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第四卷
 
{返回 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20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第四卷)

 净空法师讲述

一九九四年于加州迪安萨学院

 第四卷

第十八愿后面还有一句话。虽然是十念必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我们在《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章里面看到,即使造五逆罪也能往生。不能往生的,是‘诽谤正法’。因为他不相信,不能接受,不愿往生,这才是真正的障碍。佛为什么加上‘唯除五逆’?大概是造作恶业的人,特别是造作重罪的人,很难信受这个法门。那么造极重之罪的人,在临终的时候,遇到善友教他忏悔,教他念佛求生净土。他在这个时候,能相信,能接受,能发愿,这都不是偶然的。

如同佛为我们说阿阇世王子。我们在《观经》里面看到他杀父亲、害母亲、与提婆达多勾结,破坏僧团。换句话说,五逆罪他都造了,而且是造极重的五逆罪。他以后的结果如何,《观经》上没有记载。在《阿阇世王经》里说得清楚,佛告诉我们,他到临终时才后悔,知道他一生做错了,于是认真忏悔,念佛求生净土。他往生了。在我们一般人看,这一种人往生,大概品位不会太高。而佛告诉我们,他往生的品位很高,是上品中生。

由此可知,往生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平时修行,所谓信、愿、持名,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往生的。另外一类,就是临终忏悔往生的。因此我们决定不可以低估了忏悔的力量。认真殷重的忏悔,往往使他往生品位很高,不是我们能预料的。这也让我们对于造作罪业的人不敢轻视。当然这一类人,往生的不多。依照正当途径修行,往生的多。古德所说的‘万修万人去’,是指从正途修学去往生的。

我们要特别提高警觉,千万不要认为临终忏罪可以往生,多造一点罪业没有关系。要是这样想法、这样作法,就错了。诸位必须要知道造作一身罪业,临终忏罪往生,至少要具足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是很难遇到的。

第一个条件,头脑要清楚。几个临命终的人,他头脑很清楚,不迷惑?这很难得到。假如临终迷惑了,遇到善知识教他,他也听不进,他也念不了佛,那就空过了。一定是随业流转。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第二个条件,他必须遇到善知识。遇到深信净土的善知识,临终教他忏悔,教他念佛求生净土。在关键的时候,要遇到这么一个人,相当不容易。

第三个条件,这个善知识劝导的,他立刻就相信,立刻就照做。这是相当不容易。

这三个条件要缺一条,这个造罪的人,就不能往生。若不能往生,必堕恶道。所以忏罪往生,是万人中难得有一、二人。我们决定不能存侥幸之心。这是善导大师在《观经》下品下生章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清楚,让我们提高警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密。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

这里面包括两愿,第十九‘闻名发心愿’,第二十‘临终接引愿’。这两愿对我们来讲,也是非常重要。因为佛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三辈往生的条件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向专念’就是第十八愿,教我们执持名号。而‘发菩提心’,正是第十九愿。由此可知,念佛人善根确实是非常深厚的。

“菩提心”,佛在《观经》里面讲得很详细。佛说‘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三心就是菩提心。与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讲的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名称稍稍有点不同,意思、境界完全是一样的。

菩提心怎么会有三心?佛为我们说,一个是心之‘体’,两种是心之‘用’。有体、有用,菩提心是一个。‘至诚’是心之体。‘深心’跟‘回向发愿心’是作用。作用里面分成两大类,就是佛法里常讲的‘自受用’与‘他受用’。也就是说我们用什么样的心对待自己?用什么样的心待人?待人是他受用,对自己是自受用。

真诚心是‘体’。从真诚里面产生自重、自爱的心,这就是深心。自己能自重、自爱,对于别人,是从至诚心里面生起的大慈悲心,能爱护一切众生,能帮助一切众生,这叫他受用。这都是从真诚里面生起的。这叫发菩提心。

依照蕅益大师的解释,意思就更清楚、更容易明了。蕅益大师说,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真正相信,真正发愿求生,执持名号,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就更好懂了。所以说“闻我名号,发菩提心”。

发心,当然他就“修诸功德”。这个‘功德’是专指信、信、愿、持名。

“奉行六波罗密”。虽然发愿求生,在没有往生之前,我们的身体还在这个世间。既然在世间,就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人群。跟社会大众相处,我们用什么态度?奉行六波罗密。这六条就是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的原则,我们一定要遵守。这就是菩萨行。

我们的心、愿、解、行,都能做到“坚固不退”。‘坚固’是决不为其他知见所迷惑,决定不退转。“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这是闻名发愿,求生净土。

“一心念我,昼夜不断”。这是教给我们念佛的方法。念在‘心’,不在口。心里面时时有‘阿弥陀佛’,时时有西方极乐世界。心里不要放其他的东西。换句话说,心里除了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决定没有其他的牵挂,这就叫‘一心念我’。不是口上的佛号昼夜不断,而是心里的念头不断。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念佛功夫成片、一心不乱。到这个境界,也就是净宗里面常说的念佛三昧。

下面是第二十‘临终接引愿’。

“临寿终时”。我们在这个世界,寿命是业报。这个要知道。纵然不幸夭折、横死,还是业报。战争中死亡的、意外死亡的,也是业报。这个事实一定要明了。我们的寿命长短,在这一生中有没有方法延续?有的!如果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求长寿得长寿。

在《了凡四训》里,孔先生给袁了凡居士算命,他寿命只有五十三岁。他遇到云谷禅师,了解道理之后,就断恶修善。确实他所求的几桩事情都得到了。他没有求长寿,而寿命也延长了,他活到七十多岁。由此可知,五十三岁以后的寿命是他这一生修的,不是他的业报。他的业报是五十三岁。

由此可知,寿命是可以延长的,也可以缩短。那些人寿命缩短了?作恶多端的人,本来寿命很长,结果减短了。也许有人说,有很多大恶人,寿命很长,活到八十、九十。实际上他如果不做那些恶事,而做大善事,寿命大概是一百多岁。所以他寿命还是缩短了。

另外一种是修行人,像修净土的人,真正达到一心念佛,昼夜不断。念佛三昧成就之后,他想早一点往生,不愿意再待在世界受苦、受罪。行不行?行!我们在《往生传》、《净土圣贤录》里面,看到许多念佛三年、五年就往生的。如果偶而有几个人念佛三年往生,这还讲得过去。怎么那么巧,念佛三年都走了?这是他的意愿。他不愿在这个世间多住,愿意早一点走。这可以办得到的。所以修行人确实有能力控制寿命,不受定业所转。

念佛人往生,是佛的本愿。“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我’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定与诸菩萨众来迎接你往生。所以你只要一心专念,不要怕西方世界很远,找不到。想这些,你就自己找麻烦。念佛里面有怀疑,是障碍。决定不要怀疑,临终阿弥陀佛会亲自来接引我们去往生。

也许有人听到,很怀疑。十方世界念佛往生的人那么多,阿弥陀佛一个一个去接引,恐怕很难。往生的人太多了,我念佛,万一佛把我忘掉,怎么办?很多人有这个怀疑。实在讲,众生会把佛忘掉,佛对于一切众生是不会忘掉的。极乐世界的人,六通都是圆满的。他们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那会忘掉?阿弥陀佛来迎接是非常自然的。诸佛菩萨来迎接我们,都是应化身。释迦牟尼佛在《梵网经》上告诉我们,他的能力是千百亿化身。十方世界有多少众生,念佛成就了要往生,佛就变化多少身去迎接。佛是化身去的,多自在!

我们将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到十方世界去度一切众生,去帮助我们家亲眷属,也是化身去的。我们身体在佛的面前没动,自然就化身去帮助一切众生。就像《普门品》里面讲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样的身相;应当说什么法门,就说什么法门,一点都不会错,完全契机、契理。

这是佛来迎接。诸菩萨众也来迎接。那些菩萨?诸位同修要知道,假如这些菩萨与你在过去生中没有关系,他不会来迎接你。来迎接你,总有缘故的。现在我们每一天念观世音菩萨,念大势至菩萨,这些菩萨一定会跟佛来迎接。为什么?我们天天念他,跟他的缘很深。另外一种缘很深的,是我们过去生中的家亲眷属,同参道友,他们念佛先往生。我们不认识他们,他们都认识我们。他们也跟佛来接引。一见面,弥陀一介绍,他是那一劫、那一世,跟我什么关系,马上就想起来了。我们过去生中的家亲眷属、同参好友,不晓得有多少已经念佛往生。所以那个地方熟人很多。这是一定要知道的。来迎接的菩萨是这些人。如果跟我们没有因缘,他不会来的,因为没有感。我们有感,他有应。我们念佛往生的缘成熟,是感,佛与菩萨们就有应。

“经须臾间”,速度很快就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作阿惟越致菩萨”。愿文里没有说是那一品往生的。没有讲,当然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实报土上上品往生,都是‘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梵语,翻成中文是‘不退转’,就是常讲的圆证三不退。

阿惟越致菩萨是七地以上,品位太高了。七地以上才圆证三不退。这样说起来,我们带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虽然生凡圣同居土,蒙阿弥陀佛本愿的加持,地位一下就提升到七地以上。我们是不是七地菩萨?不是。我们烦恼一品也没断,要说是菩萨,实际上是凡夫;要说不是菩萨,确实是圆证三不退,也不能说是凡夫。所以蕅益大师在《要解》里说得好,‘不能说他是凡夫,也不能说他是菩萨’。真正不可思议。烦恼一品没断,居然是圆证三不退。一切经里没这种说法,一切诸佛刹土里面也没这种人。唯独西方极乐世界有。这真是不可思议,是弥陀本愿威神的加持。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发菩提心。坚固不退。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者。

这一段是说念佛的人往生。正如善导大师所说的,一百个人修,一百个人往生;一千个人修,一千个人往生,叫‘万修万人去’,一个也不会漏。

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

这一段就讲到悔过。‘宿恶’是前生所造种种恶业。听到《无量寿经》、听到《阿弥陀经》、或者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能生起忏悔心,能悔过。

为道作善。

这是悔过之相。悔过不是口里说说就算了,那没有用处。要从心地里面去悔改,要从行持上去表现,表里一致。他真的悔改了,真的回过头来断恶修善。

便持经戒。愿生我刹。

他真能持戒,能尊照经典里的教诲,认真去做。

命终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个人临命终时,就生极乐世界。就像前面第二十愿,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

我作佛时。国无妇女。若有女人。闻我名字。得清净信。发菩提心。厌患女身。愿生我国。命终即化男子。来我刹土。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池莲花中化生。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一段里面有三愿。第二十二‘国无女人愿’说明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女人。所有的女子,发愿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男身,相貌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是释迦牟尼佛在我们世界示现的,叫‘劣应身’。大经上对佛的赞叹,说得很详细。佛的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我们无法想像。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得的身相与佛相同。

“厌患女身,愿生我国,命终即化男子,来我刹土”。这是第二十三‘厌女转男愿’。这一愿是说十方世界女子去往生的都转男身。

第二十四‘莲华化生愿’非常重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莲花化生。他没有胞胎,所以身非常清净。我们世间投胎,必须母亲怀胎十个月。他的神识(中国俗话讲灵魂)住在母亲肚子里面,不干净。西方世界是莲花化生,无比的清净。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以清净心。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

这是第二十五‘天人礼敬愿’。这一愿是佛对于念佛人现在的加持。俗话说诸佛保佑。佛确实保佑我们,所以诸天鬼神对于念佛人,对于阿弥陀佛的学生,都隔外恭敬。所以饿鬼、邪神自然远离,不敢加害于你。得善神的保佑,就是这一愿。

也许有同修见到,有念佛人著魔的,有念佛人遭遇许多苦难的。好像没有得到佛的保佑。这是什么原因?他必定没有做到佛所说的几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闻佛名号(包括闻经),“欢喜信乐”。听了真正能生欢喜心。欢喜心一定从信心里面生的。他要不信、不愿意求生,那来的欢喜心?‘乐’是爱好。喜欢西方极乐世界,喜欢这一部《无量寿经》,对于经典里面所说的理论、境界,修行的方法,真正生起爱好。这就与佛相应。

“礼拜归命”。‘礼拜’是心里面对佛、对极乐世界、对经典、对这个法门具足真实的恭敬心。这叫礼拜。否则的话,没有真诚、恭敬,每一天在佛菩萨面前磕十万个头也枉然。那不叫礼拜。为什么?没有诚敬之心。真正具足诚敬,你纵然一天一拜也没拜,可是诸佛都认为你礼拜了。为什么?真诚的恭敬,具足“归命”。归命就是归依。‘归’是回头,‘依’是依靠。

‘归命’比归依意思还要深。我们从世间法回过头来,一心依靠《无量寿经》,依靠阿弥陀佛。从一切大、小乘法门里面回过头来。过去学禅也好,学教也好,学密也好,我都回过头来专依这部经,专念阿弥陀佛,这叫‘归命’。一心归命。

“以清净心,修菩萨行”。‘菩萨行’就是佛在经典上教我们修行的原则。念佛人一定要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菩萨十愿,这就是菩萨行。我们在一生当中对人、对事、对物,都遵守这个原则,不敢违犯。用清净心修,这就是菩萨行。

你能具足这些条件,诸天世人见到你,一定尊重你,必然也礼敬你。这是真正佛弟子,真正弥陀弟子。如果我们违犯,那就不是真的佛弟子,就是冒充的。冒充的佛弟子,天人瞧不起。虽然外表装得很像,天人有天眼,一下就看穿了。所以不能瞒过天龙、鬼神。这是天理。

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常修殊胜梵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段是第二十六‘闻名得福愿’、第二十七‘修殊胜行愿’。

‘闻名得福’是什么意思?就是这一生还不想往生,觉得世间还不错,来生还想得人天福报。能不能得到?能得到。你的条件可以作佛,不作佛,以这个条件换取来生得生人天福报,那还有什么问题。阿弥陀佛很慈悲,也满你的愿。所以说“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古时候生在帝王之家,贵族的家庭,这是福报。“诸根无缺”。身体健康,相貌圆满。

来生得福报,如果把修行忘掉,去享福了。那真是可惜。这一生所修的,来生就报掉了。所以真正有福之人,来生享福还不忘修行,还继续修行,福报才能长久。

第二十七‘修殊胜行愿’,是阿弥陀佛威神本愿加持他,不昧本因。来世享福,还继续不断修行。“常修殊胜梵行”。这个‘殊胜梵行’,还是念佛修学净土。这真正是慈悲到极处了。

从第十三愿到二十七愿,说明阿弥陀佛如何以本愿威神去接引、加持、帮助十方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都是与阿弥陀佛有缘的众生,也就是“闻我名字,欢喜信乐”,这一类众生。

下面继续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正的状况。

我作佛时。国中无不善名。

这是第二十八‘国无不善愿’。我们世间恶事、恶的果报很多。既然有恶事、有恶报,当然就有恶名。西方世界连恶的名都没有,那里还会有人造恶业?还会有恶的果报?譬如说‘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牲,是恶名。世间有人造三恶道的因,所以有三恶道的果报。西方世界没有人造恶因,所以没有恶的果报,连恶的名称都听不到。西方世界称之为极乐,就从这个地方来的。

所有众生。

‘所有’是指十方一切众生。

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

这是第二十九‘住正定聚愿’。十方世界的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住于定聚”。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可以分为三大类: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

什么叫‘正定’?他在这一生当中决定得成正果。这种人叫正定。什么叫‘邪定’?这些人修行,虽然很用功,很精进,他一生修行,决定得不到结果。‘不定聚’是指我们一般凡夫。这一类的人,要看运气,遇到正定聚的,就学了正定;遇到邪定聚,可能就学了邪定。所以说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我们很幸运,遇到大乘法里面最殊胜的净宗法门,当生成就的法门。假如我们死心塌地,一心归命,专求、专弘,这是第一正定。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这个条件去的。

西方世界没有邪定聚的人,也没有不定聚的人,都是正定聚的。到达西方世界,在一生当中个个都圆成佛道。

永离热恼。心得清凉。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

这四句是第三十‘乐如漏尽愿’。‘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漏尽’就是烦恼断尽。‘漏尽比丘’就是小乘的四果阿罗汉。证得四果阿罗汉,他那种快乐,佛知道、菩萨知道,我们凡夫不知道。即使佛为我们说了,我们也没有办法体会到。为什么?那个乐我们没享受过,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情。佛举这个例子,我们能体会到一点。

“永离热恼”。‘恼’是烦恼。人一烦恼,心就烦燥,身体就发热。我们讲火气上升,动肝火,嗔恚心起来了。热恼永远没有了,也就是这个人嗔恚、嫉妒、障碍的念头没有了。贪、嗔、痴、慢都断了,“心得清凉”。这个境界,确实是阿罗汉的境界。因为三界之内的见思烦恼,他确实是断了,确实永离了。这个时候心里面的快乐、喜悦,就是佛经里面常讲的‘法喜充满’。

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这两句是第三十一‘不贪计身愿’。如果还有这种事情,佛说他就不成佛了。阿弥陀佛成佛已经十劫,可见他的愿都兑现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不可能再有烦恼。

“贪计身者”。‘贪’是属于思惑。‘身’是属于见惑。这一句就是说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永远不会再起见思烦恼。

为什么世尊要把这愿放在大愿里?他的意义很深。因为我们是带业往生的,见思烦恼一品都没有断,所以心里怀疑,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万一烦恼又起现行,怎么办?我们在世间,见思烦恼、贪、嗔、痴、慢,有时候还起现行。念佛把它压住了;不念佛,它又起来了。到西方极乐世界,还会不会有这种现象?佛这一愿的加持,使你见思烦恼,纵然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永远不会起现行。如果还会有一念起来,阿弥陀佛就不成佛。他既然已经成佛了,这一愿做到了。

这是得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我们的烦恼不要断,到西方极乐世界自然就不起作用。诸位晓得,我们在这个世界,要靠自己断烦恼,不容易!到达西方世界不需要靠自己力量断,弥陀本愿的加持,就容易太多了。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

这是三十二‘那罗延身愿’。‘那罗延’是梵语,是金刚力士的名字。佛在经上常常举他做例子。那罗延金刚是金刚力士中,身体最强壮,能力最大的。

十方世界的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身体强壮就像金刚那罗延力士一样。实际上,那罗延金刚是万万比不上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但是在我们世间已经找不到第二个人了,所以用他来做比喻。

‘金刚’是坚固。它是非常坚硬的物质,它能破坏一切物质,一切物质不能破坏它。所以佛常用金刚来比喻‘般若’。这说明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真正的金刚不坏身。这个世间,我们的身体非常脆弱。受一点风寒,身体就得病,吃坏一点东西,也得病。西方世界人的身体跟十方世界众生不一样,确实是金刚不坏身。

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

这是三十三‘光明慧辩愿’。佛有‘常光’。我们画佛像,佛的头部有‘圆光’。不但佛头部有圆光,佛的身也放光,这叫‘常光’。拣别不是‘放光’。‘放光’是有特别的因缘。‘常光’是自然就有光。

佛有光明,菩萨有光明。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下下品往生的人,造作一切罪业去往生的人,都有光明。他们跟佛菩萨一样,皆有光明照耀。这也是弥陀本愿的加持。

光明是佛的智慧。光明是自性般若智慧。佛以他的愿力,伏灭了我们的烦恼;以他的愿力,启发我们自性本有的般若光明智慧。这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成就快速的原因∣得佛力加持。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所以那个地方成佛太快了,是我们意想不到的。故能‘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

善谈诸法秘要。说经行道。语如钟声。

这是第三十四‘善谈法要愿’。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绝大多数是慈悲心恳切。自己在六道里面受尽了苦难,不愿意看到别人受苦、受难,总是要想尽方法去帮助这些苦难众生。所以很多人迫不及待,不想在西方世界快速成佛,想以菩萨身分到六道里面教化众生。教化众生一定要‘辩才无碍’,一定要通达种种法门。

“善谈诸法秘要”。这绝不是烦恼没断的人可以做得到,也绝不是二乘权教所能做得到的。必定是法身大士,才有这个能力。我们要凭自己的能力,断见思烦恼、尘沙烦恼,再破几品无明、证得法身,那谈何容易。

通常佛讲修行要经历三个阿僧祗劫,才能达到这个地步。时间太长了!所以发愿救度一切众生,如果自己不具足这样的智慧、德能,那只可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办不到的。可是生到西方世界就行了。

生到西方世界,要住多久、学多久,才可以回来度众生?这很多人关心。这一愿里面,阿弥陀佛并没有限制我们在西方世界要住多久,要学多久。没限制,就好办了。到达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给他老人家顶礼三拜,就说娑婆世界众生苦,我很想做菩萨,到那里教化众生。请教阿弥陀佛,行不行?阿弥陀佛一定说:‘好,你去吧。’

要智慧、要神通、要德能,佛第三十四愿加持你,所以有智慧、辩才。‘善谈诸法秘要’。乃至于“语如钟声”。音声之美、洪亮,不是自己修的,是阿弥陀佛加持你。

真正要想发心行菩萨道,教化众生,赶紧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不到极乐世界,不见阿弥陀佛,要想到达这个境界,那就准备好好的去修行三个阿僧祗劫。没有这么长时间修行,这个能力是得不到的。所以西方世界的殊胜,不读四十八愿,不读《无量寿经》,不知道。读了之后,才真正能体会,能明白。才晓得为什么那些菩萨一定要到极乐世界去。道理就在此地。

不到极乐世界,智慧、能力,一定要自己修得。我们自己性德里虽然具足,但是没有修德,本性里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唯有到极乐世界,蒙佛本愿加持,不需要那么长时间修行,立刻就能用得上。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

这四句是第三十五‘一生补处愿’。这一愿也是对我们提出了决定的保证。保证你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佛。

“补处”就是后补佛,就是等觉菩萨。像观世音菩萨,在西方极乐世界后补,阿弥陀佛入灭了,他就成佛了。弥勒菩萨在我们娑婆世界后补,释迦牟尼佛的法运尽了之后,他到这个世间来成佛。弥勒现在是菩萨,将来是佛,我们称他‘当来下生佛’。将来他到这个世界示现作佛,是第五尊佛。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文殊菩萨,在华藏世界,是毗卢遮那如来的后补佛。实在讲这种地位就是已经成佛了,但不在佛位。

一个世界只有一尊佛,不能有两尊佛。好像一个学校只有一个校长,不能有两个校长。他的能力、智慧确实可以做校长。但是现在的校长还没有退位,他要等校长退位,才能继任。所以等觉菩萨,实际上就是成佛了。成佛而不在佛位。

生到西方世界,一生中决定得到后补佛,不等到第二生。所以这个法门,古大德常讲,是当生成就的法门。

也许诸位听过,密宗里说‘即生成佛’。印光大师在《嘉言录》里讲密教这一部分,说密宗里的即生成佛,跟小乘里所讲的阿罗汉果很接近。由此可知,他成的是天台家讲的藏教佛。藏教上面有通教、别教、圆教。他成的不是圆教佛,而是藏教佛。藏教的佛,没有明心见性,实际上就是小乘的阿罗汉。小乘最高的果位阿罗汉,就是天台家的藏教佛。辟支佛的果位没见性,虽然见思烦恼断了,但是尘沙烦恼没有断,无明一品也没破,是这样的境界。这个境界已经不容易了,很难证得。

《无量寿经注解》是黄念祖老居士作的。黄老居士是密宗的金刚上师,诺那活佛的传人。他很老实,不骗人。他跟学密的同学们说:中国大陆最近四十年,学密成就的只有六个人。太难了!所以他劝人念佛。他在《净土资粮》、《谷响集》里劝学密的人一定要加持《无量寿经》、《弥陀经要解》、《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三部经,念佛发愿求生净土。他是真正密宗大德,不骗人,真正爱护人。除这个法门之外,没有第二个法门。黄老居士这一番苦心,要细细去体会。就是叫你老实念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一生补处’(一生补处是圆教佛),一生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果。


{返回 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第五卷
下一篇: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第三卷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第三十八卷)
 如何契入佛境界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第十五卷)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卷
 宗教教育为今世所必须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十七卷
 大佛顶首楞严经 清净明诲章讲记
 《百法明门论》讲解 第二卷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闻经获益 第四十八
 无量寿经讲记 受用具足 第十九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相应9经 三时无常经[栏目:相应部 22.蕴相应]
 禅密不同的坛城及修法[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禅法]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00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五集]
 佛塔的光明[栏目:太虚法师]
 有了她们[栏目:佛子禅心·种德禅寺佛学苑学僧文选]
 法海集三 第三部分:释菩提心论 2 佛法精华:菩提心与空正见[栏目:法海集]
 宗教哲学的二种传统模式和正在发生的演化[栏目:本性法师·禅思录]
 前行讲记 第二十七讲 普贤上师言教-三过[栏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净土十疑论》导读 第五卷[栏目:净界法师]
 度化千二百常随众[栏目:传喜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