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学术界,只承认因明中的现量和比量,顽固地不承认圣教量的作用...您的观点是什么样的?
 
{返回 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21
  问:我是心理学的硕士,后来又读了哲学的博士。原先我很喜欢西方哲学,把德国黑格尔的小逻辑,作为自己的指路明灯。但自从进入佛教因明这个世界后,有很强烈的一种亲近感,并仔细研读了《因明正理门论》和《因明入正理论》这两部著作。
  现在国内有些学者,尤其是学术界,只承认因明中的现量和比量,顽固地不承认圣教量的作用。对此我也写了一些文章,对他们提出很多质疑,有些已经发表了。其实,如果细细研读《正理门论》,就会发现圣教量一定是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而且与现量、比量是一致的,不能分开来看。请问上师,对于圣教量,您的观点是什么样的?
  索达吉堪布答:很好!你们这个国家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还是很有特色的;大家研究佛教后提出来的问题,也是经过思考的,很有意义和价值。你刚才提的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思考!
  一般来讲,逻辑推理有胜义、世俗两种。胜义的逻辑推理,就是龙猛菩萨的观察方法,这跟你讲的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有相似之处。前苏联的著名学者彻尔巴茨基(Th. Stcherbatsky,1866-1924),就曾说:“在黑格尔辩证法和龙猛菩萨的辩证法之间,可以发现亲切的类似。”不过,我也喜欢翻黑格尔的一些书,发现他跟龙猛菩萨相似的,只是某个层面上的,他并没有契入更甚深、更究竟的万法本质,不可能达到龙猛菩萨《中观根本慧论》的那种深度。
  关于藏传佛教的因明思想,历来在藏地就特别活跃。其实,学习因明并不是为了吵架,也不是为了争个我赢你输,而是通过辩论来净化人心,从根本上遣除内心的一些疑惑。现在汉传佛教也好、南传佛教也好,好多佛教团体若也能有因明的基础,很多问题就不会模模糊糊了。
  在学习因明的过程中,不少人认为只有比量、现量合理,却根本不承认圣教量,这种观点确实不对。其实圣教量是比量的一部分,但若想让对方接受圣教量,就一定要学习《释量论·成量品》。最近我正在传这部论典,里面一一论证了为什么说释迦牟尼佛是量士夫?为什么说佛讲的都是对的?怎样证明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
  当然,这个论证方式有两种:一是格鲁派大德阿拉夏丹达,他很早以前专门写过一部论典,叫《证成世尊为量士夫》,先证明释迦牟尼佛的佛法是真理,之后以此来成立佛陀为量士夫;或者也可像《成量品》中所讲的那样,先将释迦牟尼佛成立为量士夫,然后推出他所讲的完全是真理。但不管是哪一种论证,都将《集量论》的顶礼句“敬礼成量欲利生,大师善逝救护者”,作为成立释迦牟尼佛为量士夫的依据。
  所以,若想让别人承认圣教量,先需要通过一些推理来论证。否则,你光说佛陀是真语者、实语者,信仰佛教的人可以承认,但不信佛的人就很难接受了。

{返回 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时轮金刚的教义,是什么时间、从什么地方传到西藏的?在西藏是如何发展的?
下一篇:藏传佛教在西方特别有吸引力,为何它这么容易就能被大家接受呢?
 因感情而痛苦万分的年轻人比比皆是。该用什么方法帮助这些人呢?
 从凡夫到成佛的次第、条件是怎样的?光靠灌顶行吗?
 社会很浮躁,如何才能抛弃杂念,保持心灵的平静呢?
 任何事物都有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从古至今,六道轮回有没有发展?比如变成七..
 佛教讲一切万法皆空,既然如此,那我们所作所为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
 我家也有人出家,但现在许多人,包括亲戚在内,都不接受这种行为,认为出家..
 应该保持怎样的心态,才能达至幸福和得到之间的平衡?
 怎么样使佛法很快融入自心?
 如果每个人都出家,这个世界还能够正常运行吗?怎么理解和看待这个问题呢?..
 能否请您简要介绍一下现在汉藏佛教的交流情况?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广游 Traveling About[栏目:旅途脚印 Footprints on the Journey]
 悟明心见性[栏目:常福法师]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六(一○一四)[栏目:杂阿含经]
 如何能请蟑螂菩萨搬家呢?[栏目:开愿法师答疑]
 简录禅坐共修--师父开示[栏目:宝海上师]
 平等舍修法,有怨、中、亲三种同时修法...二法应如何修及其意义?[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蔡师姐的重生路[栏目:药师佛感应录]
 佛法与现代文明[栏目:陈兵教授]
 般舟念佛行法手册 第四十九 远离凡夫[栏目:般舟念佛行法手册]
 再好的茶也都会过去——明奘法师茶禅中体会无常[栏目:禅茶文化]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