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不忘点滴人
释能元
人过境迁、岁月流逝,世间无常。无需翻起相册,也无需要人提醒,妙老的音容永远的将我之记忆定格在那个时间……
一九八三年的三月,我抱着一颗求学的心情来到了南普陀寺,第一个结识的人就是妙老。从此我与老法师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受教于妙老直至他老人家圆寂的十二年中,我亲身体会到老法师培育僧才的宏愿,利益大众的慈心,救济贫困的悲情,老法师为佛教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崇高精神感染着我这个后学,使我的人生不断充实,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时值妙老的百年诞辰,回首往事,对他的思念之情,在心头油然升起。在此仅回忆妙老生前开示大众的只言词组,重现一代高僧,人天师表的风范于点滴,以表我对他老人家那无限的缅怀之情。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保持僧格无染之节操
保持出家人的节操,是妙老给我上的第一课。记得那是在一九八四年的一天,当时的“养正院”还在法堂上课,在一堂《古文观止》的课后,黑板上留下“不受嗟来之食”的一句话,正巧妙老此时进来看到了这句话,便大加感慨的警示大众:就算是复办寺院的困难时期,条件再艰苦,事情再难办,也要保持这句“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僧格和尊严,这是出家人的操守,也是出家人的根本。自己若不尊重自己,谁还能来尊重你呢,所以绝对不能接受嗟来之食。妙老的语重深长的警策,为我们出家人树立了一个处世的风范。乃至到今天,很多跟随妙老做过事情的人都依然恪守着这个“不受嗟来之食”的处世原则。
“在千朵万朵(云)中,只要有一朵云彩有雨,就是成功”——重视教界人才之培养
妙老极其重视人才的培养。在八十年代,宗教政策刚刚落实,佛教界最缺乏的就是僧才,妙老看到了这一点,积极地复办闽南佛学院,同时还陆续资助国内多所佛学院复办。而办学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培养人才。只要是听说有人在办学上有困难,妙老都大力地鼓励和支助,从不计较回报。妙老还曾倡议要创办佛教大学,他说:“佛教大国一定要有佛教大学”,他是在大陆提出创办佛教大学的第一人。
妙老复办闽院期间,凡是来闽佛求学的人,即便是错过了招生考试,只要真正发心求学,去妙老那里顶个礼,写个保证书,便都有书念。若是从佛学院毕业的高级人才,妙老更是重视得不得了。比如,济群法师从莆田广化寺来到厦门,要走的时候,妙老拦住他说:“你想要什么?”济群法师说:“我就想看书,别无他求。”妙老说,“那就在这看书,南普陀的地方你自己挑,早晚课诵和过堂都可以不参加,只要安住下来就行。”从此济群法师便住在了五老峰半山腰的阿兰若处,开始他的佛学研究。由此而成就了当今中国佛教界一位杰出的法师!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不能一一叙述。
总之,妙老含辛茹苦的培养了许多人才,为中国佛教的复兴,培育了很多栋梁之材,这些都深刻地体现了他老人家“续佛慧命,弘扬正法”的宏愿。
“打不走,骂不退,才是老佛爷的真宝贝”——统理大众中现广大无私之胸怀
妙老住持南普陀寺期间,同时管理南普陀寺的常住寺务和闽南佛学院的教学事务,对寺院的常住僧众和佛学院的学僧都非常的严格。对犯错的人,妙老通常都是用骂的,偶尔也抡起他的拐杖打两下子。在挨骂挨打的当时,有人一时接受不了。可是时间长了,大家都品味到妙老为什么会发火、打人——要么是为了常住的利益,也怕大家错因果,要么是恨铁不成钢。而在事情过后,他老人家对我们还是象平时一样宽厚与和善,好像从来不曾发生过什么事情一样。可见,妙老的打骂之中,都蕴藏着他老人家无限的慈悲与无私的精神。在妙老慈悲与无私的精神的感动下,挨打挨骂的我们,从不会生起记恨之心,所生起的只有感恩和敬仰。每每回忆起来,心中除了感恩,还是感恩。
妙老对人虽然严格,但通常都会给人以改正的机会。他曾说:“水清不养鱼啊!我们要给他个机会,打骂的目的是为了教诫,而不是惩罚。”他还常常说:“打不走,骂不退,才是老佛爷的真宝贝”。以此来激励大家对待修行要有信心,要有堪忍的耐力。时间长了,所有的人都被妙老广大无私的胸怀所折服,对他都是绝对的心服、口服,外加佩服的,即便是被骂个半死,回过头来还是认认真真的去做事,绝无怨言。
斗转星移,人过境迁。而在流逝的岁月中,淡忘不了的的是对妙老深切的怀念。他的利他宏愿,他的建寺安僧,他的兴教育人,他的坦荡襟怀,他的理事圆融,他的为法忘躯……妙老的一切都让我由衷的敬仰和尊重。妙老作为当代中国佛教的一代大德,一生的功绩遍满十方。
每当自己静下来的时候,都非常怀念亲身受教于妙老的日子,怀念在妙老身边做事的岁月……他是我一生永远不灭的怀念……
圣哉!妙老!伟哉!妙老!
缅怀……
顶礼……
(作者:释能元,厦门养真宫能仁寺住持。释能元讲述 ,释照愿整理,2010年11月3日于厦门养真宫能仁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