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届】行脚开示
静波法师: 各位法师,各位营员:
所谓的行脚,对今天的佛教徒来讲,应该说只是象征性的,古人是真正的在行脚。据记载赵州禅师八十岁时还在行脚。今天的行脚比较奢侈,用车把我们运到山上,然后一步步爬上来,我还是乘缆车上来的。不管如何,我们一步一步来到了山顶,我们大概都会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因为我们在爬山的过程之中,总认为山上是很美妙的,但是一到山顶,发现并没有美妙的风景,太美妙的东西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所以,在一本书里有这样的比喻,智人已经在山上,从山上下来,为了人们上山,就告诉人们,山上有非常美妙的风景,然后,人们受这种诱惑,就跟着智人走,中途会看到很多美妙的风景,但越向上行越萧条,在最高峰时,却什么都没有。学佛其实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行脚与其说是一种修行,倒不如说我们在柏林寺听讲座后出来练练心,也就是出来实践一下。如果不实践,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可能你在理论上早已成佛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你依然烦恼重重,这没有什么说服力。所以我们出来走一走,感受一下心态如何,能够解决自己心态的变化吗?这是大家应该反省的问题。
曾经有个人神经有些问题,老认为自己是只老鼠,心理医生告诉他要相信自己不是老鼠,并要求他反复提醒自己“我不是老鼠”。他回家后就一直这么念着。有一天,他家里人想看看他有没有抵抗力,就把他领出门,当他看到猫的时候,掉头就跑?家里人就问他,你不是说你不是老鼠吗?他回答,我不知道猫是怎么看的。也就是我们在理论上是可以的,但一旦面对现实时,常常不行。因此,我认为行脚是对我们最好的锻炼,如果没有锻炼,佛法就只是停留在口头上,那就是可以说谁讲得最漂亮,谁就成佛了,实际远非如此。
所以要衡量自己,千万别欺骗自己,同时也不要欺骗众生,欺骗众生等于欺骗自己,这是最可悲的事情。行脚可以说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照顾我们的足下,修行就是从我们的每一步开始的,这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功夫,行脚的意义或许就在这里,我就讲这些,阿弥陀佛!
冯学成 老师 :
我是南方人,到这里是耳目一新,看到太行山的腹地中有这么吉祥的寺庙,有这样奇特的山体,感觉到是全新的景象。在这次夏令营中,大和尚安排我们来这里行脚,刚才静波法师已经把行脚的方方面面都谈了,我对这些还不熟悉,在家里是“坐地日行八万里”,是难得行脚的。在年轻的时候,我是非常喜欢行脚的,当年我 和杜 老师在江油下乡当知青的时侯,每天不是在生产队里挥锄头,就是跑东家串西家地去看同学。同学住得比较分散,这个队里有一两个,那个队里有一两个,中间相隔几十里,遇到大山就要爬坡,山上风景非常美,但次数多了就觉得没啥稀奇。
最初从成都到乡下,娇生惯养,走不了几里路,脚就起泡,心里烦,那种难受的劲不是现在的人能体会得到的。慢慢时间长了,就有了新的感受,有了一种身体强壮的感受,在大山面前,在慢长的旅途面前有自己的脚,自己的脚有力了。我们学佛可能也有这么个经历,最初时彷徨、迷惑多,走到什么地方都感到疲劳,迷惑不解,还有这样那样的议论,影响自己的判断,这都是很正常的过程。一旦我们走过了这条路,回头再看时,这一切都是我们的资粮。那时我们就会感觉我们的眼光成熟了,境界有了,胸怀有了,以后再遇见路,遇见山的时候,心里就踏实多了,就敢干攀登新的高峰,我简单地说这些。
明奘法师 :
上天待我们不薄,这么凉爽的气候,这么安静的古庙,这么宽厚的主人,给了我们足够的方便,让我们尽情做我们想做的事情,大家如不在此尽兴一下,好象说不过去,请营员带好帽子,请摄影师给合个影。
杜大威 老师 :
在乡下当知青,就象冯老师说的,开始很兴奋,到山上砍柴显得很浪漫,砍了很多背上身后,约一百五六十斤,自己还觉得挺有精神,走了几步后,就突然觉得沉的不得了,想到离家还有十多里,感到肯定背不到家。后来发现,现在这一步好象还可以走,还可以再走一步。慢慢走得较远,后来就觉得如果这一步走不动,就把柴扔掉,但又想已走了这么远,扔了可惜得很,现在这一步好象还是可以走,就这样,现在一步,现在一步,把一百五六十斤的柴就背回家了,心里高兴得不得了。忽然发现没走多少路,实际上只走了脚下一步,结果就解决问题了。当时我觉得这个事情很奇怪,这是我自己的小体会,提供给同学们参考。
明奘法师 :
请僧人们来殿里来诵《心经》,营员们在殿外好好聆听山谷梵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