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对新世纪的佛教发展靠佛教人才(黄夏年)
 
{返回 佛教与教育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774

对新世纪的佛教发展靠佛教人才

黄夏年: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杂志社社长、《世界宗教文化》主编。

中国古代佛教丛林式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师徒关系是培养人才的基本模式,徒弟跟着师父学,师父有多大的本事,徒弟就能学到多少东西,如果师父教不了,徒弟还可以再拜其它师父,所以一位高僧往往要拜很多的师父,最后才成为一名大家。

玄奘法师就是这样一个成长的过程,当他在国内已经不能满足于师父的教授程度时,就到国外,向外国的师父学习。这种教育模式的特点在于,培养的人才视野较窄,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以通一经者居多。像宫共法师这种具有全材和通材的一代大德,每个朝代也只能出现几个而已。现代式的佛学院教育,因受西方教育模式的影响,重在学堂授课,以传授知识为主,培养的人才在知识结构上明显较优于丛林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僧,但在修行方面,则又不如丛林教育出来的僧人严格,而佛教的特点又在于强调修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一方面要有知识,另一方面又要有很好地修行,学修关系成为当代佛学院教育的一个不好理顺与不好解决的两难问题。

有人指出,佛教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世俗教育,因为佛教教育是教人怎样做人,予人精神 解脱。而世俗教育是教人知识,让人怎样谋生。现代的佛学院教育由于受到了世俗教育模式 的影响,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学增僧因此在知识上有了长进,但在修行上却退化了。

学修关系最终涉及到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亦即牵涉到办学的宗旨和办学的方向。赵朴初老人生前在世时,倡导佛学院的“学僧生活管理丛林化,丛林学院化”,就是试图将丛林教育与学院教育两者结合起来,学僧在日常生活中过丛林的生活,在学习中接受学院式的教育。一些佛教院校按照赵朴老的说法,进一步提出了“学修一体化、生活丛林化或学院丛林化,丛林学院化”的模式。

在我国的佛学院,学修一体化是很多佛学院的办学宗旨,各佛学院的课程设置里无疑都包含了学与修这两方面的内容。如中国佛学院灵岩山佛学分院提出了"教遵天台,行归净土",天台是"教",即教义思想,净土是"行",即修持踐行,办学的目标非常明确。福建佛学院(女众部)强调"解行并进","解" 是理解,是学,"行"是行持,是修,学修一体就是理论与实践的总和。"学"是现在通常说的理论,"修"是现在通常说的实践,学修关系就是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佛教是一个强调智慧的宗教,其最终目的是予人以精神解脱,宗教的特点是有信仰,"学"是要人怎样去从理论上了解人生的真谛,怎样掌握人生和社会的知识,这些知识既包括一般世间的常识性知识,也包括佛教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教义理论学说,说到底就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做一个什么样人的问题,以此,培养教徒的宗教理性信仰,建立正信。佛教也是一个重视修持的宗教,最终要给教徒提供一个身心俱安的人生解脱体会或境界,“修“就是要人去亲自实践解脱的方法,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即做人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它可以起到培养教徒的宗教感情,亲近佛教,加强教徒的宗教感情信仰,不走邪路。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在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里,我们召开关于佛教教育的讨论会,这说明佛教并对未来佛教人才的培养是何等的关心与重视,对新世纪的佛教的发展是怎样的关切,我们祈望通过这次研讨会,对佛教界重视学习知识,努力修持的风气有一个较大改观。同时也对研究佛教的学者有一个更大的促动!


{返回 佛教与教育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沙弥阶段的基础教育(释乘一)
下一篇:佛教教育要赶时代 不能视而不见(传印法师)
 佛界精英与社会精英互动,佛教才能振兴(王继如)
 寺庙教育的内容(宋立道)
 向下扎根,往上结果--中小学在万佛圣城三十年的经验(释近梵)
 日本的佛教教育
 僧教育的我见
 当代台湾佛学院所僧教育现状评述(何绵山)
 佛陀的教育观(本性法师)
 中道理念与现代佛教教育(华方田)
 高等教育与佛教教育的互助发展(心慧)
 居士教育面面观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学入门简要 中级课题 (三十八) 四大五蕴[栏目:佛学入门简要]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三十五章 至人只是常—反璞归真 问答[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妄语戒之戒相及其受持(释普性)[栏目:戒幢佛学研究所2002级学员文集]
 金刚经深义(禅修版) 3[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做出好样子,给同行的人看[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
 略谈《中华大藏经》在汉文大藏经史上的地位[栏目:方广锠教授]
 谈皈依[栏目:卡塔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