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七十九节课
 
{返回 入行论学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752

第七十九节课

第六品主要讲安忍一切苦受,昨天的内容是“宣说嗔恨之颠倒理由”,第一个颂词讲完了,现在开始讲第二个颂词。

依敌修忍辱,消我诸多罪,

怨敌依我者,堕狱久受苦。

若我伤害彼,敌反饶益我,

则汝粗暴心,何故反嗔彼?

此处用两颂说明修安忍的理由,告诫我们嗔恨敌人是颠倒的分别念。颂词意思是,依靠敌人而修安忍,能使我消除多生累劫的罪业,可是敌人却因加害我们而堕入地狱,长期受苦,所以没有理由对他生嗔恨心。

为什么这样讲呢?所谓的安忍,必须要依靠怨敌来修,若没有怨敌,就没有安忍的对境,佛经中说:“若无生嗔境,何说修忍辱?”正因为怨敌以种种行为来危害我们,我们才有机会修持安忍,累劫所造的自性罪和佛制罪才有清净的机会,同时也能圆满智慧和福德资粮,最后获得正果,故从道理上讲,应以安忍心来对待怨恨的敌人。《摄集经》中云:“能息害心野火雨,现后众害由忍除。”

然而,怨敌却依靠我而害了他,怎么说呢?因为他把我作为对境,心里产生嗔恨,对我进行毁谤伤害,以此罪业为因而堕入地狱,长期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这样一来,怨敌实际上帮了我,而我却恰恰害了他。因为我让他产生嗔恨心,即生中心情不快乐,失去了正常状态,来世也堕入恶趣受苦。所以,对尊重事实的人来讲,的的确确是我害了他,而他却对我的今生来世有极大帮助,恩德无法估量。认清这个事实之后,我们在嗔恨怨敌时,理应呵斥自己的心:“你这个利害不辨、颠倒粗暴的心啊,为什么要恩将仇报呢?”

颂词的意思,大家一定要先搞清楚,不要停留在口头上,应在实际行动中去修行。当然,像我这样的鹦鹉学舌者,光是口头上会说,实际上做得非常差,自己也觉得非常惭愧。但你们许多出家人和在家人,各个具有大乘善根,懂得上述道理之后,还有什么理由去憎恨呢?我们害了怨敌,怨敌却帮了我们,如同大乘论典中所讲,怨敌就像如意宝一样,假如没有他,我们连修安忍的机会都没有。所以有些清净刹土的菩萨,专门显现到娑婆世界来,依靠恶劣粗暴的众生,圆满自己的安忍度和布施度。

大家以后遇到逆境时,也应该用上这些窍诀。朗日塘巴尊者说:“纵然别人非理毁谤、陷害我,也应视其为善知识。”倘若自己稍微受点侮辱,就觉得修行不成功,从而一蹶不振、奄奄一息,这是没有必要的。对真正的大乘菩萨来讲,怨敌的损害相当难得,因为大乘菩萨从来不害众生,被人害是非常少的,一旦有了这种机会,自己就应该好好把握,即使能修一刹那的安忍,也能圆满多生累劫的资粮,消除多生累劫的罪业。

这一点,不仅仅是口头上说,平时也应当经常教训自己。有些道友总是骂自己:“我这个人真是非常下劣,心越修越不如法……”然后开始侮辱自己、折磨自己。若是为了修行的进步,这种方式还是有必要的。但有些人虽然听了很多大乘佛法,一有人说他坏话,或者对他不满,不但不能修安忍,还要生起嗔恨心,甚至有些侮辱的心态,那就不合理了。其实,他人在烦恼的驱动下,做出这些无理之举,我们应当原谅他。假如他认识到错误,在你面前忏悔,你还不愿意接受的话,这在菩萨根本戒中是什么程度,大家应该心里有数。

听说我们有些法师,下面的学员犯了错,后来去忏悔时,她的态度非常恶劣,我觉得这样不太好。每个人都会做错事,如果别人诚心忏悔了,你还在那里高高在上,摆出一副轻蔑的姿态,好像是了不起的暴君一样,这不是大乘修行人。当然,如果你是诸佛菩萨的化现,在众生面前这样示现倒是可以,但这种境界对你来说可能也非常困难,真正能显现的人,恐怕并不是这样。所以,自相的烦恼对谁都有损害,我希望各位法师和管家,看到有些学员行为不如法时,为了帮他改正,稍微显得不高兴也可以,但若永远都把他视为敌人,那是没有必要的。

我个人也是这样,看见别人不如法时,就直言不讳地指出来,有时候也生起自相的烦恼,自己觉得非常不好。但平时为了管理、为了教学,刚开始的发心虽然是利他,在说来说去的时候,自相的烦恼就产生了。佛经中说:“不管是任何一个人,假如生起自相的烦恼,则有非常大的罪过。”弟子与上师之间也好,任何人之间都是这样。所以自己有时候非常后悔,但是也没办法。然而,对我来讲,倘若这个人知错能改,真心忏悔了,纵然他以前做得再过分,我也不会有什么看法。当然,他做的坏事如果比较可怕,我偶尔也怀疑他会不会重蹈覆辙,但如果他真的改过来了,我的态度也是完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我们每个人应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别人放在自己的位置上,真正地学会设身处地。虽然第八品中的“自他交换”现在做起来有点困难,但人与人之间应该懂得互相包容,不要总把一些小小的事情怀恨在心,别人对你小小的恩德却很容易淡忘。

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观察自心非常重要,有些人说起来头头是道,尽说一些漂亮话,但真正做起来的时候,无论是出家身份、在家身份,恐怕很多人与正道背道而驰。因此,大家平时应当详细观察自相续。

若我有功德,必不堕地狱,

若吾自守护,则彼何所得?

上面说我害了怨敌,怨敌反而帮了我,故不应该嗔恨他。那么有人就想:“他人缘我而堕入地狱,如果我不存在,别人也不会生嗔恨心,一切的祸根与我有关。我虽具有安忍的功德,但却成为他人堕地狱之因,那我自己会不会有过失呢?”

对此作者回答道:别人故意损害你,而你不但没有损害他,且对他修安忍之心,善心有善的功德,恶心有恶的果报,故你没有任何过失。尽管你可能前世害过他,现在他害你也是宿业所引发,但在此过程中,你对他唯一修持安忍,最初的发心是善,中间的正行是善,最后的结行也是善,既然具备初中后三善,这样的心态不仅没有过失,反而有功德。因此,你以善心来修安忍,绝不会导致堕落的苦果。

他们接着又问道:“那我依靠敌人修安忍,以此功德不堕地狱,怨敌能否依靠成就我的安忍,也不堕入地狱呢?”

答曰:对个别菩萨来讲,这种情况也可能有,但一般而言,自己以正知正念守护根门,个人发心修善,功德也只是个人得到,怨敌怎么能得到呢?因为当时的发心各不相同,怨敌虽然间接帮助了你,但他在相续中生起了罪恶的嗔恨心,以此果报必定会堕入地狱,而你虽然间接损害了他,却并没有害他的发心。佛经中云:“心若善,一切皆善。”智悲光尊者也说:“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宗喀巴大师讲过:“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可见,善恶的差别完全在心上安立,发心若是善妙的话,根本不会构成罪业,故而修安忍没有丝毫罪过。

堪布根霍在《入行论大疏》中,将菩萨分为四种:既能饶益自己,也能饶益他众;只能饶益他众,不能饶益自己;只能饶益自己,不能饶益他众;自他均不能饶益。同样,发心者也有这四类,但此处是指修安忍只能饶益自己,而不能饶益他众。当然,若以大菩萨为所缘境,对他生嗔恨心的话,逐渐也能成为解脱之因。但一般来讲,怨敌自己生嗔恨心,自己造恶业,跟我没有直接关系,因为我一直对他修安忍,并没有造堕落之因,又怎么会堕入恶趣呢?绝对不会,这里面有发心上的差别。

若以怨报怨,则更不护敌,

吾行将退失,难行亦毁损。

对方说:“如果怨敌的加害能成为安忍之因,那别人害我时,我也以牙还牙去害他,我们两个互相修安忍,这样彼此帮助好不好?”

回答:像我这样的大乘根基者,修安忍有一定的把握,但怨敌绝对是不行的,千万不要为了他修安忍而狠狠打他,这样的话很危险。因为对方的根基本来比较差,如果对他进行伤害,这无疑是火上加油,会让他的烦恼越来越增长,嗔恨心越来越旺盛,不得不造堕地狱之因。这样一来,不但没有保护他,反而会害了他。

因此,我们遇到怨敌时,千万不要故意骂他,希望他也修一点安忍。因为此举对对方不一定有利,另外也失毁了自己的菩萨行,所以不是菩萨的行为。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都发过大慈大悲的菩提心,应该守护自己的根门,按照“沙门四法” 的原则行事。

所谓的“沙门”,从广义上讲,指所有修学善法、净除罪障的修行人;就狭义而言,指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等出家人,这一点在《毗奈耶经》中也有介绍。所以凡是受持菩萨戒、发过菩萨心的大乘修行人,都可以叫做大乘沙门。既然大家已经受过沙门的戒律,那么别人说你一点过失、打你一下,假如不能忍受的话,就失坏了自己的菩萨行,结果最殊胜的苦行安忍也将毁于一旦。

我们遇到怨敌时,不管对方以什么心态进行加害,好心也好、坏心也罢,一定要想起自己是个沙门,自己是个修行人。世间上的军人、公务员,无论在哪个场合中,都会想起自己的身份。而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在别人骂你、说你、打你时,也应该马上想起:“我受过菩萨戒,是大乘沙门。小乘沙门尚不能以牙还牙,我岂能以嗔恨心对待别人?”以前我们在学校读书时,老师总规定有些事情不准做,很多人也有这样的正知正念。现在我们发了菩提心,已经加入了大乘团体,更应该有这种自觉性。

现在社会上有些乱七八糟的广告、书刊、影片,其导演和演员对佛教一无所知,胡乱编造一些出家人或大乘修行人的情节,让人看后觉得在故意玷污佛教。有些人在电影里面,扮成出家人的样子,剃着光头,拿着刀子,跟别人打打杀杀,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害众生,这都直接间接侮辱了大乘佛教。不管你是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如果真的发了大乘菩提心,拿着兵器来害众生的话,则完全从大乘团体中退出了。

现在有些出家人,身上别着刀子,手里拿着兵器,美其名曰“为了防身”,理由是现在的社会非常复杂,自己需要一种安全感。其实这种行为特别可怜,既然自己一心一意地依止了三宝,不以慈悲菩提心来救护众生,对肉身再执著又有什么意义呢?纵然你遇到一些怨敌,除了自我保护以外,也不应该伤害别人,倘若真用兵器伤害了人,那从此之后就从大乘团体中消失了,且对自己的生生世世也不利。

《莲花生大师本生传》中有一则公案:乌仗那国的首都,有一口龙泉,龙泉之中有一条恶龙。它原本是迦叶佛时的修行人,善于持诵真言咒术,咒术力量十分大,可以对抗暴雨、保护庄稼。国人对他感恩戴德,每家都供养一斗谷粮,常年如此,从不间断。多年之后,有一部分人无法按时缴纳,甚至开始逃避这种税课。这个修行人非常生气,嗔心在一念中生起,发下恶愿道:“愿我将来变成毒龙,行暴风雨,摧毁这些人的庄稼,以报复他们对我的不敬。”由于恶愿成熟,他在命终之后,到此地转生为恶龙,时常滥行风雨,毁坏庄稼。

从世间上来讲,自己受到轻辱而没有以牙还牙,那好像有点不像人。但对大乘佛教徒而言,不管你是出家人、在家人,无论别人怎么做,都不应该害众生,更不应该发下恶愿。现在有些人跟亲友之间发生矛盾,或者感情上受到挫折,在最伤心的时候,就于佛像三宝面前发恶愿:“就算我今生没办法害他,来世也要变成魔王不放过他,让他比我更加痛苦。”如果发了这样的恶愿,那生生世世的善根就全部摧毁了。作为一个修行人,我们今生即使没有现前大的修证,也千万不能发下恶愿。倘若自己以前发过,则应在三宝面前再再发下善愿,万万不能如是行持!

癸二(破嗔轻侮我等三者)分三:一、轻侮等无害故不应嗔恨;二、不应嗔成为利养之违缘者;三、不应嗔令他人不信者。

子一、轻侮等无害故不应嗔恨:

心意无形体,谁亦不能毁。

若心执此身,定遭诸苦损,

轻蔑语粗鄙,口出恶言辞,

于身既无害,心汝何故嗔?

如果敌人侮辱毁谤我,说一些恶语、粗语、离间语,也不应该生嗔恨心,为什么呢?因为这样语言对我的身体没有害处,对心也没有害处,除了身体和心以外,我又没有其他的所依,故没有必要生嗔。

此问题若详加分细,别人害我、我不高兴,完全是愚昧无知的分别念所致。因为心本不具形体,纵然别人恶语诽谤,也无法对它加以摧毁。大乘经典中说,心没有识别、颜色、形状,没有来处、住处、去处,一切的一切了不可得。佛在《宝积经》中也对迦叶尊者说:“此心者,于外不随有,于内不随有,二者之中不随有,若遍寻之无有而可缘也。”在《楞严经》中,佛陀也向阿难七处征心:身内、身外、潜伏根内、开合明暗、随所合处、中间、一切无著,这七处都无法成立。不仅佛经中有这样的教证,依靠理证智慧来观察时,所谓的心在身体的里里外外、外境的上上下下也找不到。这样的话,诽谤侮辱的语言,对无形无体、无来无去的心又怎么会有损害呢?心的本体跟石女儿没有任何差别,再尖锐的话语也对它无济于事,自己又何必妄生嗔恨?

如果对方说:“恶语对心是没有伤害,但心将身体执为我所,身体是能以痛苦加害的。所以,伤害身体,实际上就等于加害身心二者。”这种想法也非常愚痴。既然心本来不存在,那把心执为我、身体执为我所,这种情况合不合理呢?心就好比石女儿、兔角一样,颜色、形状、来去都不成立,既然它的本体不存在,那它所执著的身体会存在吗?若认为石女儿不存在,但石女儿的身体却存在,这种说法也太荒谬了。

因此,我们的身体在遭受诽谤时,没有必要烦恼痛苦。纵使别人轻侮你,说你非常下贱,是妓女、屠夫、奴仆;或者骂你六根不全,是笨蛋、王八蛋(众笑。师笑曰:“所有的这些恶语中,我一说王八蛋,你们就特别开心,全部都笑起来了。”);或者背后说一些恶语,这三种语言 对身体都无有任何害处。既然如此,那么愚痴颠倒的心啊,你为什么总要生起嗔恨心呢?

记得上师如意宝在讲此颂时说:“我们的心犹如虚空,身体犹如土粉,所谓的我根本不存在,若安住在这种无我境界中,各种语言对自己又有什么损害呢?”此教言的内涵非常甚深,大家应该反反复复地思维。

众生的确是非常愚笨,别人说点什么就受不了,当面骂两句更是怒不可遏。但正如上师所说,身体实际上是无情法,跟土堆没有任何差别,心跟虚空一样根本得不到它的形象,而语言犹如空中的微风,怎么会对身心有损害呢?因此,他人在侮辱我们时,应当安住在四大皆空的境界中,这样才会无利无害。

汉传佛教中有一个公案:有一天,佛印禅师登坛说法,苏东坡闻后赶来参加,但当时已经没有空位了。禅师告诉苏东坡:“人已经满了,没有学士的坐处了。”苏东坡马上回答说:“既然此间无坐处,我就以禅师四大五蕴之身为座。”(从历史上看,苏东坡有时候对佛印禅师和其他禅师很不恭敬。现在有些知识分子也是这样,自己认为自己的境界非常了不起。)于是禅师说:“我有一个问题要问你,若答得上来,我老和尚的身体就给你当座;如果答不出来,那你身上的玉带就要留下,给本寺作纪念。”苏东坡一向自命不凡,以为准胜无疑,便答应了。佛印禅师问:“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请问学士要坐哪里?”苏东坡当下为之语塞。

我原来也想过,换作是我的话,就回答他:“胜义中万法皆空,但我就坐在世俗中禅师的身体上,看看空不空?”然后就狠狠地压一下。所以,别人侮辱我们时,身体皆空、心无有形体,又能害到什么呢?当然,这也是从名言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刚才禅师与学士之间的对话,其实并没有分胜义和世俗,胜义中的确是四大本空、五蕴非有,但世俗当中,也不能这样说!

 


{返回 入行论学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节课
下一篇:《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七十八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五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六节课
 我的新生从《入菩萨行论》开始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 忏悔罪业 第十六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七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二十八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七十三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第三十四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第三十三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一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五十五节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六二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正见[栏目:坦尼沙罗法师]
 杂阿含经卷第十九(五一○)[栏目:杂阿含经]
 随宜说法[栏目:法音集·佛教典故]
 禅修要义 后记[栏目:达照法师]
 八十四大成就者传 八十二、咕噜拉克希米噶拉传[栏目:八十四大成就者]
 圣者言教 第十四课(七)时时自省发心才与解脱相应[栏目:圣者言教]
 作为一名佛教徒,很想自己的孩子从小能接受传统教育...但这类学校一般没有开设《语文》、《数学》等课程..[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平庸与梦想[栏目: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华严札记(十九)[栏目: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