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从孝敬父母开始
果信
2008年2月12日,《解放日报》于首版醒目位置刊登了一篇题为《写给天堂母亲的一封信》,信的作者陶星14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留下了既聋又哑并患癫痫病的母亲。从此,陶星一边照顾母亲一边继续求学(详见《解放日报》2007年9月21日《一位少年带着母亲去上学》)。去年9月,其母不幸溺水而亡,永远离开了陶星。从14岁到18岁,陶星以自己实际行动践行着身为人子的孝道、践行着中华民族的美德……。
陶星的事迹深深感染了每一位读者,感动了我们这代人,当然我们更希望能够感动那些与陶星同时代的青少年朋友们。"母亲节"的主题是感恩,感恩要有契人点,这个契人点理应落在"孝敬父母"上。
感恩从孝敬父母开始。孝养父母乃百行之先,万善之首。孔孟圣贤之教,以孝为本;尧舜先哲之道,孝悌而已。修身养性、立己达人,必始于孝,这是亘古不变的金科玉律。以"敬"奉养父母,以"诚"承欢亲心;不违逆父母,以和颜悦色、劳而不怨的态度,尽礼事奉,是为人子女者理应自觉遵守的道德准则。
感恩与报恩是佛教伦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所积极倡导的人生修养准则。"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我们的古老祖训;"愿以此功德,报答四重恩", "知恩报恩",是佛陀的教诲。大乘戒律《梵网经》与《菩萨戒本》更是提出"孝名为戒"的思想,将孝道与戒律结合起来,说明守戒即是行孝,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融为一体。
在一个尚须父母呵护和关爱的年龄,在一个贫困而又无助的家庭里,陶星担负着一个成人尚且难以承担的重任;而在自己饱受贫苦的状况下,陶星没有忘记无私地帮助别人;在自己承担家庭重任的同时,没有忘却自己还是一个学生,他用比别人更加刻苦和勤奋的毅力,始终让自己的成绩名列前茅。陶星的行为是对传统孝道的全新诠释,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弘扬,是传统伦理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完美体现。
ldquo;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从陶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孝道,坚强、乐观、自信的生活状态,面对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对年轻学生来说是一种榜样和力量。陶星的事迹,对温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陶星的精神,是治疗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的一剂良药。当代青少年需要孝心教育、感恩教育和挫折教育,去体验生活和劳动的艰辛,需要学会孝敬父母、关爱他人,避免"以我为中心",从而实现对文化、精神和传统美德的传承。
一个孝敬父母的人,必然会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当一个人懂得了感恩,并学着去报恩时,这份感恩之情、这种报恩之举将是他无尽的财富。只要我们能常怀感恩之心,尽力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疏远、隔膜、欺骗和仇恨,那么充溢于人间的必然会是一片友爱、包容、互助和欢笑。
正如陶星在他的日记中所写的那样,"一个不爱父母的人,肯定不会爱祖国、爱朋友;一个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的人,不能指望他对社会作出多大的贡献。"在人们普遍地被焦虑、抱怨、急噪、恐慌、仇恨、抑郁等不良情绪深深困扰的当今社会,挖掘、弘扬传统文化中的感恩、孝道观念,并融人新时期的新内涵,进一步弘扬陶星始终如一、百折不回的行孝精神,对于医治人们所谓的"现代病"或"都市病",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只有常怀感恩、时时报恩,我们才会永远生活在安乐祥和、健康进取之中。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孝心和感恩心,我们有责任呼唤孝心和感恩心的回归,并使之发扬光大。让我们共同携手,以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知恩图报的精神面貌,在行孝中报恩,在报恩中生活,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