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
地基般的教导
当知无信人,不生白净法;
如种为火焚,怎生绿苗芽?
《法会大开示》第一则
敬礼大宝上师!
至尊冈波巴大师曾经这样教诲说:
就总体而言,对于修法者来说,是必须具备信仰、精进及般若的;也就是说:我们要以信仰为基、以精进为道、以般若为伴。
有关这层道理,如(龙树菩萨著述的)《宝鬘论》中,有偈亦云:
由具信故勤于法,
由具慧故见真相;
此二者中慧为主,
慧之前导乃为信。
由于具备了信仰,
所以,
我们才会精进于正法;
由于具备了般若胜慧,
所以,
我们才会见到(自、他一切事物的)真相。
在这两者之中,
自然是以“般若胜慧”为主的;
而“般若胜慧”(生起)的前导,
靠的却恰恰是“信仰”呀!
又如《十法经》中,有偈亦云:
当知无信人,
不生白净法;
如种为火焚,
怎生绿苗芽?
对于没有信仰的人而言,
他们是不会生出各种白净善法的;
这就如同被火烧过的种子一般,
想想看,这种种子,
它又怎能生出绿绿的苗芽呢?
另外,就信仰而言,又可分为七个方面予以讨论:
◆ 生起信仰的因素;
◆ 已生信仰的证量;
◆ 信仰的分类;
◆ 信仰的体性;
◆ 与信仰相适合的比喻;
◆ 信仰的作用;
◆ 信仰坚固的证量。
第一,“生起信仰的因素”,又可分为四个方面:
1.倘能多读佛经,自然可令我们(对三宝等)产生信仰。另外,要记住:在读经前,先要修习供养;之后,再作祈祷;最后,才是正式的阅经。
2.倘能多与具有信仰的朋友交游,自然可令我们(对三宝等)产生信仰——俗谚中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由此可见,多去亲近具有信仰的朋友,这一点儿的确是很重要的。
3.倘能多去依止真正的善知识,自然可令我们(对三宝等)产生信仰。另外,这里所说的“真正的善知识”,是指“不违背任何的正法,而懂得踏实实修的人”;假如能与这类善知识相伴相随的话,那就自然可令我们生信了。
4.倘能多修“死亡无常”,自然可令我们(对三宝等)产生信仰。另外,在这里我们又应渐次思维以下几点:“死时不定”、“寿量无多”、“速为死擒”、“无常迅速”。通过如此地修习,假如对于这些道理生起了确定的深信,那么,我们也就必可(对正法等)产生信仰了。
第二,“已生信仰的证量”,这是说(譬如)借助于信解了“死亡无常”的道理,那么,在对这个眼前世间的贪著方面,我们自然就会收心转意了;另外,(譬如)借助于信解了“业、因、果”的道理,我们也自然就会小心“善恶的取舍”,并自然会勤于“积集资粮”、“净化罪过”,以至可以达到“除‘法’无所思、除‘法’无所行”的境地了。(诸如此类的,如“轮回过患”、“慈心、悲心、菩提心”等等修法,皆有其生信之量,可类推。)
第三,就“信仰的分类”而言,可分三方面来讲:即清净信、胜解信及欲求信。
1.所谓的“清净信”是指:当我们朝谒特别的圣物,参见上师、善知识或者从之闻法的时候,有时甚至会有“身毛倒竖、潸然泪下”的反应出现。要知道,类似这样(借由一时身心清净而产生)的信仰,就是“清净信”。
2.通过“胜解信”,可使我们对于正等圆满佛陀的教诲,无论是广是略,都能毫不怀疑地踏实实修。
3.通过“欲求信”,可使我们对于所实修的教法,无论是大是小,都能希望迅速地清净障碍,并希望一定早点儿证得所修之法的成果——比如说希望得以生在人天善趣的高级生命形式、证得解脱的快乐以及获得某些功德等。
第四,透过了解了“信仰的体性”,(在我们的心中,)可使“真正的信仰”与“并非真正的信仰”,两者不相混杂,从而不令我们的信仰流于阳奉阴违、表里不一的貌似假相,这样,就可以保证我们能够仅仅只做“白净善法”了。
第五,“与信仰相适合的比喻”是“净水宝珠”。就像把净水宝珠放入浊水之中,就可以使浊水得以净化一样;同样道理,借助于“信仰”这颗“净水宝珠”,则可以分化身心的清浊,从而清净我们的身心。
第六,“信仰的作用”,是使各种不善的行为,就像下弦的月亮一样,慢慢地减弱下去;而使各种贤善的行为,则像上弦的月亮一样,慢慢地增盛起来。
第七,有关“信仰坚固的证量”,如经论中有偈云:
不因愿欲嗔与怖,
不因愚痴越正法,
——具此谓之具信者。
当知我们应该
不因愿欲而违越正法、
不因嗔恚而违越正法、
不因怖畏而违越正法、
不以愚痴而违越正法、
——这就是信心坚固的证量。
假如真已具备了上述这些特征,那我们就是拥有坚固的信仰了。
——冈波巴大师全集《珍珠之鬘第三辑·法会大开示》第一则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