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人间佛教”与21世纪教育融合的意义(海觉法师)
 
{返回 人间佛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50

“人间佛教”与21世纪教育融合的意义

海觉法师

提要:人间佛教的主要特质即契理(契于佛法)、契机、(契合根机)契时(契应时代社会)。希望透过适应时代的根机、社会的现状、工具的使用与契合佛法的原理将佛在人间的理念透过“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人间净土展现出来。人类步入了21世纪,随着科技发达,国际形势快速变化,科技文明与高度发达社会的来临,人间佛教的弘扬更要能跟得上或是超越时代步伐,提出积极进取并具建设性的行动方针与确实有效的办法,让“人间佛教”的理念深化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面对未来,必须跳出旧有的格局与思维,以前瞻的眼光与超越的视野,预测时势的变化,并规划未来实行的方案,积极主动指导时代思潮,而非苦苦地追赶瞬息万变的未来。笔者浅见以为最有效的是“人间佛教”应与21世纪的教育相融合,开展“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人间净土才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根本宗旨。

关键词:人间佛教教育 融合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ion of Human Buddhism and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Ven. Haijue

Abstract:

The principal particularity of the Human Buddhism is the conformity with principles (Buddhist dharma), intelligence and times (contemporary society). The concept that the Buddha lives among human beings is expected to represent through the human Pure Land that “adorns the country and benefits sentient beings" by means of the intelligence adaptable to the times, the actual situations of the society, the use of tools, and the conformity to Buddhist dharma.

As human beings have stepped into the 21st century,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developed to a high degree,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is changing quickly, and a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a highly economized society have arrived, therefore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Human Buddhism will have keep up with or go faster than the steps of the times.

So this article suggests some aggressive constructive operational policies and some really effective measurees to spread the concept of the Human Buddhism into every corner of the world. In the face of the future, people will have to break with previous patterns and thinking, predicating the changes of situations through a foresighted perspective and transcendent vision, devising schemes for the future, and actively leading the thinking of the times, lest we bitterly adapt ourselves to the changing future but in vain.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the most effective measure i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Human Buddhism and the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and only the human Pure Land that "adorn the country and benefits the sentient beings" is a fundamental tenet to pursue the Buddhist truth and rescue the ordinary living beings.

佛教的净土思想

在《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的相关经典中,曾载有北俱卢洲的依正二报的庄严国土,也提到当来弥勒菩萨下生成佛时 “人间净土"的景象。佛教的净土思想约有四大类:其一如“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药师佛"琉璃世界的佛国净土,依愿力而成就;其二如“弥勒净土",位于欲界六天中第四之兜率天,其内院为一生补处菩萨降生前所居住;其三如《维摩诘所说经》中“心净则国土净"与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的唯心净土; 其四,如“弥勒菩萨未来久远世龙华树下成道时的人间净土。” 太虚大师于1926年曾发表《建设人间净土论》一文,又于1930年11月主讲《创造人间净土》强调转化人间为净土的思想。时至今日,“人间佛教与人间净土”的思想在海峡两岸得到共同的回响,面对瞬息万变的世间“人间佛教”的推动更须注意结合教育与社会的各种层面,并且给予合理的诠释。 今天海峡两岸的佛教界都提倡“人间佛教”,提倡利乐众生,建设“人间净土”。在这种情况下,研讨中国佛教的净土,人间净土思想的含义,是很有意义的。笔者认为,今后应结合当代世界和高速发展的科技文化,社会生活对净土、“人间净土”等重要概念、思想作出新的诠释,以利于充实“人间佛教”的内涵,推广佛教适应时代和社会而发展进步 。 然而,推广佛教适应时代和社会而发展进步的关键,是21世纪的教育,可是21世纪教育的终极目标为何?具备如何的条件可以创造“人间净土”?“人间佛教”的思想如何与21世纪教育相融合以创造“人间净土”?这些都是弘扬“人间佛教”必须严肃看待与认真处理的重大问题。笔者以为“人间净土”的实现应具备以下要点,这五项要点是“人间佛教”与21世纪教育相融合的指导思想。

(一)实现太虚大师提倡的“人间佛教”

《增一阿含经》说:“诸佛皆出人间,终在天上成佛。”可是诸佛的净土果真能在人间呈现吗?关于此点,就关涉到传统佛教对净土的种种看法。太虚大师秉持“人间佛教”的精神提出了“人间净土”的看法,他在《创造人间净土》一文中说:什么是“人间净土”?近之修净土行者,多以此土非净,必须脱离此恶浊之世,而另求往生一良好之净土。然此为一部分人小乘自了之修行方法,非大乘的净土行。……然观一切事物无不从众缘时时变化的,而推原事物之变化,起出发点都是在人等各有情之心的力量,既人人皆有此心力,即人人皆已有创造净土本能,人人能发造成此土为净土之胜愿,努力去做,即由此人间可造成为净土,固无须离开此龌鹾之社会而另求一清净之社会也。质言之,今此人间虽非良好庄严,然可凭个人一片清净之心,去修集许多净善的因缘,逐步进行,久之久之,此浊恶之人间便可一变而为庄严之净土,不必于人间之外另求净土。故名为“人间净土”。

李明友归纳“太虚大师”的净土思想的实现有三点:1、由改造自心以创造“人间净土”;2、依佛法的精神为究竟归趣,方能创造“人间净土”;3、改革僧制,成立佛教徒组织,保证“人间净土”的建设。 其中心力所发的“心力”应是来自菩提心,藉以改造自心的浊秽,发露外在而成为良善的行为,积聚众人的良善,自然能改善社会风气,创造祥和乐善的人生。同时,以佛法的精神与原理为指导原则,提供正确的方向。此外,组成可长久的组织,保证“人间净土”的建设永续进行。

(二)建设“人间净土”的条件与因素

《维摩诘所说经》中提到“直心是菩萨净土”、“深心是菩萨净土”、“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菩提心是菩萨净土”、“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智慧)是菩萨净土”、“四无量心”、“四摄法”、“三十七道品”与“十善业”等皆是菩萨净土成就的根本因素,总归为“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以上皆是成佛的因地必修的法门,若能秉持佛法修持原则,适应时代的环境与根器,从自身做起,能够力行“真诚无伪的心”,“深刻明白的心”,“具足各种利益众生的功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六度万行的实践”。 “对众生施以无限的慈悲喜舍”, “实践体悟智慧进入涅槃境界的三十七种修行方法”与“力行十种善业”,自然能够创造净土成就之根本条件。除此以外,强调大众每一个人都可以长久地修持与修行利益的现世(当下现在这一世)直接功效,也是十分重要的,诚如林安教授所言,在今日复杂而多样的文化社会宗教背景下,要如何达成人间净土呢?前面已指出能够契合大众的修持方法必须具有普遍性(任何人皆可采纳)、连续性(任何时候皆可修习)、直接性(此也就有具体的效果,而佛陀当年所教导的正法,便合乎这些要求)。

从普遍性的立场则人人可以修习,从连续性的立场则保有长久的实践,从直接性的效果可以鼓励与达到最佳的人间佛教弘化的功能。

(三)“人间佛教”净化人心的教育工程

既然被称为“人间佛教”,就理应深入人间的现场,参与现实人间的每一个角落,展现“人间佛教”的教育特质。此外,透过净化社会人心的教育工程,积极参与社会关怀的行动,更是21世纪教育可能发展的重点,关于此点,杨曾文教授指出中国佛教以大乘佛教思想为主体,应积极净化人心与社会:

中国佛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体的,如果把传统的五戒、十善和六度、四无量、四摄等与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行为规范互相会通,完全可以把它们运用到现代社会,为净化人心、建设精神文明做出重大贡献。由心净而行为净,行为净则导致环境净。提倡清净自心,应从自己做起,从佛教教团做起,由此而带动一般信徒,并影响周围社会。个人心净,净一点;带动家庭净,净一角;社会净,净一片……如此下去,岂不是“人间净土”的建设?当然,佛教界不是独自从事净化人心、净化社会的,而是与社会各界各个方面的力量协作进行的。然而,佛教界在这当中是可以起到独特的作用。

从佛教的五戒、十善与六度思想会通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从自心的净化开始为中心,净化自己的家庭、社区、团体乃至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人如此,自然能创建“人间佛教”的“人间净土”。然而,在“人间佛教”深入人间现场的同时,亦要防止“人间佛教”世俗化而失去佛教的本质与功能,诚如李向平先生指出“人间佛教”世俗化的进程,应注意基本正当性的理论根据。 如以“人间佛教”思潮作为传统佛教的世俗之进程,对之加以分析,则不难发现,这一思潮缺失其应有的社会过程作为支撑,实际上,宗教的世俗化及其过程,并不局限于宗教体系的社会形式的位移,更重要的基本含义,侧重在此世的社会生活不再以宗教的意义理念作为其正当性的根据,世俗的或社会生活知识从此获得了自己的正当性以及公民身份的非宗教性,社会的存在形式,也不再以宗教组织的样式作为基础。

人间佛教的世俗化并非庸俗化,主要的思想内涵与根本原则还是“人间佛教”。因此,在“人间佛教”深入社会的同时,重视基本的涵义和伦理的正当性根据是十分重要的。

(四)人间佛教应与社会教育互动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经过魏晋南北朝汉泽佛典与格义佛教的发展,逐渐形成隋唐佛教宗派的林立,领导一代学术的风骚。自宋明以后,禅宗独盛,直到清末民初,西学东渐,受到西方教育体制的影响,方有专业学院的建立,如杨仁山(1837-1911)于1866年创办的“金陵刻经处”与1907年创办的癨洹精舍。欧阳竟无(1887-1943)于1922年创办的“支那内学院”,其他如1914年创办于上海的华严大学,1918入创办于浙江宁波的观宗学社,太虚大师于1922年创办于武昌的武昌佛学院,1925年创办于福建厦门的闽南佛学院,1932年创立于四川重庆的汉藏教理院。可惜以上各佛学研究机构或佛学院,受到战乱或其他因素,办学时间多半不长,最根本的原因还是20世纪前半期的佛学院所未能纳入正式的教育体制。

(五)人间佛教应对全人类进行全方位关怀

“人间佛教”的理念固然崇高,可是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必须考虑到许多相关的层面,方能长久有效地推行。要使人间佛教在21世纪能与全球教育的体系相融合,必须先了解佛教教育的本质与现行教育的体制与操作模式,然后从中寻求沟通管道、融和的途径和具体实践的方法。其中与现行教育制度及相关课程的配合,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部分,一则可以提升人间佛教的学术层次,二则可以培养高级的佛学研究人才,三则可以由体制化教育保障制度的长远实行与动作的经济问题,四则可以扩大影响的层面而成为理论创作诠释的中心。

结 语

“人间佛教”于21世纪的弘扬,必须深入人间社会,更须与教育体系与思潮相融合,以提高“人间佛教”的学术价值,并由此彰显“人间佛教”的现世意义。

推动“人间佛教”应该积极制定出可行性纲领与进行步骤,以确实有效的实践融入社会净化的工程。面对数字化、科技化与经济主导时势风潮的21世纪,“人间佛教”的弘扬,应将重心置于教育的主题上,透过佛教本身的提升,积极与数字化、科技化的思潮互动,并且将佛法契于时代社会的变化,又契于佛法的原则而做出新时代的诠释。同时,扣紧教育融合的前提,推进新世纪僧伽教育,将深入社会、提高学术研究、配合数位科技发展、环境保护等议题,都融入21世纪教育的主流思潮,由此展现“人间佛教”的光辉,以利乐有情的众生,以呈现庄严的净土。

“人间佛教”与“人间净土”的建设来自于大乘佛教的菩萨心与菩萨行,在人间现实的生活现场中,发心学佛,从自我身心的净化开始,扩及家庭、学校、团体与社会。同时,秉持佛法的根本原则,顺应时代的思潮,深入社会的关怀。将个人到组织团体的集体力量整合,从21世纪教育的中心出发,普及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将“人间佛教”理事圆融的开展,自然能够创建人间庄严的净土。

1方立天:《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中国佛教净土思潮的演变归趣》,载《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年12月。

2《成唯识论》卷10,《大乘义章》卷19,《观无量寿经疏》与《维摩经略疏》卷1,杨曾文:《人间净土思想与不二法门》,载《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佛学会议论文集》。

3 杨曾文:《人间净土思想与不二法门》,载《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佛学会议论文集》

4《太虚大师全书》第417册。

5 李明友:《太虚论人间净土的建设》,载《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第3期。

6《海潮音》第104期。

7 《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藏》卷14。

8 同上。

9 林崇安:《人间净土的达成》,《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年12月。

10 杨曾文:《人间净土思想与不二法门》,载《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佛学会议论文集》。

11 李向平:《21世纪中国佛学的走向——兼论人间佛教现代性问题》,载《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3期。


{返回 人间佛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社会和谐 从我做起(智慧法师)
下一篇:关于“人间佛教”的几点思考(何劲松)
 人间佛教的个性(净因法师)
 统摄五乘的人间佛教
 太虚与人间佛教的理论建设(麻天祥)
 人间佛教之省思(如石法师)
 “人间佛教”理论的定位趣向与社会关怀
 儒佛会通与现代新儒家、人间佛教的形成(李勇)
 论人间佛教的现代品格(邓子美)
 人间佛教行者的“现身说法”─ 从提倡动物权到提倡佛门女权(释昭慧)..
 基督新教与人间佛教的现世关怀:经典编纂的比较研究(翟本瑞、尤惠贞)..
 “人间佛教”与现代化的一点思考(安虎生)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谈佛教的菩萨道[栏目:药师山·紫虚居士]
 念佛四十八法 28) 心念心听持名 Self-Nature Recitation, Self-Nat..[栏目:念佛四十八法 A Guide to Pure Land Practice]
 《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 第十讲[栏目:大安法师]
 杂阿含经卷第十五(三八三)[栏目:杂阿含经]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一[栏目:龙树菩萨]
 不学佛法的人立牌位后抱怨该咋办?[栏目:道场法会·净空法师问答]
 在厕所里有时还会念、还在念佛,这样是否有错误?或有罪过?[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相应116经 世间边之行经[栏目:相应部 35.六处相应]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八十二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舍外境而趣内自照[栏目:慧光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