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二节课
 
{返回 入行论学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889

第五十二节课

昨天讲了没有护持正知正念的过患,今天分别宣说没有护持正知的过患、没有护持正念的过患。

如果没有护持正知正念,就像是病人一样做任何善事都无能为力,尤其在产生烦恼的时候,假如没有以正知正念来对治,那简直跟发疯了没什么两样。前两天有个佛教徒非常痛苦,也是给我打电话(我都快变成心理咨询医生了)。在他倾诉的过程中,有些事情听起来很无聊,觉得没有什么意义,但有些听起来挺不错的,对修行还是有一些帮助。正在诉苦的人,他们的语言非常真实,将内心的感受全部说出来了,如果刚从地狱出来的众生也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可能也有如是的深刻。现在世间上的有些人,受到一些心理刺激时,尽管懂得佛教道理,知道要好好祈祷佛陀、观修无我空性,但有时候就是对治不了。后来我跟他说了一句话,还是起到一定作用,我说:“这些道理你肯定懂,但懂得不一定非常深。其实仅懂道理还不行,一定要真正地修持。药只有吃才能起作用,假如没有串习的话,你遇到烦恼和困难马上就想拿起来对治,这怎么可能呢?因此从现在开始,你应该将如幻如梦和空性的道理在心里修持,这样才会获得利益。”他听后就稍微轻松了。

我们平时也会遇到一些人,他们心里特别痛苦,明知道一切如幻如梦,万法没有实质,但就是对治不了烦恼。为什么呢?因为从来没有修。若能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无我空性的理念来观察一切,那遇到困惑或者痛苦时,应该会转为道用的。这一点,我是从别人的痛苦挣扎中体会到的,光是理论上知道还不行,必须要在实际中修。不管讲经说法的人,还是听经闻法的人,谁都会说“空性”两个字,但自己没有修的话,不管是临死的时候还是活在世上,作用都不是特别大。

因此我希望大家每天哪怕空出极短的时间,也要对无我空性的道理稍作思维,这样思维以后,自己的心才能逐渐趋入正道。否则,尽管你听过很多教言,但在遇到烦恼的时候,自己就像发疯了一样,根本不知道在做什么,这就是因为你没有修。经常修的话,是不会这样的!

辛二(未护正知之过患)分二:一、失毁智慧;二、失毁戒律。

壬一、失毁智慧:

心无正知者,闻思修所得,

如漏瓶中水,不复住正念。

正知在修行中非常重要,不具正知的人,相续中的闻思修智慧,就像装在漏瓶内的水一样不会留存在记忆中,终将忘失无余。

在具有法相的善知识面前,听受前所未有的知识而产生的智慧叫做“闻所生慧”;反反复复思维其中意义,之后所得的智慧叫做“思所生慧”;不仅仅停留在词句表面上,而是以实际行动专心致志去修持法义,从中得到的智慧叫“修所生慧”。我们无论修学大乘、小乘,显宗、密宗,这三种智慧都是不可缺少的,若没有这三种智慧,所谓的修行人只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

尤其在思维的过程中,对佛法的道理,不管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应该产生一些怀疑。如果没有怀疑的话,你现在觉得自己的见解非常不错,但到了其他环境中,一旦产生怀疑时,可能就没有对治能力了。所以现在闻思的时候,大家一定要再三地思维,倘若产生怀疑或者邪见,则应该依靠一些方式来对治。比如说我下完课后要求大家提问题,这时候你有什么疑团就直接说出来,没有必要一直藏在心里面。说出来以后,道友们可以一起探讨,道友解决不了的问辅导员,辅导员如果也解决不了,那还可以问很多上师,直到你获得了正确的答案,从此以后就再也不会有这种怀疑了。世间中有种说法:“怀疑是趋入真理之门。”从佛教历史来看,以前也有许多高僧大德先是对佛教存有怀疑,有各种不解之处,后来通过闻思修行完全解除了疑团,最终才获得了成就。

这里的颂词是说,我们在闻思修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以正知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那就像往破底的瓶子中倒水一样,相续中闻思修的智慧会逐渐逐渐漏光的,最后如同从来没有闻思过的人一样,自相续中的功德荡然无存,以前没有的功德也无从产生。

所以作为一个修行人,我们千万不能失去正知。这一点从周围的人也可以看得出来,有些人刚开始的时候非常精进,世间和出世间的智慧也相当不错,但后来因为失去了正知,心就像断了绳索的狂象一样,随心所欲地四处狂奔,生邪见、造恶业,将闻思修的智慧良田糟蹋殆尽。尤其是有些修行人,本来智慧出众,也具有强烈的信心,但是到了一定时候,由于经不起外境的诱惑,经常触犯戒律、生起恶念,将相续中的智慧全部都漏光了。而有一部分人,虽然智慧并不太高,但是人却十分稳重,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问“我到底在干什么,口里在说什么,心里在想什么,身体在做什么”,如果想去街上散乱,马上就提醒自己:“我是个修行人,我是佛弟子,这样做是不应理的!”

有位上师曾教诫弟子:“我们早上起来的时候,不能忘自己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应该好好地拜佛,观想以菩提心来利益一切众生;白天工作的时候,始终不离开这种心态;晚上临睡之前,总结一天中到底做了什么,即使没有利益众生,也千万不能损害众生。若一整天都这样来要求,修行肯定会有进步的。”

因此,智慧的高低并不是最重要,人格的稳重才最关键。过一段时间开“极乐法会”时,本来有些重要的事情,但我不打算出去了,想利用那段时间给大家讲《二规教言论》。因为后来的好多人都没有听过,这个没有学的话,修行很好是谈不上的。有些人认为自己的境界很高、已得佛菩萨的授记,但真正遇到烦恼时,行为往往让大家非常失望。因此我这几天一直在想,倘若各方面的因缘具足,到时候我会讲一下什么叫稳重、智慧、信心、誓言……尽管学佛的智慧很重要,但修行人最基本的素质也必不可少,相信这个法对大家会有很大的帮助。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世时,也是两三年就讲一次,一直有这种传统,所以现在很多人需要这样的知识。

如果没有正知的话,闻思修的智慧就全部没有了。以前有些居士,刚开始时非常不错,后来因为没有正知的约束,心的狂象没有办法控制,先是逐渐退出了学佛的团体,然后搞一些非法的事情,再过几年,一点智慧和信心都没有了,完全跟不信佛教的人一模一样,非常可惜!所以进入佛教以后,(当然,进入的原因可能各种各样:有些是真正了知佛的功德;有些是以好奇心而进入;有些莫名其妙根本不知道什么原因,别人说很殊胜自己也就去了,到了一定时候,佛教的甚深智慧根本没办法融入相续。)人格最起码要稳重,不要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今天想求这个法、明天求那个法,这样的话,自己始终都不会有很大的收获。修行人应该有正知,知道哪些该学、哪些不该学,抉择好了以后,就不要整天都变来变去,否则对自己的修行的确不利。我始终都认为,在修行的过程中,最大的违缘就是没有正知、心不稳重,这样的人学任何法都不会踏实的。

在正知这方面,以前的高僧大德就给我们做出了极好的表率。有位阿旺宗吉上师,是第五世达赖喇嘛时期的一位大德,他在十六岁时发过一个誓愿:“我一生中要精进修行,晚上不躺下睡觉,身上的腰带不松。”后来他在七十四岁圆寂时,这个誓言也没有失毁过。以前这些大德们的誓言,一辈子都不会有什么改变。而我们有些人,今天想一个、明天想一个,几乎每天都在换,实际上这样对自己很不利。

要改变自己的话,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新的要求。以前弘一大师为了改变习气,当时发了七个愿(我记得不是很清楚),比如身上的法衣要朴素清洁,过午不食,每天念一万遍佛号、或早上起来跪读《妙法莲华经》、或诵《金刚经》、或诵《华严经》,每天都要参加劳动(主要是打扫殿堂,他觉得出家人太懒惰不好,每天应该做一点事情),平时跟人不随便闲谈 。像弘一大师那样的一代宗师,对自己的要求都如是严格,我们现在对自己的要求是什么样的,凭什么有傲慢心?克珠杰的十大誓愿,我也给你们讲过,对比一下古代的这些上师,尽管我们完全跟他们一样恐怕有点困难,但有些地方也是可以效仿的。他们没有出家之前,也跟我们普通人一样有烦恼、有习气,但在修行的过程中,他们的精进和毅力非常强,而我们学佛以后,经常懈怠懒惰,这样是不太合理的,正知应该不能舍去!

壬二、失毁戒律:

纵信复多闻,数数勤精进,

然因无正知,终染犯堕垢。

纵然广闻博学、信心十足、百般精进,可是因为自相续中不具备正知,以此过患终将染上罪业而堕入恶趣。

我们应该知道,不管学习什么样的佛法,信心、智慧、精进这三者都不可缺少。假如对上师三宝、四谛十二缘起等法没有不共的信心,那你不会进入佛门;即使已经入了佛门,如果没有广闻博学显密经续的智慧,则是盲目的信心,想修行也没有办法;信心和智慧离不开精进,倘若没有精进,尽管你很聪明,也有一定的信心,但整天都在睡懒觉,一直处于懒惰懈怠当中,修法也不会有成就之日。因此这三者是修行中不可缺少的条件。

那有了这三者,修行是否就一定能成功呢?也不一定。假如你对三宝的信心很强烈,也有一定的智慧,且日日夜夜废寝忘食地行持善法,但若没有经常观察三门的正知,可能一段时间内信心、智慧、精进还不错,但一遇到不好的环境,自相续就被烦恼占据了,然后造下弥天大罪,非常悲惨地堕入恶趣,这种现象也非常非常多。

以前有些出家人自认为修行不错,但后来无力抵挡外境的诱惑,还俗变成在家人,养很多孩子,最后自己也非常痛苦。这个原因是什么?主要是自相续中没有正知。正知就相当于刹车一样,车如果没有刹车的话,你的技术再怎么好,迟早也会出事的。同样的道理,一个人的修行再不错、智慧再超凡,假如没有观察自己的正知,到了一定时候就会犯错误。

现在的世间人也是这样,有些领导的智慧、能力、口才相当不错,但由于没有正知的缘故,后来犯罪而锒铛入狱或者被枪毙,这种结局实际上也是自己造成的。世间人没有正知非常可怜,修行人没有正知也非常可怜,哪怕犯错误都不知道,已经误入歧途还认为是对的。以前我也讲过这个公案:石渠有位出家人,本来修行智慧非常好,戒律也很清净,后来梦到莲师给他授记说:“你娶某女人为空行母,对弘法利生非常有意义。”连续好几次做这样的梦,他就觉得是真的,尽管许多人劝他不要信,但由于没有观察三门的正知,后来他真的还俗了,还俗以后就再也没有这种梦了……

现在也有这种情况,有些人认为:“闻思着相没有必要,应该好好地禅修或者念佛。”由于他每天都想着发财,结果梦中“阿弥陀佛”就教他炒股,当股票上涨的时候,他认为是阿弥陀佛的加持,每天一边念佛一边搞这种名堂。过一段时间股票下跌,“阿弥陀佛”的加持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还有些人凭着“观世音菩萨”的梦而误入邪道,这种现象也比较多。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没有正知。如果有了正知,他会观察自己的行为正不正确,至少有一种控制能力。但没有正知的话,不但今生的结局非常悲惨,还可能对佛法产生邪见,来世的下场也可想而知。其实,我们学习佛法并不容易,今生有了这种福报,平时务必要用正知来观察自己,这样,自相续才不会变得特别糟糕。

此处正知也可以说是一种语言文字(指《入菩萨行论》),通过这些字句的加持,我们相续确实可以得到转变。上师如意宝在宣讲这个窍诀时也说:“只要能背诵《入菩萨行论》,依靠我们传承上师的加持,今后你们的正见不会退失,相续中决定能生起菩提心。”上师的金刚语永远也不会欺惑我们,所以大家一定要下工夫,最好能背诵这部论典;如果实在不能背,字面意思也必须要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依靠自己的智慧和高僧大德们的注释,深入探索《入菩萨行论》的意义。

有些人觉得:“《入菩萨行论》比较简单,这没什么可探索的吧。”说这种话的人,表明他对这部论典的甚深意义并没有通达。我原来讲《广释》的时候,字面上的解释,只要两行就够了,但要继续发挥的话,每个颂词都能发挥很多内容,这些内容并没有离开颂词的意义。以前印度藏地的论师也是如此,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宣讲了许许多多殊胜的窍诀。所以大家若能再三地思维,不管在家人还是出家人,自相续应该会有改变。

其实,印光大师、弘一大师等高僧大德,他们在家的时候,也跟我们基本上一样,有时候看他们的传记,尤其是弘一大师还没出家的时候,行为和我们也很相似。以前他在西湖的时候,有个人对他说:“你以后有出家的因缘。”听到这话后,他心里就想:“我真的能出家吗?”当时的心态也是犹豫不定,他后来说:“这是我出家比较远的一种因。”

所以通过学佛,每个人应该都可以改变,而且也需要改变,如果你没有改变,还跟以前的生活一模一样,那修行是不会成功的,当然世间法也许成功,但这个一点意义都没有。我自己住在寂静的山里就说外面的世界一点意义都没有,也许你们不一定接受,但实际上,不管是世间的家庭也好、工作也好,整天吃吃喝喝,说些无聊的话题,确实对了脱生死没什么帮助。当然,暂时来讲,在迷乱的显现中,每个人认为自己所做的事业有意义,我也不会否定的,中观应成派也不破你的显现,这个道理我明白。但不管在什么环境中,大家还是应该经常反观内心,以正知的绳索来约束自己,这一点非常有必要!

“未护正知之过患”已经讲完了。总之,没有正知的话,一方面会失毁智慧,另一方面会失毁戒律,最终什么都没有,只有堕入恶趣当中。所以我们最好不要成为这种业际颠倒者,所谓的业际颠倒,就是以前学佛后来不学了,以前出家后来还俗了,以前是居士后来成外道了。当然,以前是富人现在变得很贫穷,这个不要紧,轮回中这种现象多得是,没有什么可难过的,但学佛的因缘非常殊胜,如果随外境而让它逐渐消失,这是极为可惜的!

辛三、未护正念之过患:

惑贼无正知,尾随念失后,

盗昔所聚福,令堕诸恶趣。

无正知的烦恼盗贼,紧紧尾随在丧失正念者的后面,就像盗贼抢夺财物一样,将他们前世今生所积的善法功德一扫而光,使他们堕入恶趣之中。

就像前面所讲的一样,我们首先要具足对善法念念不忘的正知,无论在任何环境中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忘自己是个佛教徒。万一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做了不正当的事,自己也要觉得非常惭愧。所谓的无正知,《三十颂释》(即《三十唯识释》)和《学集论》中说,实际上是与烦恼相应的一种心,对身口意三门不能正知而行,所以它是造恶业的所依,也可以说是烦恼的盗贼。

但如果有了正念的门卫,这个盗贼便不可能乘虚而入。比如家里已经上了锁,门窗都有防盗设备,小偷虽然很想偷东西,但要进来也没有办法。但是如果门一直开着,又没有门卫,那小偷便会毫不客气地把所有东西一扫而空。同样,我们在这辈子或者上一辈子,辛辛苦苦地积累了一些以圣者七财 为主的财产,倘若没有正念的门卫,被烦恼的盗贼全部偷光也没有办法。所以作为出家人或者在家人,不管是什么样的修行人,始终都要观察自己,不能忘记行持善法,若不具备这一点,宿世所积的善根资粮终将被烦恼贼偷得一干二净。

以前的高僧大德们,不管是早上起来也好、晚上睡觉也好,一切威仪始终不离正知正念。不像我们有些人,住在寂静的地方就稍微像个修行人,可是到了城市里或者人群中,相续中的烦恼就原形毕露了。有些人一到旅店,进门就打开电视,对那些迷迷糊糊的境界乐此不疲,平时观佛像也没有这样专注过。所以,这些没有正知正念的人一遇到外境,相续中的圣者七财就保不住了,被烦恼贼全部偷光了。

世间上对财富比较执著的人,都会买保险柜、做防盗门,想尽一切办法来守护财富。而我们作为修行人,善根是自己最宝贵的资粮,有了正念的门卫,烦恼贼才无机可乘,不然的话,一旦宿善被毁坏,各种烦恼便会相继现前,令自己卷入恶业的漩涡,后世堕入恶趣当中。

此群烦恼贼,寻隙欲打劫,

得便夺善财,复毁善趣命。

上面是讲若没有正念,烦恼贼会偷走一切善根资粮,让我们堕入恶趣。这里是说烦恼贼会抢劫所有的善法财产,摧毁我们获得善趣的命根。

烦恼贼始终在观察我们什么时候失去正念,一旦抓住了时机,它们便开始行动,将我们暂时究竟的善法财宝洗劫一空,并令我们造作恶业,毁坏趋入善趣的宝贵生命。华智仁波切说:“贪心嗔心等烦恼非常猛烈,自他比较容易发现,它们如同强盗一样袭击我们,明目张胆地夺走我们相续中的善根;而嫉妒傲慢等其他烦恼,未经详察不易发觉,它们就像是小偷一样,悄悄偷走一切善财。不管是强盗也好、小偷也好,这些以根本烦恼为主的八万四千烦恼,始终都在观察我们,一旦相续中离开了正念,它们马上倾巢而出,明抢暗偷地将我们掠夺一空。”

有些格言中说:“失去正知正念的人,犹如失去命根的尸体一样,就连乌鸦也装成大鹏鸟的样子来欺负他。”因此没有正知正念的人,经常会遇到人和非人的各种违缘,但如果有了正知正念,大家都特别怕他,不敢随随便便冒犯。平时也可以看出,有些人的言行举止一看就知道没有正知正念,对于这样的人,人和非人经常抓住机会制造障碍。

其实,“觉悟之心,人人有之”,我们每个人都有成就的机会,但若没有利用的话,自相续中的本有光明无法现前。因此,大家务必要以正念来维护自己的善法,烦恼稍有风吹草动,一定要想方设法加以对治、对它迎战。这一点,对我们修行人来讲非常关键!

既然失去正知正念有这么大的过失,能将我们的今生来世全部毁坏,那应该如何护持正知正念呢?

庚三(护持之方法)分二:一、护持正念之方法;二、护持正知之方法。

辛一(护持正念之方法)分三:一、护持方式;二、生起之因;三、护持之果。

壬一、护持方式:

故终不稍纵,正念离意门,

离则思诸患,复住于正念。

失去正念对我们的危害相当大,不仅今生的所作所为不能如理而行,来世也会因毁坏善根而堕入恶趣,因此我们时刻也不能让正念离开心意的家门。心意相当于一个人家里有许多玛瑙、珊瑚、如意宝等珍宝,而正念相当于门卫,如果没有它的守护,就会被烦恼盗贼所乘,将自己积累的圣者七财等珍宝全部偷光。所以我们不能离开正念的门卫,假设它已离开,就要忆念它的后果——恶趣痛苦,从而再度安住于正念当中。

此处是讲护持正念的方法,《学集论》中说,正念实际上也包括观察三门的正知。我们如果没有离开正念,就会产生极大的功德,《宝髻经》中说:“正念能阻止一切烦恼,正念能制止一切魔业,正念可使我们不入歧途和恶道,正念犹如一扇门,能隔绝心和心所的所有烦恼不让其进来。”佛陀在《华严经》中也说:“又若燃法灯,正念坚固器,慈爱无垢光,净除三毒暗。”意思就是有了正念的坚固灯器,才能燃亮正法的明灯,以大乘佛法的慈爱之光遣除三界轮回的三毒无明黑暗。当然,令大乘佛法的爱心和慈悲传到千家万户,遍及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是每个大乘佛教徒的心愿,要想实现这个心愿,我们相续中若不具备正念的灯器,就无法点亮正法明灯,以慈悲的光芒照耀整个世界。

所以前辈高僧大德们为什么弘法利生的事业如此广大?为什么现在有些人今天升官发财,明天一落千丈,位置非常不稳定,而大德们从年轻到圆寂之前的弘法利生如此顺利呢?就是他们始终以正念来观察自己。住在家里的时候,他们观察“我到底在做什么”;出门的时候,也观察“我到底在做什么”;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在观察“我到底在做什么”。佛陀说:“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别人怎能成为你的怙主?”如果我们自己管自己,随时都能知道自己的心态,但若让别人来管你,即使跟你同吃同住,也不一定知道你的起心动念。世上人心最难测,有些人表面上忠心耿耿、大公无私,但实际上阳奉阴违,背后搞了很多坏事。所以自己才最明白自己,自己督促自己也最容易。佛陀告诉我们,自己应该成为自己的老师,这样的话,无论是关怀众生,还是做利益众生的事情,我们才有这种能力。

大家现在修学这个法门,不知道心里有没有一种约束?以前特别放逸的,现在明白作为佛教徒不应该这样,在各个方面对自己有一定约束,自己当自己的老师,随时都观察自己,这也是高僧大德的行为。当然,你现在听课的时候,可能会有一瞬间的念头“哎,我以后确实要注意”,但下完课后就没有了,这是不合理的。当你生起了这种誓言,乃至有生之年都应该起作用,将上师的这些教言伴随终生,乃至生生世世,这一点非常的重要。毕竟每个人不可能一直跟着上师,跟上师接触的时间是短暂的,但上师给你传下来的教言,是永远都受用不尽的。今天听到这些教言,虽然只是几十分钟的事情,但它所起的作用,最好是终生乃至生生世世,若能这样,你的身心一定会入于正道的,希望大家不要忘记!


{返回 入行论学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三节课
下一篇:《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一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五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十册 第十品 回向 第一百九十四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 不放逸 第四十一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六册 第七品 精进 第一百零七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六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十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八十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 不放逸 第四十二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四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二品 忏悔罪业 第十五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三节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圣者言教 第七课(四)略说显密之差异[栏目:圣者言教]
 婚姻、家庭在修行中的四种层次的对待[栏目:佛化家庭文集]
 诸法以无住为本[栏目:净慧禅语]
 锡杖有什么特殊的功德和意义吗?[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佛陀的四个法宝[栏目:圆因法师]
 死亡体验与思考[栏目:本性法师·禅思录]
 广植净莲[栏目:一池落花两样情]
 佛母大孔雀明王经的感应[栏目:持验录]
 杂宝藏经白话 八天次第问法缘第三十九[栏目:杂宝藏经白话]
 二〇〇四年三月十三为居士开示[栏目:妙祥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