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宗年间京都主要佛事活动与鉴真的长安之行
编辑:方光华
来源:南普陀在线
内容提要:鉴真长安之行对他后来的宗教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但鉴真在长安的起始年月以及他对佛教生活的感受,向来缺乏具体研究。本文通过考证中宗年间京都重要佛事活动,使鉴真在长安期间所受到的具体影响得到较为客观地描述。
(一)
长安五年(705)正月,武则天病重,张柬之迎立李显,后称中宗孝和皇帝,改元神龙,二月复国号为唐。神龙元年十一月,武则天病死。神龙二年(706)五月,附葬乾陵。十月李显从洛阳迁长安,此后直到景龙四年(710)六月被皇后韦氏毒死,李显常在长安太极宫听政。
在此期间,洛阳和长安皇室的重要法事活动有: ’
1.内道场的法事活动
唐代在宫内设有设斋、行道、讲经、授戒、行香、斋会等仪式的内道场,这些仪式有时在太极殿或麟德殿举行。李显在洛阳设有内道场,迁长安后,长安也设有内道场。进入内道场的高僧据赞宁《宋高僧传》卷五《恒景传》,前后有20余人。其中可考的有:
文纲(636~727),俗姓孔,会稽(今浙江绍兴)人。12岁出家,20岁受具足戒,后到长安向道宣律师学律。长安四年(704)奉敕往岐州无忧王寺迎舍利。景龙二载(708),中宗请入内道场行道,并送真身舍利往无忧王寺入塔。
法藏(643—712),俗姓康,祖居康居,后迁长安。17岁从云华寺智俨学《华严经》,尽得其教,因通梵语,曾参加实叉难陀和义净译场。《华严经》全译后,他曾为武则天讲解。他参与了佛舍利奉迎活动,是内道场供养僧。
义净(635—713),俗姓张,齐州(今山东历城)人,或说范阳(今北京西南)人。高宗咸享二年(671)自长安出发,经广外I取海道赴印度求法,历时25年,游历30余国,于武周证圣元年(695)返归洛阳。神龙三年(707),“诏入内与同翻经沙门九旬坐夏……”。②
法宝(?~?),唐三藏弟子,先后参与玄奘、实叉难陀和义净译场证义,擅长俱舍论。③
恒景(633—712),本姓文,当阳人152 闽南佛学院学报观22年(648)初度,曾向文纲学律,后又到荆州玉泉寺学习天台智者禅师的止观法门。据传,在武则天和中宗时曾三次被请入内道场。①
道岸(653~717),俗姓唐,世居颖川,是当地望族,后迁光州。他早年对儒、道学说颇有研究,后落发出家,坚修律仪,深入禅慧。后从楚到越,住会稽龙兴寺。他在南方的弘法活动使江南风气为之一变。传称中宗遣使征召,与大德数人同居内殿。②
道俊(?一?),江陵人,住荆州碧涧精舍。修东山道信、弘忍所传禅法⑧,在武则天、中宗时,应诏入内供养,后还本寺。④
玄奘,江陵人,住荆州白马寺。通大小乘学,尤明《法华》经。与道俊同被诏,在京二载,景龙三年(709)归本寺。
僧伽,他是唐初异僧,葱岭北何国人。龙朔(661—664)初游历江淮,住普光王寺。景龙二年(708)被诏赴内道场谈论,占对休咎,契若合符。⑥
道亮(631一?11),越州人。8岁出家。居云门寺,受具足戒后学《三沦》和《涅架经》t神龙元年(705),中宗诏亮与法席宗师十人,入长乐大内坐夏安居,后又为中宗及其眷属受菩萨戒。①
从上述十位高僧来看,文纲、义净、恒景、道岸、道亮精通律学,道俊修习禅法,恒景深研《华严》,玄奘精通《法华》,法宝潜心唯识,僧伽是有道异僧,可知中宗对戒学、定学、慧学、神异颇感兴趣。
内道场还有为帝、后及嫔御等授菩萨戒的活动。中宗及妃嫔受戒应是在景龙二年(708),一在林光宫为中宗授戒,二在乾清宫为二圣内尼授戒。据传主持受戒的戒师是:
文纲。景龙二年(708)中宗命文纲在乾清宫为内尼受戒,并于宫中坐夏,为二圣内尼讲《四分律》一遍。㈤
道岸。本传称“被中宗召入宫”为菩萨戒师,中宗亲率六宫围绕供养,仍图形于林光宫,中宗亲作画赞。
恒景。本传称他曾被中宗供养为受戒师。
道亮。本传称他是中宗菩萨戒师。
内道场还有佛道辩论二教高低。神龙元年(705)中宗曾命佛、道讨沦老子化胡问题。当时僧道盛集内殿,百官侍听。神龙元年(705)九月十四日,中宗下敕废《老子化胡经》,刻石于洛阳白马寺。洛阳大恒道观主桓彦道(一说桓道彦)等上表力争,中宗又敕批云:“朕以匪躬忝承丕业,虽抚宁多失,而平恕实专。矧夫三圣重光,玄元统序,岂忘老教,偏意释宗。朕志款还淳,情存去伪。理乖事舛者,虽在亲而亦除,义符名当者,虽有怨而必录,顷以万机余暇,略寻三教之文。至于道德二篇,妙绝希夷之境。天竺有空二谛,理秘真如之谈,莫不敷扬玄门,阐扬至赜,何假化胡之伪,方盛老君之宗……”。⑨从此将《老子化胡经》废弃。但内道场也不是佛教处处取胜。中宗时,尝“令内道场僧与道士各述所能,久而不决。玄都观叶法善取胡桃三升。并壳食之并尽。僧仍不服。法善烧一铁钵,赫赤两合。欲合老僧头』:,僧唱贼,袈裟掩面而走。孝和抚掌大笑。”⑩叶法善以幻术使高僧出了丑。
中宗内道场应设于神龙元年(705),至景龙三年春二月八日(709)始散①。恒景、道俊、玄奘同还故乡。当时中宗还诏中书、门下及学士于林光宫观内道场设斋,恒景、玄奘等得到了中宗的赋诗,中书令李峤、中书舍人李义等应和,恒景捧诗振锡而行,天下荣之。
2.为武则天等的追福法事
武则天在神龙元年(705)十二月壬寅去世前,其女太平公主就于长安大宁坊东南隅建罔极寺。武则天去世后,其灵柩于神龙二年(706)正月送回长安,五月附葬乾陵。在此期间,神龙二年(706)二月丙申,中宗已于洛阳建造有圣善寺纪念其母。②’
根据唐代惯例,“凡国忌日,两京定大观、寺各二散斋,诸道士、女道士及僧尼皆集斋所,京文武五品以上及清官七品已上皆集,行香以退。”⑧中宗李显也应有忌日行香活动。引日唐书·中宗本纪》称中宗于国忌日诏五品以上行香。
景龙元年(707),由宫人出钱,在荐福寺南安仁坊西北部建造有小雁塔。荐福寺是高宗死后百日(684年三月),由皇族捐资,于开化坊襄城公主宅所造纪念高宗之寺。本名献福寺,天授元年(690)武则天亲题寺额,改名荐福寺。中宗在此寺附近建造小雁塔,以纪念则天皇太后。景龙二年(708),中宗还将于阗高僧实叉难陀(651一710)请入长安,当实叉难陀到长安时,中宗屈万乘之尊,亲迎于开远门外,并让他住在大荐福寺。④
除为武后所举行的法事活动以外,中宗和韦后还为亡故的懿德太子、永泰公主及韦后之·父举行纪念法会。神龙元年(705)中宗为懿德太子追福,将长安延寿坊的三阶教道场改名懿德寺。同时,又将长寿坊的延兴寺改名永泰寺,纪念永泰公主。神龙中(707),韦皇后追赠其父为酆王,并改大兴善寺(在唐靖善坊)为酆国寺⑨。
3.法门寺佛骨的供养与奉送
法门寺位于唐代岐阳、岐山、扶风县县治之间,今属扶风县,以供养释迦牟尼真身舍利闻名于中外。法门寺相传始建于东汉桓灵之世。北魏时,岐阳郡守拓跋育初启塔基,瞻礼佛骨,并有所扩建。隋初被命名为成实道场。仁寿(601—604)末,右内史李敏再次修复此寺。大业(605—617)中此寺因火被废。唐高祖武德八年(625)改名法门寺。唐贞观五年(631),由于岐州剌史张德亮奏请,法门寺又一次得到维修。古传此塔三十年一开,“令人生善,岁谷稔而兵戈息”,此寺佛舍利的奉迎在唐代佛教活动中有较高地位。
唐中宗以前,已有显庆四年(659)十月唐高宗命寺僧智琮、慧辩和官员王长信至法门寺奉迎佛骨。佛骨于显庆五年(660)三月送往东都洛阳,入内供养,到龙朔二年(662)才将舍利送归法门寺。
长安四年(704)武则天派凤阁侍郎崔玄暐与法藏、文纲等人到法门寺奉迎佛骨。正月十一日。当舍利进入东都洛阳时,敕令王公以下,精事幡华幢盖,又命太常具乐,置于明堂⑧。随着这年中宗继位,法门寺佛骨的供养和奉送都由中宗主持。中宗之所以设内道场,可能也有供养佛舍利的目的。
佛舍利在神龙二年(706)十月,随同中宗移长安大内。景龙二年(708)由文纲送归法门寺,文纲是道宣高足。高宗龙朔二年(662)道宣曾参与舍利送归法门寺佛事。景龙二年,文纲已?2岁,可谓道高德重,故中宗命其护送舍利归法门寺。
在佛舍利归法门寺前,中宗韦后等曾下发供养舍利。《唐中宗下发入塔铭》记载:“大唐景龙二年,岁次戊申,二月乙丑,朔十五日己卯,应天神龙皇帝顺天翊圣皇后,各下发入塔,供养舍利。温玉、长安、安乐二公主,郧国、崇国二夫人,亦各下发供养。使内寺主妙威,都维那仙嘉、都统那无上。”①联系到景龙二年(708),宫中曾分别有中宗及眷属授菩萨戒仪式,可能供养佛舍利之头发系本年二月乙丑日和己卯日授戒时所下之发。
4.义净译事
义净慕玄奘高节,37岁时从广州取海路赴印度求法,经25年,历30余国,于天后证圣元年(695)夏还至洛阳,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当时武则天有感《华严经》翻译未备,已从于阗请到实叉难陀于东都大内大遍空寺翻译。义净遂同南印度沙门菩提流志参与《华严经》译事,至圣历二年(699)事毕。②此后义净另辟译场,先在东都福先寺,后移京西明寺,神龙二年(706)居荐福寺,参与义净译事的有法定与法藏、胜庄。
义净专译佛经约56部,230卷,特致力于律部,声名极一时之盛。其中神龙元年(705)翻译有《孔雀王经》;《胜光天子》、《香王菩萨咒》、《—切庄严王经》等。中宗对义净的佛教翻译也非常重视,曾亲制《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又御洛阳西。门,宣示群官新翻之经。神龙三年(707),诏命义净与同他一起翻译佛经的僧人入内道场坐夏九旬。此间义净又翻译了《药师琉璃光佛本愿功德经》二卷,中宗曾“亲御法筵,手自笔受”
(二)
鉴真于大周则天长安元年(701)于扬州大云寺智满禅师受沙弥戒,住大云寺,开始了他的宗教践履生涯。
当时在江南颇具声望的和尚是道岸。中宗神龙元年(705),鉴真从道岸受菩萨戒④。菩萨戒的主要内容是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鉴真受菩萨戒时约17岁,说明他当时已在佛法修持方面崭露头角。
道岸据传是文纲弟子,但从宋高僧传本传的记载来看,他是由儒、道而入佛的,对儒、道学说曾经有长期的潜心研究,“浮江淮,达沫泗,探禹穴,升孔堂,多历年所”。⑤他居于光州,因听说越中初法师道高寰宇,于是杖锡游吴。在会稽等地道岸进行了大量的弘法活动,并形成了独特的作风。根据后来的发展,他的佛法思想是以律为核心,兼通诸派。中宗继位,召其入内道场。他到洛都的具体时间综合各种推测,应以神龙元年(705)较为可信。⑥他可能是在到了洛阳后才拜年近70的律师文纲为师,并大力弘扬南山律法。本传称他曾别请御敕,明确规定在江南应以南山律法为准。
道岸虽说是由中宗诏请入内道场,但开始时不受重视。史载他在入朝之初,虽与大德数人同居内殿,但因为“僧腊未高,犹沦居下筵,累隔先辈”,后来,因为其他大德表现欠佳,“帝因朝暇,躬阅清言,虽天睠屡,而圣威难犯,凡厥目对,靡不魂惊,皆向日趋风,灭听收视”,他可能因为应对自如在内道场中脱颖而出,以至中宗赐衣钵,特彰荣宠。可能他曾一度在洛阳白马、中兴等寺任过都维那。神龙二年(706)十月即随中宗至长安。他在长安曾主持中宗、韦后的受戒,得到中宗的信任,中宗图其形于林光宫,亲笔题有画赞。他还担任庄严、荐福、罔极等寺的都维那。707年中宗召宫人出资修建小雁塔,道岸与工部尚书张锡同典其任,为小雁塔的完工出了大力。
鉴真是随道岸一起入京的,因此他也应于神龙元年(705)到过东都洛阳,后又随道岸到长安,他到长安后居实际寺。实际寺位于长安城太平坊西南隅,原为隋太保薛国孙览宅,隋大业二年(606)置寺,为四道场之一。
鉴真在长安时,曾于景龙二年(708)三月二十八日在实际寺随恒景受具足戒。恒景生于633年,贞观二十二年(648)出家,后随文纲学习律法,并至荆州玉泉寺学习智者禅师的止观法门,著有《顺了义论》二卷,《摄正法论》七卷,《佛性论》二卷。天授二年(691)所出《华严经法界无差别论》等六部七卷,有恒景证义。①京师清禅寺及东都佛授记寺译《文殊授记》等经19部,恒景与法宝躬任“证义”。②恒景在则天、李显朝有三次被请入内道场接受供养。由于他精勤戒、定、慧三学,在当时名僧中地位很高。景龙二年(708)他已75岁,于实际寺开坛授戒。
鉴真随恒景受戒,一方面因道岸与鉴真景仰恒景,另一方面是本师道岸对佛法没有较深偏见。道岸的弟子颇多,其中最称上足的是行超⑧、玄俨。此外还有义海、道融、怀则、道超、思一、慧周、怀莹、怀彦、道纲、慧篡、子瑀④等人。从道岸对弟子的教导来看,他确守律宗但又不拘于律学。如他的高足玄俨(674~742),弱冠即从道岸受具足戒,后诣上京,控颐律苑,向律宗名匠崇福寺满意(相部宗法砺高足)与融济(南山宗道宣高足)学习律法。道岸后来又命他宣扬般若。⑤又如玄朗,曾从道岸授具足戒,学律范,又博览经论,对涅檗尤有研究⑥。恒景学过南山律,又通天台禅观,并识华严教法,是鉴真进一步深造的理想导师。
鉴真在洛阳与长安主要学习内容应是与戒学相关的内容。当时的律学有四家,一是道宣(596~667)所创南山宗。道宣受业传教弟子有近千人。其中知名的主要是文纲、融济、大慈等。二是法砺(578~642)之相部宗。有弟子满意,居长安崇福寺,后世号之为西塔律师。满意有弟子名大亮。三是怀素之东塔宗。怀素,姓范氏,居京兆,先师事法砺,后师玄奘。⑦他在研究法砺的律疏后有所不满,著书反对。住恒济寺,亦曾住崇福寺,称为东塔宗。怀素弟子最著名者为法慎。四是义净所译戒法。义净在赴印度前即读道宣钞述、法砺文疏,赴印后特考西方当时所尚戒律,归国后,广译根本一切有部律。大旨近乎《十诵》,试图恢复天竺旧规。上述四宗颇有争端。怀素尝说:“相部无知,则大开量中得自取大小行也。南山犯重,则与天神言论,是自言得上人法也”。他批评法砺相部宗主观臆断之处太多,道宣南山宗别出心裁,自以为是。他和义净则分别本于《四分》、《十诵》。试图恢复律学的本来面目。但南山宗和相部宗也不以怀素的律学为然。
当时律学士流是向大乘菩萨戒发展。天台智者有《菩萨戒经疏》,隋智文有《菩萨戒疏》二卷,华严宗人如法藏、澄观均研菩萨戒,法相宗典籍也有《大唐三藏法师传西域正法藏受菩萨戒法》。天台、华严、法相均以心为戒体。道宣虽宗小乘四分律,但实现之为大乘,也以心为戒体。恒景早年曾从文纲学南山律,对天台正观、华严宗都有所研究,对律学的见解自然较为开阔。鉴真师从他学习律学,也自然使他能够以开阔的胸怀来认识当时律学的分岐,并有所甄别。
此外,鉴真在洛阳和长安期间,正值中宗韦后大宏佛法。始于神龙元年(705)正月、终于景龙三年(709)春的内道场佛事,特别是中宗及其眷属的授戒与法门寺佛骨的供养和奉送,都因为其戒师道岸、恒景亲与其事,对鉴真自然会影响。他从这些法事活动中感受到了佛法的精微广大,认识到佛法的尊严和弘法事业的伟大。
恒景随道俊、玄奘等于景龙三年(708)春在内道场解斋后同归本寺。而道岸还参与了小雁塔的修建工程,并任庄严、献福等寺的都维那。中宗被弑,睿宗即位(710)后,道岸的弟子玄俨与与西明寺崇业等在承明别殿为睿宗授菩萨戒。②道岸也可能迟到开元四年(716)才回到会稽。
鉴真极有可能在恒景南归时(709)或恒景南归至道岸南归(709~716)年间回到了扬州。据鉴真本传,鉴真“观光两京,名师陶诱。三藏教法,数稔该通,动必研几,曾无矜代。言旋淮海,以戒律化诱,郁为一方宗首”。⑧如果鉴真在洛阳和长安停留时间超过10年,不能说他于三藏教法,数稔该通,也不能说他很快就回到了淮海。
总之,鉴真的长安之行始于神龙元年(705),本来是随道岸到洛阳观礼佛法,神龙二年(706)十月左右又随道岸到了长安,并于景龙二年(708)三月二十八日于实际寺从恒景受具足戒,极有可能聆听了文纲、恒景、义净等律师的传法,特别是他在长安的数年间,正值中宗、韦后大力推崇佛教,内道场佛事,包扩括中宗及眷属的授戒与法门寺佛骨的供养和奉送,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回到扬州后,大力弘扬律法,成这继道岸、玄俨、义威之后江左最杰出的戒师,又不畏险阻,经五次失败,最后于天宝十二年(753)底达日本,将律学远播东洋,也许就包含着他从洛阳伽和长安之行所感受到的对于佛法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