗?所以,身云里头有物质现象跟非物质的现象,可是非物质的现象,有相当定功的人看到。你在那里睡觉作梦,他在那里入定,他能看到你梦中在那里做些什么。由此可知,非物质的现象也被有相当深禅定功夫的人他看出来。你从这里想,毘卢遮那现法界无尽身云,就是现整个法界,遍法界虚空界。

  「遍周微尘剎海」,遍是周遍,周遍微尘剎海,微尘是小世界,是最小的,剎海是最大的,这就是说没有不周遍。诸佛菩萨无时无刻不在,在哪里?在我们身上,我们身上每个毛端都是的,每个细胞里头都是的,没离开我们。而我们自己的真身,我们自己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就是毘卢遮那。你什么时候找到毘卢遮那,你就叫成佛,在禅宗讲,你把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找到了,这是我们学佛人终极的目标。毘卢遮那周遍法界,「常说华严大经,令诸众生咸归性海」,《华严经》没中断过,一分一秒都没中断过。说《华严经》目的在哪里?目的教我们妄尽还源,咸归性海就是还源。所以贤首国师帮我们一个大忙,《华严经》分量太大,你看把它修行方法浓缩成这么一个小册子,这个小册子里面所讲修行的方法,就是圆满的《华严经》,《华严经》是细说,这是精要。

  「说遍十处」,这举例,第一个是「说遍阎浮提」。阎浮提就是我们这个世界,就是我们这个地球。经典里面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初成佛的时候,二七日中在定中讲《华严经》,这是什么?这是个相。我们今天在高雄这个小道场,在这里学习《华严经》,这是相,而实际上毘卢遮那佛是无所不在,小到微尘,大到宇宙,说《华严经》从来没有停止过。首先叫我们晓得,说遍阎浮提。第二,「说遍百亿同类一界」,同类一界是一,百亿世界与一个世界相同,就像我们阎浮提一样。百亿阎浮提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佛并不是只对阎浮提说,对整个娑婆世界来说,这个范围,从地球一扩展,扩展到百亿同类。过去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一个大千世界,他讲一个单位世界是一个银河系,一千个银河系是一个小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是十亿个银河系。为什么说百亿?阎浮提,百亿阎浮提,这就是讲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我们知道佛讲经说法教学的恩德。第三,「说遍异类树形等剎」,这个在我们现在科学技术进步,我们用天文望远镜夜晚看太空,太空当中很多星云,那个星云就像我们银河系一样的。形状不一样,有树形的、有江河形的、有回转形的,在「世界成就品」,佛举例子讲得很多,确实我们看过不少种,有四方形的、有三角形的,这是讲整个大星系的样子。我们居住的银河系它是个螺旋形的,这跟现在科学家发现的相应,佛说的不是假的。

  第四个讲「说遍剎种」,这个范围大了。从这个地方看世界,这个大世界是有很多层次的,像大楼一样,一层一层的。佛讲我们这个世界在一个华藏世界中,这里的名字叫「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而为世界之种,摄二十重佛剎微尘数世界,乃至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世界」,佛在这个世界种里头「常演说法」,说《华严经》。第五「说遍华藏」,一个华藏世界有「十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世界种」,这就更大了,一个华藏世界有十个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世界种。从阎浮提一层一层扩大,你在这里看到华藏世界有多大,无法想象。所以现在科学跟佛法一比,科学家没讲到,没有发现。下面说「说遍余剎海」。这是一个华藏,像华藏世界在宇宙当中不知道有多少,毘卢遮那佛都在里面讲经说法,在里面做种种示现,从来没间断过。下面第七,「说遍前六类剎尘」。这里注意的是剎尘,每个佛剎都是微尘聚集的,《金刚经》上讲「一合相」。一,我们现在科学叫基本粒子,在佛法叫微尘,都是微尘聚集的,形成世界。前面六种剎,要是从微尘上讲,有多少?说不尽!这里头有四句话说得很好,「彼诸剎土皆以尘成,一一尘中皆有佛剎」,一一微尘里面都有佛剎。所以《华严经》上讲,「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这两句话说得好,这里面毘卢遮那佛都在那里讲经说法。《华严经》也叫一切经,十方诸佛如来所说一切经总名称叫《华严经》,《华严》称为根本*轮就这个意思,无论什么经都可以称为《华严经》,它是《华严经》里面的一个分子。我们现在把一切经称为《大藏经》,要照大乘的意思应当要称《华严经》,《华严经》是所有佛经的总名称。这就是说明,佛是什么经都讲,目的是什么?目的是帮助人开悟,这就叫《华严经》。如果讲了把人迷惑,那就不是佛经,佛经是决定叫人开悟的。

  下面第八,「说遍尽虚空界」,这比前面境界又扩大了。《华严经》上说,「一毛端处所有剎」,我们这个汗毛,一毛端,一毛端处不是一个佛剎,是所有剎,你就晓得这里头有多少佛剎,一毛端处,「其数无量不可说」,说不尽,「尽虚空量诸毛端,一一处剎悉如是」。《华严经》上讲数量的数字,可以说在今天,科学虽然发达到今天,说不出来,哪有这么大的数字!下面第九段,「说遍犹帝网」,犹是好比,好比帝释天的罗网。这个意思是什么?尘尘不尽,剎剎无穷。末后一句,「余佛同」,这是说一尊佛,毘卢遮那。一佛既然如是,「余十方佛亦复如是,遍诸剎海恒演此法」,这是略略跟我们介绍,诸佛弘法利生永远没有休息。这里头还有一层很深的意思,佛法是教学,记住,佛的道场是讲经教学。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我常常跟大家说,从三十岁开悟之后,一直到圆寂之前,从来没有休息过。白天我们看到他对人说法,同时也对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众生说法,我们佛门弟子相信。夜晚大家休息的时候,他们休息都打坐,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没有躺下睡觉的,都打坐,打坐的时候佛在定中说法,没中断过,跟此地讲的是一样。我们从这些地方就认识佛法的本质,认识真正的佛法,才知道佛恩广大。

  清凉大师很难得,在《华严经疏钞》里面跟我们举例,跟我们讲如来十种恩,我们要不知恩,你怎么会有报恩的念头?知恩报恩。这十种恩,第一个,「发心普被恩,谓如来最初发菩提心,修习胜行,成就功德,皆为普被法界群生,咸令利益安乐」。从来没有间断,一次一次的重复,为什么一次一次重复?他是众生。特别是六道众生,他有生死,活的时候学,还没学完就死了,寿命到了,再得人身的时候他能再学。虽然佛讲经从来没有间断过,一切时、一切处,但是众生迷惑颠倒,你不能够觉察到。什么人才能觉察到?法身菩萨,统统觉察到了,阿罗汉能觉察少分,不圆满,菩萨比阿罗汉高明一点,也不能到究竟圆满,这不能不知道。所以佛为了普度一切众生,帮助他妄尽还源,教化众生现身说法从无间断。第二,「难行苦行恩」。他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为求法不惜身命,这些事情在经论里面说得很多。古人很难得,因为我们一般人不容易有机会去看很多经,从许多经典里面节录出来,节成一个本子,叫《经律异相》。这个本子专门是记录佛在行菩萨道生生世世难行苦行,我们在这里面可以看到,这是给我们做榜样。我们读了之后,遇到困难了,你想想释迦牟尼佛过去,遭遇到灾难,你想想佛怎么处理。大家都知道的,我们读《金刚经》多了,《金刚经》里面记载一段故事,并不详细,歌利王割截身体。有详细的,详细的在《大涅槃经》里面。你看修行人怎样应付?为求佛法,欢喜舍命。

  第三,「一向为他恩」。佛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一向为他恩,这是我们都要学的。第四,「垂形六道恩」。六道很苦,佛菩萨在六道示现,要度人,要受人身,跟人在一起,为他讲经说法,还得表演给他看,表演是身教,就是行住坐卧四威仪,这是戒律。他要度鬼身,他得现鬼王的身相。在中国佛教里面,超度佛事放焰口,焰口台对面通常是用纸扎一个鬼王,青面獠牙,叫焦面大士。那个人是谁?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在鬼道里面度众生一定要现鬼身,现人身跟鬼不相应,度不了鬼,他不是一类。所以在鬼道里面就现鬼王身分,在畜生道就现畜生。猪里面,前世学佛学得不错,临终的时候一念胡涂,到畜生道去了。菩萨知道他有善根,他现在堕在畜生道,也变个猪身,天天跟他一起,天天跟他说法,到他临命终时他就往生极乐世界去了。但是他不是学佛的那没办法,他没有这个善根,必须他有条件。所以佛菩萨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这才知道修学佛法的殊胜,不管这一生能不能往生,只要善根深厚,绝对无论在哪一道都会得到佛菩萨帮助。

  第五,「随逐众生恩」,这就是佛门里面常讲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个人是什么人?这个人是发菩提心的人,是求佛道的人,诸佛菩萨追随他,不舍他,帮助他。可是这个人如果是贪图名闻利养,那就没法子,佛暂时也就让他去,等他什么时候苦受尽了,想回头了,再来。只要有一个念头想回头,佛菩萨没有舍弃他的,这个恩多大!我们今天,好像佛菩萨没有照顾我们,其实错了,你能每天念几句阿弥陀佛,能每天读几段经典,那就是佛菩萨没有离开你。佛菩萨对众生的加被,是自己有一分诚敬,佛菩萨就加一分神力,我们自己有十分真诚,对于佛法的修学能够真正做到乐此不疲,你就会有很明显的感触,佛菩萨在保佑你。所以我们如果说是怀疑佛菩萨不保佑我们,那错了,这种念头、这种行为有过失。这么样慈悲的佛菩萨,肯定我们自己有过失,他的威神加不上,道理在此地,不是他不加持。第六是「大悲深重恩」。特别是见众生造恶,看到众生堕三途,佛菩萨慈悲心自然就流露,我们的缘具足就得到救护。如果我们能断恶修善,能依照经教所讲的修行,加持的力量就非常明显,在这一生当中没有不成就的,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第七,「隐胜彰劣恩」。这要从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早就成佛了,他的相是报身。在实报土,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是胜,无比殊胜。他到人间来,人间造的业太重,所以身相都不好,都很丑陋,如果现那样的身,把我们人都吓跑了,我们不敢亲近他。为什么?他太庄严,我们觉得这是天神,这不是人,见他都不敢抬头。所以他要示现丈六金身,在人中我们看很殊胜,还可以接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还可以接受,如果是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就不敢接受,隐胜彰劣。刚才讲,这是真的,《律经异相》上都有,佛度猪,这一群猪,他要到猪里面去投胎,你看这佛身现在现个猪身。他要度那些猪,跟那些猪讲经说法,猪圈就是道场,这是讲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那一窝蚂蚁要是学佛的,过去生中有学佛的善根,佛一定做蚂蚁王去度这群蚂蚁。无论在哪一道,无形众生里面,像山神、树神、草木神,里头有没有佛在应化?有,只要有一个人他有善根,佛都不会舍弃他,真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

  第八,「隐实施权恩」。实是什么?实是大法,究竟法,太深。佛门里面没有秘密,可是经里为什么有《解深密经》?那个密是它道理太深,那个密是深密,不是秘密,我们一般初学的不懂。《华严》里面就有深密的部分,像我们现在所学的《妄尽还源》,讲宇宙的源起,讲世界的来源。通常我们讲世界,我们想不到世界有那么复杂,一重一重的。我们今天科学只发现到星系、星球,一个小的星系像太阳,有一群行星围绕着它,成为一个小的星系。太阳又绕一个大的星系,我们知道太阳绕着银河转,银河是不是绕更大的一个星系?是的,我们还有没发现的,太大了,佛经上讲得清楚。到最后真的你看到大而无外,讲不管多大的星系,都是微尘集聚的,所以《金刚经》上讲「一合相」,一就是微尘,都是微尘聚合的,缘聚它就有,缘散就没有了,所以世界有成住坏空。佛对小根、劣根,没办法接受这么高深的理论,给我们讲什么?讲人道,讲你孝顺父母、讲伦理、讲道德、讲因果,帮助你,你来生能生人天,不堕三恶道。如果给你讲六道轮回你听懂了,你觉得六道不好,生生世世在里面轮转,这不是个办法,你想超越,那就跟你讲声闻、讲缘觉,帮助你超越六道轮回,这叫权巧方便。四圣法界叫方便土,那就是权。人天也算是权,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这是十法界,十法界这六个层次受苦少,下面这四个是很苦,修罗、饿鬼、地狱、畜生,这太苦了。这些东西从哪来的?都是我们不善的染业、恶业造成的,所以是自作自受,迷惑太重就产生这个现象。佛非常慈悲,把真实的不说,等待缘成熟了再说,先教给你这些小法,你会非常欢喜接受。

  第九,「示灭令慕恩」。释迦牟尼佛在我们世间教学教了四十九年,他老人家走了,让后人永远怀念他,永远的仰慕他,他的遗教还在,我们得认真从遗教上来学习,遗教就是经典。如果佛要是常住在那个地方,人就慢慢懈怠了,不要紧,今年不学明年学可以,明年不学还有后年,很不容易激发他精进的心。所以我当年在台中求学,我是从外地到台中的,他们家住在台中,老师住在那里,慢慢学可以,有的是时间。可是我没这么多时间,想想我在台中能住几年,所以把学习的时间就抓得很紧。他们学十年了,我跟老师讲我希望我两年能够赶上,从外面来的,心里着急,所以我学得比他们用功。我没想到我在台中还能住十年,真不容易!我最初到台中是居士身分,四十六年好像年底,过年的时候我到台中,见了李老师,在道场里面做义工,跟他学经教。我学的进度相当快,平均一个月学一部经,李老师的标准是这部经学会你能够讲,能够上台讲,算你学了一部。实际上他没教我,我是旁听学会的。经学班,因为我去的是最后,他教学是按顺序来的,我的名字排在最后,所以没有轮到我,我就离开台中出家了。

  那时候在台中住了一年三个月,这还是四十七年的事情,也是八月,八八水灾,我到台中去是遇到五十年前八七水灾。我记得我是八七水灾好像前二、三个星期到台中,亲近李老师,不到一个月就碰到这个灾难。我是四十八年离开台中出家的,总共在那里一年三个月,十五个月,学了十三部经。李老师那时候经学班二十多个同学,两个人一组,一个是讲国语,一个讲台语。我们在旁边听,旁听。我的记忆力、理解力都很好,所以老师教,我旁听全听会了。我一出家就开始讲经,就教佛学院,我学了十三部经,教佛学院一个学期教一部,三年,佛学院毕业了,我才教六部,我还有七部还没有派上用场。所以我对佛陀教育就有很大的启示,中国传统私塾教学的方法好,真见效,而佛学院那种排课的方法学不到东西。我在佛光山住过十个月,东方佛教学院,我跟星云法师谈过这个事情,他没有接受我的意见。我当年是跟他建议,他那时候有一百多个学生,三个人一组,一组就是专攻一部经,我跟星云法师建议,十年之后他就变成这一部经的专家。譬如学《无量寿经》,这三个人专门学《无量寿经》,学《地藏经》,专门学《地藏经》三个人,学《金刚经》,三个人专攻《金刚经》。我那时候估计,我说十年之后佛光山至少可以出二十个最优秀的讲经人才。十年的时间专攻一部,他心是定的,定能生智慧。

  我离开佛光山四十多年,佛光山好像开山四十三年,大概差不多四十年的样子。佛法的修学,成就无论在家出家,只要你肯干,你能如法,这个法就是戒律,你要坚持着方法,那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解行相应,这是秘诀。这个秘不是秘密,这个秘是深密,说起来容易,道理太深了,你能够坚持,没有一个不成就。我学佛的时候二十六岁,出家的时候三十三岁,我学佛七年出家,出家就开始教学,五十年没中断。所以现在我们学这个《妄尽还源观》学得非常有味道,能够体会、能够理解。这个《还源观》一般讲,学佛二十年、三十年很难体会,很不容易。如果是一部经深入,无论学哪部经,真正是十年,有十年的功夫,他有定有慧,学《还源观》可以;如果不是一门深入,十年的熏修,很难,这境界太高了。真得受用!所以释迦牟尼佛一生八相成道的示现,给我们很多的启示,那是我们的典型,是我们的模范,我们应当要向他学习,一生可以达到佛的境界,我们常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真能达到。念佛可以达到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教下,教下讲大开圆解,也就是说这一部经你通了,见性就通了,到见性的时候,十方一切诸佛所说的话你全通了,不离自性,全是自性流露的。所以,我们常常要怀念世尊,仰慕世尊,向世尊学习。

  末后一条,「悲念无尽恩」,同体大悲,「谓如来悲念一切众生,故留余福教以救济之」。你看看要留余福,我们没有福不行,没有福你生活有问题。天下出家人依照佛法修行,我们不从事于生产事业,你最低限度的这些衣食住行从哪来?有供养,这个供养都是非常信仰佛陀的人,佛陀赐福给他们,他们以余福来供养三宝。所以,出家人四事供养,饮食、衣服、医药、卧具不会缺乏。佛不在世了,经典最重要,佛灭度之前教导我们,佛在世的时候依佛为师,佛不在世,依法不依人。修行人必须记住要持戒,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要持戒,不怕苦。给我们留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你翻译就没有问题了,只要意思对了,言语长说短说、深说浅说不重要,意思正确。「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叫了义?契合自己根性的是了义,我学了真得用处;我学了没有用,我用不上,那叫不了义。肯定在自己生活用得上,工作用得上,处事待人接物都能用得上,这了义。最后教给我们「依智不依识」,智是什么?理智,识是感情。跟世尊学佛要用智慧,不能动感情,动感情就错了,你什么都学不到。你看讲得多清楚。又告诉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四句话太重要了,我们就依这四句教诲,才知道遍法界虚空界,诸佛随类化身,演种种法,无非是令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样把所有宗教、所有圣贤教诲统统包括在其中,心量拓开了,门户之见破了,这才真正叫大乘。

  这几句我们念一念,他后面说的是,「留二十年余福」,这是释迦牟尼佛「示同人寿」,因为那时候人的平均寿命都是一百岁,佛八十岁走了,他应当要再多活二十年,他八十岁走了。这二十年,这二十年的余福,「以荫末法弟子」,这就是特别给末法的学佛的佛弟子。「复留三藏教法,广令众生依之修行,皆成胜果。」我们如果把这个教法,教法就是经典,经典里面有教理、有教行、有教法、有教果,我们不依经典去修行,你就错了,你不是在学佛。所以,寺庙里不讲经怎么可以?自古以来哪一个寺院庵堂不是天天在讲经教学?有些寺院庵堂是专科学校,讲一门的,譬如讲《法华经》,《法华经》一遍讲下来要二、三年,二、三年讲完之后重新再讲。这是什么?佛法重在熏修,一遍一遍讲,一遍一遍的学,你的心专一,专一就得三昧,学《法华经》得法华三昧,学《金刚经》得金刚三昧,学《无量寿经》得念佛三昧。三昧是清净心,心清净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就开了,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学佛不能不重视经教,《华严经》太大,讲的人很少。《华严经》讲一遍,我这讲不少年了,一半还不到,我看看大概是五分之一,已经讲了四千多个小时。照这样讲下去,后面至少还要两万个小时,这《华严经》。我哪有那么长的寿命?只好讲到哪里算到哪里,不能盼望着圆满。你说一天两个小时,天天不间断,一年才一千二百个小时,十年才一万二千个小时,那不得要将近二十年?我再过二十年都一百多岁,今年八十,真的要到一百多岁,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一定要懂,要真正依教修学,决定求生净土,这就对了。我们再看大师给我们做的总结。

  【然此观门名目无定。】

  名是名词,目是题目,没有一定,他给我们选的名词是「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若据一体为名。】

  他里头一共六门,第一门就是讲一体,「自性清净圆明体」,如果据一体来定这个名称。

  【即是海印炳现三昧门。】

  这在前面说过。海是比喻,比喻性海,真如本性,大而无外,像大海一样。印是什么?印是印像。就像水,水很平、很清静的时候,四周的风景就像镜子一样都照在里面,这叫炳现,炳是清楚,现像。高雄这附近有澄清湖,我去过几次,这个湖水干净,高雄市的饮水。水源保持得很好,很干净,没有什么浪,所以照得很清楚,你能看到对岸的风景,看得很清楚,这就是『海印炳现』的意思。从这个地方你能够得定,得清净心,『三昧门』就是清净心,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贤首国师在第一段一体里面给我们讲自性清净圆明体,清净就是三昧,圆满没有丝毫欠缺,光明是讲智慧,也就是佛在《华严经》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佛说这一句,而他说了另外一个名词,就是「自性清净圆明体」,跟佛讲的是一个意思。

  【若约二用而论。即名华严妙行三昧门。】

  从一体就起二用,二用是起两种作用,一种是现象发生了,依报,第二种正报,我出现了。我从哪里来的?诸位要知道,我跟宇宙是同时生起来的,没有先后,我是正报,宇宙是依报。依报里面有有情的依报、有无情的依报,有情是众生,无情的也是众生,众生的意思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就叫众生,连虚空也是众生,没有一样不是众生。所以佛法,众生是广义的,要讲有情众生、无情众生,都是属于我们的依报,不是正报。正报就是自己,每个人自己称自己是正报,称我们生活环境都叫依报。从这二用来定名字那就是『华严妙行』,华严是依正,这个发生太妙了,太奇妙了。

  【若据三遍为言。即是尘含十方三昧门。】

  你看三种周遍,第一个「周遍法界」,无论是依报、是正报,统统是周遍法界。「出生无尽」,依报出生无尽我们能够体会到,正报,我自己出生无尽是什么?妄念。你的念头,前一个念头灭了,后一个念头生起来,出生无尽。到死,身体死了,你的灵魂还是妄念不断,永远不断,真的出生无尽。后面那个要知道,「含容空有」,这个一定要晓得,我们现在这个失掉了,心量太小,不能包容别人。你本来心量是含容空有的,含空,虚空,心包太虚,容有就是量周沙界。原本我们的心量是这么大,现在为什么变得这么小?这错了。

  【若准四德为名。即名四摄摄生三昧门。】

  四摄好,这个四德是自性根本的四大德。第一个「随缘妙用」,那就是佛菩萨。什么是妙用?可以随缘。随缘什么?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妙用!诸佛如来应化在人间。你起了分别执着就不妙,你烦恼起来了,这个要学。第二个「威仪有则」,这就是时时刻刻要想到给一切社会大众做出最好的样子。个人是个人最好的样子,家庭是所有一切家庭最好的样子,这叫威仪有则,那真叫幸福美满,那是菩萨应世。第三个「质直柔和」,存心正直,态度柔和。末后一条「代众生苦」,我们为什么要修行?为什么要护持正法?尽心尽力都是代众生受苦。下面说:

  【若约五止而言。即为寂用无碍三昧门。】

  止是放下,放下就无碍,你不放下那就很苦,所以五止是放得下。

  【若取六观为名。】

  我们刚刚学的这段。

  【即是佛果无碍三昧门。】

  六观终极目标是教我们成佛,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就是如如佛,你本来是佛。

  【如是等义随德立名。据教说为六观。随入一门众德咸具。无生既显幻有非亡。摄法界而一尘收。举一身而十身现。】

  这个意思,我们在这段时间里面,都引用《华严经》的教义详细向诸位报告。

  【如斯等义。非情所图。识尽见除。思之可见。】

  《华严经》的义理、《还源观》的义理无有穷尽,真的是深见不到底,广摸不到边,太深太大了。『情』是情识,我们如果讲用思惟、思考,那你是决定做不到,『图』就是你得到。为什么科学家、哲学家没有办法入佛的境界?他们没有放下意识的思考,只要用思考、用第六意识就不行,你就做不到,「非情所图」。『识尽见除』,识就是八个识,八识放下了,不用它,转八识成四智你就见到了。你要是用情识,情识就是我们讲八识,记忆、思惟、判断,用这些东西对《华严经》你决定参不透,你决定没有办法明了它里面的意思、教义。所以,你必须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愈轻,你就能契入进一点,要是太重了,那你根本就不能入门。

  【余虽不敏。】

  『余』是贤首国师,他自己很谦虚,他说我虽然智慧聪明还不够。

  【素翫兹经。】

  他是华严宗的祖师,专攻《华严》,所以向来喜欢这部经典。

  【聊伸偶木之文。式集弥天之义。】

  这是讲他谦虚,他自己写这篇文章,讲『偶木』,玩偶、木讷,也就是自己谦虚,写的东西不圆满,写的东西不能像佛所说的。用这种粗拙的文字来『式集』,这个式也是尝试的试,不敢确定自己的著作好。『集弥天之义』,《华严经》的教义确实广大无与伦比。下面说颂:

  【备寻诸教本。集兹华严观。文约义无缺。智者当勤学。】

  这是勉励我们,文很短,不长,意思是圆满的,意思没有欠缺,真正有智慧的人应当勤学。

  这是第二次我们在一起学习《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到这个地方圆满结束了,谢谢大家!最终圆满的这一天,我们要想着报恩,第一个,我们要报佛祖之恩,经是释迦牟尼佛讲的,论是贤首国师,菩萨再来,他做这个论;第二报父母恩、报祖宗恩;第三个报国家的恩、报国主恩;第四个报一切众生恩。常常怀着报恩心好,现在这个社会迫切需要,很多人忘恩负义。我们每天念兹在兹,展开经卷,「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经讲圆满了,祝福诸位同学,我们要认真的学习,希望在这一生中真正做到妄尽还源。谢谢大家。


{返回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已经没有了
下一篇: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一0七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十二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九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九十一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三十二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九十八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六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一0六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七十九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八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四十五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灶神漫谈[栏目:传喜法师]
 元稹及其佛教诗歌简析(继平)[栏目:佛教与文学]
 圣者言教 第二课(二十一)恶念发心[栏目:圣者言教]
 什么是理想的坐禅环境?[栏目:佛光·禅修释疑]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八章 中观之诸法实相[栏目:体方法师]
 佛教圣众因缘集 二、愚诚得道 欺人惨报[栏目:佛教圣众因缘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八一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宗喀巴大师传 第四章 化机圆满示现涅槃[栏目:宗喀巴大师]
 佛法与生态哲学(释昭慧)[栏目:佛教与环保]
 《坛经》中慧能“不识文字”的修辞意义(张伟然)[栏目:六祖坛经思想研究]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