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内心一直无法真正生起修法的紧迫感,应该如何观修?
 
{返回 柯日密咒洲·佛法答疑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75

问:顶礼大恩上师!我身边的很多同事都是因癌症或其他疾病去世的。虽然理论上应该能促使我生起无常观,但我每天打坐观修共同前行时,即便思维了一下,但始终无法细致深入下去,内心一直无法真正生起修法的紧迫感。祈请上师加持,并赐予我珍贵的教言。谢谢上师。

答:我们也常常告诫大家,共同外前行非常重要,要多观修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这个道理并不难懂,最多讲解一两次,你就能从理论上懂得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但虽然我们口中都会说,有生有灭是大自然的规律,有生必有死,可现前最需要的是长时间去观修这些理趣,因为要把所讲解的一切理论纳入到心相续之中,要把自己变成理论,这就要修很长的时间。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

如今很多人都觉得,虽然说人生无常的道理,从文字上而言,没有什么不理解的,但是自己的内心却始终无法生起真正的无常见解,原因在于何处呢?这可能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觉得自己现在很年轻;二、现在自己的身体很好;三、自己现前并没有什么病痛。但依这三点得出自己现在不会无常的结论真的成立吗?细致想想,这些原因无论哪一点都不成立。

因为我们身边有很多比我们更年轻、比我们身体更好的人,都已经去世了。这些充分地说明了,我们所设想的理由都只是蒙骗自己而已,实际上一点都没有根据。

因此我们要长时间去观想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在观修的过程当中,不要把他当作一个理论,好像是在说别人的事情一般去理解,而是把其中的一句一词纳入心相续之中,要自己去感受其中的苦。

比如一个人身体非常健康的时候,总觉得无常观想不下去,即便是观想,也没有很深刻的感受。但当他在医院听见医生说,他身体的某个地方长了一个肿瘤,并且已经是晚期了。此时他的无常感受决定非常强烈。

为什么前后仅仅是几秒钟的时间,就会有那么大的差异呢?难道是医生的这句话加持力太大了吗?不是的。而是前面一直在自我欺骗,当真正知道无常马上就要显现的时候,才发现无法继续自我欺骗了。所以此时就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本性,我们原有的心态就是如此脆弱。现前我们就要依靠这种观想,把内心的真实心态,自己的原形给逼出来,因此需要长时间打坐观修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

记得我在十四岁的时候初次离开家乡,到上师如意宝前开始修学佛法,当时也是观修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过了一两年我开始给他人讲法时,虽然当时心想:“我也会讲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但那时候只是口中会讲,内心并不一定对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有那么深刻的感受。

因此上师平常无论讲解什么法,都把他作为重点讲授。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修行必须要有一个过程,需要长时间去修。尤其是按照历代高僧大德的传统修法,必须百日修行共同外前行四厌离法后,才能修学其他的法门。这就充分说明共同外前行的重要性。因此多修修吧,好吗?


{返回 柯日密咒洲·佛法答疑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我打坐中身体总不自主地前后摇晃,是什么原因?应该怎么去处理?
下一篇:我年纪大了,打坐时是否可以背后靠一个垫子,还是背必须要挺直?
 分清楚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皈依境的必要在何处?
 能否取得皈依戒,取决于什么?
 如果家里人不信佛,不允许摆设佛堂,在家居士应该如何选择修行地处?..
 有的人觉得只能依止一位上师,内心有时会排斥听闻其他具德上师的教言,这样..
 三不动摇修法要求“身不动摇稳如大山”,行者如果在禅定过程中出现身体姿势..
 我想先向您汇报一下我目前的修学状况...我应该如何去修学?
 有时候我的脾气很大,请问这是否是前世带来?能彻底改掉吗?
 内心一直无法真正生起修法的紧迫感,应该如何观修?
 请以亲身经历讲述自己是如何发菩提心的?
 虫子会危害人类,若不消灭害虫,整个地球环境和自己的身体健康就会受到影响..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教对中国和文化的贡献(韩焕忠)[栏目:佛教与文化]
 外财固然好 内才更微妙(星云)[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对药师山居士学佛的期许[栏目:药师山·紫雲居士]
 发心交命念佛[栏目:仁焕法师]
 迷悟之间(71-80)[栏目:星云大师·迷悟之间]
 什么是普通法门和净土特别法门?[栏目:印光法师·问答汇编]
 从佛法看生命教育的实践[栏目:林崇安教授]
 诸佛菩萨很多,信奉哪一位较好?[栏目:问星云大师]
 甘露珠蔓·菩提道次第禅修手册 25.持戒度[栏目:甘露珠蔓·菩提道次第禅修手册]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栏目:楼宇烈教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