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天台宗行门略谈(定智法师)
 
{返回 天台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61

天台宗行门略谈

论文作者:定智法师(杭州佛学院、天台山佛学院教师)

论文摘要:《教观纲宗》开篇明宗:“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藕益大师开篇就提出教观的不可分离的原则。不仅仅是天台宗如此,就是佛与各宗派的祖师都不离开教观。天台宗教理组织非常完备,不是本篇论文所要阐述的重点。本文侧重谈观,也就是天台宗的行门结构,可以说是用深广妙来概括的。关于行门的着作很多,比较常见的《童蒙止观》、《六妙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大乘止观》、《禅门口诀》、《摩诃止观》等等。《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是一个禅修系统的庞大、内容详实。而《法华玄义·行妙》不但系统庞大、而意趣更为深入。本文着重介绍《法华玄义·行妙》中关于行门的部分,其中精妙组织体系值得学者了解和学习的。其次再介绍观心法门。

关键词:佛教天台宗行门

一。行与境智的关系

任何学说如果离开实践也就失去他存在的价值,天台宗理论具有可操作性强的特征是非常特出的。智者大师把佛陀实践理论加以系统化的归类,让行者对于修行法门了然于一心之中,在此基础上从事实践就不会有偏差。下面我简单介绍智者大师行门体系及意趣。《法华玄义·行妙》是第三种妙,前面还有境妙和智妙,境智行三妙的关系,如《法华玄义》行妙中云:“夫行名进趣。非智不前。智解导行。非境不正。智目行足。到清凉池。而解是行本。行能成智。故行满而智圆。智能显理。理穷则智息。”行、智、境这三者具有次第的关系,行是进趣,进趣要有智慧,没有智慧行就无法前进,智慧就像人的眼睛一样,智慧是行为的导向,没有智慧导向,行就有危险,如果说没有境的话,那这个智就没有正确的目标,所以说,这三者是互相支持,是互相显发的,是缺一不可的,就像香炉的三只脚一样,有这三只脚,炉子就能够鼎立。

二。通途增数行

关于行妙的意趣先总分为二:一通途增数行、二约教增数行。

一通途增数行是对一种智增数说明行门广大,有尘沙行门之多。《法华玄义》行妙中引《大智度论》云:“《释论》云。菩萨行般若时。以一法为行。摄一切行。或无量一法为行。摄一切行。或二法为行。摄一切行。或无量二法为行。摄一切行。乃至十法、百法、千万亿法为行。摄一切行。或无量十法、百、千万亿法为行。摄一切行。”

三。约教增数行

二约教增数行是指四教中各自增数的广大行门。每种教都有广大行门意趣,可见佛陀法门之多,方便之广。首先是藏教的增数行,站在藏教的角度上论修行,有一数、二数、三数、四数,乃至百千万亿法为行。以一法来修行,如《法华玄义》行妙中引《增一阿含经》云:“阿含中佛告比丘当修一行。我证汝等四沙门果。谓心不放逸。若能护心不放逸。行广演广布。则所作已办。能得涅槃。又告比丘当修一行。谓他物莫取。比丘白佛:我已知已。佛言:汝云何知。比丘白佛。他物谓色声香味触法。佛言善哉。若能不取此六。即所作已办。能得涅槃。”

增二法修行指修止修观,增三法修行指戒定慧,四法、五法乃至百千万亿法为行也是同样道理。

还有通教增数行。通教也有一法、二法、三法、四法、五法乃至百千万亿法为行。

别教增数行,也有一法、二法、三法、四法、五法乃至百千万亿法为行。一一行皆破无明,入深法界。如善财童子入法界中说,于一百一十善知识各闻一法为行,善知识皆云:佛法如海,我唯知此一法门,余非所知。

圆教别教增数行,也有一法、二法、三法、四法、五法乃至百千万亿法为行。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一切无明颠倒,永寂如空。

四。别圆两教五行

以上四教增数行意趣虽广,涉及具体行门还是无法把握,因此智者大师开后又合,以别圆两教五行来概括全部行门。下面广明别圆二教来说明这五种行。别圆两教五种行实际上又可以把前面藏通两教的行门包含在里面了。

(一)别圣行首先别教开出五种行,《法华玄义》行妙中引《涅槃经》云:“五种之行,谓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

这里先是讲圣行。所谓圣行就是戒行、定行、慧行,戒定慧又称为三无漏学。

1.戒圣行戒律有戒的修法。有律仪戒,也有定共戒,道共戒,还有具足戒,有依真谛而发的戒,有依俗谛而发的戒,还有依中谛所发的戒。依三谛所发的戒,戒品是不一样的。智者大师引《涅槃经》中十种戒:“禁戒、清净戒、善戒、不缺戒、不析戒、大乘戒、不退戒、随顺戒、毕竟戒、具足波罗蜜戒。”与《大智度论》中的十种戒意趣相同,都能包含四教了义之理。《大智度论》中十种戒分别为:“不破、不缺、不穿、不杂、随道戒、无著戒、智所赞戒、随定戒、具足戒。”这十种戒包含了律仪戒、定共戒、三教的道共戒,及圆教无上妙戒、具足戒。如此十戒与《南山律》不同的。《南山律》尚不具备究竟了义佛知见,而天台所指戒律具足佛知见,具足四教的戒,所以这个戒是具足道,开显而言:“三归五戒十善二百五十。皆是摩诃衍。”名为绝待妙戒。包容《南山律》所说义。历代律师大多推崇《南山律》,实际上意趣不及天台。唯有天台宗所论的这个戒是盖过一切戒的精神,包括佛戒在内,菩萨戒在内,最圆满的佛知见融摄在里面,天台宗谈律虽然没有《南山律》那么广,但从深度来说是在南山之上。唯有深入天台宗教理才能真正领会戒律的究竟含义。

2.定圣行下面是定行,又分为三:一世间禅定、二出世间禅定、三世间上上禅定。

(1)世间禅定一世间禅定又分根本味禅和根本净禅。根本味禅如还有一些四无量心、四空定。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四禅但是自证禅定功德,而未有利他之功。故乐大功德者,当怜愍一切众生,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定。四空定者:一虚空处定二识处定三无所有处定四非有想非无想处定。行人厌色如牢狱者。则心心乐欲出离色笼。此四定体无形色。故名为空。各依所证之境。为处境法持心。心无分散。故名定也。凡夫依六行观而修四禅、四空定,厌离下位禅定为苦、粗、障,攀上位禅定为胜、妙、出。而佛弟子依八圣种修四禅、四空定,八圣种就是观缘色、缘空、受想行识如病、如痈,如疮、如刺,无常、苦、空、无我,和合而有,欺诳不实,此即是八圣种观。前四种观是对治方法,以防止对于清净色法,和空境,及四阴生执着心。便是事观;后无常等四种观,即是缘谛理观,是破四种颠倒的慧观,出离三界,能证无漏涅槃。依根本禅定而能出生胜妙禅定。凡夫为广大福德,而修四无量心,佛弟子为出离三界发菩提心而修四无量心,修四无量心相同而心量不同。

根本净禅有三种: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观。六妙门者: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通称六妙门者,妙名涅槃,此之妙法能通至涅槃故名妙门,亦名六妙门。十六特胜者: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身。五、除诸身行。六、受喜。七、受乐。八、受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十二、观无常。十三、观出散。十四、观欲。十五、观灭。十六、观弃舍。通明观者:此法明净能开心眼,无诸暗蔽;既观一达三,彻见无阂,故名通明。善修此禅必定能发六通、三明,所以称为通明观。慧性多的行者宜修六妙门,于欲界中即能发无漏。定性多的行者宜修十六特胜,下地不发无漏,上地才发无漏。定慧性均等者宜修通明观,上下地皆能发无漏。根本净禅三种禅定虽然属于世间禅定,由于不味着世间清静五欲,具世间禅定能破三界惑发真无漏,得三乘涅槃。智者大师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中提到亦世间亦出世间禅定,即是根本净禅,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观,一半是世间禅定,一半是出世间禅定,跨越两边。

(2)出世间禅定二出世间禅定又分为观、练、熏、修四种。

一观禅又分为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等禅定。与《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相比少提八念、十想两种。九想观者:一、胀想。二、坏想。三、血涂想。四、脓烂想。五、青瘀想。六、噉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烧想。此九种法门通称想者,能转心转想,所谓能转不净中净颠倒想,故名为想。八背舍者:一、内有色相外观色,是初背舍。二、内无色相外观色,是二背舍。三、净背舍身作证,是三背舍。四、虚空处背舍。五、识处背舍。六、不用处背舍。七、非有想非无想背舍。八、灭受想背舍。《大智度论》云:“背是净洁五欲。舍是着心。故名背舍。若发真无漏慧。断三界结业尽。即名解脱也。”八胜处者: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五、青胜处、六、黄胜处、七、赤胜处、八、白胜处。十一切处者:一青二黄,三赤四白,五地六水,七火八风,九空十识。此十通名一切处者,一一色各照十方满故名一切处,乃至空亦如是。前背舍胜处虽有八色,所照既狭,未能普遍,是以不得受一切之名。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这十种境界都能够遍照十方。青光遍照十方,黄光遍照十方……如清风一样,遍一切处。达到这一层的话,在观禅里面达到最深的一种妙境。像九想属于不净观,八背舍能舍弃洁净五欲;八胜处观心纯熟,转变自在;十一切处就是胜妙观修到最殊胜的境界。观禅次第如此。

练禅就是指九次第定,熏禅就是狮子奋迅三昧,修禅就是超越三昧,这几种禅定。练禅好比练黄金一样,黄金越练越纯,诸佛弟子心乐无漏,先得诸味禅,今欲除其滓秽,以无漏禅炼之,皆令清净,如炼金之法。修禅定的时,从根本味禅练习出世间禅定。世间禅定可以通过练习跨越到出世间禅定。但这根本味禅里面虽然也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再到四空定,到灭受想定,练习过程中就把见思两惑破掉。以无漏慧来修,虽然九次第定也是从初禅开始上去,到了空定,再到灭受想定,又回过来练上去。这样的修炼就把定练得非常纯熟。

熏禅就是狮子奋迅,狮子奋迅三昧从散心进入到欲界定,未到地定,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到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再到灭受想定,再回过来又到散心定。再上去,再回来,像狮子一样快,进去很快,回下来很快,要入定就入定,要出定就出定,很自在的,这个叫熏禅。

修禅叫超越三昧,超越三昧从散心定入到初禅,从初禅可以直接跳到非想非非想处定,再跳到灭受想定,又跳回来到散心定,从散心定又跳到初禅、二禅,又跳上去,跳回来。像狮子一样前跳四十里,后跳四十里;左跳四十里,右跳四十里,禅定达到这种出入自如的超越三昧。达到狮子奋迅三昧和超越三昧的时候,就可以说出离世间了,工夫就很自在。超越三昧超入出中各有四种:一者顺入超,二者逆入超,三者顺逆入超,四者逆顺入超。复有二种超越:一者具足超,二者不具足超。具足超即是菩萨超越,如上所说。不具足超即是声闻超越三昧,不能自在远超入故。

(3)出世间上上禅定出世间上上禅定,一共有九种大禅。一自性禅、二一切禅、三难禅、四一切门禅、五善人禅、六一切行禅、七除烦恼禅、八此世他世禅、九清净净禅。《大智度论》云:“禅最大如王。言禅则一切皆摄。所谓若诸菩萨成道。起转*轮入涅槃。所有胜妙功德。悉在禅中。”这九种大禅的基本要求就是开佛知见,必须要悟佛知见,必须要入佛知见,以此证到自性禅定。在自性禅定里开出九种禅门,都是以明心见性为根本基础的,以破无明,见佛性,开秘密宝藏为根本基础的,这个禅定叫出世间上上禅定。

3.慧圣行慧圣行又分为生灭四谛慧、无生四谛慧、无量四谛慧、无作四谛慧。慧圣行就是开智慧,如果以智慧来论的话有四个层次,藏教是生灭四谛慧,通教是无生四谛慧,别教是无量四谛慧,圆教是无作四谛慧。四谛本来是三大语系佛教各大宗派所共说的佛法总纲,天台宗以四教四谛来概括之,如此概括包含了所有大小乘各宗派教义无余。

又慧圣行观行成就二十五有三昧,二十五有。我们三界可以广开为二十五有,而每一有里又都可以三昧破之,如一地狱有用无垢三昧破、二畜生有用不退三昧破、三饿鬼有用心乐三昧破、四阿修罗有用欢喜三昧、五弗婆提有用日光三昧破、六瞿耶尼有用月光三昧破、七欝单越用热焰三昧破、八阎浮提有用如幻三昧破、九四天王有用不动三昧破、十。三十三天有用难伏三昧、十一焰摩天有用悦意三昧破、十二兜率陀天有用青色三昧破、十三黄色三昧破化乐天有、十四赤色三昧破他化自在天有、十五白色三昧破初禅有、十六种种三昧破梵王有、十七。二禅用双三昧、十八三禅用雷音三昧、十九四禅用注雨三昧、二十无想天有用如虚空三昧、二十一阿那含天用照镜三昧、二十二空处用无碍三昧、二十三识处用常三昧、二十四不用处以乐三昧破、二十五非想非非想用我三昧破。所以变成二十五有王三昧,入二十五有王三昧,就能证到轮回与涅槃不二之体。

(二)别梵行下面是梵行,梵行指的是四无量心,光有圣行还不够,圣行是自利用的,梵行是化他用的。没有梵行的话,功德福报就不圆满。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慈悲喜舍都达到无量。慈无量心,给予众生无量的快乐,乃至十方诸佛究竟常乐我净的快乐;悲无量心,拔众生的根本无明,拔除众生处处执着,证入妙智;喜无量心,见诸众生。已离二死。得中道乐。而生欢喜。还有舍无量心,就是达到平等舍。实际上慈悲喜这三种是平等的,叫舍无量心。以上四无量心不同与梵天所修四无量心,也不是藏通两教修的四无量心,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四无量心,是离两边爱见中道四无量心,是具足如来之四无量心,是慈即是大法聚。是慈即是大涅槃。慈力弘深。具一切福德庄严。是一切诸善根本,是行根本,故名梵行。

(三)别天行下面是天行,开示悟入佛知见,这叫天行。

前面的都是为天行做准备的。天行就是第一义天,天然之理,天然之性德,天然之妙慧,以天然性德之慧,证到实相这个行叫天行,天行即是智慧庄严。

(四)别婴儿行天性是刚刚证果。婴儿行是果上起妙行,也就是到果位以后,再生起妙行,再以人天小善,像婴儿一样的行。人天小善之行,藏教声闻之婴儿行,藏教缘觉之婴儿行,藏教菩萨之婴儿行,通教三乘婴儿行,别教菩萨初地前婴儿行,乃至圆教初住前之婴儿行。为什么?包括菩萨在佛眼里都属于婴儿,当你开悟以后还只是个婴儿,属于佛的婴儿,是佛把你生下来,是佛的婴儿。刚刚悟入佛知见的时候叫胎儿,出胎以后叫婴儿,天性就是你具足佛种,开佛知见,这是还是胎儿。出胎以后就是王子,佛子,法王子。法王子就是婴儿,一开始还只是婴儿,需要佛菩萨的呵护,所以所做的事情都是表现在人天的小善,二乘的小善,或者示现声闻行,或者示现权乘菩萨行,或者示现圆教菩萨的妙行,这种行都是属于婴儿行,还不究竟圆满。

(五)别病行什么叫病行呢?病行者,此从无缘大悲起。同生善边,名婴儿行。同烦恼边,名为病行。以众生病,则大悲熏心,是故我病。法身大士证入到不可思议妙境,他的行持已经天地莫测,唯佛与佛才能知道的。像这些法身大士或游戏地狱,或作畜生形,化身作饿鬼,化身作魔王,化身提婆达多,化身央掘摩罗,化身婆须蜜多,或者化身鬼王,阎罗王,以苦行来逼迫众生,示现种种难行之行,不可思议的恶行,以病行来示现。这种行是深位菩萨所行,不是浅位的菩萨,浅位菩萨是婴儿行,所以说济公活佛是深位菩萨,他示现疯癫法门,但大家不要以为他是真疯,跟世间的疯子是不一样的。有些疯子被疯所染,济公活佛虽然行于疯癫之法,但实际把疯癫转为道用,转为妙用,我们一般人不理解,以为他是真疯。所以济公活佛的行持我们是学不来的,因为我们前面的基础都没有,像圣行,戒定慧都没有,戒的基础没有,定的基础没有,慧的基础也没有,梵行的基础也没有,福报的基础也没有,天行的基础也没有,示佛知见也没有,婴儿行也没有,不要说病行。病行离你根本还差得很远。当然如果你佛知见开了以后要行疯癫法门也可以,然而世间一些狂人以此为籍口行颠倒事,当善于辨别之。

五。圆五行

再讲圆行,这是圆教的五种行。把别教的五种行讲清楚以后,圆教的五种行与别教五种行名相完全一致,而意趣有别。

《涅槃经》称圆行为如来行,《法华经》称圆行为安乐行,安乐即是涅槃,涅槃即是如来,即是圆果,行是圆因。因此《法华经》与《涅槃经》意义相同。圆五行在一心中具足无缺。病行可以来,天行可以来,病行可以来,梵行也可以来。一会儿示现圣行,戒定慧威仪具足;一会儿示现梵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具足;一会儿示现天行,依理而行,示佛知见,像禅宗一样;或者一会儿示现人天小善,或者像大法师,威仪具足,种种说法无量;或者示现病行,躺着生病,呕吐、腰酸背痛,示现种种病相。像维摩诘居士一样,躺在自己的丈室里,示现种种病相,释迦牟尼佛派文殊菩萨去慰问,这就是示现病行。所以不思议法身大士示现的病情都是为了弘法方便。

《法华玄义》引《法华经》云:“如来庄严而自庄严即圆圣行。如来室即圆梵行。如来座即圆天行。如来衣有二种。柔和即圆婴儿行。忍辱即圆病行。”圆五行在《法华经》中具足无缺,又圆五行一心圆照十法界;圆五行即是三谛三昧,圣行是真谛三昧,梵行、婴儿行、病行是俗谛三昧,天行是中道王三昧。又圆五行即是二十五王三昧,圆破二十五有;又圆五行即是圆慈悲;又圆五行即是四种十二因缘智行;又圆五行即是四种四谛智行;又圆五行即是七种二谛智行;又圆五行即是五种三谛智行;又圆五行即是一实谛智行。以上所说圆五行一心具足,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观心即是圆五行。一行一切行称为相待妙行,无粗可待才是绝待妙行。

圆教五种行圆满具足一切行,可开可合,圆五行合起来就是一种行。五种行即是一种行,一种行即是五种行。五种行分开来就是无量行,无量行就是五种行。以上《法华玄义》的行妙。

六。观心食法

天台智者大师着有《观心食法》,是教修行人如何在吃饭时用功观心的方法。“既敷座坐已。听维那进止鸣磬。后敛手供养一体三宝。遍十方施作佛事。次出生饭称施六道。即表六波罗蜜。然后受此食。”指吃饭前先上供三宝,下施六道。“夫食者众生之外命。若不入观。即润生死。若能知入观。分别生死有边无边。不问分卫与清众净食。皆须作观。观之者自恐此身自旧食。皆是无明烦恼。润益生死。今之所食皆是般若。想于旧食从毛孔次第而出。食既出已。心路即开。食今新食照诸闇灭成于般若。”吃饭时不知观心则生死流转,会观心则成般若食。接着智者大师说此食即是不思议法界,三谛圆融之食。应作空假中三观。即成般若、法身、解脱三德。“食中含受一切法。食若是有。一切法皆有。”这是假观。“食若是无一切法皆无。”这是空观。“今食不可思议故尚不见是有。云何当有趣尚不见是无。云何当有非趣。若观食不见趣非趣。即是中道三昧名真法喜禅悦之食。而能通达趣非趣法。即双照二谛。得二谛三昧法喜禅悦之食。是名食等。”这是中观。非空非有而双照空有,即是中道三昧真法喜禅悦之食。“以此食故。成般若食。能养法身。法身得立。即得解脱。是为三德。”即成三德涅槃之食。这是天台宗一心三观的食法。不能不说法门殊胜。

七。观心诵经法

天台智者大师着有《观心诵经法》,教导修行人如何作到一心三观诵经法。“夫欲念经灭罪。第一先须盥漱整威仪。别座跏趺而坐。第二入观所坐之座高广严好。次观座下皆有天龙八部四众围绕听法。次须运心作观。观我能为法师传佛正教。为四众说想所出声。非但此一席众。乃至十方皆得听受。名为假观。”首先具足威仪作假观想。“次观能说之人所念之经。何者是经为经卷。是为纸墨。是为标轴。是诵者为当心念是口念。是为龈腭和合而出。为有我身为无我身。谁是念者。观此四众。为是实有。为后想生。四众非有。推寻毕竟无有我。能念者是名空观。”次能诵之人空所诵之经也空,故作空观。“虽无所念之经。而有经卷纸墨文字。虽无能念之人。而有我身为四众宣念。虽非内外不离内外。虽非经卷不离经卷。虽非心口不出心口。从始至终必无差谬。名不可思议。”此为中观。能作此解能作此观。名为三观。接下来诵经具足六度“于一念得不前不后三观宛然虽无施者而有法施。虽无受者四众宛然。虽无法座登座宣说。非一二三而一二三。”名为法施檀波罗蜜。“专心执持无诸遮碍。名为持戒。”“忍耐恶觉名闻财利皆不能恼。”名之为忍。“一心不息从始至终无有惭愧。”名为精进。“专念此经无有爱味。”名之为禅。“分别无谬序正流通无不谛了。字句分明。”名为般若。是名六波罗蜜具足。接着说明修行本具三因性德。“于无始心名为正因种子。若有心观名为了因。高座四众说授因缘名为因缘。三因具足。若观未明但是性德。”最后说明念经人若肯观心诵经必证第一义空平等大慧的修德。“研之不已观心相应。名托圣胎以胎业成就名为修德。中间四十二位亦名性修。至于极果名为种智。伊字三点不纵不横。名大涅槃。名到彼岸。名第一义空平等大慧。是名念经正观。”

八。一心为宗

天台宗认为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但众生法太广佛法太高。于初学为难。自观己心则为易。《涅槃经》云:“一切众生具足三定。上定者谓佛性也。能观心性名为上定。”上能兼下即摄得众生法也。

《普贤观经》云:“我心自空罪福无主。观心无心法不住法。又心纯是法。”《净名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华严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破心微尘出大千经卷。”是名心法妙也

《般若经》云:“一心具足万行。”《华严经》云:“解脱长者告善财言。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乃至所见十方诸佛。皆由自心。善男子。当知菩萨修诸佛法。净诸佛刹.积习妙行。调伏众生。发大誓愿。如是一切。悉由自心。是故善男子。应以善法扶助自心。应以法水润泽自心。应于境界净治自心。应以精进坚固自心。应以智能明利自心。应以佛自在开发自心。应以佛平等广大自心。应以佛十力照察自心。”《宗镜录》说:“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各经论中广明一心为宗。一心之旨通大小乘、法相、华严、禅、密等诸宗。

九。一念三千为宗

一念三千是天台智者大师“说己心中所行”的法门,目的在于教人观照当下一念之心,不论此心落于何种法界,都须就此一念观其实相即空即假即中。三千即空了因佛性;三千即假缘因佛性;三千即中正因佛性。

《宗镜录》云:“既言一念,一多相即,一心能具。能了妄念无一异相,达此无相具一切心,三千具足。方能照于一多相即。”众生由理具三千故能感。诸佛由三千理满故能应。应遍机遍。欣赴不差。

《大智度论》云:“诸佛及大菩萨。智能无量无边。常处禅定。于世间涅槃。无所分别。诸法实相。其实不异。但智有优劣。行般若波罗蜜者。毕竟清净。无所罣碍。一念中。能散十方一切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国土。大地诸山微尘。故知真心。有此大力。众生妄隔而不觉知。”

天台宗的一念三千在《摩诃止观》中最初正式提出:“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

又《华严经·出现品》云:“佛子。譬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中事。一切皆尽。乃至此大经卷。虽复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尘中。如一微尘。一切微尘皆亦如是。时有一人。智能明达。具足成就清净天眼。见此经卷。在微尘内。于诸众生。无少利益。即作是念。我当以精进力。破彼微尘。出此经卷。令得饶益一切众生。作是念已。即起方便。破彼微尘。出此大经。令诸众生。普得饶益。如于一尘。一切微尘应知悉然。”《华严经》中说明剖一微尘出大千经卷。圆人即从现前一念修观“三千不思议境”,即能成佛道,转*轮,广度一切众生矣。


{返回 天台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天台观心诵经法(心皓)
下一篇:中国天台宗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诠释(容通法师)
 天台智者大师的三封遗书解析(心皓)
 “一念三千”与“性具善恶”(能行法师)
 天台宗与华严宗之关系(董平)
 天台智者大师的世寿与生年(张风雷)
 论光山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宫哲兵)
 天台宗第八祖左溪玄朗大师略述(徐文明)
 从“天台教观”论“代众生忏悔”之思想与实践──以遵式大师为主(释大拙)..
 《法华经》眷属经初探(朱封鳌)
 从慧思到智顗(陈远明)
 天台宗的讲学制度(心皓)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