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九乘次第论集 九乘差别广说 无上瑜伽之三部
 
{返回 九乘次第论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67

九乘次第论集:九乘差别广说 无上瑜伽之三部

   ◇ 甲、心部

  《菩提心遍作王续》云:

  佛众生诸相 俱由心性生

  若不依此见 不能见如来

  《大界无央王续》云:

  诸法以及种种相 于虚空中实平等

  虚空即是根本智 其所标志无生基

  于中轮回及涅槃 皆依缘起而显现

  是故说即缘生法 如天之云及虹彩

  以其正由本智生 故说皆住于法界

  心部云一切法(即外境)无非心识之游戏力用。索波丹达尊者于《功德藏述记·能解金刚结之金针教授》云:

  心部主张轮涅道上之一切法皆心识之游戏力用所生。《遍作王续》云:

  诸相佛众生 俱由心性生

  心性中无二

  龙青巴尊者于《宗轮藏》中云:

  心部之主张为:一切法之各各显现,无非心性之影现,有如镜中生出缤纷万象。此种种相状俱非实有,乃心之觉相而已,但(与心)亦无二。心之体相乃心性、乃光明、乃自生本常见。今时愚师谓:“大圆满云显现便即是心。”此说大误。盖若如是,则心应有色、有相及可见,因凡“显现”皆具此而现也。是故当知“显现”者,乃心之不可思议觉相,且如镜中之影象,确非实有。此等“显现”之所以于心中现起而成妄念,实因心之习气故。当知心性乃生起一切显现之基,(而此心性)无偏无际,如明镜表面,亦为分别根本觉之体相,此体相超越一切戏论所生之假设与边见。

  不动寿灌大圣尊者于《天鼓譬喻论》中云:

  心部之理论,胜于一切层次之次第。胜于二谛、六波罗密及二次第——即所有被“能所”概念所缚,而实为妄作与污染之“道谛”。(优胜之处在于)广大法界,实即觉心之自性、广大平等清净之根本智、离言诠之法界、胜义谛之自性。此乃完全自因果、善不善及取舍中解脱。要言之,为超于“能所”所摄之一切法。

  ◇ 乙、界部

  界部主张自生本觉智及一切有法皆法界(或法性)之庄严(表徵)。龙青巴尊者于《宗轮藏》解释如下:

  界部之要义:主张自生本觉智及由其所生之一切有法皆源自大清净,二者自本初以来即已解脱。一切有法以种种自显之方式显现,然因其已本来解脱,及为纯净果故,遂非实有。亦以此故,心及其影现(即心之显现)亦非实有。于离实有及非实有二边之广大根本觉性中,界部任令一切法显现,亦任由其生起或不生起,不论此等显现被归之于净或不净,于其当下显现时,其自体相已超脱于“有”或“非有”之边见外。

  索波丹达尊者于《功德藏述记·能解金刚结之金针教授》云:

  界部主张种种显现,实如天上之星宿,乃普贤佛母法界中,根本觉之自显庄严(表徵)展现。界部并非如心部所主张一切法乃心之游戏力用所生。

  不动寿灌大圣尊者于《天鼓譬喻论》云:

  界部了知一切法之显现,无非自生本觉智(即普贤佛母法界)之自生庄严(表徵)。(法相之显现)既非束缚,亦非解脱;既非能生,亦非所生。是故界部不主一切法为(心之)游戏力用所生,与心部异。界部并无将一切法区分为“缘生”、“生或无生”、“是或非是”、“净或染”等,而只谓一切皆广大根本解脱及无边虚空。

  ◇ 丙、口诀部

  《珍珠宝鬘续》云:

  无边本觉中 以无妄因故

  不转为虚妄 本始解脱故

  名不可思议 以自解脱故

  尽断诸缘起 直观解脱故

  万法皆清净 解脱四边故

  乃尽四种见 解脱一味故

  见诸法空性

  口诀部,乃直接及法尔证悟本净自性,而此本净自性,离心、离言诠离分别。

  ◇◇ 口诀部较其余二部(心、界)为殊胜

  龙青巴尊者于《宗轮藏》中云:

  因心部谓一切法显现皆属心(之显现),故仍有作意。而界部则缘一切有法为法性,仍属有作意。(与此二部相比),口诀部实较殊胜,因其于法性中自明。

  无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广释·果乘遍智车》中写道:

  口诀部较其余二部殊胜。心部谓一切法即心性。心部修行虽重空性多于光明,然因其不能将光明之力用圆满为法性,于缘心性之庄严(表徵)及神变时,遂有加以作意分别之危险。界部修行虽空明并重,然却恐有作意分别以缘法性,而偏于空性之危险……。口诀部中,(广大自在于戏论及言诠外之)本净体相之光辉,于法尔顿成之自显现中任运生起,于力用之显现中,无有偏差,亦无有障蔽;而一切法之显现皆于一切法之法性中得以圆满,速离诸般戏论,是故实较殊胜。

  莲花业缘力尊者于《大圆满无上智总义·子母匙精粹普贤心髓》中云:

  心部与界部,皆以作意分别所起之概念——“如是”以了别心之空性边及光明边。二者皆不能证悟“立断”(且却 Khregs Ch'od)中赤棵及无碍之根本觉。

  ◇◇ 口诀部之见地

  无畏洲尊者于《龙青心髓根道果启白》中概述(口诀部之)见地如下:

  因其体性空 是故离常边

  自相为光明 是故离断边

  悲心无尽故 万象之根基

  名言分为三 实乃不可分

  愿我能证得 大圆满基位

  基(根)——

  依大圆满之见地,“根”乃本始清净。因其体性为空及非有,是故无外显之光或色。然其自相乃法尔而成,是故其为本始光辉之体现,亦为光色及明点之极微细显现(称之为“内明”),及为法性中之本觉智。因其体性乃空,故为非有。因其自相乃光明,是故自显无尽。因其悲心(力用)遍满虚空而无碍,遂引生“基(根)之明相”。

  基(根)之明相——

  本觉智之五力,自基(根)中向外生起。此际,自法尔而成之自性中生出五种光明相状,及大悲力用光辉,后者乃了别(五种光明)之能知。此际,不能体证“能知”及“相状”本来如是之自体性者,相对于“明”而言,即是“无明”。复从基(根),即本始清净中,生出“法尔成就生起八相”之自显现。

  龙青巴尊者于《妙乘藏》中解释“法尔成就生起八相”如下:

  一、因生起而成悲心之虚空从无间断,遂有回向众生之悲心生起。

  二、因生起而成光明之虚空从无间断,故有如虹光之本觉智光明生起,而此光明遍于一切显现。

  三、因生起而成本觉智之虚空从无间断,故其住于无念之境界中。

  四、因生起而成诸佛身之虚空从无间断,是故由诸佛身中清净光明而化之寂忿(诸尊)乃遍满虚空。

  五、因生起而成无二之虚空从无间断,是故无“一”、“多”(等名句)之寻伺分别。

  六、因生起而成边际解脱之虚空从无间断,故法尔成就有如自体相之澄澈。

  七、因生起而成清净本觉智(即涅槃)法门之虚空从无间断,是故,原始清净自体性之显现、及如无云晴空之显现,皆乃并生。

  八、因生起而成不净轮回门之虚空从无间断,遂有六道众生之显现。

  本初佛解脱之道——

  于生起基(根)明相之际,因了知“识”之自体性,及体悟法尔而成之显现,乃自显现及离自性,故行者即得解脱。此名为本初佛——普贤王如来解脱之道。

  因幻而堕轮回——

  于生起一切显现之际,因不能体证“识”及一切法自显现之真实本质,遂有三无明及四缘之污染,而依十二因缘流转于轮回,永无穷尽,直至积集资粮及证悟,方得解脱。

  一、三无明

  依据《妙乘藏》,莲花业缘力尊者于《极秘顿超(妥噶)耳传之笔记·普贤王如来密意庄严无字口诀空行精要》中解释三无明如下:

  一、“识”中之一分,以不能了知本始清净根本觉之如实自性故,是为“一味自因无明”。

  二、于观察外生之法尔所成显现时,不能体悟其为自显现及无自性,是为“俱生无明”。普贤王如来亦有此二(无明),但因有智慧生起,故能引其至解脱境,而不致漂泊于轮回。

  三、众生因不能证悟力用、寻伺为无自性,实为自体性与自力,由是而堕“能”“所”二边。复次,于(人法)二我中起遍计,恒思“我由彼生”或“彼由我生”。此乃“遍计无明”。

  因有此三无明之故,心识粗分遂增,乃缘五本觉智之自光(为外境、为所缘)成五大种(即地、水、火、风,空)。例如:缘白光,即大圆镜本觉智之自光,遂有“水”之大种……。因缘五种光为外境故,乃生起由五大种所成三界轮回之器世界粗相;缘寂忿诸佛身故,乃生起三界粗身:缘法界之自声故,生语;缘本明之力用为“我之心识”故,生意。

  二、四缘

  莲花业缘力尊者复于同书中解释四缘如下:

  一、不能了悟自体性之俱生无明,即是“因缘”。

  二、外生之显现为五种光者,乃“所缘缘”。

  三、生起悲心之力用成寻伺者,乃“增上缘”。

  四、“等无间缘”。(此缘乃)当三等无间缘毕集而成寻伺者,由是而堕入“能、所”之边见中。如是,遂偏离光明界而陷于异熟习气。

  三、十二缘起

  有情皆因十二缘起而流转于轮回中。龙青巴尊者于《妙乘藏》中云:

  依十二缘起顺次流转,(有情遂迷失于轮回中):

  一、无明——乃三无明之生起,即不能了悟悲心力用之本质。

  二、行——即形成轮回之四缘。

  三、识——由“行”而生起粗识,此粗识对外境种种相皆受用。

  四、名色——由“识”因种种业力而生起“名”(即五蕴之受、想、行、识)及色。

  五、六入——由名色生起(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触——六根缘外境(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七、受——由触生起乐、苦及无苦乐之觉受。

  八、爱——由受而生起贪“乐”厌“苦”之心。

  九、取——由爱生起对外境之容受(即追求)。

  十、有——因取而造作诸业及烦恼污染,由是转生之因缘已成。

  十一、生——由“有”故令(有情)生于诸趣中。

  十二、老死——由生而有少年、老年及死亡。

  自无始以来,有情即依十二缘起而流转于轮回。(例如)就有情之生命而言,若于第一瞬间不能了悟自体性,当净光明消散而中有开始出现时,此即无明。(于在生时)直至外呼吸断绝(即死亡)止,乃十二缘起顺次之推动。于外呼吸断绝直至死亡时,所出现之种种粗分及微细之消散,乃十二缘起之逆行,而种种幻象之显现皆随之而空,轮回亦开始消退。此际首先生起本净之境象,即法尔而生之胜义法性(即涅槃)。复次,遂生起“法性中有”之显现,此乃涅槃(灭)之缘起所显。当下,若不能证悟此胜义自性,则堕轮回;若能证悟,则解脱而得涅槃。此二者乃分别名之为“迷于轮回”及“解脱得涅槃”。于“基(根)”及“基(根)之明相”此二者中,无无明,然以缘起故(有如晴空之云),及由于(生起成轮回之)种种不净分别,有情始漂泊于六趣中也。

  龙青巴尊者据《宁玛十万续》中之大圆满密续等经典,于《妙乘藏》及其他著作中阐释大圆满心髓部之见地。莲花业缘力尊者复据《妙乘藏》而于《极秘顿超(妥噶)耳传之笔记·普贤王如来密意庄严无字口诀空行精要》中云:

  口诀部之四部:外、内、密及心髓,俱同谓妄念之生,皆因不能证悟本觉智故,而此本觉智之体性、自相及悲心已在基(根)中。但据密续,心髓部有不共见地如下:虽谓有三种妄念——有等众生或迷于体性;或迷于觉受;或迷于力用。其实众生之迷,乃基于不了悟体性;不了悟心缘觉受之力用;及不了悟心缘“如何生起本觉”法门之力用。所谓“大根基”,即佛与众生之共同基础,又名“童瓶身宝”(gZhon-Nu Bum-sKu),乃如下述:体性为佛身,自相为语,及悲心为意。(此根基)既非证悟自体性而成正等觉(即成佛境界);亦非因不能证悟而迷于心识(境界)。此根基有如未炼之水银,或如光华内敛之水晶。然后,于本觉智中五气(或五风,即持命气与其四支分)之光华向外发射,由是自“童瓶身宝”中破出。复次,自任运成就之力用及光华中,生出五种光之显现,同时,悲心之光华(即本觉智),遂以“寻伺分别”此一表徵生起。(当下)相对于“明”(即成正等觉)而言,此种因不能证悟分别心之自性,及其如实而生之情况,乃构成所谓“无明”。此际,基(根)实无变异,但却似有所变,此乃就“基(根)之明相”而言变,名之为“本觉智之变化”,(其实无非)本觉智中显现之变异而已。此际,自根本清净内如无云晴空之显现中,生起“法尔成就生起八相”为自显现,名为“如大宝匣自性”显现,如梦如幻,于各自境界中生起,但彼等显现,既不能体证其无本体之自性,复未曾生起具“能缘”及“所缘”此等边见之粗分心识。(生起一切显现之过程)至此为止,名为“由基(根)现基(根)之明相”。

  龙青巴尊者于《基(根)之明相智慧灯》解释五气(或五风)如下:

  于根本觉境界中,持命气(藏文 Srog-Rlung 梵文Prana)及其四支分,体现为本觉智之自性:

  一、根本持命气于根本觉之本觉智中,体现为智慧。此体现具有生起以下二分之潜能:(一)生起名言与寻伺,此即妄念之源;(二)于万法未生之前生起本觉,此乃解脱之源。当下,此(根本持命气)体现为缘外境之本觉智,是故此乃生起一切本觉智之根基。其余四支分皆为根本持命气所孕育之自生力用或光华。

  二、上行气乃本觉智之导引。

  三、下行气乃智慧之光华。

  四、平住气具令致融和及滋养之力用。

  五、遍行气具令致圆满之力用。

  ◇◇◇ 心髓部之见地

  (一)、基(根)

  以下为龙青巴尊者于《妙乘藏》所述之关于口诀部中心髓部见地:

  “本始基(根)”:其体性根本清净,有如无瑕之水晶。然其非实体有,彼之自性乃法尔而成,虽则(于如水晶之自性中)“微细自光”体现为甚深光明(内光明),但以未具缘故,光明非外显。是以基(根)乃存于说为“童瓶身宝”之模式中,以其表层尚未破裂故。本始基(根)之体性乃空性,因根本清净及中无一物故。然微细根本觉、即甚深光明之自光,乃任运而成,无有障碍。故彼自体现为一切显现之“生起根基”。虽然如此,其体性并无以光、色、颜色等相作外显。于体性之广大虚空(即本始清净)中,有法尔而成之本始光辉、微细且甚深光明之自光及本智。彼等非同亦非异,然皆体现为(一)最胜光明,(二)任运成就之殊胜界,(三)童瓶身宝之刹土,及(四)体性、自相及悲心之本质。因其体性为空性,故无有相状。因其自相为光明,故从未舍弃本始光辉所显之内自性。因其悲心(力用)乃根本觉,乃体现为生起智慧而成本觉智之无间根基。

  尊者续云:

  自(根之)体性而言,本始清净非实有法,而外在光明之光、形及颜色皆不可分。但(若自根之)自相(即任运而成之法界)而观,则见本始光辉,亦即于法界中五种光、五大及明点之最极微细显现。是故,自相乃住于最极微细根本智,即内自光明中。

  尊者又云:

  本始清净之自相乃任运而成。其法界,即最极微细本觉智,乃住于内而体现为光明之微细显现,即本始光辉。(法界)离常边,因其非(外现之)粗分外光明;亦离断边,因其为微细内光明。是故,(离一切边见之)法尔本觉智,因其体性为空,故非有;复因其自相为光明,故为无尽之显现;亦为万法生起之基,因其悲心(力用)无尽。此乃基(根)之真实体性。

  (二)、由基(根)而生之显现

  龙青巴尊者于《妙乘藏》中解释云:

  于根本法界中,“童瓶身宝”之体性体现为佛身、自相为语、而悲心为意。因五气之光华向外发射,住于本觉智心中之持命气及其四支分,遂于“童瓶身宝”中破出。复次,自法尔成就之光华中生起五种光显现。同时,悲心光华(即本觉智)生起成为寻伺分别种种相之心识。当下,不能了悟(心识与显现)自体性,(相对于“觉”而言)即产生所谓“无明”之作用。此际,基(根)虽无变而似有变,因本觉智显现故也。此际,于如无云晴空境界之本始清净显现中,遂生起“法尔成就生起八相”之自显现。

  (三)、普贤解脱之道

  龙青巴尊者于《妙乘藏》中云:

  当内在光辉自本始法界向外生起,而悲心(力用)则生起成为未能证悟根本觉自体性本来如是之相,当下,以观外在“基(根)之明相”,行者了悟其为内在自显现,于此一刹那证悟,无明可得清净,而基(根)之“法尔成就生起八相”,则融入于本始清净境界中,且即安住。

  普贤之解脱(或解脱之普贤)从未间断,非仅为一人或一众于往昔一时一地所得解脱。莲花业缘力尊者于《无字口诀空行精要》中说云:

  勿以为普贤解脱相乃于古时所得之一种解脱,盖于此时此刻,有无数众生于基(根)上起妄念,亦有无数众生得解脱,复有无数众生于迷与悟之边界徘徊。

  大圆满中之成佛,并非向外寻伺所得,而是于根本觉之自性中得解脱。无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广释·果乘遍智车》中云:

  大圆满只是指出——本觉于自性中解脱即成佛之道,证觉从来不能向外希求或寻伺。是故三世诸佛皆离能所,而于自然根本觉境界中圆满。

  (四)、众生因无明而生虚妄

  龙青巴尊者于《妙乘藏》中云:

  “本始基(根)”本无虚妄,然当“基(根)明相”生起之际,(亦同时生起)不能了悟自性之“分别心”,此分别心乃植根于无明,乃自别于“基(根)明相”,由是遂生虚妄而成众生。

  莲花业缘力尊者于《大圆满上师心要释》中云:

  虚妄之能所,于胜义而言皆非实有。然其显现为虚妄相,并化成烦恼污染,及善不善与无记诸业,先有五种光成为“所”之虚妄根基;根本觉则成为“意”之虚妄根基;寂忿诸尊则成为“身”之虚妄根基。复次,乃有能、所及种种妄念等习气建立。由是(众生)于流转(轮回)中,体验苦乐无尽,有如水车,往复回还。

  ◇◇ 口诀部之分部

  大圆满祖师吉祥狮子(Srisinha)分口诀部教授为四部。无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广释·果乘遍智车》中云:

  口诀部(分四):外部如身;内部如眼:密部如心:心髓部则如全体。

  龙青巴尊者于《宗轮藏》中解释云:

  一、外部(Phyi-sKor):就体性而言,以无烦恼可舍故,五毒乃成(修习之)道。就自相而言,以无整治故,一切生起皆显现为法性之庄严。就力用而言,以无偏私故,空性乃周普无偏。

  二、内部(Nang-sKor):就体性而言,以非实色故,故为离相之法性。就自相而言,以其离来去故,实为永恒相续之本觉智。就力用而言,以其遍入(轮回与涅槃)故,此则有如(树)根;以其现证(自性),此则有如躯干;以其能开展(显现诸色之力用)故,此则有如树枝;以其为(无尽)光明,此则有如花朵;复以其能成熟故,此则有如果实。

  三、密部(gSang-sKor):就体性而言,以直指与证悟(根本觉)俱同时故,不须依闻、思、修(此三智);就自相而言,因证觉与息断(死亡)俱同时故,不须依精勤及串习力。就力用而言,因悲心与证觉同时生起,故不须依赖圆满二种(资粮)之积集。

  四、心髓部(gSang-Ba Bla-Med):就体性而言,因不须依于名言,故毋须倚赖分别智。就自相而言,因乃亲证故,遂不必住于意识分别之见地中。就力用而言,因四见圆满故①【脚注:见前述心髓部见地,基(根)之解释一节】,遂无有能得佛三身及五本觉智之希求。究其所以,则因在此修习中,行者可即身现证本始及法尔所成(之果位)。

  莲花业缘力尊者于《如长流之教日·耳传教授精要》中解释四部之分别如下:

  大要而言,四部于体证本始清净法性之上,并无分别,然而——

  一、外部虽详述本始基(根)之法性,但无述及印记、本义及标帜如何表徵自性;四见之道如何生起;光明如何于中有阶段生起:及行者如何得解脱而入任运法尔果位中;

  二、(内部)有述及道上之印记、本义及标帜如何表徵(自性),惟不及其余(指根与果等);

  三、密部阐释瑜伽行者修习“四禅定”之道,惟亦不及其余(指根与果);

  四、心髓部则有如人身五蕴全具。彼阐释本始基(根)之法性;印记、本义及标帜如何表徵(自性);四部各各生起之道;中有阶段如何生起光明;及如何入任运法尔果位而得解脱之道。复次,此部于修行道上所有教授均解说圆满,首尾具足,有如人之全体。就各各众生而言,修行道上之教授,至此已圆备齐全也。

  龙青巴尊者于《妙乘藏》中标举心髓部作如是说:

  因不须依于名言,故毋须倚赖(分别)智。因直接体悟自性,遂不必住于意识分别之见地中。因四所显能圆满故,乃毋须依于佛三身及五根本智之果,此即为心髓部。于(心髓部外)其他部派,行者皆依心识分别以证悟法性。但此部视法性乃藉上师之力而为直觉(第一现前)所缘,故为最胜。

  ◇◇ 口诀部之观修

  无畏洲尊者于《大圆满龙青心髓本觉道次第导引·无上智》中云:

  口诀部中,能证悟自无始以来,已解脱自在之自心体性者为根本觉(或本明Rig-pa)。能

  住于此证觉相续中,行者遂能以大力而证菩提。

  尊者续云:

  初机修道上之行人于见山时,第一刹那际实必起“此是山”之思维。但于第二刹那,因能抉择此山自性之心识力用圆满,由是“山”之概念遂隐没无迹。当下山之显现虽从未(于心识中)消失,然行者乃得不缘山之显现,而能住于法性中之体验。

  能清净一切诸相为俱生解脱,将显现与心识双运无二,即为无倒大圆满。

  ◇◇ 口诀部观修之区分

  口诀部之观修大要分立断(且却)与顿超(妥噶)二种。《珍珠宝鬘续》云:

  且却与妥噶即是修习

  莲花业缘力尊者于《大圆满无上智总义》中云:

  且却之道,在于修赤棵觉性,不须依赖观(妥噶)光明之生起,能无整治而解脱,实为上根利器、但怠于修法者之殊胜道。妥噶则是藉有为而得解脱之道。依于观修光明之生起,精进之行人于即身中清净其粗色身而得解脱。

  然而,且却实乃大圆满修法之精要,而妥噶则是口诀部心髓派所特有。众自解脱尊者(sNa-Tshogs Rang-Grol 1608-?)于《中有念镜论》中,谓大圆满全部观修已包含于且却与妥噶之教授中:

  一般而言,大圆满之观修有众多分部,例如心部(外)、界部(内)、口诀部(密)及心髓部,并有阿底(Ati无上)、持体(sPyi-Ti 总门)及仰兑(Yang-ti 最深法门)。概而言之,彼等已包含于且却(修明“根本觉”空不二)及妥噶(修现空不二)之中。

  且却与妥噶之基础皆为根本觉性赤裸现证。无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广释·果乘遍智车》中云:

  若行者不能证悟赤棵觉性(即本净及法尔根本成就),而只得妥噶空相之觉受,则亦无任何利益,惟转生于色界而已。

  大圆满修行中,亦包括密续所载脉、气、明点之教授。众自解脱尊者于《和合随笔》中云:

  大圆满教授之重点,在(一)将一切脉融为本始智之脉,即离戏论之法界;(二)一切气融为本始智之气,即根本觉之自光明;(三)一切明点融为大乐本始智之明点,即法尔周遍之体性。

  无畏教日尊者于《大圆满》一书中,论述无上瑜伽之光明教授,其特点如下:

  乐、明、无念之光明教授,已详载于所有无上瑜伽密续中。然强调直证智慧(此即根本觉相,亦即根本觉之悲力),复由此而修入光明道,则是金刚顶(即大圆满)不共教授。

  ◇◇◇ 甲、立断(且却)

  无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广释·果乘遍智车》中云:

  依于本净空,以证悟离戏论之赤裸觉性,并将一切诸相融于法性空中,(是名且却)。

  法吉祥大译师于《密主事业善说教授》中云:

  (且却)乃专注观本净之见地……俱生喜金刚尊者尝于《无上玄义心髓论》中云:

  无始心性即是佛 心如虚空离生灭

  诸法清净平等性 毋寻住此即观修

  由观修而得证悟之四次第为:

  安住、不动、平等与法尔。

  《觉性杜鹃》云:

  是于止观境 住无作而现①【脚注:引自谈锡永《六金刚句说略》。《觉性杜鹃》即《六金刚句》。】

  密彭尊者在《如意藏宗轮要义》中,将大圆满观修精义撮要如下:

  既具正见,复能无作意住舍而观本始智之自显体性,行者遂能直接体悟法性之“如是”本质。虽然二者(且却与妥噶)皆以无修整自生根本觉为无相本净之道,然而且却乃修“四量瑜伽”;而法尔有相(之妥噶),藉将妄念颠倒还原为根本之“三重观”修习,行者遂能圆满“四所显”之观修。

  无畏洲尊者于《大圆满龙青心髓本觉道次第导引·无上智》(译按:此有旧译,即《大圆胜慧》一书可参考)中解释四量瑜伽如下:

  修四量瑜伽之法,《能显灯续》有云:

  安住须弥为见量 安住如海为修量

  安住所显为行量 安住明体为果量

  具足四量瑜伽者 决定心契究竟义

  一、依如须弥安住之见,能如实而了知离戏论,行者乃能自在及不散乱而观广大自光明及根本觉,不受观修所显对治之影响。

  二、于安住如海之修,双腿结跏趺坐,目视虚空,行者务须安住于六识不向外攀缘之境界,心识清净,有如大海不为波浪所动。

  三、依口诀瑜伽之行,行者(身口意)三门任运自然,由是使覆于见与修之自明根本觉赤裸显露,行者乃自在安住此境界中。

  四、无整瑜伽之果,在观五外境(五尘)之本然如是,内在遂有赤裸自光明灿然生起。同时,由住五气于法界中故,自净识之光明乃外显烟雾、阳焰、虹光等色相。

  无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广释·果乘遍智车》中云:

  根本觉之体性乃自无始以来已离一切戏论,因此,诸解脱之法无不本来自在。是故,此乃无修无整之本始清净根本觉,或本净之法尔境界(彼具“解脱三门”之相):

  一、于根(见)而言,(根本觉)不落相状而存在,因其自性空,是故不落任何边见。彼复离“我”“补特迦罗”等之分别见。彼乃无障碍之赤裸觉性,不可思议及不落言诠。是故,彼乃住于“空解脱门”(或“无自性解脱门”)。

  二、于道(修行)而言,(根本觉)非能以文字言辞表徵,亦不能以心识求之,以心识缘能所为二故。是故,此乃任运而入之“无相解脱门”。

  三、于果而言,以无怖畏或希求证量故,乃得法界成就之“无愿解脱门”。

  无论如何,(根本觉)住于秘密意,即金刚心髓光明传承,而秘密意能圆满根本觉一切功德,由是,三佛身之一切功德亦自然任运生起。

  索波丹达尊者于《功德藏述记·能解金刚结之金针教授》云:

  根本觉并非所缘缘,是故乃离能缘“我”及“我所”之人我与法我;复亦离能修与所修。若行者无修整而住于真实自性,根本觉性即能自八识中赤裸裸孕出,而行者亦可赤裸裸而见。当能恒住于此法性证悟中时,无论任何颠倒见,皆不能令行者入于轮回之中,此则如虚空,自性不因流云而有所改变……。当行者体悟此理时,因我执与法执已非由“我”,而实乃由分别之力所生,虽则于某一时彼等(指法我二执)似由非实有之“基”与“根”所生,然彼等于生起当下已圆满为无生而解脱。由是不须再体证其他种种智慧。此际,心识种种作意,如念诵、默记、观修、静坐及住定等皆如水中作画而消融。复次,行者既将显现诸法消融,则三聚——即外境显现、自身及心识,已离粗色而自在,行者证悟彼等为明空(双运),如水中之月。具此(证量)之行者能穿山越石,无有障碍。因其心性住于胜义谛中,故具天眼及宿命等神通功德,亦不受後有……。若其于空性平等本净地中解脱,则能以本始智光清净色身之四大,消失于虚空中,如雾气蒸发,而根本觉则住于法界中。此则谓无愿(能得成就)正觉……。某些情况下,为利益有情故,(行者)加持应消失之四大,使留存舍利而住世。

  ◇◇◇ 乙、顿超(妥噶)

  无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广释·果乘遍智车》中云:

  依于显现(或所见),将粗色清净为光明之法尔成就,及将诸法融于一切显现之法性中(是名妥噶)。

  法吉祥译师亦于《密主事业善说教授》中云:

  依六门要仪之教授,遂有四所显之渐次生起,(四所显为):现见法性显现、觉受增长显现、明体进诣显现及穷尽法性显现。

  《声应成续》云:

  现见法性之显现 已离分别无悟者

  觉受增长之显现 虚妄显现相消融

  于中有际智成就 明体进诣之显现

  能离三身道境相 穷尽法性之显现

  能断轮回相续环

  无畏洲尊者于《大圆满龙青心髓本觉道次第导引·无上智》中解释,得四所显成就虽与其他佛乘为共道,然由本乘(大圆满)所得成就之不共处,在于(较其他佛乘)更为殊胜与迅速:

  就所清净之事与清净所得之果而言,此四次第部份虽等同于波罗蜜多乘(显乘)之“五道”,然于道上之快慢,实有天渊之别,此如日月所行与车驾快慢之别。

  下为《无上智》中关于“六门要”之撮义:

  “六门要”之修习,乃(身口意)三门仪及观光明三要诀。

  三门仪为:

  一、身三种坐式:法身狮子坐、报身象坐及化身仙人坐;

  二、语要仪者乃寂默;

  三、心要仪者,乃心缘于外界虚空。

  观光明三要诀为:

  一、门要诀者,乃依三身而眼有三种观法;

  二、境要诀者,即无云晴空(或日或灯);

  三、气要诀者,以口任运呼吸,及观根本觉于虚空,亦即以外法性生起内法性,由是内外相融。

  不动寿灌大圣尊者于《天鼓譬喻论》阐释妥噶殊胜之处如下:

  且却令虚妄显现及由分别所生之对境,于真实自性中无余解脱。而于(妥噶)中,三界一切显现皆解脱为五色明点之光明中,亦即根本觉自性。是故较其他下等之教授为殊胜。

  得妥噶成就之瑜伽行者,于命终时,能依愿力将己之肉体化为虹光身,只令具净眼之有情所见;并尽轮回未空,誓利益一切有情。莲花生大士及无垢友尊者皆以此等身降临西藏。

  无畏洲尊者于《无上智》中述二种成就如下:

  二种成就,分别为控制转生之力及入胎之力。一、转生力之成就:行者化为大迁转身('Pho-Ba Ch'en-Po)而利乐一切有情。行者于肉身四大消融后现虹光身。转生力及入胎力此二种成就属妥噶所特有,盖且却别无其他,只于肉身消融,及心性融于法界后,行者于本净中解脱。二、入胎力之成就:如不能以某种色身利益有情。行者即融其(大迁转)身而入于内法界,由此际直至轮回已空为止,彼(行者)以无二无别之(四)佛身及(五)智,为众生作菩提事业。

  ◇ 大圆满道次第之成就

  大圆满行者以修习力故,能圆满及得地道成就。佛法修学之五道,乃于刹那证悟大圆满之根本觉而得成就。巴珠无畏法自在宁波车(dPal-sPrul 'Jigs-Med Ch'os-Kyi dBang-Po 1808-1887)于《遥启上师释文》写道:

  大致上就因乘(显宗)而言,行者于发菩提心后,经无量劫而积集福德及智慧二种资粮,此名为资粮道。依观修(禅定)力而生起及增长之智慧,行者遂与见道上之智慧联结,而此即加行道。能直见诸法实性及四谛所显之胜义自性,是为见道。能今行者由所见中而得证悟种种觉受(之方便),即为修道。已圆满一切学处,无复有所修习,此乃无学道。于大圆满中,此五道乃圆满于刹那间。

  巴珠宁波车续云:

  (大圆满中)能彻底及离一切名言而证悟“观修本始智”,行者乃法尔圆满诸方便善巧,如能舍等,而离诸戏论及执着。复次,行者(于出定后)以类智(后得智)故,而有妙观察智之相状,及增长如幻非实之悲心。是故,大圆满行者于刹那间,圆满福德及智慧二资粮之广大积集。此即绒法贤尊者(Rong-Zom)所说大圆满之立名,实因能广大圆满二种积集故。准此,证悟(大圆满)根本觉之体性,即于刹那圆满广大资粮之积集,亦即资粮道也。有等(自称大圆满导师者)贬斥(二资粮之积集)谓:“证悟大圆满之行者,只专观根本觉,其他一切善巧方便(之修习)皆是颠倒。”亦有等(自称大学者)声称已证悟大圆满见者,无有任何功德,如悲心、出离心等。骤听此等邪说时,有等自诩为学者之人,不谙大圆满真实义,诽谤并造“断法”之恶业而谓:“大圆满乃不净之法,盖轻蔑诸功德事业故。”彼等于大圆满法义实无丝毫了知,兼亦未曾亲见大圆满众多成就者之生平事迹。

  一切大圆满密续及论著皆云:

  当行者能直证大圆满之法义,所有(出定后)类智皆离名言及执着而生起。由是,行者能自然离于对名色等之执着,而封人、我之嗔、怒、爱、恶等,皆能清净而入自解脱。诸恶业亦法尔根绝而住于“四沙门法”(dGe-sByong Gi Ch'os-bZhi)——即他骂不还骂、他怒不还怒、寻过不还报、他打不还打。行者遂以无修之修,住于“如流相续瑜伽”中,当行者引生“自然慧灯”(Shes-Rab Rang-Byung-Gi sGron-Ma)之力为禅定智,而于名言词义等密意有所领悟,则六波罗蜜多所有功德,皆以一体任运无整而生起。

  此等果位,于阅读如龙青巴尊者、无畏洲尊者等大成就者之传记时,当能了知。(巴珠宁波车续云:)

  由圆满积集二资粮,及(出定后)类智之力,道上之障碍遂渐减退,而行者与穷尽法性表义之禅定智联结——此即加行道。此际,能见摄于四谛中之诸相,为不可思议而离戏论之本始智所游戏变现,即为见道。于相续如流无修之修中有所见,而修其密义者,即为修道。当已无他道可修,以一切道皆已圆满于纯一及无修整之(大圆满)境界故,是为无学道。

  口诀部之《广大明觉自现续》中分释十六地成就。彼非成就不同功德或诸法之种种次第,实乃证悟及圆满同一境界与根本觉,及于此生或中有时得解脱成就之各各段落。依工珠活佛功德海(Kong-sPrul Yon-Tan rGya-m Tsho 1813-1839)之《知识总汇释义》所述,此十六地乃大圆满道所独有。首十或十一地与大乘显宗所说相同,唯以后诸地则为密乘之不共法。《广大明觉自现续》云:

  诸地无非根本觉之证悟而已。行者于体证胜义法性时,即圆满所有诸地,对闻知或已证悟根本觉之行者而言,于体证胜义谛时产生喜悦,得初地成就,即登“极喜地”。了悟此(证悟)乃根本觉之自觉,为第二地,即“离垢地”。于此能得觉受,为第三地,即“发光地”。由观光明而得觉受者,乃第四地,即“焰慧地”。因法尔清净诸毒烦恼,及由观本始智所得证量觉受,而现证本始智者,乃第五地,即“难胜地”。能见光蕴为第六地,即“现前地”。因圆满一切觉受而远离烦恼诸毒者,为第七地,即“远行

  地”。住此境界而不动者为第八地,即“不动地”。圆满诸功德为第九地,即“善慧地”。行者将自识摄于所观之本始智中,令所观自然生起,随见诸相皆如(虚空之)云,此乃第十地,即“法云地”。上述(诸地),行者皆于不舍此界(即此生)时而得成就。行者若离此界(即舍此生而入中有境界),则非以上述方式而登诸地。(行者)于断一切虚妄显现之际,而生起诸总集之所观境,是为十一地,即“普光地”。无任何执受,甚至连所观(之诸总集)亦不执,及不为任何内外诸法所污染者,为十二地,即“净莲地”。自行者心中本始智所生之金刚链,化为虚空之光明五总集者,为十三地,即“咒鬘大集地”。住于所观之本始智为十四地,即“大乐地”。于法尔境界,得决定成就,为十五地,即“金刚持地”。于本净境界法尔生起本始智,为十六地,即“无上智地”,盖无他地更高于此……。众生之数目虽不可思议,然本始智之自性则一。(除以上所述诸地之外)别无他地或他道可言,亦无他地可修可证。

  因能证悟大圆满故,行者遂能离嗔、慢等诸毒,而全具悲心及定慧等诸功德。密彭尊者于《修习法要口诀》写道:

  证悟功德广大如虚空 心识无慢此道殊胜相

  行者观修纵非作意行 悲心大力无整任运起

  行者经教纵非精勤学 如海显密智慧得成就

  行者得此无倒圆满相 大圆满道体性自圆成

  浅学之徒妄言能生起 云为乐明无念幻觉受

  夸得殊胜成就慢心生 妄判高下不明自低劣

  锋利忠言尖锐不能容 何能忍受无间地狱火

  不知轮回苦因由自种 尚作大言无惧堕轮回

  放言高论无有少顾忌 独惧他人月旦诫可笑

  ◇ 临死所得果位成就

  大致而言,所谓“生命”,毋乃一串生与灭之相续而已,盖生命中每一刻,实为此一刹那之生与上一刹那之灭。然世俗观点,咸认为“生”指生命开始之时,而“死”则其终结之际。吾人既已托“生”于此世,故“死”已成为吾等必须应付之主要问题。依佛法言,若善为处理死亡时之境况,则死者虽非有成就者,亦能依缘起故,得往生善道。而大圆满成就者,能于死有、中有或後有际亦得成就。大圆满成就者乃藏地极稀有殊胜之修行人,因其于死时,能显现种种于经教中提及之瑞相。此种种瑞相,皆因其精勤修习而得显现。

  遍智无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广释·果乘遍智车》中将瑞相分为两类:

  因能迅速达致解脱故,于死时乃有两种成就:

  一、于(大圆满)中,为求断苦、本始自性、及寂静刹土等成就,行者遂化尽色身诸污染四大,所得果位即无上正等正觉(三藐三菩提)。

  二、死时所现五相:光明、音声、本尊相(据《句义藏》所述,为寂忿本尊现于骨中)、舍利(gDung)及大地震动。此名为现证菩提。

  无畏教日尊者于《答论》中分述根与果之不同如下:

  于心性光明一味不能了悟,即成虚妄之根;然若能体证安住,则是解脱境界。前者为根,後者为果。遍知(龙青巴)尊者不许二者为一之说法。就根而言,每次死亡之际皆有光明生起,由不能证悟故,遂回转于“能”“所”纷乱纠缠中。当行者能得果时,因成就真实自性故,遂不退转(于迷误海中)。此即根与果之不同。

  大圆满法之不共处,在于死时色身之消融或迁化。如前所述,色身主要有两种变化:由且却之修习,令色身一切乃至极微,亦分解无余之虹身成就;及由妥噶之修习,而得“虹光身”或“大迁转”之成就。龙青巴尊者于《实相藏论释》中分别上述二种成就:

  且却中,于圆成本净密意时,断除(或消融)四大之修习,与妥噶中,因圆满法尔成就而化尽四大之修习,二者于清净内外粗色四大方面,非常相似。但就且却而言,于无色极微消融之当下,行者于本净中得解脱成就,是故无“虹光身”之显现;而妥噶则因得虹光身,遂成就大迁转(身)。是故,二者之分别在虹光身之有无,而非在得解脱成就之本净境界。

  然而,有等大圆满密续则作四种消融之差别。如《日月和合续》云:

  一、空行死亡方式:

  二、持明死亡方式;

  三、自耗如火;

  四、隐没如空。

  上述种种,皆化尽(身中)四大,至无形状可见,更不复取其他色身。此乃殊胜行者所得。

  遍智无畏洲尊者复于《功德藏广释·果乘遍智车》中阐释四种消融云:

  殊胜(死亡)方式上,行者消融一己色身之法有二:于且却中,行者消融(己身)如空,此则有如空行死亡之法。于妥噶中,则(己身)消融如火,此则如持明死亡之法。兹更分别讨论大圆满成就者死亡方式如下:

  一、将气(风)与心中障碍法界之极微细污染加以清净,行者得穷一切法入于内界之成就,由是外身消融为极微而化。当下,(行者)依于色身之如是根本觉,遂与自性法界融合,此则有如瓶破,而瓶中虚空遂与瓶外虚空相合。复次,于平等清净无二无别(境界)中,法界与根本觉融合,行者乃得正觉。

  二、此乃身(根)与根本觉(依于根)之融合。(大圆满成就者)身中极微(于先一刹那)仍存在,然(于下一刹那)则已消融而隐没。于当下之际,根本觉遂入于法界中,不复退转,有如善射者所发之箭。此与空行母或以瑞相降生之有情,二者死亡方式相同。彼等身量皆(突然)隐没。

  三、就清净风心二者之污染后,消融根本觉与法界(即行者得解脱成就之处所)而言,(与上述二者)相同。但(此方式)于内四大耗尽时,外色身则化为光蕴。此则有如油尽而灯灭。

  四、行者将其由业及习气成熟而生之色身,化为令众生可见之虹光身,藉以引导其入解脱道。此则有如持明众由某一地精进至更高地时,以音声越空至其他诸佛刹土而利益有情,亦有如吉尊狮子自在尊者(lChe-bTshun Seng-Ge dBang-Phyug 十一——十二世纪)于和育慈宫(A'o-Yug Phyi-Gong)化为虹光身,惟留光明与音声于该地之虚空中。

  大圆满行人,若仍有残余异熟业力,其身于死时则不会消融。亦有等行者虽已无余成就圆满,其色身亦不化,而改留舍利或遗骨以令信众供奉。复次,亦有等大圆满成就者以种种因缘或目的,其身或化或不化。索波丹达尊者于《功德藏述记》云:

  大圆满成就者,纵使于见或修中证悟,而能化其色身,但为不耗尽其业力(以化其身),宁作弘法利生之功德事业。甚而以其遗骨或舍利而利益众生,而得“异熟持明”(rNam—SMin Rig-'Dzin)之成就,如无畏事业光尊者('Jigs-Med Phrin-Las A'od-Zer dPal-'Bar 1745-1821,即第一世多竹千宁波车)。

  殊胜大圆满成就者之较次死亡方式,索波丹达尊者之《功德藏述记》云有四相:

  有等已证悟之大圆满行人,虽不能化尽四大,然若已证得如是实相,及已清净对外境之执着,则不再为世间和合所迫。彼等若示疾,不须依靠医师、占卜或祈祷;若往生,则不须修七日死仪之类。彼具四相:乐于独处,不喜人烟,如鹿;不惧死亡,亦不惧一切法,于他无所畏惧如狮:纵暴死于街衢,亦不忧愁,如丐;于生死一无所念,如婴儿。

  修持——

  法吉祥译师于《密主事业善说教授》中云:

  于此(行者)乐受一切法而无取舍分别,盖一切生起,皆无非法性之游戏而已。

  果——

  法吉祥译师续云:

  当下,即于法尔顿成之普贤境界中得圆满。复因能圆满具足四信,于此境界,行者遂能

  于轮回中解脱,得入涅槃。

  无畏洲尊者于《无上智》中解释四信如下:

  四信谓——

  一、无惧地狱之信(以知其虚妄故);

  二、无冀业果之信,以知轮回非实有故;

  三、无求成就之信,以知涅槃亦无自性故;

  四、无喜而平等住于正觉功德之信,以行者已证法尔境界故。

  密彭尊者于《如意藏宗轮要仪》云:

  行者自性中有根本觉及菩提心体性,实与“无上智地”之普贤王如来无二无别。既清净一切客尘,此(成就)即清净及证悟之圆满,且无增无减,离一切变异。

  无畏洲尊者于《功德藏本注》云:

  既能体证根性与道性 得五佛身五智圆满果

  得此果位非有他因缘 唯因藏识污染得清净

  心性寂静契入法界故 由是如日清净本始智

  得离如云八识近取因 了知我执习气所缘法

  无非由根生起之显现 法尔光明无覆而显照


{返回 九乘次第论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九乘次第论集 九乘差别广说 大圆满与余乘教法
下一篇:九乘次第论集 九乘差别广说 三内密之见修行果
 九乘次第论集 附录 四部宗义要略
 九乘次第论集 九乘差别广说 大圆满与余乘教法
 九乘次第论集 九乘见修行果差别
 九乘次第论集 九乘差别广说 三内密之见修行果
 九乘次第论集 宁玛派的教法
 九乘次第论集 九乘差别广说 引论
 九乘次第论集 九乘差别广说 三外密之见修行果
 九乘次第论集 九乘差别略义
 九乘次第论集 九乘差别广说 无上瑜伽之三部
 九乘次第论集 九乘差别广说 外密与内密判别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关注人间生活,践行人间佛教(田乃越)[栏目:人间佛教]
 The Strength of Patience[栏目:Ven. Master Hsuan Hua]
 遇事用佛法来对照[栏目:宽见法师]
 四十华严 第五卷 第74讲[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四十华严]
 力量的源泉[栏目:传喜法师]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内加行 发心(三)[栏目:达真堪布·百日共修开示]
 瑜伽王冠之顶饰[栏目:敦珠法王]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尊者阿姜李简传 英译者前言 中译者前言[栏目:阿姜李·达摩达罗]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 第十一讲之:小乘四果位:小乘以灭法为存在[栏目:入中论讲记·110]
 维摩诘所说经白话解 菩萨品第四 第二十章 维摩诘对善德说法施[栏目:维摩诘所说经白话解]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