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十六届:关于生活禅(净慧法师)
 
{返回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49

关于生活禅
净慧老和尚

(2009年7月26日上午于文殊阁)
 
各位法师、各位营员、各位义工:

今天这一堂课,按照课程表上面的安排,讲的题目是关于生活禅。我想我也就来一个命题作文,就按照这个题目讲讲生活禅。

在没有讲这个题目之前,我想讲一个题外的话,我们每天课程开始的时候,要唱《三宝歌》,《三宝歌》从开始唱,到现在最少有八九十年的历史。《三宝歌》由近现代第一流的大师太虚法师作词,《三宝歌》的曲子由近现代第一流的大师弘一大师谱写,《三宝歌》从其内容到曲子,都具有无上的权威性。我们在唱《三宝歌》的时候,在听《三宝歌》的时候,内心的那种震撼可以说是永恒的,每唱一次,都有更深层次的内心震撼、生命震撼!

《三宝歌》有一段时间是不让唱的。改革开放以后,好不容易将《三宝歌》定为中国佛教的教歌,这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可是,我今年参加某地的一次重要的会议,在会议开始时,太虚大师作词、弘一大师谱曲的《三宝歌》竟然不唱了,唱的另外一个《三宝歌》。包括我在内,有不少的人也感到有些震撼。怎么震撼呢?不是当时唱的那个《三宝歌》的场景使人震撼,而是这件事使人震撼,怎么会随便把《三宝歌》、把教歌改掉了!在改革开放以后,确定要唱《三宝歌》,这不是随便哪一个人可以做主的,包括不唱,也不是随便哪一个人可以做主的。这是全国佛教徒的根本权益之所在,根本信念之所在。而且,决定要重新唱《三宝歌》,是在中国佛教协会的某一次会议上作了决定并开始唱的,是由赵朴老请示了主管宗教工作的领导部门以后,才决定要恢复《三宝歌》在佛教界的地位。

我们河北省佛教协会成立以来,每一次重大的活动,都要唱《三宝歌》。柏林禅寺举行的生活禅夏令营从开营式到闭营式以及每天讲课的开始都要唱《三宝歌》,这是一个仪轨;一切佛教活动的根本仪轨就是皈依三宝。我们柏林禅寺每半个月要开生活会,要宣读《共住规约》,在这个活动开始的时候,也要唱《三宝歌》,这是我们的教歌,这是佛法住世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佛教的教歌,以及全世界佛教徒共同认同的五色教旗,*轮教徽,今年佛历二五五三年是教历。教旗、教徽、教历,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教主,加上中国佛教响彻大江南北的教歌,共同构成了佛教的主要标志和内涵。

我们今天有缘都在佛教的这些标志性的内涵指引下,参与了生活禅夏令营,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参加了夏令营,也了解佛教有些什么标志,有些什么共同的、为全世界佛教徒所一致承认的带有共性的标志,教旗、教徽、教历,加上中国佛教的教歌,共同构成了整个佛教内涵的一部分。这些内涵是不可动摇的。我讲这一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呢?我们要继承传统,适应潮流,这些就是我们的传统,如果把这些东西都改掉了变掉了,我们就成了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没有基础的楼房,那是很危险的。

下面开始讲关于生活禅。

这个题目,可以说是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总在讲这个题目,讲了许多话,是不是就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了呢?我觉得还是没有讲清楚。我想,这个问题永远也讲不完,因为我们生活的内容是日新月异,人的思想、烦恼、妄想也层出不穷,天天在变化,生活禅就是针对人间现实生活的净化而施设的一个法门。相对而言,现实生活的长期性,净化现实生活的任务也同样具有长期性。换言之,只要有人类,有人类就有生活,有生活就有生活禅。只有当我们所有的人都觉悟了,再不需要讲什么禅了,因为我们这个染污的生命、染污的生活、迷失的生活已经结束了,都进入到觉悟的生活状态,生活禅可以不要讲了,我们已经在过禅生活了,所有的人都进入到禅的生活状态了,到了这时候生活禅的使命完成了,生活禅的话题可以不讲了。要全人类的生活进入禅的状态,也许仅仅是愿望而已,因此,生活禅任重道远,永远讲不完。

今天这个题目姑且分为三部分,一讲生活,二讲禅,三讲生活禅。

一、什么是生活

首先讲什么是生活。大家可能会觉得好笑,这老和尚怎么搞的,活糊涂了,我们天天在吃饭穿衣,难道我们不晓得什么是生活吗?生活就是穿衣吃饭,就是行住坐卧。要是把它学术化一点、条理化一点,生就是生命,生就是生存,生就是生死。把生与活分开来讲,活是什么呢?活就是活动,就是妄想,就是烦恼,两者相加就是生活。生活的内容,妄想也好,烦恼也好,生存也好,生命也好,生死也好,就是迷失生命的全部内容。

有生命就有活动,有生存就有妄想,有烦恼就有生死。

这都是必然的,烦恼是因,生死是果。所以,生活就是生命在生存的全过程中,每一个瞬间,与所依托的环境,保持的一种适应与对抗的全部活动。这是我给生活下的一个定义,也不知道对不对,在座的有学社会学的、学伦理学的、学哲学的,现代科学是怎么定义生活,我不是很清楚,因为我的脑子很闭塞。但是我觉得,生活就是生命在生存的全过程中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瞬间就是每一个当下,与我们所依托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空间与时间,在这个环境中,我们人类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适应环境的办法,一种是完全的适应,一种是带有对抗性的适应。太阳这么大,我们要天天在烈日下生活,肯定是不行的,适应不了。那么我们就想一个办法,从古到今,都在想这个办法:人类怎样在严寒中来适应大自然,在酷暑中怎样来适应大自然,在大自然剧烈变化中,又怎样来适应大自然。在一般情况下,我们盖一栋房子,冬天可以不受严寒的袭击,夏天可以不受酷暑的熬煎。在一般情况下,有一栋房子就够了,但是在特别寒冷的地方,在特别炎热的地方,光有一栋房子还不行,光有一栋房子,冬天不能抵御严寒,夏天不能躲避酷暑。所以,冬天要想办法取暖,最原始的办法是烧柴火,后来就有煤炉子,现在有暖气,这就是我们人类在求生存的过程中想办法同大自然抗争,要想办法在不可改变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假使夏天,我们在这个屋子里,有这么多人,门不敞开,窗户不通风,甚至没有空调,我们坐在这里就受不了,人又在想办法,前些年有电扇,现在有空调,最古老的办法是每人摇一把扇子。有一首诗:“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从摇扇子到电扇到空调,都是为了适应我们所处的环境。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了减少我们生命在生存中的痛苦。这些办法对缓解生命的痛苦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命的痛苦。

生活处在自然的状态中很奇妙,没有人来提示,这种生活就很实在。一有人来提示,生活就充满妄想充满分别。生命与生活,它是同时存在的。有生命才有生活,没有生命也就谈不上所谓的生活。所以说,生命的存在形式与内容就是生活的全部内容。

生命有迷悟之别,生活也有染净之分。我们都生活在迷失当中,我们的生命就是一个迷失的生命。我们都在寻找一条觉悟之路,想方设法要使生命从迷失当中逐步地觉醒过来,这个过程就是改变我们生活的过程。生命的迷悟,就有生活的染净。迷失的生命,过的就是染污的生活;觉醒的生命过的就是清净的生活。很显然,我们的生命觉醒了,生活净化了,我们的痛苦也就相对会减少。怎样减少呢,并不是说觉悟的人不被风吹了,不被雨淋了,不是这样。有觉悟的人同样也要面对八苦。八苦当中,来自社会的就有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像这样一些苦,对于有觉悟的人来讲,同样会遭遇到,只是他能够正确地去面对,当下就化解了。因为有了觉悟,就会把我们所面对的一切,用善心善念去看待,用淡泊名利之心去看待,像昨天江泓先生所讲的用“慢、善、淡”的心态对待烦恼的事、对待痛苦的事。我想,不管是年轻的人,还是年老的人,都可以运用这三种心态,处理一些烦恼的问题把节奏放慢一些,可能就会使烦恼慢慢淡化。如果你说一句我说两句,你的声音高一点,我的声音比你的声音更高,无明火越扇越旺,对抗性就越来越激烈,无助问题的解决。遇到烦心的事,把处理的节奏放慢些,慢一点,慢慢的。慢一点的方法和现在所说的“冷处理”差不多。冷处理,就是把烦心的事放一放,不管它。不管它,就没事了。所以,一切急事,要慢慢地处理,一切不急的事,你倒要很好的重视它。比如说,知识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种长期的积累,作为我们读书的人,求知识的人,求佛法的人,你就要念兹在兹,不能懈怠。你一懈怠,就提不起来。这种精神一放下了,因循苟且,就很难再鼓起劲来。对于那些需要长期积累、持之以恒的事,每天都要坚持去做,这样日积月累,才会有所成就。

讲到生命,生命是什么呢?生命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没有开始的那一天,也没终止的那一天。生命只有转化,没有终止。怎么转化呢?染污的生命,通过一定的修养,可以转化为清净的生命,迷失的生命可以转化为觉醒的生命。生命的过程,是由无数的生命点所构成。生命点是什么呢?生命点就是我们生命的每一个当下,或者是我们一生的经历,一生的过程。在整个生命的链条当中,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生命点。无数的生命点就是由我们当下这一念心连接起来。这一念心,在不停地流注,生生灭灭,不停地流。有一个问题,人们总是搞不明白,总是有疑惑:为什么会有三世因果?如果从连接生命点的每一个念头流注不停的角度去理解三世因果,前世此生来世,就比较容易领会三世流转的道理。因为当下这一念,在我们的生命还存在的时候,念念的流注是念念生灭,永远不会停止。当我们这个肉体消失之后,这个念头是否还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的肉体消失了,作为精神的心念,它将以另外的一种方式继续存在,这就是业识的方式。业与识,就是我们的意识加上我们从无始以来的业,或者叫做记忆,它们结合在一起,继续以不停地生灭、不停地流注的方式,连接着生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还是在念念生灭,念念迁流,它没有一个停止的时候。生命的阶段性和生命的延续性是一体的,是不可能割断的,我们这一期的生命结束了,生命的本源,它不会终止。从这一点出发,佛教就解决了生命流转、生死流转、三世因果、业力不失等伦理价值的根本问题。作为个体生命的每个人,要对自己的三业行为永恒地负责任,这种业果不失的价值观,就很自然地成为人类社会规范个人言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道德基础。佛教讲刹那生灭,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只有对刹那生灭、念念生灭这个概念,大体上有所了解,才能认识到生命的永恒性。生命的永恒性,它所表现的意义是什么呢?其重点是要突出我们生活的内涵是什么。我们生命的内涵、生活的内涵如果是清净的,生命也就随着净业而升华,如果我们生活的内容是染污的、是迷失的,我们的生命也就随着恶业而沉沦。所以生命的升华与沉沦是跟生活内容的染净联系在一起的。所谓的生命点如果作为生命过程中的一点来讲,那就是我们生命的每一个当下,由无数的当下,构成了一期的生命。所以说生命是当下的,生活也是当下的。如果我们体会到了生命的当下性,就能够认识到生命觉醒的重要性。因为生命的觉醒,不论把它放在明天或者放在昨天,它一定都是当下的。所以禅宗的功夫,一切都在当下。“饥来吃饭困来眠”,既是讲的具体的生活,也是讲的当下的生活,当下的功夫境界。

我们生活的内容非常丰富,生活是当下的存在,也包括对往事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想像。但是,就这个思维过程而讲,生命的一切活动,永远都是当下。因此,禅宗有句话,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四方、四维、上下这十方,都在当下这一念当中。各位可以合着眼睛观察一番,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四方、四维、上下十方,为什么都在一念当中,是不是在一念当中?很显然,离开了当下这一念,找不到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世,找不到四方、四维、上下这十方,这件事情很神秘,但又是一种普遍的存在,是一个实在的存在。所以,这个生命与生活、生存,在我们人生当中,是一个每天都在重复的一件事,但又很少有人去关注它。

生活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一件具体的事实。生活的具体性是不需要什么理论架构,吃饭就吃饭,穿衣就穿衣。生活是直接的,也不需要什么媒介。生活是体验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生活的体验又是个性的,张三的生活,李四无法分享,李四的生活,王五也无法分享。不过,生活的形态大致上是可以欣赏的。欣赏,毕竟是隔靴搔痒的事,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看到某某人生活得很安详,我们可以欣赏他,但是你要分享他的体验,不可能。所有具体的、直接的、体验的、个性的、当下的这些特点,与禅的特点是一致的。禅,也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觉悟者的生活。觉悟的生活,它是直接的。打你一棒就感觉疼,是直接的。打一棒也无须问为什么,直接去体验,用觉知的心去体验。如果说你挨了老师一棒要去起诉,那就完了,那就不但这一棒你开不了悟,还会惹出许多烦恼。所以现代人坚持理性的生活,跟禅是无缘的。生活的内容很丰富、很具体,大致上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二、什么是禅

禅的内容是什么呢?我们大家抬头看,(回头指墙壁上的“无”)墙壁上的“无”字,就是禅的内涵。我们在看这个“无”字的时候,已经有了障碍。既然是无,它也就没有形状,只是借这个字来表示禅的内涵,但禅绝对不是这个字,禅是“无”。“无”是什么呢?“无”,不是没有。如果我们把“无”理解成为有无的无,那就错了。“无”是超越,“无”超越了有无的对立。禅是整体性的,不是二元的,也不是一元的。禅是不可界定的,禅如果说可以界定了,那也就不是禅了。有时候也用“空”来描述禅的境界,禅是空。空,不是一物都无。空,是一种超越有无对立的智慧,大智慧。从这两点来讲,禅就是突破。只有突破,才能体现禅的风采、禅的意境、禅的创造力。如果禅有一件事情能够限制它,禅的创造力就没有了。所以,禅是我们生命中无限的创造力。那是什么呀?它不是上帝,它是佛性,它是如来藏,它是法身,是真如。说出这些名字来,已经是多余的了。但是为了帮助大家理解禅究竟是什么?所以用这些假名描述它。不要受这些概念的限制,一定要直接去体会禅。比如临济禅师在黄檗禅师座下,依止多年,参学多年,依然不能开悟。黄檗禅师就想到,他的因缘可能不在我这里,就指示他到大愚禅师那里去。到了大愚禅师那里,经大愚禅师的指点,临济禅师开悟了。开悟以后的表现是什么呢?他不是顶礼三拜,而是在大愚禅师的胁下打了三拳头。老师生气了没有?没有。但是他说了一句话:你的老师还是黄檗,与我无关。临济禅师又回到黄檗禅师的座下,见了黄檗禅师也不顶礼,也不叩拜,劈头盖脑就是一巴掌,黄檗禅师只是一笑,说一句:看你这个疯癫汉!这多奇妙呀!现在出现这个场面,那还得了啊,媒体上报纸上还不炒得沸沸扬扬的。这就是禅者的风采。大愚禅师看到他启发了这么一个好弟子,竟敢在老虎的头上拔胡须,这多了不起呀!所以他很高兴。黄檗禅师同样如此,这一下放心了,终于我的法门有人继承了,他高兴。不是像今天的老师,你要毕业了,要请老师在毕业论文上写几句好一点的评语,那几句好一点的评语不容易得来,我想总要有一点代价。如果学生打了老师三拳头的话,可能你的毕业论文就扔到楼底下去了,学校马上要开除你这个学生,说你这样不尊师重道。

禅师的那种简略,那种直接性,那种单刀直入、一针见血,只有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上面,只有佛家的大智慧,加上中国文化的熏陶,才能够出现这种超人的卓越的智慧,这就是我们生命中无限的创造力。临济禅师那还得了,临济禅师的道场,就在我们石家庄以北二十公里的地方——正定临济寺。今天天下的佛弟子(我所说的天下,就是指的我们汉传佛教这个系统),皈依了也好,出家了也好,都要起一个法名,这个法名,绝大部分都是根据临济宗的派系而来。所以,严格讲起来,我们汉传佛教的四众弟子,可能有90%以上都是临济宗的子孙。临济祖师有那么伟大,他创立的宗派才能够具有那么强盛的生命力。

禅,是生活中专注、清明、绵密的觉受。关于生活禅这一点最关键。这就是觉照,就是觉醒,就是觉悟,就是觉悟的一种受用。它不完全是功夫,它是功夫到了炉火纯青的那个时候的一种受用。有了这种受用,生活禅,禅生活,才可能在我们生命中涌现出来。我们要修的,我们要训练的,我们要培养的,就是要养成这样一种清明绵密的觉悟的受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迷失,从哪里来的?就是我们不能觉悟,总是在迷惑当中。禅是一切,又超越一切。既然是生活禅,生活是一切,禅也是一切。我在十几年前,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生活禅开题》。在《生活禅开题》这篇文章中,曾经讲到什么是禅。这篇文章从几个方面来说明禅是什么,从自然现象来说,满目青山是禅,茫茫大地是禅;浩浩长江是禅,潺潺流水是禅;青青翠竹是禅,郁郁黄花是禅;满天星斗是禅,皓月当空是禅;骄阳似火是禅,好风徐来是禅;皑皑白雪是禅,细雨无声是禅。从社会生活来说,信任是禅,关怀是禅,平衡是禅,适度是禅。从心理状态来说,安详是禅,睿智是禅,无求是禅,无伪是禅。从做人来说,善意的微笑是禅,热情的帮助是禅,无私的奉献是禅,诚实的劳动是禅,正确的进取是禅,正当的追求是禅。从审美意识来说,空灵是禅,含蓄是禅,淡雅是禅,向上是禅,向善是禅,超越是禅。当然可以举出更多现象来说明禅的普遍性,但仅此就足以说明:禅是一切。同时如果禅就是它本身,那又把禅局限了,所以禅又超越一切。禅只有超越了一切,才能够指导一切,禅只有超越了一切,才能够提升一切。所以,禅很奇怪。在我们这个空间,没有一个人身上没有禅,没有一点点的空间没有禅;是它,又不是它。禅,是山涧中的源头活水。我们住在城市里的人,要知道什么是源头活水,简直是神秘得不得了,只有住在大山里的人,才知道源头活水是什么,才知道水的那个来源的重要性,才知道那一溪流水,是永远都不会停止,永远都不会腐败,永远都具有流动性,水流千遭归大海。

禅,很奇妙,又很实在。很普遍,又很超越。

三、生活禅

生活是普遍的存在,生活就是我们生命活动的总和。我觉得现代人,现代生活或者说西方文化,给我们一个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把我们人类的活动,用“生活”二字来一个高度的概括,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在佛经上有类似“生活”一词的内容,但没有像这样一个又大众化、又高度概括了我们生命一切活动的词汇,佛经中即使有类似的词汇,也未能为大众所接受,不能进入主流语言的环境。比如佛教讲的身口意三业,行住坐卧四威仪,日用事,以及业,这些都与生活这个词有一定的关联,但是毕竟不通俗。“生活”二字,既通俗又普及,而且能够为所有的人接受。有这样一个对生活的高度概括的词语,如果我们佛教界不知道拿来运用的话,那就是一种自我封闭。佛教永远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它是扇面形的,是开放的。

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起,一些受新文化影响的佛教学人即将“生活”一词引进佛教,用于弘法修行之中,其中用得最好,用得最娴熟的,最圆满的,就是刚才我们讲到的太虚大师,他的文章、他的讲演,处处扣紧生活。关于佛法与生活,佛学与生活,这样的内容在他的著作里,无数次地被使用。进入到现代和当代,所有弘法的大德,都在运用生活这个概念,来谈修行谈佛法。就是“生活禅”这个概念,在我之前也有人提过。台湾有一位居士,他有文章谈到生活禅。但是,他没将此作为修行的一种体验,进行反复地探索与实践。我们河北省佛教协会和柏林禅寺,从1991年开始,就在提倡生活禅,并把生活禅的具体宗旨规定为“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样一来,就把生活禅的理念和传统的大乘佛教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连接。大乘佛教有两大宗旨:一是智慧,一是慈悲,所谓“一智二悲”。这是已经讲了一两千年的一个命题。一智二悲,如何赋予一种时代的精神、时代的意义,当时柏林禅寺僧团经过反复地探索、推敲,用什么词能够把慈悲与智慧的理念连接起来?最后就确定为“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有大智慧才能觉悟人生,有大慈悲才能奉献人生,这就定下了夏令营的宗旨,生活禅的基石就是这八个字。生活禅具体的修行方法,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这两句话虽然很抽象,但是,指明了我们在当今时代环境下,如何修学佛法,如何弘扬佛法,如何用佛法的精神净化人心、祥和社会的具体目标。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呢?“觉悟人生”是针对人类的迷失而言,“奉献人生”是针对人类的自私、以我为中心而言。“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与佛教传统的修行次第也是完全能够连接的。传统的修行次第有所谓大乘和小乘,小乘所修的是以出离心为基础的解脱道,大乘所修的是以菩提心、大悲心为基础的菩萨道。解脱道以自觉为主,菩萨道以自觉觉他为主。如果我们把解脱道与菩萨道,都归纳到生活禅这个系统当中,那就是,觉悟人生强调的是解脱道,奉献人生强调的是菩萨道。这样就使生活禅的理念,与传统佛教的修行法门进行了有机的连接。当然,传统的修行法门,与禅宗虽然精神上是一致的,但是表现的方法,进入的步骤,完全是两回事。刚才我们讲到临济禅师的故事,在传统的解脱道与菩萨道的修炼过程中,是不会出现的,你把老师打了三拳那还得了呀?那是犯大规矩。所以,禅宗之禅很奇妙。

中国禅宗从产生到现在,也有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一直到今天还有人怀疑禅宗是不是佛教,还有人在质疑这个问题。因为要用传统佛教的眼光来看禅宗,禅宗确实有许多的作略,有许多的做法,是完全带有突破性的,带有创造性的,或者用现代的话说,带有原创性。在一些作略上,已经跳出了印度佛教的那些规矩,也正因为禅宗它的精神它的做法具有原创性,所以,才能在中国蓬勃发展,不但影响到周边的国家,在今天已经影响到了欧美各国。是不是可以这么说,禅在今天欧美的文化环境之下,从某种意义上,它确实起到了震撼欧美文化或者说西方文化基础的那种作用。

我们在修生活禅的过程中,究竟从哪些理念来落实生活禅的修行法门?我想提出以下一点看法:

在生活中,培养专注、清明、绵密的觉受,以信仰、因果、良心、道德为内容,不断优化自身素质,从而落实觉悟人生的宗旨。在生活中,培养以感恩、包容、分享、结缘为内涵的理念,不断和谐自他关系,从而落实奉献人生的要求。觉悟人生,所要做到的是要优化自身素质;奉献人生,所要做到的是和谐自他关系。我们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究竟能够做些什么事?我们要无穷无尽地做这两件事:不断优化自身素质,觉悟人生;不断和谐自他关系,奉献人生。能够主动做的就只有这两件事,其他的事可能都只有被动去做,唯有这两件事可以主动去做。这就跟我第一天在开营式上所讲的那四个字不矛盾。那四个字讲什么呢?感恩结缘。感恩,就是优化自身素质;结缘,就是和谐自他关系。都是一致的。我这些年讲的话都是围绕这个目标在讲,万变不离其宗。

如果我们把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和解脱道与菩萨道,进行一个连接的话,那就是以解脱道为目标来优化自身素质,以菩萨道为目标来和谐自他关系。以此两道的完美结合,落实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善用其心善待一切,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生活禅宗旨。

生活是具体的,直接的,体验的,个体的。禅也是这样,禅是直接的,打一棒你会痛,是直接的。禅在哪里呀?穿衣吃饭。禅在哪里呀?庭前柏树子。僧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祖师西来意是什么呢?是禅。赵州和尚不像我今天这样浪费一上午的时间,说七道八的。赵州和尚用手一指:“庭前柏树子。”多直接!因为禅没有离开每一个具体的存在,那是禅。赵州和尚讲话风趣,有艺术。当时那些禅师可以说都是艺术大师,否则的话,他们怎么能够进入那个境界里去呀。多优美的故事呀!在我们柏林寺来讲这个公案,特别的亲切,庭前柏树子依然还在,赵州禅风也洋溢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说,在这样一个道场来学习我们净化人生祥和社会的生活禅,最具有感染力、穿透力、诱惑力,“诱惑力”这个词虽然不是很雅,但很有说服力。

听说还有一些营员要当场出考试题目,所以下面有半个小时的时间进行交流互动。
营员:在我看来,您是一个很好的创业者。比如修复柏林禅寺的时候,所经历的种种,您在创业的过程中有哪些体会呢?

净慧老和尚:我不说假话,我说一句真话,我从来没感觉到我是在创业,没有这个感觉。为什么呢?说要创业了,那就是你主观上想要做一件什么事,那就是一种非常执着的追求,我没有那个心,我是一切随顺因缘而做,可行则行,可止则止,可提起时提起来,可放下时赶快放下。我要举几个例子来说,我的这个心态,比如,各位说我在创业,不是。与其说我是在创业,还不如说我们今天在座的不在座的认同柏林寺,认同赵州和尚,认同虚云老和尚的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而我在这里,并没把这件事做得非常的好,没做好。比如说,我们开始修山门,供韦驮菩萨,山门修起来的时候,就只有一个山门,韦驮菩萨只有六七十公分高,供在山门上面一个小龛子里面,就好像带有非常临时性的一种做法,而且山门那个地方可以开汽车进出,路是一个斜坡,没有现在这个台子。这就说明,我做事做不到位。后来,云门寺的佛源老和尚来,说你这个山门不行,我说为什么?你这个山门关不住财,所有的人和财都流出去了。经我的师兄这么一指点,后来才把山门不利的因素改变了一下,用一块长石条,做一个门槛。韦驮菩萨供在上面,夏天上供就在太阳底下晒,下雨天上供就在雨里淋。那个时候,现在的大和尚是当家师,我就跟他商量,我说这不行,还是要重新修一下,不修一下总是感到不方便,所以就加了山门后边的韦驮殿。仔细看就可以看得出来,不仔细看以为是一次做起来的,实际上不是,韦驮殿是最后来修的,看起来也不错,天衣无缝。殿修好了,就将韦驮菩萨像请下来,大家感觉韦驮菩萨像太小了,要换一尊大一点的像,我就不同意,坚持不换,这尊韦驮菩萨像在我们柏林寺的修复过程中是做了大贡献的,我们一定不能换了这尊像,还要供着这尊像。所以现在供韦驮菩萨像的龛子很大,像很小,而且底座很高。这些经过都说明我做事情考虑不周到,虽然不在个中人看不出来留下的遗憾,但是我内心很明白,是留下的遗憾。还有禅堂周围的廊子大家以为是一气呵成的,不是。也是搞了两三次,最初做出前面的廊子来,后来又要通往后面,又从问禅寮、方丈室两边又接过来,又修了到万佛楼的廊子,也是一次一次地改,一次一次地来完善。所以说,这就不是一个创业者的胸怀,做事情没有一次做到位。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还有一个秘密,我从来没有跟人说过,今天,我已经离开这里了,我可以说一下。当时说要来修柏林寺,十分的困难,我怎么想呢?我觉得当时河北信佛教的人很少,这里香火也没有,游客也没有,寺院修那么大,将来怎么养得活呢?我就想,修一个普光明殿,后边修个观音殿,这就可以了,小小的,使赵州和尚的道场,能够保存下来就不错了。没有想到还要往后边修,没有想过。一边做一边又有增上的因缘来成就,在此特别要感激香港旭日集团总经理杨勋先生,他1994年来柏林寺拜佛,那个时候,观音菩萨像就供在现在各位每天晚上普茶的地方。现在那尊观音像供在客堂了,是汉白玉的。原来这尊像就供在普光明殿后面一间很简陋的篷子里,听说那尊像还显了灵。怎么显灵呢?1994年过春节的时候,那尊像的手指会动,这里好几位老居士都看到,又说那个供观音菩萨像的篷子里的磬自己会响起来。对这些灵异事情,我都是以平常的心态去面对。结果是那年四月份,杨勋先生到柏林寺礼佛,他看到观音菩萨像在棚子里供着,他心里好像有些凄凉的样子。他说,观音菩萨在棚子里怎么行呀,要修个观音殿呀,我说正在计划。他说要多少钱呀?那时候,我一开口就说五十万块钱,后来一做,大概用了八九十万才做起来,做了两层楼,上层是藏经阁,下层是观音殿。杨勋先生很圆满地把观音殿做起来,1995年佛诞日开光。整个柏林寺真正的有一个好的形势,是从修好了观音殿开始的。这里是古观音院,修好了观音殿,这里的一切法务活动,人脉、文脉、法脉才真正慢慢地复活起来。所以,观音殿是柏林寺的一个根本道场,根本的坛城在那个地方。观音殿原来那尊观音像现在已经请到客堂里供养了,又把一棵千年古柏塑了一尊观音像,以表示这个道场的根本所在。那是唐朝的一棵柏树。说我是想在这里创业,这是你们的错觉,我是随着因缘一步一步被推到这个地方,没有办法才这样做下来。我是一个很懒的人,不是勤快的人,是没有“野心”的人。随缘做起来,又随缘停下来,这是我的心态。

营员:我听素全法师说,禅宗最根本的精神在于奉献和创造,我对创造不太明白,对我们佛子来说,这个创造可以体现哪些事情上面呢?

净慧老和尚:禅宗这个宗派,在印度没有。虽然现在说释迦牟尼佛灵山拈花,迦叶微笑,作为禅的一个起点,作为禅的传承的一个开端,但是这个宗派在印度仅仅是秘密相传,传了二十八代,没有大的发展,只是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到中国来,又传了六代,到了六祖,禅宗才在中国发展起来,禅宗的一切存在,禅宗的历史,禅宗的修行方法,禅宗的教学方法,可以说都是一个创造,和传统佛教走的不是一条路,所以,在中国佛教史上一直是受到传统佛教的排斥、批判,你们因为才学佛,还不懂得这段历史,在座的如果有人看过佛教历史,看过《高僧传》就知道。禅宗走到今天,从来都是走的一条很艰难的路。包括我们今天在这里弘扬生活禅,还是走的一条很艰难的路。

营员:尊敬的老和尚,您好!我的问题是什么是禅商,另外如何做一个禅商?请您开示,谢谢!

净慧老和尚: 这是一个新问题,新课题。有儒商,有没有佛商?你现在又提出一个禅商,从我的意思来说,我既不赞成佛商,更不赞成禅商,所以,你的这个问题,我不能解答。

从佛教的本意,从禅的本意,它是要给我们提供一个什么?它是要提供一个逆向思维,回过头来,不是顺着走,是回过头来,是一个逆向思维,这在佛教教义本身有说法。前天游老师讲“十二因缘”,顺着无明缘行,行缘识,这是顺生死流转,无明灭则行灭,这是逆生死流转。佛说十二因缘法,是要我们逆观十二因缘。大家没有到柏林寺来以前,至少你们对现在的生活,绝大多数人是肯定的,来到这里以后,是不是有一部分人会对你们现在的生活提出一点质疑呀,提出一点怀疑呢?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提供一个逆向思维。一般认为,我们这个吃喝玩乐的生活很好,佛教的修养,不这样认识,人生本来是苦,吃喝玩乐是苦上加苦,是逆向的。整个社会对佛教的需求是什么?还是希望佛教能够给社会提供另外一个思考方式,审视的方式,所以说,直接来提佛商、禅商不是很妥当的。

信佛的人要不要做生意呢?可以做,怎么做呢?要不要发财呢,要发财,怎么发财呢?我有一本《做人的佛法》是讲解《善生经》的。《善生经》告诉我们要如法求财有两个法,一个是佛法,从佛法来讲不要损人利己;还有一个法,是国法,不要偷税漏税,要有社会责任心,要能够对国家有贡献,就要纳税。这是佛教告诉我们怎么样做生意,怎么样来发财,做生意要有智慧,发财更要有智慧。我这个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就是发财的理论。

营员:什么叫“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净慧老和尚:我劝你把这二八一十六个字,多观照、多体会,自己明白了,比别人告诉你的更亲切。

营员:佛教主张要戒贪嗔痴,但是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作品是由画痴、书痴、情痴所成就的,因为有这种痴才会有中国历史上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局面,这个问题从佛教的角度如何理解?我举个例子,比如梁祝的故事到底是一个贪图执着,不随遇而安的反面教材呢,还是一个非常动人的爱情故事?第二个问题是,孔子说过一句话“食色性也”,用禅宗所说的“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为什么对色有戒之大防?谢谢!

净慧老和尚: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是说我们要有清净的三业;息灭贪嗔痴,是说我们在有清净三业的前提下,不要损人利己。不要只讲后面那句话,这两句话要同时讲——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就是要成就清净的事业,息灭贪嗔痴,就是要我们在成就事业的同时,消除烦恼,这有多积极。所以,在勤修戒定慧的当中,诗僧可以当,画僧可以当,禅师可以当,法师可以当,企业家可以当……国家主席也可以当,政府的部长也可以当。因为佛教是成就一切的,不是破坏一切的;佛陀是教我们过清净的生活,是教我们过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生活。

讲到食色性也,我也讲过好几次。人类有千件事万件事,社会有千件事万件事,人生有千件事万件事,最终就这两件事,首先要吃饭,我们的肉体要生存下去。然后,人类的生命要延续下去,那就必须有男女之间正常的结合。从古到今,所有的学问都是围绕这两个字在做,佛陀也是围绕这两个字来说法,佛教从出家人来讲,是超然于食色这个具体的生活环境之上,指导所有信佛的人,好好地来面对这两件事。

营员:我想问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之前,我先表达自己的感情,我通过这一段活动,收获了很多,明白了很多,向老和尚、大和尚表示感谢!听说柏林禅寺的舍利塔,在四月初八的晚上会发光,不知是真是假,请您证实一下。

净慧老和尚:《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阿弥陀佛!


{返回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十六届:禅修指导 一(衍空法师)
下一篇:十六届:佛学讲演(关牧村、江泓)
 八届:吴立民忆朴老(吴立民)
 三届:净慧老和尚无门之门——禅堂开示(净慧法师)
 十届:祖师禅的精髓——用佛法的智慧透视生活(宗性法师)
 十八届:开营式上的讲话(净慧法师)
 九届:胡振奇居士在开营式上的讲话(胡振奇)
 十四届:开营式上的讲话(李益锁)
 十届:刀述仁在开营式上的讲话(中国佛教协会发副会长 刀述仁)
 十二届:关于死的讨论(明契法师)
 十二届:河北佛教慈善功德会理念——《心灵互动》摘录(崇智法师)..
 十六届:第十六届生活禅夏令营开营式上的讲话(明海法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残酷才是青春 序 直面青春的真相[栏目:残酷才是青春·索达吉堪布]
 我们有限的逻辑[栏目:正见·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相应21经 十力经经[栏目:相应部 12.因缘相应]
 念《药师经》、放生,外婆奇迹般复活[栏目:药师佛感应录]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十四天[栏目: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上师与弟子之关系(朗钦加布仁波切)[栏目:择师知见]
 以前布施或印经书都不知道回向功德,这是得什么样的果报呢?[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信心与修持[栏目:狮吼音·开示集]
 建千年企业能启发菩提心、转世界[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十大地法[栏目:佛学名相杂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