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浅论中国佛教的孝道(惟行)
 
{返回 佛教与孝道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53

浅论中国佛教的孝道

惟行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土时,就感受着中土深厚的重孝传统的压力。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儒家孝道与封建宗法制度紧密相连,“百行孝为先”成为中土根深蒂固的观念。汉王朝四百多年中,由“孝惠皇帝”起,到汉朝末代皇帝刘协“孝献皇帝”止,绝大多数统治者都在謚号中冠以“孝”的字眼,孝道与王道政治密切配合。佛教要在中土生存发展,必须回应和与来自本土的儒家传统思想的挑战以及逐步融合与发展立足。

  一、儒家即世俗的孝道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孝道。故有:“万恶淫为首,百行孝为先”之说。特别是儒家思想,主张人慎终追远,以孝立身,以孝齐家,甚至以孝治国平天下。诗经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恩,昊天罔极。”然人欲报亲恩,必须孝亲、敬亲、爱亲、养亲,还要善体亲心。“父母之所爱爱之,父母之所敬敬之。”《礼记》孔子曰:“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继人之事者也。”《中庸》。是以古人对于父母,除孝顺恭敬、供养侍奉外,还要继承父母的遗志,发扬光大父母的事业,务使自己:“名声昭于时,利泽施于人。”以光宗耀祖,垂芳百世,始尽人子之孝。

  孝经这部书,据说是曾子问孝于孔子,退而和学生们讨论研究,由学生们记载而成的一部书。吕维祺《孝经或问》中称:“孝经为何而作也?曰,以阐发明王以孝冶天下之大经大法而作也。”汉书艺文志上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社会上奉为圭皋,人人所应遵守的德目。

  孝经一书,全文共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这是自古以来读书人必读的一本书,所以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孝经第一章言:“夫孝,德之本也,教所由也。”又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孔子认为人,若然上不能孝养双亲,使其衣食无忧,老怀欢畅;中不能孝义干君,尽忠报国,保卫社稷;下不能孝弟忠信,使老者安之,幼者育之,少者怀之,便是不孝。

  曾子承受孔子孝道思想的启示,由事亲之孝,扩展为五伦之孝,认为做人之道,除恭敬父母师长,供养侍奉外,还要洁身自爱,力争上游;上则尽忠报国,下则爱人以德。否则:“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儒家之孝,由父母之孝,演绎成五伦之孝,推家及国,以孝齐家,以孝治国,善则善矣。

  孔子还引述诗经小雅篇小曼章的这一段话“《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大意是说:一个身任诸侯职位的大员,常常要警戒畏惧,谨慎小心。他的用心之苦,就像踏进了深渊,时时有灭顶的危险。又像践踏在薄冰之上,时时有陷入冰窟的危虑。

  对于“士的孝道”说道:“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大意是,第一,要对长官服务尽到忠心。第二,要对同事中的年长位高者,和悦顺从,多多领教,那长官自然相信他是一个很好的干部。同事方面,都会同情他,协助他。如果这样,那他的忠顺二字不会失掉,用以事奉其长官,自然他的禄位可以巩固。光先耀祖的祭祀,也可以保持久远,不至失掉,这就是士的孝道。

  为子女的尽孝还要有三不:“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一、就是官位较高的人,就应当庄敬以待其部属,而不敢有一点骄傲自大之气。二、为人部属的小职员,就应当恭敬以事其长官,而不敢有一点悖乱不法的行为。三、在鄙俗的群众当中,要和平的相处,不敢和他们争斗。{睱若为长官的人,骄傲自大,则必招来危亡之祸。位居部属的人,悖乱不法,则必招来刑罚的处分。在鄙俗的群众中与人斗争,难免受到兇险的祸害。以上三项逆理行为,每一桩都有危身取祸,殃及父母的可能。父母常以儿女的危身取祸为忧,为儿女的,若不戒除以上的三项逆行,就是每天用牛、羊、猪三牲的肉来养活他的父母,也不能得到父母的欢心。也不得谓之孝子。可见孝养父母,不在口腹之养,而贵在于保重自己的身体,方得为孝。

  孝经还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可惜仅限于人伦,未能推及傍生;但止于今生,未能孝及三世父母。既不知有过去父母应爱应敬,亦不知有未来父母,应救应度。可以说:是狭义的,短暂的孝。

  二、佛教的孝道

  1、佛以孝道自行化他,以身作则。

  当释尊因行圆满,降生人间,八相成道时,最初欲出家修行,先稟父母,父王要其娶妻生子,继承王位,乃许出家。佛为孝道,谨遵父命。及其成佛,即以孝为戒。且以身作则,不但回王宫为父王说法,还到忉利天为母说法。及父王驾崩,佛回王宫亲为父王入殓,然后与罗喉罗,阿难,难陀等拾父王棺木,安葬于灵鹫山,可见佛无论是因中修行,或果上成佛,皆以孝道自行化他。佛弟子中,毕陵伽婆蹉,因父母贫穷,欲以衣供养,不敢白佛,佛因而告诸比丘:“若人百年中,左肩担父,右肩担母,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佛是如此重视孝道,为出家人所率先垂范。

  2、佛教的孝道思想,广见于诸经。

  世人每以为佛教,“割爱辞亲,出家修行。”不畜妻子,不尽人道,不养父母,实在不孝。殊不知佛教,是十分重视孝道的宗教,其孝道思想,孝顺行为,又远非孔孟所及。其孝道思想,广见于诸经。

  大宝积经佛曾劝诫弟子:“汝等常应孝养父母。”心地观经佛言:“父有慈恩,母有悲恩。”又云:“慈父恩高如山,悲母恩深如大海。”又云:“于诸世间,何者为最富?何者为最贫?悲母在堂,名为最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月明,悲母死时名暗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

  佛教以戒为师,戒是佛教存在的命脉。佛在《梵网经》说:“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已,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把孝命名为戒的别名和最终皈依,可见孝道的重要。《忍辱经》上还说:”善之极莫大于孝,恶之极不孝也。”

  《观无量寿经》上说:“夫欲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可见,孝养父母为得生净土修三福之首要。

  善事父母即是侍奉诸佛,供养贤圣等众不如供养孝养父母。这些都是佛在经文中亲口宣说。如,《大集经》:“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末罗王经》:“从地积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养父母。”《六度集经》亦说:“饭诸贤圣,不如孝事其亲。”《中阿含经》:

  “若人慈孝父母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父母深恩难报,佛在多部经文中多有提及。《最胜佛顶尊胜陀罗尼净除业障经》:“父母生养,劬劳辛苦,十月妊娠,三年乳哺,长养教诲,艰忧备尽,冀其成立,才艺过人;又望出家,度脱生死,以是恩念,吴天难报。”《本事经》:“假令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担母,尽事寿量而不暂舍,供给衣食医药,种种所需,犹未能报父母之深恩。”《心地观经》:“若随顺慈母之教而无违者,诸天护念之,福德无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欲报母恩,一劫之间,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亦未能报一日之恩。”

  佛还告诫我们如何侍奉双亲。《长阿含经》上说:“夫为人子者,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父母所为,正业不断。”佛说《孝子经》言:“子之养亲,甘露百味以恣其口,天乐众音以娱其耳,名衣上服光耀其身,犹未为孝。必须令双亲去恶行善,敬信三宝,奉持五戒,仁恻不杀,清让不盗,贞洁不淫,守信不欺,孝顺不醉,方名为孝。”

  佛还告诫我们,不孝父母的果报是堕三恶道,要我们尽此生乃至生生世世广行孝道。《阎罗王五使经》:“佛告诸比丘:人生世间,不孝父母,不敬沙门,不行仁义,不学经戒,不畏后世者,其人身死,当堕地狱。”《会部金光明经》:“是诸众生所作十恶之无间业,诽谤三宝,不孝父母,及沙门婆罗门,轻慢尊长,应堕地狱饿鬼畜生。”

  至于其它:佛说孝子经,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佛说孟兰盆经,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地藏菩萨本愿经,杂宝藏经,大般若经,大涅槃经,百喻经,百缘经,敬师经,…等,无不提倡孝道,赞扬孝道。特别是在《大方便佛报恩经》第一卷孝养晶中,详述释尊往昔生中,难行苦行,以身体血肉供养父母的本事。正因为释尊往昔生中,行菩萨道时,“为一切父母故,常修难行苦行,难舍能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象马七珍,辇舆车乘,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给与。勤修精进,戒施多闻,禅定智慧,乃至具足一切万行,不休不息,心无疲倦。为孝养父母,知恩报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原来孝道,亦是成佛真因之一。

  三、佛教以度一切众生同成佛道为究竟之孝道

  佛教的孝道,亦可说为三种:一、人天乘的孝道,注重孝养父母现生的福报。二、小乘人的孝道,度亲族脱离苦海。三、菩萨乘的孝道,普度一切众生(包括三世父母在内),离苦得乐,同成佛道。这样比较一下:世间人的孝道,是狭义的、现世的、短视的、暂时的、不彻底的,如不善游水的儿子,想救沉溺中的父母,力所难及,或二俱陷溺。出世人的孝道,是广义的、三世的、远瞩的、永久的、彻底的,如善于游水的儿子,或乘船善技的儿子,救父母于沉溺,易如反掌。这就是世间孝与出世间孝,不同说法的地方。所谓“人而不孝父母,不足以为人;孝而不了死,不足以为孝”就是这个道理。

  佛教所提倡的孝道,念及三世父母,普及六道众生。因为我等凡夫,自无量劫来,长在生死,六道轮回,升沉不已。若在人道或天道受生,则三善道众生,可能是我等过去或未来父母;若然沉沦三恶道,则恶道众生,亦可能是我等过去或未来父母。或过去善道中父母,由恶业牵,今堕在恶道受苦;或过去恶道中父母,果报受尽,今生人道。所以梵网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

  除报父母恩,众生恩外,还要报国王恩、三宝恩。国王是一国执政者,凡能执掌政令,保卫民生,维持秩序,使人生命财产获得保障,而能安居乐业者,皆有恩于人,人皆应该知恩图报,遵守法令,辅助仁政,以促进社会繁荣,国家富强。至于违抗法令,破坏秩序,扰乱治安,制造纠纷,给人类社会带来祸患与灾害的人,何止不孝、不义,简直是害群之马,国家大贼,为贤者所不齿,终于难逃法网,自作自受。

  佛、法、僧三宝,能以正法,利乐众生,令人远离苦因,得安乐果,永别烦恼,长养慧命,恩同再造,名三宝恩。心地观经说:佛有三身,恒以千百亿化身教化无量众生,应身虽灭,法身常住,常能利乐一切有情,是佛宝不思议恩。法有教理行果,能开发人智慧,能除人三毒,降伏四魔,能导众生,出生死苦,登涅槃岸,是法宝不思议恩。僧有三种,谓菩萨僧、声闻僧、凡夫僧,前两种圣僧,固然能够住持佛法,荷担如来家业,开示圣道,饶益众生,是人间真福田;而凡夫僧,虽末具足无漏戒定慧,若能具足正见,广为众生演说正法,令人深信因果,止恶向善,散播菩提种子,延续佛法慧命,亦是人间福田,令供养者得福,是僧宝不思议恩。

  佛门弟子实践孝道,欲想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非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不可。;因为历劫深恩,既非财物可报;更非尽一生的时间,或尽一生的力量可以成办。必须发愿,生生世世常行菩萨道,广修六度四摄,广行诸佛无量道法。以财布施,解救众生,生活困苦;以法布施,解除众生,精神饑渴;普令多生曾为父母眷属的一切众生,知因识果,止恶修善,敬信三宝,同发菩提心,共度生死海,同登涅槃岸,彻底离苦得乐,乃尽孝道,才是报恩。所以大乘心地观经言:“发起无上大菩提心,住无所得;劝诸众生,同发此心。以真实法,一四句偈,施一切众生,使向无上菩提,是名真实波罗密多……乃名真实能报四恩。”

  四、地藏菩萨的孝道

  诸佛菩萨,无不重视孝道,而且以孝道自行化他,累劫报亲恩。但无量劫来,为尽孝道,为报亲恩,而发愿度尽苦恼众生,方成佛道。无尽孝道的实践家,当推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最初学佛,身为长者子,因见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相好庄严,而发心:“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求证佛身。但行菩萨道时,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像法中,身为婆罗门女,因母信邪,不敬三宝,堕在恶道,而思挽救:”遂卖家宅,广求香花,及诸供具,于佛塔寺,大兴供养”。承佛慈力加被,知亡母堕在无间地狱受苦,即“为母设供修福,布施觉华定自在如来塔寺”,不但亡母得脱地狱之苦,连当时在无间地狱中,所有罪苦众生,同时俱得超生。便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像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见地藏经忉利天宫神通晶)

  又于无量阿僧只劫前,有一生,在清净莲花目如来像法中修行,名字光目,秉性孝顺,为救亡母堕落恶道及短命之报;于佛像前发弘誓愿:“却后百千万亿劫中,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见地藏经阎浮众生业感品)

  地藏菩萨,所以发如是弘愿,主要原因,是基于孝道。可以说:孝道是激发地藏菩萨发弘誓愿的主要原因;孝道是促使地藏菩萨累劫报亲恩的原动力;孝道,亦是地藏菩萨,长住生死,永劫度生,不取佛道的本愿;无量劫来,皆以孝道自行化他。如地藏菩萨,对大辩长者言:”阎浮众生,若能为其父母,乃至眷属,命终之后,设斋供养,至心勤恳,如是之人,存亡获利。”是正面劝人实践孝道。地藏菩萨,对摩耶夫人说:”若有众生,不孝父母,或至杀害,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是反面劝人实行孝道。目的在于化导众生,令知因识果,孝敬父母,止恶向善,离苦得乐。可惜众生业障深重,结恶习重,“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罪业无尽,苦恼无尽,偏劳地藏菩萨,本无尽的悲愿,实践无尽的孝道;永远在六道生死中:“上报四重恩,”长期执掌幽冥界,“下济三途苦。”直至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末空,誓不成佛。可见地藏菩萨孝道之无尽。

  五、地藏菩萨的功德

  释尊于在地藏本愿经最后,在嘱累人天品中,举金色臂,摩地藏菩萨顶,而作是言:”地藏地藏,汝之神力,不可思议;汝之慈悲,不可思议;汝之智慧,不可思议;汝之辩才,不可思议;正使十方诸佛,赞叹宣说,汝之不思议事,千百劫中,不能得尽。”可知地藏菩萨的功德,十方诸佛,犹说不尽。何况我等凡夫?今综合地藏经各晶所说菩萨功德,略说一二。

  1、拔苦与乐永离恶道。地藏菩萨,无量劫来,实行佛教广义孝道,由救拔自己父母堕落恶道之苦,推及他人父母;由救拔今生父母堕落恶道之苦,扩展至过去世、未来世多生父母。是以凡作恶业,不信因果,不敬三宝之人,已堕地狱,临堕地狱,或当堕未堕地狱的众生,若能恭敬供养,地藏菩萨,或称名,或诵经,凭借菩萨威德神力,即得恶业消除,不堕恶道,上生人天,受胜妙乐。

  地藏经言:”闻地藏菩萨摩诃萨名者,或合掌者,赞叹者,作礼者,恋慕者,是人超越三十劫罪。”又言:“或彩画形像,或土石胶漆金银铜铁,作此菩萨,一瞻一礼,是人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于恶道。”又:“是诸众生,所造恶业,计其感果,必堕恶趣。缘是眷属,为临终人,作此圣因,如是众罪,悉皆消灭。若能更为身死之后,七七日内,广造众善,能使是诸众生,永离恶趣,得生人天,受胜妙乐,现在眷属,利益无量。”

  据此可知人间孝子贤孙,若为过去父母眷属,供佛及僧,诵地藏经,拜地藏忏,或称念地藏菩萨圣号,或广作佛事,自己必有功德,先亡定可超升。故经言:”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众罪,命终之后,眷属大小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但必须生者深信因果,恭敬三宝,诚心随诵、随拜、随念。

  因为:“是命终人,末得受生,在七七日内,念念之间,望诸骨肉眷属,与造福力救拔。过是日后,随业受报,若是罪人,经千百岁,无解脱日。若是五无问罪,堕在地狱,千劫万劫,永受众苦。”因此,为人子女眷属,欲想超度亡亲,或为自己植福,皆应虔诚恭敬,广作佛事。“若能为其父母,乃至眷属,命终之后,设斋供养,至心勤恳,如是主人,存亡获利。”但切勿杀害动物,以祭亡灵;因为杀生拜祭,有害无益。如地藏经言:“尔斯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假使来世,或现在生,得获圣分,生人天中,缘是临终,被诸眷属,造是恶因,亦令是命终人,殃累对辩,晚生善处。何况临命终人,在生未曾有少善根,各据本业,自受恶趣,何忍眷属,更为增业?”所以,父母或眷属去世,七七期间,最好持素念佛,诚心读诵地藏经,必获冥阳两利,有罪无罪,皆可永离恶道。

  2、所求如意毕竟成佛。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是以“求不得苦,”人所难免。特别是运程欠佳,流年不利时,何止求不得苦,其他横逆之灾,简直无法逃避,真是恶梦连连,苦不堪言。根据佛教因果定律言:此皆宿生恶业所招致,不应该怨天尤人,唯一自救的方法,便是忏悔业障,积极向善。

  当此逆境当前,若得见闻地藏菩萨名号及圣像,心生恭敬,烧香供养,称名诵经,必可消除业障,遇祸成祥。故地藏经中,佛告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愿,或多疾病,或多兇衰,家宅不安,眷属分散,或诸横事,多来逆身,睡梦之间,多有惊怖,如是人等,闻地藏名,见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满万遍,是诸不如意事,渐渐消灭,即得安乐,衣食丰溢,乃至于睡梦中,悉皆安乐。”

  释尊又告虚空藏菩萨:“着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地藏形像,及闻此经,乃至读诵香华饮食,衣服珍宝,布施供养,赞叹赡礼,得二十八种利益。甚至天龙鬼神,闻地藏名,礼地藏像,或闻地藏本愿事行,赞叹赡礼,皆得七种利益。”在廿八种及七种利益中,不止解除六道众生“求不得苦”,得“所求如意”乐,且令六道众生毕竟成佛。其功德之大,岂可思议。

  正因为地藏菩萨,能令一切众生,毕竟成佛,功德难思,故释尊在入灭前,将此娑婆世界,苦恼众生的前途,嘱托地藏菩萨照顾,“无令是诸众生,堕恶趣一日一夜,何况更落无间及阿鼻地狱。”而地藏菩萨,亦当仁不让,坦然担当重任,恳请世尊,不以为虑:“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脱是人,于生死中速得解脱。何况闻诸善事,念念修行,自然于无上道,永不退转。”

  六、恻币言孝

  宋代契嵩的《孝论》完成了中国佛教孝亲观的系统化。中国佛教孝亲观的系统化完成于宋代以后,三教融合,佛教的中国化具体地表现为佛教伦理的儒学化、世俗化,世俗生活成为佛教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且经常以布道弘法劝诫世俗,扶世助化。这种系统化的完成,以宋代禅僧、“明教大师”契嵩的《孝论》为标志。

  如果说魏晋南北朝三教论争、佛法向中土传统的牵附还带有强辩色彩,如果说唐初法琳的护法更多在“大孝不匮”上做文章,如果说宗密神清等在孝亲观上是既护法又布化,那么契嵩的《孝论》则完全失去了声辩的锋芒和护法的风采,他完全以一个受熏于儒学的禅僧的眼光去助佛言孝,劝世行孝,助世行孝了。

  契嵩的《孝论》共十二章,见其《镡津文集》的卷三《辅教篇》,第一章《明孝章》认为:“夫孝也者,大戒之所先也”,发挥了《梵网经》的“孝名为戒”的思想。第二章《孝本章》阐明父母是天下三本之一:”夫道也者,神用之本也;师也者,教诰之本也;父母也者,形生之本也。是三本者,天下之大本也。”第三章《原孝章》明确提出”天地与孝同理也,鬼神与孝同灵也”,“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的观点。第四章《评孝章》讲孝心远大:“孝子慎终追远之心也,……是不为远孰为远乎?是不为大而孰为大乎?”第五章《必孝章》讲孝为众善之端,“圣人三善,以孝为端;为善而不先其端,无善也。”第六章《广孝章》言:“天下以儒为孝,而不以佛为孝,曰:既孝矣,又何以加焉。嘻!是见儒而未见佛也。佛也,极焉。以儒守之,以佛广之;以儒人之,以佛神之,孝其至且大矣。”这里,阐述以佛教行孝,既能“广之”,又能”神之”,也就是既能强化信仰又能扩大孝行范围,这样的孝才是至孝大孝。第七章《戒孝章》讲修福持戒离不开孝。第八章《孝出章》言:“孝出于善,而人皆有善心。不以佛道广之,则为善不大,而为孝小也。”第十一章《孝行章》以慧能、道丕等不遗其亲,不忘其本的例子,说明敬养父母的孝行是全孝至孝。第十二章《终孝章》阐述佛门也应以自己的方式在父母死后实行“三年心丧,临丧宜哀”,教诫佛徒不忘世情,慎终追远。

  契嵩的结论在《孝论》的开篇处已表明,见契嵩《镡津文集辅教篇》下,(《大正藏》卷5):“夫孝,诸教皆尊之,而佛教殊尊也。”

  契嵩之后,在”三教一理”的风潮中,佛教孝亲观更得以宣扬传播。南宋高僧虚堂和尚智愚认为:”天地之大,以孝之本”,“以孝为本,则感天地动鬼神”(《虚堂和尚语录》,见《大正藏》卷47。)明代禅僧永觉元贤在论孝时说道:“甚矣,孝之为义大也。身非孝弗修,人非孝弗治,天地非孝弗格,鬼神非孝弗通;即无上至真等正觉,非孝亦无由致,是知世出世间之福田,实无有逾于孝者。……”(《永觉元贤禅师广录》卷一三《释门真孝录序》,见《续正藏》第一辑第二编,第30套、第二册。)奉行孝道,成为立身行道、修心治世、在家出家的通则,明代四大师之一的智旭大师则进一步说“儒以孝为百行之首,佛以孝为至道之宗。盖报恩心出于万不可解之情。……是情也,谓为世法,实是菩提之基”,(《灵峰宗论》卷七之一《题至孝春传》)“世出世法,皆以孝顺为宗。”(《灵峰宗论》卷四之二)

  明代古德莲池大师言:“人子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因将孝道分为世间及出世间两种:“世间之孝,一者承欢侍彩,而甘旨以养其亲,二者登科入仕,而禄以荣其亲,三者修德励行,而成圣成贤,以显其亲,是则世间之所谓孝也。出世间之孝,则劝其亲,斋戒奉道,一心念佛求愿往生,永别四生,长辞六道,莲胎托质,亲觐弥陀,得不退转,人子报亲,于是为大。”

  近代印光大师言孝云:”惟我释子,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主事。且不仅报答多生之父母,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仅于父母生前而当孝敬,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使其永出苦轮,常住正觉。故曰释氏之孝,晦而难明者也。虽然,儒之孝以奉养父母为先者也。若释氏辞亲出家,岂竟不顾父母之养乎。夫佛制,出家必稟父母。若有兄弟子侄可托,乃得稟请于亲,亲允方可出家,否则不许剃落。其有出家之后,兄弟或故,亲无倚托,亦得减其衣食之资,以奉二亲。

  故经云,供养父母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功德等。亲在,则善巧劝谕,令其持斋念佛求生西方。亲殁,则以己读诵修持功德,常时至诚为亲回向。令其永出五浊,长辞六趣。忍证无生,地登不退。尽来际以度脱众生,令自他以共成觉道。如是乃为不与世共之大孝也。

  推极而论,举凡六度万行,无非孝道扩充。故梵网戒经,一一皆言应生慈悲心,孝顺心。又云,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是杀我父母。因兹凡所修持,皆悉普为法界众生而回向之。则其虑尽未来际,其孝遍诸有情。若以世孝互相校量,则在迹不无欠缺,约本大有余裕矣。惜乎不见此理者,不谓之为妄诞,便谓之为渺茫。岂知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佛眼圆见,若视诸掌也。”

  七、“孟兰盆会”等佛事无不彰显了孝道思想

  举行经忏佛事进行超度有许多功德和感应,这在许多经典中都有记载,在《地藏经》中,讲述地藏菩萨在过去生中曾为孝女光目女和婆罗门女,他为救度已堕恶道的母亲,而做种种的功德,恭敬供养,以诚孝的力量,救拔母亲离地狱苦。因此,除了过世的父母,我们亦可在法会中,为过去生累劫有缘的怨亲眷属超度,这也是一种孝亲的表现。

  根据《佛说孟兰盆经》中记载,目犍连为救度堕于饿鬼道的母亲求助于佛陀,佛陀开示他要在七月十五日僧众结夏安居“佛欢喜日”当天,布施、供养僧众。而此功德可以使得在地狱道的母亲得以度脱恶道,更可救济其它地狱道众生。

  关于孟兰盆会的缘起,据西晋竺法护译的《佛说盂兰盆经》记载:

  “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抟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祗,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途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大意是,佛陀住舍卫国祗园精舍时,他的“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尊者,以道眼见其亡母生饿鬼道中,因没有吃的而瘦得皮包骨。目连为报母亲哺育之恩,心中难受极了。他便以钵盛饭给母亲送去。可是,母亲左手抓钵,右手抢饭,饭还没有吃进口,就化成了火炭。目连悲号涕泣;跑去求教佛陀该怎么办。

  佛陀对目连说:“你母亲罪根深结,不是靠你一人的力量所能够拯救的。你虽然是个孝心感动天地的大孝子,但天神和地祗对此也束手无策。我现在告诉你一个办法:你必须在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这天,以百味饮食、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等放在盆中,虔心供养十方大德僧众,只有靠他们的威力才可拯救你父母及六亲眷属的苦厄。”目连听后,即按佛陀所说的去办理。他的母亲果然脱离饿鬼之苦,往生天上,享受福乐。

  目连又对佛陀说:“我的母亲脱离了苦厄,其他人也能办得到吗?”佛陀回答说:“无论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宰相大臣、三公百官、万民庶人,凡是行慈孝者,只要采取以上办法,都能使现在的父母无病无痛,亦无苦恼,长命百岁;使亡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边。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此法,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此后,目连四众弟子,皆欢喜奉行盂兰盆法。

  在中国,依据《孟兰盆经》而举行仪,创始于梁武帝萧衍。他于大同四年(538年)在同泰寺没盂兰盆斋,此后上行下效,很快传播到民间。唐代,每年皇家送盆到官寺,献供种种杂物,并有音乐仪仗及送盆官人随行。民间施主也到各寺献供献盆及种种杂物。唐时孟兰盆供极为奢丽,往往饰之金翠。
到了宋代,改以盆供僧为以盆施鬼,求得先祖亡灵得度。在七月十五日前,印卖《尊胜咒》、《目连经》,上演《目连救母》杂剧,寺僧募化施主钱米为之荐亡,已成为民间风俗。以后,历代帝王及信众年年都要举行孟兰盆会。由于《盂兰盆经》中所讲目犍连救母的故事体现出的报恩意识,符合儒家的孝道规范,儒释双方在此寻找到共同点;再加上孟兰盆会的迅速推广流播,于是在唐宋之际,目犍连救母的故事也纷纷演变成文学、绘画、戏剧等形象化的艺术形式,如目犍连变文(即“目连变”)、目犍连变相图、入地狱图和目犍连戏等。《盂兰盆经》这一源自印度佛教的大”孝经”,至此完全中国化,并以深深的渗透力深播于广大都市和乡村。

  盂兰盆会是在阴历七月十五日全天举行,至今汉地佛教寺院、民间居士林此日必举行盂兰盆会,佛教信众等常常在此日到寺院护法或者迎请法师举行佛事超度多生父母及累劫冤亲债主,以尽孝行。

  各大佛教寺院至今无不谨遵佛制,弘扬祖师大德方便善巧的孝行,应十方斋主诚求,举行各种讲经法会、传授三皈依,依教奉行;还举行如水陆法会、皇忏、佛七和诵经超度等各种经忏佛事,以广行孝道,广尽孝心,自利利人,直至究竟圆成佛道。

  综上可知,佛、菩萨和历代祖师、大德无不重视孝道,且其孝思,竖穷三世,横遍十方。既对三世父母,六道众生,皆以报恩之心,孝之、敬之、养之、奉之、劝之、导之;令一切众生远离苦因苦果;共发菩提心,共证无上道。可以说是一种至广、至大、至深、至远、至极、而又无穷无尽的孝道。从中也可以看出,在佛教进入中土之初,面对在孝亲问题上“不孝”的挑战与责难,佛家予以强辩和回应,在往后的发展过程中,在护法的同时,逐渐吸纳儒家孝亲伦常,继而充分挖掘佛教经论典籍力口以宣传,形成护法与弘扬并举之势,到后来,随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佛教的孝亲观与儒家纲常更加接近,走向中土化世俗化上的契合。这种孝亲观的形成,既增加了中土佛教“弘道济世”的大乘理想的可行性,又赋予中国传统伦理以信仰力量,强化了中土纲常名教“扶世助化”的功能,相得益彰,在积极与本土文化融合中扎根,在不断适应时代需求中得以长足发展,发扬光大。


{返回 佛教与孝道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孝顺父母的果报是什么?
下一篇:感恩从孝敬父母开始(果信)
 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净空法师)
 为什么在中国女儿要比儿子更显得孝敬父母?
 出家和现前必行的孝道应该如何协调?(妙祥法师)
 父母生前,及时尽孝(恒强法师)
 孝道,安身立命之本――浅谈儒学与佛教的孝道精神
 孝顺父母之利益(祈竹仁波切)
 印光祖师:为何说最大的孝道是成就父母往生
 不忠不孝就是“以身谤法”(洗心)
 关于『孝道』的名言
 《孝顺经典选辑》(海涛法师 辑)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1[栏目:梦参法师]
 鲜果一篮示吉祥[栏目:传喜法师]
 光音天、科学[栏目:宣化上人]
 智者妙音 中篇 迈向解脱之道 第五章、不共前行五加行实修指导 三、忏悔罪业的意义与修金刚萨垛[栏目:智者妙音]
 老二哲学 图利他人[栏目:往事百语]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 四下 四 布施应有的态度[栏目: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
 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09[栏目:佛学问题解答]
 殿堂尊相 九、法堂[栏目:丛林基本知识]
 社会关怀 - 不放弃自己[栏目:方外看红尘]
 丛林的教育法[栏目:星云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