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什么是四念处?
 
{返回 佛教基础知识问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66

什么是四念处?
四念处是用智慧观察身、受、心、法四念处,破除常、乐、我、净四颠倒。四念处包括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四念处的内容主要以五蕴为主: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从而走上涅槃成佛之路。

四念处是一个很重要的修行方法,佛经中说,认真修学四念处的人,快者七天,慢者七年方可证悟初果。四念处能去除众生有常、乐、我、净四颠倒,使众生清净,克制一切烦恼和悲哀、祛除痛苦和忧愁,从而走上涅槃成佛之路。
 

四念处概说
四念处又称四念住,是佛教修持的入门方法。所谓四念处,就是对四种境界观察思维,安住心念,从而引发定慧的修道方式。

四念处包括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它是以五蕴为主,而分身、受、心、法四方面加以思维观察。

简单地说,身就是色蕴,受就是受蕴,心就是识蕴,法就是想、行二蕴。

众生对身、受、心、法四境,生起四种颠倒妄见,以为自身是净的,感受是快乐的,心是恒常的,现象是有自体的,由此产生了贪爱无明。

四念处就是让众生认识到自身都是不净的,受都是苦的,心识是无常的,法都是无我的,从而减少烦恼,引发定慧。


身念处的修行
四念处的身念处是指:对于自己的行、住、坐、卧等明了,做到观身不净。

身念处的修行目的:通过观察自身和外身,认识到众生都是不净的。

修习身念处要从观内身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身体是不干净的;然后观察外身,即他人的身体,这要从观死尸中去破除对他人身体的贪爱与执著,佛陀说众生的分段生死是既可悲又可怜的,由不得我们,死后身子变坏,剩下白骨一堆与尘土同住。

通过观察自身和外身,众生便可看到,众生的身体是由皮肤、毛发、爪甲、血肉、骨骼,五脏六腑组成的,没有一样是干净的,而且最终是会变坏的,是不值得我们贪爱与执著的。
 

受念处的修行
四念处的受念处是指:观察六根与外境接触时身心所产生的感受。

受念处的修行目的:通过观察六根与外境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发觉有受皆苦。

在认识了身念处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进行受念处,认识到感受是从六根而来,会产生快乐或苦恼,还要感受到不苦不乐的情形。

观察受的生起时,要知道它是从耳朵来还是眼睛来,还要知道它是怎样灭掉的。接下来要保持一心住在受念处,一心观察它,慢慢地就会发觉有受皆苦,因为受源源不绝而来,我们身不由己。
 

心念处的修行
四念处的心念处是指:当感受外境时,心的作用。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贪、嗔、痴等种种烦恼上。

心念处的修行目的:通过观察外境时心的作用,认识到心念是最无常的。

比如在静坐时,突然听到声音,是耳朵在感受,耳识在作用,心在耳朵上起作用,然后又跑到头脑中去想。这样慢慢地观察就会发现,原来心念在六根中跑来跑去,很快地生灭。佛陀说世界上生灭最快的就是心念,最容易观察到无常,所以要在心念处观察到心无常。
 

法念处的修行
四念处的法念处是指:法尘,比如想要骂人的心想就是法尘。

法念处的修行目的:通过观察五盖、五蕴、六根、六尘等,认识到一切法无我。

修习法念处,最先观察的是贪、嗔、睡眠、掉悔和疑五盖,因为这些使人没有定力,从而没有智慧。然后观察五蕴,还要观察六根和六尘,在此基础上,认识到一切法皆是生灭无常的,自己不能做主,处于不自在的状态,因不自在所以是苦。众生深深执着的就是我,只不过是法尘而已,所以要观法无我、一切法无我。


{返回 佛教基础知识问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持戒的利益有哪些?
下一篇:什么是僧俗四众?
 僧侣的衣服是怎样的?
 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译经家是谁?
 什么是念珠?
 什么是正宗分?
 什么是僧俗四众?
 佛教徒一定要出家吗?
 什么是经、律、论?
 佛经的翻译过程是怎样的?
 持戒的利益有哪些?
 什么是三法印?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惟审[栏目:僧诗句集]
 向前远看[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心法]
 负责送往生、助念已有三年,都是按祖师的仪规,现在有人提出只要念一句佛号送往生。我们做佛事是,第一唱莲..[栏目:临终助念问答·净空法师]
 附录 (一)盂兰盆真义[栏目:佛学入门简要]
 No Ajahn Chah《022》[栏目:何来阿姜查 No Ajahn Chah]
 金光明忏法补助仪(宋 遵式集)[栏目:经忏仪轨]
 为什么把佛法僧三宝称为“三救星”?[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二七三集[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三集]
 西藏生死书·第十二章 慈悲:如意宝珠[栏目:索甲仁波切]
 “六如茶痴”林治君新作《茶道养生》序[栏目:吴言生教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