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幸福到底是什么呢?
 
{返回 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39
  问:那幸福到底是什么呢?
  索达吉堪布答:它实际上是一种满足感。马克思也认为,幸福是“欲望得到满足的心理状态”,这个定义比较贴切,跟我们佛教讲得很相似。佛教里是怎么说的呢?《遗教经》云:“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只要内心满足了,就算生活再简陋,也仍是一种幸福;假如内心不满足,就算生活再富足,也不会有幸福可言。可见,幸福是内心的一种状态,并非完全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
  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推知,内心若没有得到满足,科学发达了,物质条件好了,也不一定就能带来幸福。爱因斯坦也说:“单靠知识和技巧,不能使人类走上幸福和高尚的生活。人类有充分的理由,把那些崇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价值的传播者,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也主张:“善就是知,知就是德,德就是福。”意思是说,要想获得幸福,其方法是先求知,再修德行善,然后才能是一个幸福的人。
  可是现在人缺少的,恰恰就是德,一个没有德的人,怎么可能真正幸福呢?金庸先生就说:“今天的中国,有的人很有权力,有的人很有财富,有的人很有知识,有的人很有名气。可他们普遍都没有一样东西——良知。如此一来,纵使你拥有得再多,依然只能算衣食无忧的穷人!”
  尤其是一些知识分子,像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在知识方面并不是很欠缺,跟过去的知识分子比起来,他们精通电脑等先进技术,拥有前人所不具备的能力。但是在做人方面,由于从小的教育所致,大多数人只知道想着自己,从来不考虑别人、不考虑社会,这是相当悲哀的。其实,汉地历来有很好的传统文化,教人该怎样为人处世,其中释儒道三教是中国文化的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尤其是佛教精神,对生命没有任何危害,若能懂得其中意义,对你短暂的今生、长远的来世,都会有特别深远的利益。
  如今很多大学生对佛教感兴趣,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不然,完全把幸福寄托在物质上,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痛苦。为什么呢?因为欲望是无有止境的,哪怕你一个人得到了天下的一切,也不一定会心满意足。佛陀在经中亦云:“世人求欲,不知厌足。假使一人得一切欲,无厌无足。”
  一个人拥有得再多,享用实际上也是有限的。俗话说得好:“家有豪宅万千,夜寐仅需七尺;纵有良田千顷,日食不过三斗。”所以,希望大家将眼光放低一些,生活上尽量知足少欲,不要太奢侈、太浪费。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生命渴望得到帮助,他们每天在等待、失望中饱受煎熬,对此,有能力的人不应该置之不理。

{返回 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当今科学给人类带来了快乐还是痛苦?
下一篇:如何才能得到幸福?
 寺院的柱子里长了白蚁,按照戒律又不能杀生,如果不杀的话,怎么保护寺院的..
 要让人相信他们现在杀生等行为,会招致地狱等恶果,真的很难。我应该怎么劝..
 观清净心和认真观察上师是否矛盾?二者如何统一?
 现在广泛流通的某些经中,多处地方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缩短为“三藐三..
 我想问您:超越性的事物,占佛教思想的多大部分?为什么在你们的理解能力范..
 通过抑制人类的欲望,能阻止环境恶化吗?
 无住、生心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个无住而生的心,又是什么心?
 密宗有哪些对治嗔恨心的窍诀?
 如果轮回学说真的成立,为什么人会越来越多?多出来的灵魂是从哪儿来的?..
 众生爱佛是对佛有寄托,但佛爱众生,是无欲无求的...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灭苦之道 一、苦圣谛 五、五受阴[栏目:法遵尼师]
 论意识[栏目:唯识法相·参考资料]
 为福善法师封缸法语[栏目:太虚法师]
 特别喜欢神变是障碍[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2年]
 学佛要想解脱是否一定要持戒?[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