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九乘次第论集 附录 四部宗义要略
 
{返回 九乘次第论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14

九乘次第论集:四部宗义要略

  附录

  《四部宗义要略》

  (敦珠宁波车)

  小 乘

  ◇ 毘婆沙部

  声闻乘中,毘婆沙部说一切所知可分为五类,即色法、心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

  此五类法中,初色法者,若于缘一事物时,其由极微所组成之粗色能被破坏,令粗色概念失坏;或经理智分析,令粗色概念失坏,则此色法是为世俗谛性相。若粗色法虽坏,而其概念不失,此则为胜义谛性相。

  此如《阿毘达磨俱舍论》(释分别圣道果人品第六)云——

  若破无彼智 由智除余尔

  俗谛如瓶水 异此名真谛

  毘婆沙师云:自胜义而言,世俗虽无自性,然却为谛所有。以彼宗遍许一切法为谛实有故。

  【释】毘婆沙(Vaibhasika)即说一切有部。许一切法三世实有。

  于色法,如瓶,经分析后知其本质为土,故(瓶)的概念即受破坏,如是说瓶虽谛实有(实有瓶的存在),但其实体则仅为世俗谛定义下的实有。

  然而如极微、心识等,既不受破坏,亦能经得起理智分析而其概念不失坏,此即被认为是实体有,即胜义谛定义下的实有。

  二者心法,指能缘外境之前五识,及意识。

  【释】前五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等。所缘外境,相应为色、声、香、味、触。

  前五识与意识,为六识聚。此即不许有第七末那识及第八阿赖耶识。

  三者指受、想等五十一心所法,与心王(即心法)同时攀缘外境。当诸根(如眼)缘外境时,心及心所具所缘平等、伺察平等、时平等、所依平等,事平等五者。如是,则了悟外境之心识、能知外境差别之心所,遂同时生起,亦同时对外境了别。

  是故,除能明证外境之心识及心所外,别无所谓本觉。

  【释】此谓心所法与心识同时起五种功能,如是解释心所法的机理。此即攀缘同一外境;攀缘时起同样的行相;攀缘时无先后分别;藉相同的根(器官)来攀缘;对外境的实体同一认识。这种说法与唯识宗不同。

  以五平等故,心及心所便非刹那生灭不可,否则即成相违。亦即于攀缘时心及心所生起(活动),然而其作用则相续,前一攀缘心及心所即行止灭,刹那由另一心识心所来代替。由是毘婆沙部便不能承认有本觉,即不能承认有本来清净心,盖若刹那生灭,此本来心识亦必生灭,生灭即不能说是本来。

  四者,指包括无想定,及名身、句身、文身等三世实有(心不相应行)法。如瓶,既于过去时有,于现在时及未来时亦有。

  彼许一切业于完成后仍不失坏。

  【释】于无想定中,心及心所停止活动,否则便非无想。所以只能将这种心理状态归为心不相应行法,即与心及心所活动无关。此外尚有得、非得、命根、生、住、异、灭等与重合状态有关诸法,亦归入此类。名身即名相、句身即概念的定义、文身即字母读音,此三者亦为非精神(心心所法)、非物质(色法)的构成,故亦只能归入心不相应行法。

  轮回的机理,彼宗说为即是业灭后仍不失坏的作用,称为不失法。此固然不能说是色法,亦不能说为心心所法,因为既说心心所刹那生灭,便不能说为不失,因此唯有建立为心不相应行法。然此建立却有重大过失,若不失法不与心心所法相应,则唯有身业及语业,应无意业不失。

  五者三种无为法,即虚空、择灭、非择灭。彼宗云:唯此三无为法,及道谛及有从属,意识与其从属,五者许为无漏,余皆有漏。

  【释】虚空指空间;择灭无为藉认知的智力(般若Prajna)以灭一切有漏法,如既知自我为虚妄,即不执取种种能建立我与我所的法;非择灭无为不藉认知,自然灭有漏因,譬如不添柴薪,火自熄灭。

  ◇ 经量部

  经量部(Santrantika)所主,多与毘婆沙部同。其不同者,可举例而言——

  有部许恒转相续之无表色为色法,经量部则以其依于色法而成,故是假有,且亦不许三世实有。

  【释】无表色(Avijnapti-rupa)为毘婆沙部重要建立。一般色法(物质界)皆属可见,且有障碍性,而无表色则不显现,为无形之色法,且不具障碍。其功能为于身中恒转相续。

  建立无表色,目的是想说明轮回的机理,此不可见而三世流转,故能保持过去世及今世所作的业,使之成为未来受报的因。立为色法,色法三世实有,是故即可成为轮回之体而却又非“我”。

  然而经量部却认为一切色法均属假有,且不承认三世实有。此即经部与毘婆沙部诤论最大之处。

  许诸根为识所持,对境则由行相转而为知,说为所缘缘。心及心所即为五识及其随行心所,用以对境,例如对色。然外境如色、声等,实非由心及心所亲自认知,实由行相而转,有如镜中影像。

  【释】此即谓外境非由心及心所直接认知,彼等且不能直接衡量外境(如衡量颜色深浅等)。五识及随行心所仅能缘行相而认知外境,此行相为外境在心识中所成,心识如镜,行相如影,五识及心所则缘影而知外境。这种情形,即所为带相(sarupya)。

  也可以这样理解,内识与外境之所谓相应,其实即是指内识上带有所知对象的影相。一定要这样建立,然后才可以说外境的相状随心识变异。假如是心识直接认知外境,则心识便非主观而为客观。

  由是,如色等对境于今刹那转,其行相于今刹那亦暗中作转,故与色等对境相应之行相便亦于今刹那生起。

  此刹那后,所转之行相于下一刹那再作转,故即可认知有另一外行相生起,而视之为对境。

  如是能所二取遂成为有,称为所知。此如《量决定论》(第一品)云——

  亲证同类已 犹如证外境

  【释】经量部认为,“境”的定义即是心所了知的事物;此际心及心所即是“能知”,至于“所知”的定义,则是心及心所所能衡量的对境。

  因此所谓“有”,其实即是“所知”,亦即是“境”。

  经量部将境作六类分别——一者依二谛分别;二者依自相共相分别;三者依遮遣建立分别;四者依显现隐现分别;五者依三时分别;六者依一异分别。

  依二谛者。不待名言施设而成立的法,且可经得起理智考察,此即胜义谛,亦即自相、有为法。如瓶。唯藉名言施设的法,即是世俗谛,亦即共相、无为法。如无为虚空。如无为虚空。依自共相者。就胜义而言,凡有因果作用之法,为自相,如瓶。无因果作用之法,为共相,如无为虚空。

  依开遮者。遮法分二,遮与非遮。以心智直接排遣一法所应否定之成份,即是遮遣,例如虚空,即“无云的天空”,故“云”即是应否定的成份;于遮遣时,暗示另一意思(即暗中建立另一法),即是非遮,例如说他对人当面很好,即暗示他在背后对人不好。开许(即建立),为心智无遮与非遮之法,如瓶。

  依显隐者。能以现量了知者为显现法;唯藉比量了知者,为隐现法。前者如瓶,后者如见烟知有火。

  依三时者。于存在的第二刹那呈坏灭相的状态,即过去法;由于诸缘未足而尚未生起的状态,即未来法;已生未灭者,即现在法。

  依一异者。非别别者为一,如瓶。别别者如插着花的瓶(花与瓶为别别)。

  如上六类,皆为心及心所的对境。

  经量部说显现虽是识之体相,然却属虚妄,以所转之行相非外在有故。然能领纳分明一切所知之本觉,却非妄惑。

  彼否认心不相应法离色法、心法、心所法而建立。又说三无为非实体有,如石女之子。

  【释】关于显现,即是心与境的交涉。小乘诸宗都承认心外有境,顶多认为它是实有(存在)而非实体有(其本质非实体)。然则,境既在心外,心又如何缘境(即外境以何机理作显现)?此中唯正量部主张心能直接缘境,余部都不承认。不承认的原因,是由于若心能直接缘境时,则心识将永远被世俗显现占有,是则无从清净心识。

  因此毘婆沙部认为,由外境引生心识印象,这即是显现。如是,修道便主要是断除染污无知(我执及由执我而生的贪嗔痴三毒),若非无知,污染即不显现,以其经心识抉择,外境在心识的显现便跟无知时不同。

  经量部则更间接,说外境映于内心,转为行相,然后心识了别此行相,外境由是显现。如是显现即是虚妄,以其实为一表相,而非外境本身。如是建立故,修道所断便亦与毘婆沙部同。

  然则经量部何以须建立行相?这则是为了要建立轮回的种子(vija),有行相则能说业是由显现将业的功德熏染在一相续(Santati)之上,此相续即有情的身心。行相所负担的即是熏染的任务。

  至于本觉,纯属所知,非为显现,是故便不虚妄。

  说心不相应行法不能离色、心(及心所)建立,即谓其若非属物质,便即属精神,这是为了破毘婆沙部的不失法而下的定义。参考上文即可了知。

  ◇ 声闻

  彼决定属声闻种姓者,行八别解脱律仪。复次以四刹那分别观四谛,首观非常,如是而证“补特迦罗无我”离实有(离我执)。

  【释】别解脱律仪(Pratimoksa波罗提木叉)分八:一苾芻(比丘)律仪;二苾芻尼(比丘尼)律仪;三正学律仪;四勤策律仪;五勤策女律仪;六近事男律仪;七近事女律仪;八近住律仪。

  四谛十六行相:一观苦谛修四行相——1)非常、2)苦、3)空、4)无我;二观集谛修四行相——1)因、2)集、3)生、4)缘;三观灭谛修四行相——1)灭、2)静、3)妙、4)离;四观道谛修四行相——1)道、2)如、3)行、4)出。

  行律仪即守戒;修四谛十六行相即修止观,称为“行相”,即由修止观而令心识清净,如不执着“常”、知“苦”等。

  以此串习力,二障于五道修习之究竟金刚喻定(vajropamasamadhi)中摧灭。此二障即贪瞋痴三毒及其种子,与烦恼以外之无明。

  盖障既不复有,即已舍离,由是能证有余依或无余依之阿罗汉果。

  【释】二障即烦恼障、所知障。烦恼障由我执(执着自我)生起,所谓烦恼即贪、瞋、痴三毒;所知障则由法执(执着概念等)生起;所谓烦恼以外之无明,则如执着于外道义理等。

  五道为修道的五个阶段,即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金刚喻定为小乘声闻或大乘菩萨于修行接近圆满时所起之定,断除最后烦恼习气。

  无余依阿罗汉于证果时已不依身识,有余依则仍依身识(即世俗之所谓未死)。

  ◇ 缘觉

  缘觉除观首以非常之四谛外,复观十二因缘。彼与声闻在修道上大致相同,唯声闻众虽离人我执,却仍许外境之无方分极微为胜义,缘觉则认一切外境均属虚幻,胜义谛中无实有,唯是心识现象。

  【释】十二因缘为:无明(Avidya)、行(Samskara)、识(Vijnana)、名色(nama-rupa)、六入(Sad-ayatana)、触(Sparas)、受(Vedana)、爱(trsna)、取(upadana)、有(bhava)、生(jati)、老死(jara-marana)。此十二支中前者为后者生起之因,如行之生起,以无明为因,故若无明灭,则行亦灭。

  声闻众谓“极微”(paramana)为真实有,此即将物质分至不可复分时之粒子。其说为有,以无方分故,即无可分上下左右,说为极微无方分,因一有方分,即可再分。缘觉则不许此说,故比声闻为究竟。

  彼等许内自执持之识为真实,此则略与唯识宗所主相同。如《现观庄严论》(第二品第八颂)云:

  远所取分别 未离能取故

  当知由所依 摄为麟喻道

  【释】此谓缘觉仅能离“所取”(外境),而执内识(能取)为真实,故未究竟,喻其如麟(相传麟为独角兽)。

  于广大资粮道中观无我,如是由加行道之暖位,至无学道,每 一证量,皆能于一座中现前证得。

  是故声闻与缘觉等二乘之分别,只在要根器之利钝。于意业及证悟之理路,实无太大差别。亦以此故,二者同藏(经律论等)。

  【释】前说五道,于资粮道后为加行道,有暖、顶、忍、世第一等四位。以后为有学道,即见道、修道。至无学道,则能证极果(声闻为阿罗汉、缘觉为辟支佛、菩萨为佛)。

  此即谓缘觉利根,故唯证无我尚历时百劫,此如《俱舍论》(分别世间品)云:“要百大劫修菩提资粮,然后方成麟角喻独觉。”以后即一座即能证一次第,得果迅速。

  大 乘

  大乘,或名菩萨乘,依宗义顺分为二,即唯识宗(Vijnanavada)及中观(Madhyamaka)二宗。

  ◇ 唯识宗

  经量部遮拨毘婆沙部所主心识之时分、极微之方分等。唯识宗仅许外境非属认知,此实与之暗合。故《三摩地王经》云——

  佛子,此三界唯心

  此是此宗遂名唯识宗,盖彼主一切法唯心所显现故。

  唯识宗亦依末转*轮所教,许一切法依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等三性而安立。

  【释】毘婆沙部说心王心所同时刹那生灭,又说物质(色法)可分析为无可再分的粒子名极微,二者均为“实有”见地铺路。经量部反对毘婆沙部,已说一切显现均是识之体相,然此说未免将识体执实,仅视识上的显现为虚妄。唯识宗为避免实执六识聚,故建立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的成立,是为了使种子有一安立的处所。然而若仅将阿赖耶识当成业种子的仓库,则仍未免落于常边,是故便为阿赖耶识另立一作用,称为熏习。于是种子于诸缘具备时即起现行,而现行又同时熏习种子,由是说为不常不断,立中道义。此即唯识宗熏现与经量部熏习最大不同之处。

  至于说一切法唯识变现(一切法唯心),则如《唯识二十颂》所云:

  “安立大乘三界唯识,以契经说三界唯心。心、意、识了名之差别,此中说心意兼心所。唯遮外境,不遣相应。内识生时似外境现,如有眩翳见发蝇等,此中都无少分实义。”

  此谓识生起时,变现物象如外境,凡夫于是执外境为实有,不知此仅如眼病的人见毛发苍蝇,无少分真实。如是即识所变的原理。

  遍计所执自性,如黑夜中踏着草绳,误以为蛇,此于世俗中亦非真实。

  依他起自性即是缘起,一切法皆依因缘生灭,缘具则生、缘不具则灭,是故依他起的“他”即指诸缘,一切有为法都属依他起,为世俗真实(世俗谛)。

  圆成实自性即一切法自性,为胜义谛。

  此中遍计所执自性,复分为名言遍计执,及相成就遍计执。前者指假立名言,包括一切法之假相,及其安立之假名,此皆心识之增益而非实有。后者指人我与法我。

  【释】如是,“所知”便即是名言遍计执,因凡所知都属假立的名言。如瓶,“瓶”即是名言,而此现为瓶状的物体,无非只是此物体在心识中变现所显的相状。此相状有如符号,共业不同的有情,见同一符号,便有不同的相状。

  至于相成就遍计执,即由心识虚构而成的概念。如人我、法我,即对个体的执着,及对概念的执着。由执着而令相成就,本非实有。

  依他起亦分两种,即不净依他起与清净依他起。前者包括由五蕴近取而引生之一切有漏法,如由引颂“于是空法处,愚者妄分别”,至“苦恼无有量“所说。后者包括究竟清净胜利王之佛身、根本智、刹土等。前者之得名,以其依于业及习气等他缘故;后者之得名,则以其依离障之缘而起故。

  【释】此即轮回界一切法,都属不净依他起;而涅槃界一切法,都属清净依他起。此即与后面将要说到的了义大中观不同。了义大中观说涅槃界的法离缘起,如是即非依他。唯识宗如是建立,是由于认为“假必依实“,由是建立清净依倔起,说佛身等实有,以《三摩地王经》第三十二品(Sutradharananusamsa)颂云——

  于是空法处 愚者妄分别

  行于分别中 彼人趣恶道

  众生生老迁 流转无穷已

  沈没生死中 苦恼无有量

  此即说十二因缘流转。“空法”指因缘所生法,“妄分别”即是无明。

  复次,圆成实亦分为二,即不变异及不颠倒。前者为内光明藏、法界不变异自性、及住自性真实(实相)。如《密严经》云——

  此藏已决定 许为阿赖耶

  至若后者,于到达无漏道究竟后,可说果位阿赖耶已无颠倒,以障智之烦恼已澈底清净故。

  【释】依唯识家的说法,空二执之真如,即是圆成实性。不变异圆成实性便即是法性,斯为究竟真实。不颠倒圆成性只是一种除盖障的作用(智),故非究竟。

  唯识宗可分为实相派及假相派。

  实相派认为,眼识缘青色时,青色如实显现为青色;假相派则认为青色显现之类一切法,于外境或心识中皆无实相,故较实相派稍胜,以此实许除识外别无其他实法,因无明习气增益,心识无明始污染及执着诸显现。

  若更分别,实相派更可分为主张能取所取等数、或主张相有差别而识则无有差别、或主张相与识如一卵之二份。此皆以外境及识而作分别。

  假相派则以心识自体是否为无明习气之垢 障所染,分为有垢 、无垢二派。

  于主张能取所取同等数目者,或说八识聚,或说六识聚。于主张相有差别识无差别者,或说六识聚 ,或说一识,如是即有无数分别。

  【释】以眼见外境的青色为例,实相派(Sakaravada)认为,青的相为真实,而假相派 (Nirakaravada)则认为不真实。

  同样主张外境由识变现,为什么却有真相假相的分别呢?这是因为真相派说,识的变现有三,如一、青色现为青色;二、青色现为有方分的相;三、青色现为外境。他们认为,前二者真实,心识未因此而受无明污染,后者则已受污染,故执持外境。换言之,他们认为只有执持外境才是错误,认青色为青,并由是认许其方分相状,则并非错误。而假相派则认为三者皆不真实。这即是两派的分别。

  真相派分三:能取同数派、心境掺杂杂派、半卵对开派。

  能取同数派主张:当眼识缘花纹时,花纹上青黄等我的数量,跟眼识中生起的青黄相为同等数量。这样的主张,即等于说眼识生起的青相与黄相为异体。

  心境掺杂派则认为花纹上青黄二色同体,持青黄相的根识亦同体。

  半卵对开派则将内识与外境视同一卵中的蛋白与蛋黄,他们主张,心识变现的外境青色,跟心识所持的青色相,虽皆依心识,然而彼此却异体。

  因此三派的差别,实在于外境内识同体与异体的主张不同。

  至于假相派,则有有垢 派及无垢 派的分别。有垢派认为无明习气可污染心识的本体,无垢派则认为心识本体不受污染。以此分别,前者便否定自性清净心。

  唯识宗又可分为随教行及随理行二派。随教行者主八识聚,随理行者主六识聚。

  此宗虽较声闻、缘觉为胜,然彼不能如实了知胜义谛圆成实性,此以彼虽共许外境及显相皆非谛实有,唯却许自性光明又无二智 之本觉为胜义圆成宝。

  【释】认为本觉谛实有,是因为觉得“假必依实”,必须建立一实法然后才可以将假法比较抉择。同时,他们亦认为若不立实法则成断灭,是故他们所立的胜义谛便非究竟,即仍落实事执边。

  下来说中观宗,其实中观自续派亦执实法,然而他们却不如唯识宗之执内识为真实法,仅视解脱后的内识为真实。

  所以于诸宗中,由自续派以下皆有实事执,仅所执的程度不同。应成派之执则最小,仅概念尚未离边。

  ◇ 中观宗

  中观宗分二:外宗、内宗。

  外宗说无体性,属粗品;内宗说了义大中观,属细品。

  外宗复分为二:中观自续派(Svatantrika madhyamaka)、中观应成派(Prasangika madhyamaka)。

  【释】一向以来,汉地学者都无中观宗分外内二宗的说法,此实缘未明中观次第之故。今敦珠法王此论,当可启发学人作深入研究。

  大中观(Mahamadhyamaka)另有他空派(Shentong),即西藏觉囊派(Jo-nang pa)之所宗。彼宗称之为(他空大中观),说如来藏,且以如来藏为实体(真常),即同汉土之华严、天台,亦即《大乘起信论》的见地。此宗于西藏为格鲁派宗喀巴大士所力破,斥之为错见。宗喀巴大士的说法传来汉土,即成为“真常唯心”的判教。

  然而“他空大中观”实非“了义大中观”。了义大中观虽亦说如来藏,却示以为之“真常”,仅视之为一清净心识境界,能自显现功德。譬如大日,能自显现光明,却不必因光明显现即执大日为“真常”。

  故于大中观,必须作“他空”、“离边”、“了义”等简别,不能因其都说如来藏即视为一律。此处敦珠法王唯许“了义大中观”为内宗,未说不了义的“他空”为内空。若站在修道次第的立场,外宗虽非究竟,却亦为道次第之所依;且“他空”亦非错见,盖行者修中观亦肱以此为道次第中一次第见地,如宁玛派修心识光明(道光明),即由“他空”起修。然后渐次“离边”,以直证“了义”,故仅能说“他空”为非究竟。且须注意,依“了义大中观”的见地,给判为“性空唯名”的应成派实亦非究竟,是故判为“粗品”,判为“外宗”。这一点,很值得学者深思。

  ◇◇ 甲、外宗

  ◇◇◇  一、自续派

  毘婆沙部、经量部及唯识宗,三者宗义皆落体性边,故未能离实执之戏认。自续派则立于中道(Madhyama),盖以一切法本不落两边,具中道自性故。

  自续派许一切法于世俗显现中为有,即于颠倒心之觉受中为有,而于胜义离颠倒之觉心中即为无。

  此派建立二谛,世俗谛及胜义谛皆复分为二。于世俗谛可分为——

  凡所显现皆具因果力用之正世俗(tathyasamvrti);凡所显现皆不具因果力用之倒世俗(mithyasamvrti)。

  于胜义谛可分为——

  断除单边戏论之离一胜义(Paryayaparamarthasatya),如说芽非自生等。

  断除多边戏论之离多胜义(aparyayaparamarthasatya),如说芽非自生、非他生、非自他共生、非无因生等。

  【释】自续派建立世谷有、胜义无,自了义大中观看来,仍落相对法(有无即是相对)。此即如《楞伽经》之说一百八句义,所有句义皆相对法。凡相对法皆属边见,故非了义。

  于世俗谛,可举例说明。如云,世俗执此显现为实有,是正世俗。云具因果力用,如能化为霖雨。若云现苍狗之形,执此显现为苍狗,即是倒世俗,以云所现之苍狗无因果力用,如不吠、不守夜等。

  两种胜义,译为“离一”、“离多”乃取其涵义而译。严格的定义是,离一胜义须藉同义异名而建立,离多胜义则不能藉异名。如说芽非自生,可说“种子”非“芽”的同义异名,由是说芽非由“芽”出;若离多边,则不能如是建立,如说芽非他生,若仍说“种子”非“芽”的同义异名,则反易证成芽由他生。

  世俗谛定义,为能被考察智所破,故经不起考察;胜义谛定义,不为考察智所破,故能经受考察。

  据此,于认知世俗、认知诸相时,即不能用“非有”来否定,仅能知其无实体自存。

  【释】能为考察智所破者,如瓶,一经考察即知其无自存的实体;若无为法,以离缘起故,即不为考察智所破。以是之故,此派主张“究竟一乘”,以声闻、缘觉所证,非为究竟,非无住涅槃。

  然而说瓶无自性,却只能说“瓶不是以瓶的实体而存在”(即“瓶无真实存在的实体”),仅能如是表达胜义,不能说瓶自性非有。因为依考察智仅能考察瓶是否以实体自存,而不能考察瓶的实体为有为无。

  外境与内识皆具空性,故仅许于有无都不作增损区别之根本智。此如师子贤论师于《般若现观庄严论释》中所云——

  以此根本智 即自存本觉

  【释】若增损有边,或增损无边,则必执世俗为实有,或执世俗为虚无。二者皆失中道。

  说根本智为“自存”之本觉,以“自存”即离缘起故。以离缘起,然后始能于有无都不作增损。

  能破之于所破(此如世俗诸相),由量及因明正理建立。此即金刚句(rdo-rje gzegs-ma)之于因上考察;破有无生(yod-med skye-gog)之于果上考察;破四句生(mu-bzhi skye-gog)之于因果二者上考察;以无上缘起作隐义同类因遮遣;以离一多作显义遮遣。

  【释】本段所说为因明五支,即五正量。

  金刚句为决定义,如言“佛宝”,此即由“佛”加以考察,证成“佛宝”此义。如是即为因上考察。

  破有无生,即谓非有、非无。破四句者,则谓离有、非有、有非有、非有非非有等四句义。此中考察有无即果上考察;而考察一切相对句义,则为因上考察。故破四句生即同时考察因果。

  隐义遮遣必用同类因。如云以缘起故,五蕴非我。“五蕴”即“我”之同类因。如是破执五蕴为我。

  显义遮遣,则将五蕴一一分析,谓色中无我,以至受想行识中皆无我。故其遮遣仅能说之为“无”,而不能说之为“非”。——“五蕴中无我”与“五蕴非我”,在意义上有很大的分别。

  是故于幻相(此即为外宗所力图建立之境),本宗对此遮破,不能用隐义同类因,因其已离范限,仅能引显义遮遣用以排除,即仅能排除其为实有。如是,自续派许假定建立之无生自性为胜义谛,离戏论如虚空。

  【释】何以自续派不能作陷义同类因遮遣?盖依其安立二谛定义,于因明五支中仅四支可用。若用“非”来遮,则与定义相违。如瓶,不能谓其“非有”,仅能谓其为“无实体有”(无有)。此已见前说。

  如是,此派局限处即在于此。故于如来藏,即仅能说有垢无垢 ,而不能说非净非染。由是胜义建立亦仅能定义为“无生”。

  此派建立胜义无而世俗有,仍犯落常断二边之过。

  此派于离戏论之假定(无生自性),仅凭显义遮遣而了知,实非了义,因其用以破除戏论之智量,本身即未离戏论。

  【释】仅凭显义遮遣考察,未离戏论,因其考察智未离有无二边。如考察瓶,实无非考察“瓶有自存的实体”、或“瓶无自存的实体”,此考察即从有无二边出发,而结论亦未离有无二边。

  隐义同类因遮遣说泥土非瓶的自性,则据缘起为基础,非从“是非”边出发,故其考察即离戏论。

  ◇◇◇  二、应成派

  应成派以颠倒心及无颠倒心以界定二谛。

  于圣菩萨定境中,及诸佛一切相根本智中,离能所的相对即无能知识与所知境的对待。此如人未睡,不应有梦。如龙树大士云——

  犹如人梦中 由梦力能见

  妻儿及居地 醒则不复见

  于诸世俗相 所见亦如梦

  离梦开智眼 即离世俗执

  【释】应成派的基本见地,无非分迷与觉,迷则为凡夫,觉则为圣者。是故世俗执诸相,如入睡时执梦境,此即为迷。圣者离世俗执如离梦,由是离能所——能知者是心识,所知者是外境。

  然应成派的局限亦正在于此,虽非如自续派之仍落常断边,但分为“颠倒”与“无颠倒”则仍属对待。凡相对法悉是戏论,故应成派于“究竟”尚隔一尘。

  “能知”入根本智,即句寂灭。心及心所中诸戏论悉遮遣后,即住于离言说思维之无上寂灭,是名为无颠倒心真实。如月称论师于《入中论》说此云——

  不生是实慧离生 此缘彼相证实义

  如心有相知彼境 依名言谛说为知

  又云——

  尽焚所知如干薪 诸佛法身最寂灭

  尔时不生亦不来 由心灭故唯身证

  此即说胜义谛上之了知,及其所了知之客境,即为本住自性,法尔真实展现。

  【释】上来《入中论》偈颂,可改译如下——

  以无生为真实故 根本智亦是无生

  于智量中证真实 恰如相中证世俗

  如心对境起浮现 如是了知彼客境

  原颂七句,译为六句。

  后一颂亦可改译如下——

  尽焚所知如干薪 佛法身证寂灭果

  尔时不生亦不灭 心来已由身现证

  这样就比较容易了解,什么叫做“能知”入根本智。

  无颠倒心之“能知”,其机理亦如颠倒心之“能知”。当颠倒心缘诸相时,心中浮现境相,如是即谓“能知”。无颠倒心于智量中起“能知”作用,但以其为根本智故,根本智真实,故其“能知”亦即智量所证真实。

  凡夫执着与“能知”相对的“所知”,而诸佛现证则无对待(因证真实故,真实即无对待),故说为“尽焚所知”。所知尽,即寂灭果。此际说境界为“不生不灭”,以“心灭”(所知尽的境界),故说不生;以法身亲证,说为不灭。

  这即是应成派所建立的成佛机理,跟自续派不同。自续派建立“无生自性”,仍落体性边。应成派说“无生”,则仅为根本智所证的境界,故即不落体性边。

  妄见之颠倒心,为凡俗无明所染而失真实,此犹病眼之执翳暗及毛发相。具能取所取对待之颠倒觉受,即因苦乐、高下等习染,而现为六道有情界。圣者于后得定境中则觉受不同,实为彼等所知之情器世间而已。世俗显现有如是二相,此即如有患根与无患根之觉受。

  如《入中论》云——

  妄见亦说有两种 谓明利根有患根

  有患根之诸觉受 明利根则说为倒

  是故轮回一切法,心王心所及其对境之觉受,均为世俗显现。即犹具未离染身之登地菩萨,因心王心所尚未离障染,其在六识聚中显现之外境,亦无非世俗。

  要之,凡遮遣者皆应归之于世俗显现边,而建立之为颠倒。然世俗显现,又分为显于有患根之倒世俗,及显于无患根之正世俗。前者好于凡俗心中亦许为不实,如第二月、如梦等妄见。后者于凡俗心识中却许为实,如月等妄见。

  颠倒心中之各种显现,虽于执二取之颠倒境中许为真实,然于圣者及佛陀之等至中,则非为所缘,以颠倒既灭,颠倒显现自亦不起。此犹如毛发相唯现于有患眼根,于善眼根则不现。前引之《入中论》复云——

  如眩翳力所遍计 见毛发等颠倒性

  净眼所见彼体性 乃是实体此亦尔

  又如圣提波之《中观灭妄论》(Madhyamakabhramaghata)云——

  圣者如日智 摧破无明暗

  心王及心所 对境皆不起

  【释】世俗分二层次,喻为有患眼根所见之倒世谷、无患眼根所见之正世俗。前者好遍计所执自性,后者即依他起自性。前者即凡夫之妄执二取(能取所取)为真实,犹病眼执毛发相为真实;后者如圣者于后得定中所证境,情器世间缘起实相。此实相其实仍非真实,故属虚妄。圣者及佛陀于等至中所证,则非颠倒虚妄,以离二取故,颠倒不起,譬如于善眼根中毛发相不起。此即所谓圆成实性。

  是故依他起自性,仅属世俗之真实。应成派亦予以遮遣。

  《入中论》偈颂后二句,应译云——

  净眼所见一切法 应知亦为世俗谛

  如是即较易理解,知凡缘起法皆属世俗,非绝对真实。

  如是,胜义谛可定义为远离能所二取戏论之体性,心王及心所之一切垢染,于如实展现中悉皆寂灭。以离繁琐名言句身等体,故无对外境之攀缘。

  胜义谛又可定义为离言说思维之常恒真实体性,远离戏论,不落见地。此如《顺中论》偈颂所云——

  二种法皆无 戏论不戏论

  不分别不真 此义是谛相

  【释】上偈依元魏般若流支译。颂意云:由戏论以离戏论,即外无所受,内无法执,此即为寂灭(谛相、真实相。)

  如是即远离能所二取——内识能取、外境所取悉皆遮遣(故云“二种法皆无”)。

  总之,甚深义之法界,诸佛离一切障之殊胜寂灭心识、了知法界之一切相智、圣者菩萨于等至中之根本智体性、于后得时显现之胜慧,凡此皆为胜义谛。

  【释】上来依定义说应成派胜义谛范限。

  由是可知,应成派之分别胜义与世俗,实以二取作为分别,此即彼宗较自续派以下诸宗优胜之处,以不落本体范限故。

  应成派虽亦用因明五正量以衡量诸法无自性,然却不同自续派之先建立世俗相为假,然后予以遮遣;或先建立离戏论,然后用胜义起初遮遣戏论。应成派以无颠倒密意辩证,引向不可言说、不可思议,住于真实。此中一切皆无分咖哩 ,离“有、非有、有非有、非有非非有”四句。由是遮破一切有执之见地。如龙树菩萨《迴诤论》云——

  若我有少宗 则我有彼过

  由我全无宗 故我唯无失

  于《广百论》中亦有云——

  有非有俱非 诸宗皆寂灭

  于彼欲兴难 毕竟不能中

  复如《中观宝灯论》云——

  所许之实事 少分亦无有

  从始本不生 如同石女儿

  【释】应成派先不立量,由是即可用隐义同类因以遮遣一切先设见地为非,复可衡量一切法无自性。

  以遮遣见地故,即能离有、非有等。无先设见地故,即“全无宗”(全无先行建立的宗义,如唯识宗建立阿赖耶识、自续师建立无生自性),由是即不受人所难。

  既“全无宗”,故自然无实事执,如唯识师之执阿赖耶、自续师之执无生自性,从应成派的观点看来,皆落实事边。此无实事执,即以“从如本不生”故。

  或难云:如是,二谛应即无从建立。以其既住于真实自性中,则已超越一切对待,二谛亦应已被超越。

  答云:应成师亦依虚妄世间增益相而建立其名言,唯却不似他宗执之为宗。如《入中论》所云——

  若时都无依他起 云何得有世俗因

  又如《三摩地王经》云——

  所闻与所说 离诸文字法

  无改而增益 作闻法开示

  【释】应成派以下诸宗,先作世欲谛建立,然后离世俗建立胜义。故彼等认为,若不先建立世俗,即应无从建立胜义。然应成派之二谛,则仅以名言为世俗,其名言建立则随顺世间虚幻增益(本属虚幻,却为之建立名言,此即是“增益”),而离一切世俗即为胜义。故虽未立量,亦可建立世俗。《入中论》偈颂,即依他起料视为世俗因,予以遮遣,此即离一切缘起法(名言法)而立胜义。

  《三摩地王经》偈颂的意思是:佛所说与圣者所闻诸法,实离文字(名句等种种名相),然于开示法义时(或圣者闻法时),则不能不随顺世俗建立名相以沟通,然此建立虽有增(为虚幻法增益名相),而法义则实未因此增益建立而有所改变。此即如应成派所建立的二谛,虽建立世俗而不坏胜义。

  是故于真实中双运等至与方便大悲,即能积集智慧资粮;于后得定中视一切法如幻,即能积集福德资粮。由是即能证佛之起初法身及两种色身。如《宝鬘论》云——

  诸佛之色身 福资粮所玍

  如王慧资粮 流出佛法身

  如是,根之中道,缘二谛;道之中道,缘二资粮;果之中道,缘法身二身双运。

  【释】真实中等至,离一切染,即是智慧。兴大悲双运,即智悲双运。如是积智慧资粮;后得智中如实见情器世间,功德事业自然生起,如是积福德资粮。由是成就佛法身与两种色身(报身与化身)。

  住于真实而不离世俗(大悲方便),即不偏于智边,由是始能积智慧资粮;虽作功德事业而视一切法如幻,由是始能积福德资粮。故曰根之中道缘二谛;道之中道缘二资粮。

  如是证法身二身双运。凡成佛皆法报化三身具足故。

  ◇◇ 乙、内宗——大中观

  复次宣说深细内宗大中观义。此如清辩大师于《中观宝灯论》中所云——

  应成自续二派中观,为粗品外中观。善知识为辩破外道,或因著述大论,或因建立殊胜义理教导,是故说此。若欲体悟细品内中观,行者则应于瑜伽行中观自性中修止观。

  此即说中观有二,一为外粗品,一为内细品。

  【释】《中观宝灯论》即《般若灯论释》,收《大正》第三十卷。引文不在本论之内,见于释文,故汉地无此。

  此中须知,“他空大中观”实依瑜伽行自续派而建立,以其视一切轮回法自性空,而涅槃法则本体不空,由是“无生自性”以外一切法空,是即“他空”。

  应成派则为“自空”。不但不执外境,抑或不执内识,由是离能取所取,住于真实,此即无“无生自性”可执,由是轮回涅槃法皆自性空。

  了义大中观,即瑜伽行中观(Yogacara-Madhyamaka),即所谓“大圆满”法门,此即遮遣了一切相对法,而赤裸直证绝对。由是“他空”、“自空”皆相对法,仅绝对始为“不二”(相对即为二),故此即不二法门,亦名不可思议法门。

  于后者,摄法王弥勒已广说其义,一切法安立为三性。此即就末转*轮所说之无倒义理,及三轮究竟清净义,予以安立。

  【释】弥勒为未来佛,尚未正式于人间示现,故称之为“摄法王”。及其示现成佛,始为世尊。

  三性,即遍计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三轮清净,即主、客、物三者自性空。如以布施为例,即施者(主)、受者(客),及所施之物(物)三者皆无自性。以三轮体空故,释迦说未曾说法,未有一有情可度。

  了义大中观以末转*轮所说为了义经。如今有些学者怀疑,中观宗既说唯识为不了义,而释迦于末转*轮实说《解深密经》等唯识宗经典,却又谓末转*轮为了义,何则?宁玛派认为,末转*轮实说“瑜伽行中观”(了义大中观),《解深密经》等说唯识仅为其一分。

  此可以《入楞伽经》为例。其主旨虽在说如来藏,然却仍说三性、八识,即因如来藏实为离垢心识境界。欲说离垢 ,必先令凡夫知心识污染种种行相,此污染相即名阿赖耶识。故末转*轮非专说唯识,仅为方便而作此建立。故可判唯识为不了义,而末转*轮则为了义。

  于前说唯识宗中,依他起性为空体,且说为绝对,所遮如幻外境空。绝对真实(圆成实性)者,亦说为所遮如幻外境空。盖于心识及心行境界中,凡依他起者都说为如幻外境及其一切属性皆空之体,而一切法所依,本体皆空之空体,即是绝对真实。然此空体却非实有,以其为其轮回境之空故。轮回刹那生起,复依其垢染性及重大过失而作区别。然此体于涅槃之证悟相则不空,以无始来时法尔住故。

  《宝性论》如是云——

  佛身法尔净 烦恼故不染

  而不离功德 以其不异故

  《释论》云——

  此偈明何义?有情若离一切妄心,不于此自性清净如来藏中作种种区别,则自能远离一切刹那生起之污垢。

  如来藏实无所有,唯清净故,然自性真实,离分别法。故知如来藏中一切分别皆空,能除虚妄覆盖。然于恒河沙数诸佛之无分别相中则不空,以无分别及无所舍故。

  【释】此说“空”及“不空”。空如来藏为依他起性,不空如来藏即圆成实性。亦即空如来藏所空者为轮回界一切法,而不空如来藏则为佛无分别、无舍离之法尔真实境相。换言之,八地以上菩萨心识已不受污染,即证缘起法之空性。而佛心识(姑名之为心识)则法尔不受污染。故二者心识境界不同,圣者证依他起性,佛陀则证圆成实性。故曰“如来藏实无所有,唯清净故”。

  所引《宝性论》偈颂,依拙译《实性论新译》。勒那摩提则译为——

  如来无为身 自性本来净

  客尘虚妄染 本来自性空

  本书英译者则译为如下——

  刹那生起污染空 以其具有分别故

  无比真实却不空 以共具无分别故

  此属意译,用意在配合说明依他起与圆成实之空与不空。

  此即谓如幻所显诸相(遍计执)实无体性,依他起者亦无体性,而胜义真实(圆成实)复无体性。前二者为具能所之戏论,刹那生起虚妄,其自性则空。后者则为法尔显现之空性,为无实体之本性,以本来清净故,因空性力用而住,此即诸佛法身之证悟相。其所显现之力用,即为佛身佛土之体,遍虚空现前生起。以此觉性力用法尔而现,故离因果。此即如来十力及四无畏之体。

  诸佛法尔显现,名善逝种。此非如种子之有变坏、有增减、有因缘等等,此无有覆盖,亦无有一可喻境堪思量或显现。

  此如《文殊师利游戏大乘经》(Manzusri-vikridita-mahayana Sutra)所云——

  姊妹,妄心虽刹那生起,然不与自性内光明相融,以自性内光明不为刹那生起之妄心所染故。

  此亦如弥勒菩萨于《宝性论》中云——

  无为无功用 不依他而觉

  具智悲力用 自他利俱足

  【释】唯识宗谓遍计所执无实体性,依他起者亦无实体性,而圆成实则有实体性。即中观自续派安立无生自性,宗旨实亦同此。故据唯识见修习,即有能净的智,与所净的识,是即为分别。瑜伽行自续派则属他空,是亦落分别对待边。今了义大中观说圆成实亦无实体性,很可能给外宗(如前说唯识、中观自续派)认为是“断灭空”,是“恶取空”,故须辨别其理。

  所谓圆成实性,虽然真实,但却不必有实体性,正以无实体性,然后始能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增不减。所以诸佛实法尔显现,离诸缘起。所表现出来的,非其体性或身相,而是其法尔功德事业。此如大日亦无实体,然而其光与热却法尔生起。此即其体虽空,却不失力用。

  《宝性论》一颂,谓佛性及所摄八种功德,即一无为、二无功用(无作意起功用),三不依他觉、四智慧、五慈悲、六力用、七自利圆满、八利他圆满。详见拙译《宝性论新译》。

  唯若执一法除空性外即无自性,此却为本空见,盖亦可依此边见说起初佛身本空。如是,则佛身、本觉智、佛土等皆可说为非实有,积集资粮、清净垢障等依此亦皆非实。无论因乘果乘之教法实显示除障之道,如是亦成断灭。

  若清净之体非实,即无清净之果可得。根本智若空,则无利他之行,亦无所谓证悟。对欺之不净依他起,亦无证悟相可转此不净为清净依他起。由是无在缠与解脱之自我,亦无教法可供个人证悟。如是有种种过换汇,皆缘执着自性本空而成邪见之因。此由《宝积经》所说即知——

  迦叶,若乎空性,以心计量,由邪见见空,是则为大邪见。迦叶,宁见计我如须弥山,不见憍慢众生计空为元。何以故?迦叶,一切邪见,解空即离,若此计外之空,彼不可化。

  【释】所谓“计外之空”,即是虚无,不但否定事物的本体实有,且连事物的功能亦加以否定。如是一切法皆归断灭,是则名为“恶取空”。

  了义大中观虽远离一切边见,但却承认事物的相与用,因此修道便可除去垢障,便可积资粮,便可证悟。此即与“计外为空”者有所不同。

  然若计外非空,则如《入楞伽经》云——

  云何空性?此即一切法胜义真实,即圣者大根本智。圣者根本智之究竟,即其本觉,此中一切见空,诸漏亦空,是即一切法胜义起初空,是即圣者大根本智。

  说外空之胜义真实,亦可见于次转*轮经典。如《般若二万五千颂》云——

  何等名为他法他法空?若佛出、若佛未出,法住法相位,法性如实际(依藏本尚有以下数句:无漏真实、法性如是、无倒自性如是、无异自性如是、如其真实如是住),过此诸法空,是名他法他法空,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此即如前引《宝性论》云——

  佛身法尔净 烦恼故不染

  如是展现之自性于有情心识中,实如珍宝之藏诸于地。于彼性中本无污染,然却刹那自然生起轮回相,如水成冰。《三摩地王经》中有云——

  清净内光明 无障亦无杂

  是名善逝种 无始住真实

  于龙树大师之《摄真实论》中亦云——

  有如地中泉 彼是纯清净

  智在迷妄心 亦纯净如彼

  上来所引,即谓依了义言,如来藏实不可思议。如来藏自性遍轮回涅槃,离善离恶。此如《大乘庄严经》云——

  一切法自性 无异即如是

  净即如来性 有情具彼种

  上来所引,明离对竺之自性,即为无变异之实相。于《宝性论》中有云——

  本初及后际 不变其胜义

  若依刹那生起之污染作区别,则说有三类,此如《宝性论》云——

  不净与染净 及圆满清净

  次第相应者 凡夫菩萨佛

  《释论》释此云——

  世尊于诸经中广说无垢藏六种义理,即性、因、果、相应、行等。此皆可依三种境界,立三种名字——一者,境界不净者名为世法有情;二者,境界有净及不净者名为菩提萨埵;三者,境界圆满者名为如来。

  以此即有三乘差别;或依次第而有五道、十地之差别;或依偷而有善恶有情之别;有声闻、辟支佛、菩萨、佛陀之别。然内在光明自性则为真实之开展,亦即胜义谛,周普万法而无善恶增减等种种对待。此如瓶,瓶由其性而显差别,谓土瓶、木瓶、宝石瓶等,然若论瓶之空间,则无瓶性差别。如《宝性论》云——

  如空遍一切 而空无分别

  自性无垢心 亦遍无分别

  遍一切处法共相 过失功德及究竟

  愉如虚空中色法 有劣有中有最胜

  【释】上来大段说如来藏。

  如来藏思想于印度佛教中为一大流派,当日传来汉土,发展成为三论宗、华严宗、天台宗。然而当日传来者实为瑜伽行自续派的他空见,即《大乘起信论》的思想。至于菩提达摩所传,愈来愈多证据证明即是不二法门(文殊师利法门)。此可参考邵颂雄《禅密同源初探》(刊《内明》第二九九期)。

  不二法门即了义大中观,虽亦说如来藏,却非他空。由是即不受今日汉土流行三系判教所判,以其宗义非“真常”故。

  于《宝性论释论》中,已明说凡夫、菩萨、佛的分别,依三种境界(vrtti原意为转,指心识所转境)。然而当日勒那摩提译本论时,实持他空见而译,由是遂令弥勒菩萨所传的如来藏义与他空见混淆。盖禅风为心识所转境界即无实体性,如何能称之为“真常”?此可参阅拙作《宝性论五题》(刊《内明》第二九五、二九六期;及《慧炬》第三八八至三九零期,并收入拙译《宝性论新译》附录。)

  时至今日,必须将关于如来藏思想的判教弄清楚,而且更不能将此思想分别为初、中、后期来理解。若不明如来藏的了义,则将失去了义大中观此一重要法门。尤其重要的是,持了义大中观见的宁玛派,保存了由印度传来的九乘次第修习体系,由小乘止观至大圆满法,条理井然,若因对如来藏的误解而忽视了此体系的修习,对整个大乘佛教来说,实为莫大的损失,因为可能同时忽视了一向以来印度大乘修习传统。

  若谓上来所说三种境界究竟如何?则有情之轮回涅槃,实依能否解脱覆盖其如来藏之垢障而作差别。如上论云——

  处处有情具佛性 佛见无垢功德藏

  二障所覆罗网云 以慈悲风吹令散

  上说三种境界,凡夫为无明覆障,仅得少分证悟相。声闻阿罗汉与辟支佛则以或多或寡之对治力,渐除覆盖如来藏污染,是故证悟相较上;然地上菩萨则已超越种种具无明相之位,是故更上;至于佛陀,离一切障,是为至上。

  是故胜义谛者,为实相之展现,不依下三乘圣者所住自性而安立,此谓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等。住于资粮道及加行道上者因难知其义,仅能作为考察智之精进;即住于定慧者,于道上亦难了知究竟,仍离少分证悟,此如小儿难知,其光辉于隙缝中仅为一闪者,实为无所不照之大日。

  上来所说,如《宝性论》云——

  离言唯胜义所摄 离世智且无可喻

  无比及离轮涅法 佛此境界不思议

  于佛界中,直接且圆满了知此真实自性展现。此如《释论》释云——

  真智见少份 如云间见日

  圣者清净见 亦非常见此

  唯具无边智 始常见法身

  以一切种智 无边如虚空

  【释】说如来藏为无明覆盖,即说心识因受污染而失圆满清净本觉。非谓有一清净实体,其上覆盖着无明像一层壳。

  言实相展现,不依三乘圣者所住自性安立,即说三乘圣者心识境界尚非实相,以尚于程度上受烦恼污染故。如是即知所谓如来藏者,无非为心识不受污染时的境界,此境界唯佛始能了知,离言说思维。

  或难言:有情成佛须积集二资粮,及以法尔光明之显露,以出离二障,然则此于有情自性中,其实为无用者耶?

  答云:不然,此盖有两种离垢。一者法尔清净,一者离刹那生起之污染。前者真实,以为其自性故,于本来清净本性玩所变异故。此如《诸佛根本智庄严经》所云——

  文殊师利,心即法尔光明故,不为虚妄心所染,唯受刹那生起诸妄念所污。是知法尔光明离诸虚妄。无虚妄则无对治。

  又如《般若二万五千颂》云——

  憍尸迦,于意云何,有情有生来不?

  答言:不也,具寿须菩提,若问云何,则以有情本来清净故。

  同经又云——

  于法尔光明中,唯清净离诸虚妄。以受想行识皆法尔光明故。是唯清净,离诸虚妄。一切相智所起万行,皆为法尔故。是亦唯清净,离诸虚妄。

  由上来所引,知法尔离垢实超越心识境界,实由诸垢障中起初解脱。于胜义中此本来回荡,以绝对真实(圆成实)法尔清净故。

  第二种离垢,即对刹那生起诸垢障作适当对治。前已说此非真实证悟,此住于根,不为道所治,故其果则仍是有情。由是知说无相违,以未说有情即离一切障诸佛故。

  【释】误解了义大中观为断灭空者,以说成佛亦无真实本体,故质疑曰:积福德资粮及智慧资粮,及显露法尔光明以除烦恼障所知障,是否其实徒劳无功?其意若曰:若成佛了无本体,则谁是资粮之受者,谁是离障成佛者?

  此不知所谓圆满清净如来藏,实谓其法尔圆满清净,乃指法身诸佛境界而言。此即与有情之修道与对治无善。有情心识非法尔能离一切障染,故仍有积资粮与除障之业力。然若落对治边,即有能所的区别,故非证悟,由是即非究竟。

  因此,不宜将诸佛境界用于有情心识,亦不能用有情心识来思议诸佛境界。谓有情心识本来清净,不等如说其不受污染,而佛则决定不受污染,以具污染即非佛故。由是佛之本体不可思议,仅能说为法尔圆满清净。大圆满三句义,谓体性清净、自相任运、大悲周遍,即如是说佛之性相用。

  同理即说有两种实证。此即由本来真实之本觉而证法尔根本智之实证,及由道上禅定力而证依他起根本智之实证。前者定义为超越世俗,为法尔根本智,此由自体本觉智而了知胜义真实。故《文殊真实名经》云——

  随身成妙义 净除诸恶趣

  救诸群生尊 度脱诸众生

  此两种出离及两种实证,自性圆满,住胜义真实体性中。此如圣者弥勒于《宝性论》云——

  于法无所灭 亦复无所增

  如实知实谛 证此即解脱

  后一种实证,为由道上定力所增长之实证,说为绝对,须离整治,盖于等至时之根本智,及后得时之大悲,已积二资粮,故离障力已能成就证悟。此如《大乘庄严经》云——

  前际与后际 此中无分别

  诸障所不集 由是得成佛

  【释】说两种离垢,一者法尔,一者对治,前者真实,后者不真实。

  说两种实证,一者法尔,一者依他起,而二者皆真实。

  何以有此差别?此实说离整治则可证真实,对治即非真实。以对治则必落边见故。由是可知了义大中观离边离整治。

  然离整治必须住法性中始可言此境界,此所以跟懈怠与放纵不同。

  或问如何始能于定中住法性?此则必须历九乘次第而修习,依次证生起次第之三等持、证圆满次第之子母光明、证生圆双运、入大手印定,始可言住于法性。此中无著论师于《宝性论释论》中云——

  譬如芽渐长 突离种子壳

  见道断烦恼 渐修忽顿悟

  跋

  一

  佛家大小乘四部宗义,摘译自敦珠法王无畏智金刚尊者之《密咒旧译教法安立简论?显现善说喜宴》。此原非宗义学专论,仅于说“九乘次第”前作引导,是故其体系便亦跟宗义学之分见修行果以说宗义不同。

  虽然如此,本论对四部宗义实亦已纲张目举,可谓要言不烦。但对初学者而言,则若尚嫌简略,由是译时便随文释义,以共参考。

  于释义时,留意指出四宗宗义的开合何以有所不同。盖此实跟解释业与轮回有莫大关系,解释不同,修习重点自亦有所不同,因为修习的目的实在于解脱轮回的枷锁,由是便自然有不同的宗义建立。关于业于轮回,译者多年前应香港出版家之约,曾撰《细说轮回》一书,此虽为通俗著作,唯介绍四宗部轮回学说尚不苟且,读者可以参考,则对敦珠法王此文自当更容易了解。

  二

  印度大乘佛教最重要的思想,为如来藏思想,此即究竟义中观,亦即不二法门,或称文殊师利不可思议法门。这一体系的经典传播得相当早,最迟亦跟般若系列经典同时传出。

  属于这一体系的重要经典,为《文殊支利普真如三昧经》、《魔逆经》、《广殊师利净律经》、《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密多经》、《维摩诘经》及《楞伽经》等。这些经典,未专说如来藏,或未为学者认为专说如来藏,然而却实说如来藏。倘如再加上专说如来藏的经典,如《如来藏经》、《不增不减经》等,其份量较专说般若的经典可谓不遑多让。

  何以既说般若,却又说如来藏,而二者的主旨却无非都说空性?

  可以这样理解,般若实为见地,而如来藏则可说为果。见与果不同,因此便分别而说。然而却不可泛泛将如来藏思想即等同般若,因为如来藏思想实可说为深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有不同的层次(笔者写过一篇《诸宗般若差别》,即对这问题略有说明),如来藏则实为深层次的般若。

  所以就广义而言,亦可说如来藏思想等同般若。了义大中观,即以如来藏思想对应成派以下诸宗作抉择,认为他们都有层次不同的“二”,而非了义的不二法门。

  所谓“二”,即是相对。凡落在相对层次的法,都非胜义。因此《大乘起信论》虽亦说如来藏,唯以其主“一心二门”(心真如门、心生灭门),以“二门”故,是亦非究竟,判为“真常唯心”,可谓适当。

  研究如来藏思想的学者,对此必须了解,但若将“一心二门”的如来藏跟“不二法门”的如来藏混淆,则将失如来藏义,亦即失去大乘佛教的了义,由是即无可说不二法门、不可思议法门、深般若波罗蜜多。

  三

  藏传佛教的学者有一个包袱,那就是格鲁派宗喀巴大士判中观应成派为究竟,那么,怎可以接受了义大中观的如来藏说为究竟呢?

  殊不知圣者传法,讲究对机,宗大士当日立应成派为究竟,于传法时且以破觉囊派的“他空大中观”作为手段,实无非针对当时环境,是故宗大士于宁玛派的教法但作“等置”,即不加以评论,不予肯定或否定。

  因此时至今日,若尚斤斤计较宗喀巴大士当日的破立,而不肯承认了义大中观为究竟,那偈反而容易失去圣者的本怀。盖依西藏的说法,无上瑜伽密于“门诤时”广弘;依莲花生大士的授记,了义大中观的“大圆满”法门于“铁翼行空”时传播,是故今日弘扬了义的时机实已成熟,非宗大士创派时的根器。

  或质疑曰:今时的世道人心比宗喀巴大士时还要坏,何以反而说是弘杨大乘究竟义的时机呢?

  答言:要了解佛家的了义,今时的确比古时为容易。因为今日有情的根器在概念上实高于前人,亦利于前人。例如从前要说“不定时”概念,就很难说得清楚,现在只须说时间的相对,那就很容易说明何以在过去、现在、未来之外还有一个“不定”。

  又如,宁玛派修“大圆满”实在是修空间的相对,在从前,修习的人很难掌握这“离边复离中”的空间概念,亦很难理解坛城中心的真实义,若引入空间相对的概念,立刻便容易明白。

  故《一切本尊正会续》说四续部乃依“四时”而教授:第一“圆满时”以传播事续为主;第二“三分时”(贤劫过去了三分一)时传播行续为主;第三“二分时”(贤劫过去了一半)时以传播瑜伽续为主;第四“斗诤时”以传播无上瑜伽续为主。若不执实其年限,只体会其理趣,那么,我们便可以理解佛法修习教授,实时代愈晚,所传愈高。

  以此之故,莲花生大士的授记实不可怀疑,亦不可怀疑今时的根器。同时,亦不应以宗喀巴大士曾立应成派为究竟义,即使否定了义大中观,否则即陷边见。

  四

  宁玛派以九乘次第说修习,即由小乘有部(毘婆沙部)起修,而至宁玛派的“大圆满”法门,即依根器而建立修习。我们相信,这即是西元八世纪时由印度传入西藏的修持系统,而且是属于“瑜伽行中观派”的系统。

  这修习系统,如今只有宁玛派将之保存;所以“宁玛”(Nying-ma)意为古旧,即谓其教法来源古远。在此之前,菩提达摩曾将此法门传入汉土,建立“楞伽宗”,至第六代则改为禅宗。当年楞伽宗的修习到底真相如何?甚至菩提达摩所传的修习到底真相如何?跟九乘次第有何开合?这实在是很值得我们发掘资料,加以研究的课题。如今由敦煌文献的出土,即证实了达摩的法门与“大圆满”法门有血缘,是则二者的修习亦必有血缘,若能加以比较,当能更清楚“大圆满”法的传播历史。

  这法门殊胜之处,在于不高高立一见地,且依此见地而高高修习。他立的见地虽高,虽为究竟,但却仍许停止不究竟的见地来修习,所以宁玛派信徒即使只修声闻乘的止观,上师亦许可,只会提醒其人,于建立“出离心”外尚须建立“菩提心”,引导其趋向菩萨乘。同样,对修习菩萨乘(如四无量心、六波罗蜜)的弟子,亦只会提出,须修“瑜伽行”然后始能证得清净见,如是即引导其趋向四部瑜伽(密法),期依次第证究竟空性。

  这样做很踏实,的确能适应各种不同的根器。以是之故,凡修密的人实必须以经教为基础,必须以出离心及菩提心的修习为基础,若毫无基础便侈言学密,那便只能得其事相的皮毛。近时伪师伪法已遍世界,即正派出身的上师亦多流为持事相为教授,是故学密的人实应对九乘次第加以注意,不可禅风为悠谬之谈。须知学密实求解脱,即不能以解脱亦当求得暇满人身,倘只求加持,则很容易便将密法贬同巫术。此心所谓危,不得不说。

  尤其是如今大乘佛教已现危机,危机的造成,缘于废止了止观修习,所以今日几已无人修习华严、天台的止观,即修净土的人亦只称名念佛,而不修弥陀十六观。于此时提出九乘次第的修习,应该可挽救此危机造成的不良效果。

  五

  本篇附于《九乘次第论集》正文四篇之后,作为附录,目的为令读者欲知九乘次第的别别见修行果时,于见地上能得一宗义的参考。如是即不致见地不明,虚负修习。

  小乘二部及大乘唯识宗部份,先由许锡恩译出,笔者修订并加释义。中观宗部份,则笔者于五年前曾译出,先发表于《内明》杂志,其后复收入《佛家经论导读丛书》第一辑《四法宝鬘》中作为附录,今又重译,并加释义。因总集四宗部见,故题为《四部宗义要略》。

  全书蒙堪布福德力王宁波车及义成活佛宁波车赐序,令本书生色,他们两位不但学养丰富,且修持亦有证量,故所说实非泛泛之言,尚祈读者留意。盖必须见修配合,然后学佛始有是处。暇满人身难得,尚希珍重。

  西元一九九七年六月无畏金刚谈锡永于图麟都密乘佛学会西斋


{返回 九乘次第论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九乘次第论集 主编者简介
下一篇:九乘次第论集 宁玛派的教法
 九乘次第论集 主编者简介
 九乘次第论集 九乘差别广说 大圆满与余乘教法
 九乘次第论集 九乘差别广说 无上瑜伽之三部
 九乘次第论集 宁玛派的教法
 九乘次第论集 附录 四部宗义要略
 九乘次第论集 九乘差别广说 外密与内密判别
 九乘次第论集 九乘差别广说 引论
 九乘次第论集 九乘差别广说 外密与内密判别
 九乘次第论集 九乘差别广说 三内密之见修行果
 九乘次第论集 九乘差别广说 三外密之见修行果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心灵的资粮 - 正定——在活动中离执[栏目:阿姜查禅师]
 如何树立中国佛教的公众形象[栏目:惟贤法师]
 拿掉「钱牢笼」[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大小乘的形成[栏目:杨云唐居士]
 道友之间平时应该怎样和合?[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推行现世即得安乐的人乘佛教[栏目:圣开法师]
 不诳语[栏目:净空法师·微教言]
 印祖故事 93、说道场殊胜因缘 勉僧众老实念佛[栏目:常惭愧僧印光法师的故事]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课[栏目:般若摄颂释]
 佛说无量寿经[栏目:佛经选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