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若是成天忙于帮助他人,定会影响个人的修行,对此您持什么态度?
 
{返回 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16

让世间人广泛地了解佛教,社会慈善事业势在必行,但从另一个角度,若是成天忙于帮助他人,定会影响个人的修行,对此您持什么态度?

索达吉堪布答:我自己认为,所谓的实修实证,不一定非要在山洞里面修持,如果有能力的话,应该去做一些慈善事业。有了这些善举,世人也会对佛教产生好感及信心。可以看到,眼下的台湾、新加坡等地,都有一些佛教的慈善机构。

关于慈善事业,我以前很少去想,不过这几年也发了愿,经常去一些学校,对贫困学生做点帮助。这也是学习外面一些法师的做法,我觉得这样挺好。为什么呢?我们作为佛教徒,如果只管自己吃好、穿好、修行得好,跟世间人一点也不沟通,那在他们的眼里,佛教就会遥不可及,所谓的慈悲,也只是修行人的口头禅而已。假如我们有钱的时候,帮助一些因贫困而辍学的学生,对他们一生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前段时间,我在炉霍资助了一些大学生,我对他们说:“作为一个出家人,我的钱不会随随便便乱花,但在你们最困难的时候,我还是拿出来帮助你们。供养你们读书,并不是让你们以后找个好对象,自己过着快乐的生活。只希望你们回来以后,一方面为我们民族文化着想,另一方面,如果有能力,一定要利益众生,哪怕一个众生也可以。”

当然,他们之中或许会有忘恩负义的人,但我想:当多数人忆念起佛教的慈悲时,会不会引发一点点感恩之举呢?若能这样的话,那我们出家人的慈悲,便成了他们利益人群的原动力。所以,佛教的慈悲不是仅蕴含于自己的修持中,也不是稍微投射到周围的旁生身上,而应真实关照到每一个可怜众生。

我并不是在极力提倡“人间佛教”。如果将佛法的全部精神淡化成人间佛教,显然深度不够。我只想让大家明白:利济社会人群的慈善事业,不仅是我们内心修行的体现,也是我们修积资粮的方便和助缘。或许有人害怕社会,不敢接触人群,所以就去独自修行。如果你确实能安住于寂静深山中独修,这非常好;如果不能,为何不以实际行动去关怀整个社会呢?倘若所有的修行人一辈子都呆在寺院中或山沟里,与社会没有任何瓜葛,那在世人眼中,佛法不就成了社会的副产品,不具任何实义了吗?

所以,面对复杂的社会和可怜的众生,我们应做好两方面的准备。


{返回 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南传佛教之间如何取长补短,以弥补各自的缺陷?
下一篇:怎样以理证成立“一切众生皆为我们的父母”?
 修行时要注意什么?
 佛教到底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
 上师答疑两位复旦大学老师提问
 现在物质条件越来越改善,但很多人大部分时间内都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其..
 为什么发心越大,违缘就越大呢?
 怎样以清净心来调服自相续?
 佛教讲“有生必有灭”,那人类将来的走向是什么呢?
 佛教徒要如何才能不迷失于纷繁复杂的世事,不虚度此生?
 对于初学佛的人,不相信佛陀说的话怎么办?
 暇满人身这么难得,我们的时间实在有限,到底该把精力投入哪个方面呢?..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宣诏第九[栏目:慧能大师(惠能)]
 早课祈祷文换成了磕大头,这样如法吗?不如法,应怎样才如法?[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佛印和尚与苏东坡[栏目:心律法师]
 人家说他爱你,不要当真[栏目:宽运法师]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十八章)[栏目:南怀瑾居士]
 袁宏道净土归趣略析(周齐)[栏目:净土宗文集]
 善知识者,是汝眼目[栏目:慧光法师]
 恭敬心的力量[栏目:达真堪布]
 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栏目:苏行三博士]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0一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