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十三届:佛法与人生(善学法师)
 
{返回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83

佛法与人生

善学法师
 
尊敬的大和尚,各位法师,各位营员,各位同修:

大家晚上好!非常高兴来参加柏林禅寺第十三届生活禅夏令营,也非常感恩常住给了善学这样的学习机会——跟大家一起来学习佛法。

我们要想对佛教有一个认识,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佛,什么是法,什么是佛法,什么是佛教。首先谈一下什么是“佛”。“佛”这个字是从印度的梵文音译过来的,翻译成中文,就是智慧和觉悟的意思。当年为什么不用“智”或“觉”这两个字来翻译“佛陀”呢,这是因为“佛陀”这两个字的含义无限的深广,在我们中国的智慧里面,没有两个字能把它的意义全部包括在内,所以采用了音译——“佛陀”,然后加以进一步的解释。佛这一个字是有体有用的,如果从它的“体”上来说就是智慧;从它的作用来说,就是觉悟。佛在经典中告诉给我们,从体上说的这个智,包括了三大类的智慧。第一类是一切智,要是用我们现代的哲学理念来讲就是真正地正确了解了宇宙的本体;第二类是道种智,指的是宇宙万有的现象,它的种类是无量无边的,这许许多多的现象是怎么样产生的,又是从哪里来的,宇宙中这些现象的过程如何,它后来的结果又是怎么样呢?能够正确了解宇宙万有的智慧,我们就叫作道种智。第三种智慧就是一切种智,对于宇宙人生的这些真相究竟圆满地明了了,没有丝毫的迷惑和差误,这样的智慧叫一切种智。俱足了这三种智慧,才能称作是“佛”,就是由智慧的作用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够彻底完全地了解了,这是我们从“体”上讲。这种智慧起的作用,就是大觉。佛在经上把觉归为三大类。第一类,就是指自己觉悟了;第二类,就是能够在自己觉悟之后还能够帮助别人,这叫觉他;第三类,就是圆满的觉悟,象我们平常说的罗汉和辟支佛,都是在自己觉悟之后没有能够主动发心去帮助别人,所以我们就把这些人称为小乘人。而大乘菩萨在自觉之后能够主动帮助一切希望觉悟的人。佛告诉我们,究竟圆满的这个全知智慧,是我们每一个众生都俱足的,在《华严经》和《圆觉经》里都解释得非常清楚。《华严经》中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的佛性,换句话说,佛跟众生都是平等的,没有丝毫的差别。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就是全知智慧失掉了。失掉的原因呢,佛告诉我们,是因为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就是我们没有圆满智慧的原因,所以我们不能成佛。为什么不能象佛那样的自在解脱?就是因为妄想分别和执着。假如说我们能把这个妄想分别放下、去掉一分,就能够得一分自在和解脱,就能够恢复我们的自觉;假如把这些妄想都断得干干净净的,我们的佛性就能恢复本来的面目了。以上就是佛在经里面给我们说的事实真相。

接下来要知道,这个大智大觉的对象包括了无尽的时空里面含有的一切万事万物。这个万,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而是形容非常多,是我们没有办法想象的。在这些无量无边的万事万物当中,从佛教的角度来说最小的也就是我们身上的一根汗毛,这就是我们要自觉的一个对象。那么大的呢,就是大到虚空法界,这也是我们自觉的对象。也就是说无尽的智慧觉悟,觉悟了宇宙人生的万事万物。我们给一切的万事万物一个代名词,就叫作“法”。

佛法两个字,给大家结合在一起,就是我们无尽的智慧和觉悟,觉悟了宇宙人生的万事万法,这个就叫作佛法。所以我们经常说,佛法无边。通过我们上面所学的,我们就知道,佛法确确实实是无边的,因为他觉悟的对象是无量无边的,能觉悟的智慧也是无量无边的。那么这个无量无边的自觉,就是我们的本能,以上就是对“佛”,对“法”,对“佛法”简单做了一个解释。

经典里有详细的记载,释迦牟尼佛在一生当中,为众生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讲经有三百多会,教导我们就是一份自觉。在经典中,我们经常看到一句经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就是梵文音译过来的,也是世尊一生教导众生的终极目标。这一句话可以翻译成中文的,但当时为什么这些翻译家没有翻译过来呢?因为翻译成中文,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

然而如何才能获得无上正等正觉呢?下面我就依《六祖坛经》,忏悔品第六中的无相颂给大家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偈颂的第一句是“迷人修福不修道”,这个“迷人”不是迷惑的迷,不是迷信的迷,是还没有真正醒觉到佛法真正内涵的时候,所以他认为修福就是修道了。昨天上午我在石家庄收了几个徒弟。他是在电台工作的。就问我:修行先从做人做起,太虚大师也讲。“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实际上我们观察也有很多善人,他生活得很痛苦,很压抑,又很累。为什么呢?因为他想做一个善人好人的标准,是跟恶对立的。他不去跟世俗的恶同流合污,但是他又不能改变其他的,这种是消极的做个善人。他对社会的责任贡献是有,但是不大。他让自己很累,他也让自己身边的人很累,让自己的家人更累,就因为他停留在善恶对立的层面,因为他要让自己的自我是一个完美的善人,所以他严谨地要求自己,因为他不能超越这种对立。想想看,他的生命一定很痛苦。非礼勿行,非礼勿言,非礼勿做,所以很累。所以要追求随心所欲、超越善恶的境界。那么我们现在一般的“迷人”是修福不修道,只是在世间善法的层面上修行,以为我们布施了,供养了,这个福无边了,但是“心中的三恶原来造”。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这绝对不是否定广大的善男信女到寺院来做善事,做功德,做布施,不是否定。只是说层面还不够。为什么这样说呢?)到寺院布施,我出了十万块钱,他出了两万块钱,我的碑要刻的大,我的名字要放在正中间。我做佛事要提前给师父打招呼,我要在正中间的垫子上磕头,然后要当家或知客,不能是小和尚来领我,带我。实际上,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修布施。这个功德有没有呢?有。但是用的多不多呢?被自己给用光了。在佛陀时代,有个乞丐非常贫穷,听说佛陀来了,化得三个铜板去买油供灯,卖油的人说,你三个铜板能买多少啊?又没有瓶子。这个老婆婆就说,哎呀,店主,你就卖给我吧,我真的是一个贫穷的乞丐,可是我听说佛陀来,我内心对他充满了敬仰,我就想供养他。卖灯油的人一看,老婆婆这样诚心,说,好吧,三个铜板,我就再给你三个铜板的灯油钱你才够点亮它,不然的话就根本不够垫油盏的底。老婆婆就把自己的三个铜板和老板送的三个铜板的油拿去寺院点了灯。到晚上这个精舍里的罗汉要把灯全都熄灭,结果这个罗汉用尽了神通都灭不掉老婆婆供的灯。没办法了,他去找佛陀,问佛陀,为什么用神通也灭不掉这盏灯呢?佛陀笑笑说,因为这个老婆婆发心是没有任何所求的,没有任何所求的供养你的神通是灭不掉的。然后佛陀教给这个罗汉说,你不要有任何想法,你再去灭。结果罗汉去了,一下就把它给止熄了。所以我们一般人总以为自己在寺院做事多,磕头多,念佛的,数念珠多。这些只是福田而已。因为他内心的贪嗔痴没有止息,他只是把贪嗔痴转化成在寺院在佛法的对象上而已,“拟将修福欲灭罪”。他是带着一种,想用修善法做善事来灭罪的心理。但是因果不虚啊。“后世得福罪还在”。他得了福但是他的罪并没有灭。

这里讲个故事,倓虚老法师在《影尘回忆录》里讲到他的亲身经历。民国年间,他在上海哈同花园讲课的时候,听课的居士中有一个人曾经在山西做过官。因为山西发生了旱灾,老百姓吃不上饭,而他把赈灾款贪污了,后来心理受不了,晚年开始学佛,住在上海,但是没有多久他就死掉了。当时刚好有一个年轻人会通灵,可以下阴间和亡灵沟通。那个曾经做官的人的儿子也去世了,他的太太也是很虔诚的佛教徒,听说有这样的事,就想问问,他那么积极地护法,现在生在哪里?就请那个年轻人做了很久很久,说不成,他出不来。老太太就很恼火,说他生前做了那么多善事,怎么可能出不来呢?那个年轻人就说他在地狱里,根本出不来。他说你要不信,可以让你的儿媳妇出钱,十个银元一次,他儿媳妇又花钱做了一次,结果他儿子出来了。说你爸爸为什么出不来,他说,他爸爸活着时候把那些赈灾款给贪污了,导致灾民饿死很多,所以尽管后来信佛建了很多寺,但是因为那个罪过太重,并且因为是用贪污的款来修寺院,功德有,但是远远不行。他的杀身害命之报很重,现在在地狱里面。老太太一听,当时就晕了,因为她知道这件事。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人,也是这样子,以一种将功赎罪的心理来寺里拜佛供养,护持三宝,这是不对头的。要怎样做呢,“但向心中除罪缘”,在自己内心中把这些做过的这些外在的因缘全去掉,然后在自心中除掉那些恶念,“各自性中真忏悔”,这个是真忏悔。第六品前边已经讲到,“忏”是忏其已过,“悔”是不再二过,这是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就是一念之间你明白了清净本然的佛性,从来没有失去过,离开过,这一下子发现,我再染,再怎么恶,“一灯能破千年暗,一智能除万年愚”,就自然地除却了这些,所以这叫真的大乘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除却那些邪的恶的行、行直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这真正是把着祖师的手同行,与诸佛同一鼻孔出气。“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我的师父,我们禅宗的东土的五祖,乃至西天的二十八祖,唯传此顿悟,圆顿之法。普愿见性同一体。那么见性了,见到了真如佛性,就是缘起性空之性。大家见的是一个东西,谁都是一样的。“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喜”,就是要外离相而不染,内起心而不动。“努力自见莫悠悠”,一定要自见自悟自行,“后念忽绝一世休”。一念不来就是隔世了,下一期的生死就又开始了。“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若真的是明白这个,见性了,那成佛真是很快的事情。“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若于言下不悟,则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 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当时我们在六祖身边听到这个,肯定也会心花怒放,头磕破了都会欢喜。因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清净的法身、圆满报身。和千百亿化身。我们是没有欠缺一点点的,但是被自己的妄见,被我们狭隘的知见给束缚住了。冤不冤啊?所以很多开悟的祖师一旦明白之后,大哭而特哭。啊,我怎么这么傻?就这么简单一件事我到现在才明白。所以我们看很多禅宗的祖师开悟都是这样子的。我们也是如此。但是我希望有人一听也是大哭,哎呀,真是的,原来就这么简单。原来佛法无多子。

在《坛经》的机缘品第七中可以说对六祖以后的禅宗,对禅宗的五家七宗有深刻的影响的几个人物都在这里面出现了。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荷泽神慧这些大祖师,开宗立派的都在这里面出现了。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再看看中国禅宗史。有好几个版本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杨曾文教授的《中国禅学史》,有台湾的印顺老法师的《中国禅宗史》,还有原来的胡适学者他也有禅宗史,有好几个版本的。也有汤用彤老先生的隋唐南北朝的佛教史,都可以看看。乃至我们几个禅宗的语录都要看看。五灯会元,指月录,续指月录,景德传灯录,祖堂集,这些都要看一看,甚有好处。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些祖师们是如何从六祖这里明了一心之法之后,再自性自见,然后不再拘之于文字,不再拘之于形象,不再刻守一个狭隘的行径开宗立派,然后经历了几次法难之后,因为其他的宗派,要依赖于经典,依赖于一种固定的修行环境。那么一旦有了法难,环境不存在了,经典不存在了,那么修行就没有保障了。但是禅宗,当法难来的时候,这些禅宗的祖师们有办法,过去的和尚的服装,和过去的老百姓是一样的。和尚跟在家人的区别就是一个光头。上面点的戒疤。那么一有法难,禅宗的和尚把白头巾往头上一扎,就像一个老百姓一样。当法难过去,他又回来恢复各个寺院。从那以后,三五一宗灭佛,四次大的法难之后,中国佛教,汉地佛教就只剩下了禅宗。现在可以说全国寺院,差不多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禅宗的寺院。那么其中又以临济宗为主要的代表。临济祖师,他的师父叫黄檗禅师,黄檗禅师的师父,是百丈怀海禅师,百丈怀海禅师是马祖到一禅师的弟子,马祖的师父,是南岳怀让。南岳怀让《六祖唐经》里面就有记载了。所以看机缘品,如果要是懂得一些禅宗的历史和公案就非常有趣味了。 


{返回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十三届:企业家的生活禅(杨钊)
下一篇:十三届:佛门的孝道(皎玺法师)
 八届:人生修养的四大选择(净慧法师)
 十一届:明月清风赵州茶(中子)
 八届:杨勋居士在开营式上的讲话(杨勋)
 十一届:坐禅开示(三)
 十一届:在闭营式上的发言(明海法师)
 十一届:在开营式上的讲话(净慧法师)
 十八届:开营式上的讲话(明基法师)
 十届:创造人间净土,即是往生佛国净土(静波法师)
 九届:宗性法师在闭营式上的讲话(宗性法师)
 五届:坐禅开示(净慧法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三业清净[栏目:达观法师·佛法随笔]
 受了五戒能做生意吗?[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正确的自我疗愈法[栏目:香·隆立嘉措仁波切]
 五百罗汉 405、拘那意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