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随缘修福报,时时起慧观(灯妙)
 
{返回 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27

随缘修福报,时时起慧观

(灯妙)

穿越千年的钟声传来,唤醒了谁的灵魂?流传百年的经文再现,昭示着谁的智慧?晨曦菩提下扫却的是满地枯黄的落叶,还是一颗久经蒙尘的心灵?树影婆娑,微风轻拂,传诵着圣者的慧语,为我解开迷惑!

韶州大梵寺法坛已是物是人非,唯庆法但在!忆往昔圣者于坛上升座,向大众娓娓道来其求法因缘,恍若就在眼前!当他为求无上真理,不惜身命,历经千里跋涉,终至师前!师却令随众作务!八月余的腰石舂米生活,他却能安住其中,甘之如饴!一切的一切皆因其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还因他知师意,与师心心相印和其为法忘躯的精神。当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被师印可之时,终得袈裟遮围密传佛之妙心,彻悟无上究竟真理。

了知六祖慧能大师的求法经历,与之相较弟子的求法因缘唯有让弟子惭愧得无地自容!没有千里跋涉的坚辛,只有三小时的短暂车程就到达了今生求法道上的第一站——象峰崇福寺。亦没有八月余的舂米生活,便安坐在课堂上闻法。如些消耗累世修来的微薄福报,使弟子惶恐不安,能做的只有在大众中珍惜培福的机会,还有砺炼自己的心性,努力为未来的修学道路再积资粮。

后山的小路上落叶堆积,而这却是我们培福的所在。法师慈悲将它列为我们任何人都可去扫的一片佛土,不专归属在谁的卫生区内。弟子专心低头扫落叶,扫却的不止是地上枯黄的落叶,庄严了佛土,还有拂去心内的烦恼尘埃。修行的道路漫长而曲折,在还没有悟了六祖惠能大师所言的“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之前,弟子应依神秀大师“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偈子去行。弟子愚痴,虽有明珠一颗,却久被尘劳染,而今应以般若正见扫尘除垢。颂曰:“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相信终有一日,明珠放光,照破无明尘劳,见自本性!

因是初学,故于丛林生活不能了知,幸法师慈悲一一教导,没有一丝不耐,真正做到不轻于初学。悠悠的云板声响起,我们便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向观堂。总不明白,食堂为何要称为观堂。后来学习《沙弥律仪》弟子才知道其原因。原来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五观不存粒米难消!食前观想食物来之不易,自己何德何能轻易坐享彼劳?故此时吃饭不再是为满口欲,而是为治饥饿之病,为能有力气精进办道之缘而食。若今生不了道,来世披毛戴角还!如此思维,便不再滋美味贪口食了。观堂内每天都会行一两样前日的剩菜,法师告诉我们,这也是我们的修福之所。自己多吃一点,其他师父就可以吃新鲜的菜了。是啊!今生报身太劣,且因缘不具足,苦行修福是不太可能了,但随缘修福却还是可以的。仔细思量,此行若以五观观照,岂不就是在用功修道了吗?

若大的观堂内,看似端身正坐专心吃饭的弟子,实则心念浮动,妄想纷飞。曾记有一公案:唐有源律师问慧海禅师如何用功?师答:“饥来吃饭,困来即眠。”这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答案,但其义却非凡。想想自己真乃凡夫一个啊!吃饭地不肯吃饭,百种须索,妄想纷飞,不肯安住于境中。凡夫于境念念起妄,若能于境,不生杂心,不起妄念,则与六祖慧能大师所言“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的“无念”境界相应吗?安住于当下,而不起执著妄念,须知菩提自性,起心即是妄!时时观照自心安了吗?

不安的还有以彼劳供我逸的惭愧心,幸好我们不仅过堂,还须行堂。是因缘使然吧,这周又轮我们班行堂。想当初不行堂不知道,一行堂方知观堂内悬挂着的“坐享檀施岂易”的深刻含义了。大寮内错杂的切菜声不断,那是我们忙碌的象征;冬日清晨冰凉刺骨的水冻的何止是青菜,还有我们一双双红彤彤的手;观堂内快速穿梭在大众间的身影,其实迈的是沉重的脚步。当行完堂开始吃饭时,平日里小小的钵在手中刹那间变得有如千斤重。虽然行堂有点累,但我们却做得十分欢喜。因为我们格外珍惜这难得的一月一次培福的机会。虽然食物为在家信众所施,但我们行堂不正是身体力行地随喜其布施功德吗?“住相布施升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则提醒我们应在布施的当下以三轮体空之法观照。以一颗欢喜心去做,如幻如化地去行。做了便放下,不执著,于自性内见功德如此布施方名真布施!所得不名升天福德,而称究竟圆满之功德!

身为佛弟子,受戒持戒是必然的。佛说持五戒十善即可得人天福报,何况我们严持诸大比丘尼一切行法呢!世人只知禅宗讲究心性,不拘泥于外在形态,随心所欲。却不知《百丈清规》之繁琐,更不明六祖所言的戒之在心之理。戒如若是一把尺子,那么它绝对是用来衡量自己的,而不是用来度量他人之长短。正如经中所讲“常自见已过,与道即相当”。六祖大师十五载于猎人堆里随缘化度众生,随缘持戒,但吃肉边菜。由此可知禅宗亦是讲究戒律的。当见不如法行为时,应观已身是否也是如此。若是真持戒者不应以戒律来庄严自己的骄慢心,更不应以愚痴心来度量他人之行。须知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即是左之理。六祖云:“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若能如此持戒,举手投足间具在戒内,所到之处无不充满戒香。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念念不被愚痴、骄诳、嫉妒染,如此思维观照戒行,方堪称为真持戒者!

岁月如梭,末法众生福报浅薄,幸蒙圣者遗教引导。当夜幕降临,一切都归于沉寂之时,圣者的慧语在心中回荡,字字句句昭示了佛陀的智慧,唤醒了沉醉千年的灵魂。当我们随缘修福报,时时起慧观之时,所做所行皆是佛道。佛道漫长却不离自性,待到哪日见自本心,佛道即成!


{返回 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请不要伤害它(心妙)
下一篇:不抱怨的世界(戒净)
 出家因缘(宗慧)
 反复(理梵)
 心态决定状态(昇皓)
 建好心中道场(顿慧)
 生命的足旅(振铭)
 生命的梵唱(印谷)
 不抱怨的世界(戒净)
 燃灯的心情(会妙)
 寒梅(朗明)
 假如我是班主任(觉凡)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弟子规另解 第九课[栏目:弟子规另解]
 339.问曰:若菩萨一切法中不著,何得不入涅槃?[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附录十 《入中论》——释迦真子、龙树孤臣的“余论无此法”[栏目:法宝论·明贤法师]
 增支部1集87经[栏目:增支部1集]
 宗义宝鬘浅释 第2讲[栏目:宗义宝鬘浅释]
 前世今生 第八章 遇见永生的自己(1)[栏目:探秘生死轮回的启蒙书·前世今生]
 六祖坛经讲记 行由品第一[栏目:演培法师]
 如何积累福德资粮,有利于我们的修行?[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六卷[栏目:净空法师]
 手炉[栏目:佛教常用器物]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