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净土十疑论》浅讲 目录
 
{返回 林克智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96

香光居文选

《净土十疑论》浅讲 

智者大师  造论

林克智    编述

2011/04/21

农历辛卯年三月十九日

2013/05/08三稿

  居于阿弥陀佛香光庄严之所:

  六字洪名常读诵,

  一尊佛像誓皈依。 

目录

《净土十疑论》浅讲

杨杰 净土十疑论序

第一疑 舍离众生疑

【译】

【讲】

第二疑 舍此求彼疑

【译】

【讲】

第三疑 偏念一佛疑

【译】

【讲】

第四疑 偏求一土疑

【译】

【讲】

第五疑 具缚得生疑

【译】

【讲】

第六疑 生彼不退疑

【译】

【讲】

第七疑 易生兜率疑

【译】

【讲】

第八疑 十念得生疑

【译】

【讲】

第九疑 路远难到、女人及根缺不生疑

【译】

【讲】

第十疑 如何修行疑

【译】

【讲】

陈瓘 后序

【讲】

后记   


《净土十疑论》浅讲

  隋  智者大师  造论

  菩萨戒优婆塞  觉智林克智 编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土十疑论》是智者大师所造,主要是破除学佛的人对净土的多种怀疑。在学习这篇论文之前,我先把这篇论文的标题作一个简单的说明。先讲“净土”这两个字。身为一个有情众生的生命体,他一定有个依止的环境,这个环境可分为二种:就是秽土与净土。这个净秽是怎么分的呢?也有二种情况:

  秽土是由我们众生有漏的业力所招感的。因为这个国土的形成,是由一种杂染的业力。这个业可能是罪业、也可能是善业,这是众生依止有所得的自我、依止无明妄想所创造,所以叫做杂染。由于因地是杂染,所以这个果报体现前的时候,就会带有十二因缘的一种杂染的力量,所以在秽土当中,很容易生起颠倒、生起烦恼。

  三世诸佛的清净愿力,是一种无漏的力。在清净法身所变现的整个国土,因为它的形成是佛的法身功德所变现的,所以我们接触那个地方的时候,就会产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因它有这个清净的效果,所以就叫做净土。十方有很多的净土,如东方的药师佛净土、阿閦佛净土,西方的阿弥陀净土等等。我们现在所说的净土,是专指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净土。

  《净土十疑论》是智者大师弘扬净土之作,同修们如果破除了这些疑问,就会对西方净土产生信心。虽然这部论很短,讲快一些四、五次就能讲解完毕,但是对一个修净土法门的人来说,却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因为这是信心的根本。“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佛法需要的是有信才能入,你若是有怀疑就不能入,疑是相对于信来说的。为了能使我们对净土能产生强烈的信心,智者大师假设了十个疑问,这也就是大多数同修对净土法门所产生的怀疑。破除这些怀疑,就能使我们对净土产生信心,有信心的人就能信入,有智慧的人就能被度化。故《净土十疑论》虽然很短,却是非常重要。它能指导我们抉择是非,使令我们断疑生信。


{返回 林克智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净土十疑论》浅讲 杨杰 净土十疑论序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
 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吻合的佛教教育
 生活中的佛教 大迦叶给我们的启示
 生活中的佛教 绍琦大师的念佛禅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生活中的佛教 蕅益大师的九华山胜缘
 生活中的佛教 碑记序跋及其他
 祥和洒脱之路 后记
 通向极乐之路 净土宗概述——代自序
 只有断除身见,方可契入正定——谈佛教禅定与其他外道的一个根本区别..
 通向极乐之路 行持方法
 生活中的佛教 净土宗与终极关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绝处逢生[栏目:万行法师]
 梅花开在好雪时[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重庆市忠州佛教研究之四——古代忠州佛教慈善公益事业考略[栏目:道坚法师]
 307.问曰:四谛中三谛皆有相,苦谛则有苦相,集谛则有集相,道谛则有道相,唯灭谛无相,亦有忆念是无相..[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七净门与禅观诸境[栏目:马哈希法师]
 施行六度是培养高尚人格的保证[栏目:林克智居士]
 五百罗汉 449、善住义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佛学基础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三节 缘觉行果[栏目:佛学基础]
 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四十五‧不化众生戒[栏目:慧僧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开示四[栏目:常福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