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无门直指 第二十六节 透脱
 
{返回 程叔彪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11
第二十六节 透脱
  《楞伽经》:『佛告大慧:如实处见一切法者,谓:超自心现量。又告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读者:有心量故者一句话,是指四禅,八定之禅,盖未超自心现量。有色界禅定无色界禅定之自心量相故。)
  《维摩诘经》:『维摩诘言: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
  乾峰曰:『法身有三种病,二种光,须是一一透得,始解归家稳坐。须知更有向上一窍在!』云门出问:『庵内人为甚麽不知庵外事?』峰呵呵大笑!门曰:『犹是学人疑处!』峰曰:『子是什么心行?』门曰:『也要和尚相委。』峰曰:『直须与麽,始解稳坐。』门应诺诺。(解脱长者:学道静坐。稍经相当时间,即觉一切根身器界都已不见,只觉浑然光体,这与自己本来,并不相干。而是光影门头,不可欣着。且与此处所说的光,更离题万里,究竟作麽生是此地所说的法身二种光?而法身怎样会有病呢?(一)乾峰和尚问僧:『甚么来?』曰:『天台。』峰曰:『见说石桥作二段是否?』曰:『和尚甚处得这消息来?』峰曰:『将谓华顶峰前客,原是平田庄裏人。』(二)法石光因旧住相访。石问:『顷年有一则公案与你商量不下,如今作麽生?』曰:『未入门时,早呈似和尚了也。』石曰:『这裏又作麽生?』曰:『不可头上安头。』石划一划曰:『这裏且置,你为甚麽踏断天台石桥?』这僧无语。石曰:『脱空妄语汉出去!』幻寄曰:『此二尊宿勘僧。一人得法身二种光。一人得法身三种病。若人辨得出,许具只眼。』)
  云门曰:『光不透脱,有两般病。一切处不明,面前有物是一。又透得一切法空,隐隐地似有个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脱。又:法身亦有两般病。得到法身,为法执不忘,己见犹存,坐在法身边是一。直饶透得法身去,放过即不可,仔细检点将来,有什么气息,亦是病。』(妙喜曰:『此是云门据实而论。透过法身,今人为极致,云门反以为病,不知透过法身了,合作麽生?到这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着问别人,问即祸事也。』)
  僧问保寿:『万里无云时如何?』寿曰:『青天也须吃棒!』
  乌巨行曰:『识则识自本心,见则见自本性。识得本心本性,正是宗门大病。』(读者:即『识得』为甚麽说:正是宗门大病?)
  赵州曰:『真佛内裏坐。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尽是贴体衣服。亦名烦恼。不问,即无烦恼,实际理地,甚么处着!』
  僧问赵州:『万境俱起时如何?』州曰:『万境俱起。』曰:『一问一答是起,如何是不起?』州曰:『禅床是不起的。』僧才礼拜次,州曰:『记得问答。』曰:『记得。』州曰:『试举看。』僧拟举。州曰:『诳我。』
  赵州示众曰:『老僧今夜答话去也,解问者出来。』有僧才出礼拜。州曰:『此来抛砖引玉,只得个墼子。』
  资福邃曰:『隔江见资福刹竿,便回去,脚跟也好与三十棒。岂况过江来!』赵州到道吾处,才入僧堂。吾曰:『南泉一只箭来!』州曰:『看箭。』吾曰:『过也。』州曰:『中也。』
  僧问赵州:『澄清绝点时如何?』州曰:『老僧这裏不着客作汉。』
  问:『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时如何?』赵州曰:『一切总在裏许!』
  僧问云门:举盘山语云:『光境俱忘,复是何物?』门曰:『直饶与麽道:犹在半途。未是透脱一路。』僧便问:『如何是透脱一路?』门曰:『天台峰顶,赵州石桥。』
  云门上堂曰:『一言才举,千差同辙,该括微尘,犹是化门之说。若是衲僧合作麽生?若将祖意佛意,这裏商量。曹溪一路平沉,还有人道得麽?道得的出来。』时有僧问:『如何是超祖超佛之谈?』门曰:『餬饼。』进曰:『这个有什么交涉?』门曰:『灼然!有什么交涉?』问:『当今一句请师道。』门曰:『放你一綫道,还我一句来。』问:『不涉廉纤请师道。』门曰:『一怕汝不问,二怕汝不举,三到老僧[勃-力+攵]跳,四到你退後,速道速道。』僧便礼拜,门便打。问:『目前荡尽时如何?』门曰:『热发作麽?』其僧礼拜而退。门曰:『且来且来。』僧近前。门便棒曰:『这掠虚汉唬我。』问:『绝消息处如何履践?』门曰:『三十年後。』进曰:『只今如何?』门曰:『莫乱统。』问:『凡有言说,皆是葛藤,如何是不葛藤?』门曰:『大有人见汝问。』
  六祖曰:『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
  (病叟私谓:透脱。透是透过,脱是超脱。透过超脱之後,方能一丝不挂,即是泯绝无寄。但这个泯绝无寄,不同於世俗的什么也没有,而是万象森罗完全具足。所以古人道:『实际理地,纤尘不立。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但若空的时候,不立纤尘。俟到有的时候再改为不舍一法。这有什么希奇?要在泯绝无寄的同时,就是森罗具足。而森罗具足的同时,亦仍是泯绝无寄。此中仍以泯绝无寄为主。就是这个(泯绝无寄同时就是森罗具足)主人,亦不知在那裏?即以上述乾峰问天台僧的公案来说:那裏有什么华顶不华顶,至於石桥不石桥更说不到。然就第二门头来讲,则华顶不舍石桥,石桥就在华顶。再请看《经》上头说:『如来世尊不生不灭,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转*轮,不受食,不行惠施。』)
  『文殊菩萨告舍利佛:诸佛尚不可得,云何有佛而觉法界?法界尚不可得,云何法界为诸佛所觉?』『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所以南泉道:『还乡尽是儿孙事,祖父从来不出门。』(洞上宗:『儿孙』指修行人在用功努力途中,未获证法身者。『还乡』两字指透关过程历程经过之羊肠鸟道。『祖父』指离言法性边事。简云:子归就父。)即退一步而论,你说石桥有没有?踏断没有踏断?古人道:『千万人中,如无一人相似。千万事中,如无一事相似。』这种透脱境界,法尔如此,有什么奇特。然而有些懂得佛学之人,对之已经有些怀疑。这诚不可思议!前几年,有一位熊十力先生,博览佛儒道三教经典。更能明得:『但看棚头弄傀儡,抽牵全籍裏头人。』的情况。著了一本《新唯识论》。用佛家的意旨,解释儒典语句,再用儒语来讲心性体用,其中有一部分略谓:『《大般若经》诸王子问善现言:「岂可涅槃,亦复如幻?」善现答言:「设更有法胜涅槃者,亦复如幻。何况涅槃。」是则法相,固不可执,若复於法性起执者,虽性亦相,故亦应遣,一切皆空。空脱至极,诚莫有如空宗者。渊乎微哉!叹观止矣!空宗密意,唯在显示一切法的本性。所以他要遮拨一切法相,或宇宙万象,方乃豁然彻悟。於一一法相,而见其莫非真如,空宗这种破相显性的说法,我是甚为赞同的。唯空宗是否领会性德之全,总觉不能无疑问。空宗於寂静的方面,领会得很深切,这是无疑义的。但是,如果稍有滞寂溺静的意思,便把生生不息真机遏绝了。其结果必至於恶取空。至少有此倾向。空宗说:涅槃亦复如幻。又说:胜义空,无为空。夫胜义无为,皆性体之别名也。涅槃亦性体别名也。此可说为空,可说为如幻乎?虽空宗密意,恐入於寂静的性体上,而计着实在的物事然者,故说空,说如幻,以破其执。非谓:性体果是空,果是如幻。然如破斥,毕竟成过。後来清辨菩萨作《掌珍论》,便立量云:「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花。」《唯识》判为大乘边主。(见《识论》。)「无为无有实,(宗)不起故(因)似空花。(喻)」此量直以无为性体,等若空花。极为有宗所不满,平情论之,清辨谈空,未免恶取。然其见地,实本之《大般若经》。(解脱长者:有许多人说:这一量是根据《首楞严经》:『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花。』偈语。)般若破法相可也,乃并法性亦破。空荡何归?清辨承其宗绪,宜无责焉!空宗见到性体是寂静的,不可谓之不知性。性体上不容起一毫执着,空宗种种斥破,无非此意。然而寂静之中即是生机流行。生机流行,毕竟寂静。此乃真宗微妙,廻绝言诠。若见此者,乃识性德之大全。空宗只见性体是寂静的,却不知性体亦是流行的。吾疑其不识性德之全者以此。空宗说:「涅槃亦复如幻,设更有法胜涅槃者。我说:亦复如幻。何况涅槃。」如此谈空,虽用意切於破执,而终有趣入空见之嫌疑。於性体无生而生之真机,不曾领会,但见为空寂而已。谓:空宗不识性德之全,非过言也。昔有大梅禅师从马祖闻「即心即佛」之说,後别马祖居闽之梅岭十余年。马祖门下有参访至其地者,大梅因问马大师近来有何言教?参者曰:大师初说:「即心即佛。」近来却说:「非心非佛。」大梅呵云:「这老汉又误煞天下人!尽管他非心非佛。吾唯知即心即佛。」其後马祖闻之曰:「梅子熟也!」这个公案很可玩味。我们不要以为性体但是寂静的。却须於流行识寂静,方是见体。我常说儒佛,所证会於本体者相同。可是一层,如将儒佛二家的学说仔细推测,他们儒佛二家,亦有天壤悬隔的地方。佛家证到本体是空寂的,他似乎特别着重在空寂意义上。易言之,不免有耽空滞寂之病。善学者,如其有超脱的眼光,能将佛家重要经典,包括论藉在内,一一理会而通其全,综其要。当然,承认佛家观空虽妙,而不免耽空归寂,虽是而不免滞寂。《大般若经》法涌菩萨品云:「诸法真如,离数量故,非有性故。譬如阳焰,乃至如梦。」夫真如为诸法本体之别名。此本无相无对,更无数量。但说为非有性,如焰如梦,究不应理。真如虽无相,而实不空,云何非有性?焰梦并是空幻,都无所有,岂可以拟真如?《经》意虽主破执,而矫枉过直如此,终是见地有未谛处。理者是实法,乃直指本体而名之理。本体是实有,不可视同假法。』(解脱长者:综上所述,重要意见约有三点:(一)涅槃不能说:如幻。(二)主张即心即佛,不主张非心非佛。(三)空宗只知空寂,没有生机流行。故未识性体之全。而且整个佛教经论,观空虽妙,不免耽空。归寂虽是,不免滞寂。兹提出不同见解,倘蒙教正,至为欣感。(一)涅槃是否如幻?生死涅槃,俱若空花,《经》有明文。世尊《楞严》偈语,亦曾说过。但《新唯识论》谓:有许多经典都是後人伪造,或经过窜改。至於《楞严》一经,前支那内学院欧阳竟无之老师杨仁山老居士极为钦仰,曾著有《楞严》的注解读法等。而欧阳先生之另一弟子则认为伪造的。其所举重要理由,已经几位大师驳斥,兹姑不谈。现在把涅槃的真妄,从普通所熟习的方面来讲,先问:一真法界究竟有没有生死?若说没有生死,则岂有涅槃?本来的心性是绝待的,决无对偶的。有了生死,才有涅槃。涅槃既有对待,决定如幻。况真正本来,纤毫不立。『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智知,不可识识。』所谓:『把断要津,不通凡圣。离句绝非,没有方法,可以道得。你若开口,早已不是了也。』只要说得的写得的,无不如幻。所以任何一法,即使胜过涅槃,实仍早已不是原本心性。当然亦是如幻。善现答语,毫无可疑。所以说涅槃如幻,实非破掉法性,更且正要显出真正的法性。禅宗西竺三祖曰:『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四祖曰:『心是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现在更进一步问一句,假定识得本心之後,是否应该抓住不放?百丈曰:『从浊辨清,许说如经鉴觉是。除鉴觉外别有,尽是魔说。若守住鉴觉,亦同魔说。亦名自然外道。说如今鉴觉是自己佛,是尺寸语,是图度语,似野干鸣,犹属黐胶门。本来不认自知自觉是自己佛。向外驰求觅佛,假善知识说出自知自觉作药,治个向外驰求病,既不向外驰求,病瘥须除药。若执住自知自觉,是禅那病。』佛果曰:『参学者,若以此心为祖宗,参到弥勒下生,也未会在,若是大丈夫汉,心犹是儿孙。天地未分已是第二头,且道:正当恁麽时,作麽生是先天地?』又曰:『直下发明,从本以来,原是具足妙圆真心,触境遇缘,自知着落,便乃守住。患不能出得,遂作窠臼。向机境上立照立用,下咄下拍,努目扬眉,一场特地,更遇本色宗匠,尽与拈却如许知解,直下契证,本来无为无事无心境界。然後识羞惭,知休歇,一向冥然。诸圣尚觅他起念处不得。况其余耶?』有问曹山:『如何是常在的人?』曰:『幸遇曹山暂出。』问:『如何是常不在的人?』山曰:『难得。』大慧曰:『将甚么作生死尘劳?生死尘劳从甚麽处起?收因结果时,却向甚麽处着?既无处着,则佛是幻,法是幻,三界二十五有十八界空荡荡地。到得这个田地,佛之一字,亦无处着。佛之一字,尚无处着,真如、佛性、菩提、涅槃何处有也。』故傅大士有言:『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学道人理会不得,一向去古人入道因缘上求玄求妙,求奇持求解会,不能见月忘指,直下一刀二段。』永嘉所谓:『空拳指上生实解,根境法中虚捏怪。』又有一种,才闻善知识说如是事,又将心意识搏量卜度云:若如此,则莫落空否?士大夫十个有五双作这般见解。妙喜不得已向他道:『你未曾空,何怕之有?如船未翻,先要跳入水去。』见伊不领略,不惜口业,又为他打葛藤上云:『只这怕落空底,还空得也无?佛不云乎?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乃至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乃至声闻缘觉菩萨佛及佛所说之法,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及说此法者,听此法者,作如是说者,听如是说者,悉皆无有。得如是了,唤作空耶?唤作不空耶?唤作佛耶?唤作菩萨耶?唤作声闻耶?唤作缘觉耶?唤作菩提涅槃耶?唤作真如佛性耶?道我聪明灵利,不受人瞒,向这裏,试定当看!若是定当出,止宿草庵,且居门外。若定当不出,切忌开大口说过头话。』中峰曰:『少林门下,觅心了不可得,玄旨如金刚利剑。不识固是丧身失命,识得亦不免伤锋犯手。』祖师道:『执之失度,必入邪路。』这是祖师责悟後之执,不见佛眼云:『有一等人骑驴觅驴。又有一等人识得驴了,不肯下驴。』正言此等『执其悟理,未能忘念。外存所悟之法,内记能悟之心。古人斥之为法尘,非之为见刺。』故药山谓:『才有所重,便成窠臼。』皆是责其执悟理者,使悟理不忘。谓:实有此事,见法不圆。成外道所计。(读者:《新唯识论》有数论师之外道榜样。)『然迷而求悟则易,已悟欲忘则难。』倘不遇真正导师而盲加瞎棒,深锥痛剳,卒莫之自己也。你还甘此说麽?赵州曰:『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尽是贴体衣服,亦名烦恼。实际理地,甚麽处着?』西竺三祖曰:『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五祖曰:『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虽然如此,到了万仞悬崖,一般都不敢撒手。其实何妨一试!若真能撒手,方知佛祖决不瞒人。而《楞严》『妄真同二妄。』之偈语,方始亲证。(二)究竟是『即心即佛?』还是『非心非佛?』僧问马祖:『为什么说:即心即佛?』祖曰:『为止小儿啼。』问:『啼止时如何?』曰:『非心非佛。』又:伏牛为马祖驰书到南阳忠国师处。师问:『马祖有何言句示人?』牛曰:『即心即佛。』师曰:『是甚麽话?』良久,再问:『马祖更有何言句示人?』牛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师曰:『犹较些子。』那末,大梅说:『我这裏还是即心即佛。』马祖何以说:『梅子熟也。』佛果曰:『非心非佛,到者甚少。』所以只宜权说:『即心即佛。』以免不能适应学人机宜。但熊先生这样广博精深,而其主张即心即佛的理由,好像不是(马祖为止小儿啼。佛果云:权说适应机宜。)这样。又何故呢?《新唯识论》:又曾举一公案:『吾平生最服膺马祖掏百丈鼻孔一公案,其揭示独体,及护持工夫,至为亲切。百丈侍马祖行次,见一群野鸭子飞过。祖曰:是甚麽?丈曰:野鸭子!祖曰:甚处去也?丈曰:飞过去也。祖遂回头将丈鼻孔一掏,丈负痛失声。祖曰:又道飞过去也。丈於言下有省。却归侍寮,哀哀大哭。同事问:汝忆父母耶?丈曰:无。问:被人骂耶?丈曰:无。问:哭作甚麽?丈曰:我鼻孔被大师掏得痛不彻。问:有甚因缘不契?丈曰:汝问和尚去。同事问祖:海侍者有何因缘不契?在寮中哭。告和尚为某甲说。祖曰:是伊会也,汝自问取他。同事归寮曰:和尚道汝会也,令我自问汝。丈乃呵呵大笑。同事曰:适来哭,如今为甚却笑?丈曰:适来哭,如今笑。同事罔然。次日,马祖升堂,众才集,丈出,卷却席,祖便下座,丈随至方丈。祖曰:我适来未曾说话,汝为甚便卷席?丈曰:昨日被和尚掏得鼻孔痛。祖曰:汝昨日向甚麽处留心?丈曰:鼻孔今日又不痛也。祖曰:汝深明昨日事!丈作礼而退。这一公案其意义至渊广。略言之,①示此心是超脱万物而独立的。虚寂神妙为万物实体,而不即是万物。譬如说:水为冰之实体,而水不即是冰。既现为物,即运於物之中。以主宰乎物,而不物化。夫本性体物者也。故见自性,则徧法界为一真显现。原无性外之物矣。而迷执有外在境物者,亦终不获自识其体物之本性矣。怀海於向上事,(《新唯识论》原注:透悟本性的工夫,名向上事。)用力已深,而未及彻,马祖知其然,故於行次见野鸭子飞过,即试诘之曰:是甚麽?怀海果答以野鸭子。盖习心发露於不觉也。作野鸭子解时,此心只是习心。若除去习心,便无所谓野鸭子这个物事。祖再诘其甚处去?怀师犹不了祖意。复答曰:飞过去也。其为习心所使如故。祖至是乃掏其鼻孔,更警之曰:又道飞过去也。怀师始於言下有省,盖其旷劫以来染污习气刹那顿息,由此豁然识得自己。其後上堂示众故云:『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原注:人人有个内在的灵光独耀的主人公而不自识,何耶?此心超脱一身与万物之表,而为其真宰。)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原注:此心自体虽无形相,而有无相之相,灼然呈现。不空无也,其德真实无妄,恒常而不可改易。所以说:为吾人之本性,万物之实体也。俗学拘守经籍,欲由文字以见道,而不悟,道非离心而外在者。今不反之自心,徒欲因文字悟道,是犹守筌蹄以为即鱼兔也。)心性无染,本自圆成。(原注:心自体上本无一毫染污,乃纯净至善者也。万善具足,万化不穷,是圆满义。法尔现成,不待造作,复说成义。)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原注:私意惑障等等。皆是习气,习气者,妄缘也。妄缘之言,显其不实在,非本性故。如如者,不变义。佛者觉义。即谓:心性,心性无染,圆明虚寂,故说:为佛。妄缘虽障碍心性,而心性恒自如故。不可变易,即是不随妄缘迁改。所谓:无染是也。譬如客尘,障於明镜,而明镜自体恒自如故。不受客尘污玷,故拂拭客尘,还复朗鉴。心性亦尔。但舍离妄缘,即还复本来明觉。)怀师这番话,直综括十二部经旨,当其被马祖掏鼻孔而有省。始伏除染习,顿悟自心,是超物独立的。易言之,即豁然见自本性,乃深悔从前逐物生解,而迷其真,今始省悟。所以哀哭,而继之以笑也。厥後所造益深远,却自此番扩充去。②示存持之要。(原注:存者存养,持者保任。)一般所以放失其心者,只以习心用事,向外逐境。积劫痴迷,无由解悟。怀师反己工夫大概近熟,祖於行次共见野鸭子飞过时,因乘机故诘,将诱而进之耳。怀师若果见性,则遇祖之诘,决不同於未见性人,直任习心冲口而出,以野鸭子答也。见性即证一真无待。宁复有物可说,故彻悟人覩山河大地,不作山河大地相想。覩男女不作男女相想。则其覩野鸭子也,宁作野鸭子相想耶?虽复随顺俗谛,并不遮山河大地,乃至野鸭子相。而遇诘者,启示本分事,无物可说时,必能鉴机立应,妙符至理。怀师滞於习心,未臻斯诣,祖故再诘,而师犹不悟,乃以飞过去答,於是祖掏其鼻孔至负痛失声,且戒之曰:又道飞过去也。而师至是始有省。夫祖所以申警之者,既令其自识独体,则由此勿舍存持。勤加涵养,亦不能外,是而别有进修之道也。何者?存持之功,唯在息其向外逐境之心。当令胸怀空虚,无取无着,此际则独体迥然。所谓:空不空如来藏也。怀海犹未空其逐境之习,即於存持工夫未得其要。马祖当机善诱,意深远矣!』这一公案是熊先生平生所最服膺的。解释得这样详细,但对後面『便卷却席。』『昨日被和尚掏得鼻孔痛。』『汝昨日向甚处留心。』『鼻孔今日又不痛也。』这许多方面,何以均未有申说,是否这些都无关重要呢?全部症结就在此处。上面说涅槃不能如幻,此地不许非心非佛,下面说般若空宗,耽空滞寂等等都是这个原因。所以谈到心性,则洋洋二万言,说到佛祖巴鼻等等,则不但不知有此事,且更不信有此事。甚至坚执不放。遂成《信心铭》所谓:『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於是自谓:『《新唯识论》实从佛家演变出来。如谓:吾为新的佛家,亦无所不可。然吾毕竟游乎佛与儒之间。亦佛亦儒,非佛非儒,吾亦只是吾而已矣。』这就无可再谈,只有痛惜而已。(三)空宗是否未识性体之全?并且耽空滞寂?至少有恶取空之倾向?《新唯识论》谓:『空宗未能识得性体之全。为其只知寂静而遏绝了生生不息之机,至少有恶取空之倾向,耽空滞寂。必须寂静之中,即是生机流行。生机流行毕竟寂静。若不兼具,即未得性体之全。』中国《易经》载:『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新唯识论》所谓:『一翕一辟,生生不息之机。』或许指此。公历一九二三年从英文翻译出版之科学大纲,已即有星球将成未成以前,星云开始凝结时之照片,其象与旧传周濂溪太极图极相似。唯太极图示天地阴阳将分未分之势。星云照片则示大地已经开始凝结。照佛家来说:天地将分,或地始凝结,均是这一世界成劫的开始。照科学来说:当此始凝之际,如果不计宇宙一切物体相互间之势力,则此时有二种力:①物质相吸引之力,类似所谓:翕。②旋转而生之离心力,类似所谓:辟。但《新唯识论》说:这个力,不同於物理学上之力。(照原文『雷雨之动满盈。』)及说:要从生化未形来看,则又似指一切依正生灭转变之推动势力,则就佛家来说:似属业力。或佛菩萨之愿力。唯业力包括善不善二种,是愿力亦是业力,从根本上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若说:这个生机,必须与空寂合并,才成全整的心性。好像电或磁等及一切物质原子中的阴阳二种,若缺其一即不能组成,则似大有问题。盖我们认为这个寂静与生机,两者不是并列并行,而是寂静包含生机,生机不碍寂静。请再看《首楞严经》:『佛言: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又言:『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目劳睛,则有狂花於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花相。』我们试把翕辟生机配到此地佛示的次序,看看应在什么地方?若照宗门来说:或许不要说第二第三,实已不知到了第几头了也。如果没有这样的生化,他所见心性,就未得其全。一般佛弟子对之恐多不能赞同。从前祖师有现成的偈语,似可借用:『万法本来无过咎,一心何更有生缘,叮咛固是婆心切,牧笛难教合管弦。』至於般若空宗(熊先生所谓)耽空滞寂,什么也空,连涅槃也空,这就算耽空滞寂了麽?中峰曰:『一法并教伊莫守,不知莫守未为贫。何如醉卧花毯上,乱把黄金掷向人。』再问:什麽叫耽空滞寂?简单一句,就是空不能有,寂不能照。一般认为,这多属於二乘的毛病。大乘实教,则空有无碍,寂照同时。试问:『有』是有什麽?『照』是照什么?无非上求佛道,下度众生。上求佛道,仍旧为的是下度众生。菩萨所事,唯在度生。《金刚经》说:度了无量无边众生,而无有一众生灭度。《华严经》说:菩萨进入八地,就什么心部没有了。是否他们不度众生了吗?是否八地以上,或《华严》亦耽空滞寂了吗?《华严》曰:『寂寞无言,为众生作佛事。』《维摩诘经》曰:『虽行於空。而植众德本。』《新唯识论》所引『宁起有见如须弥山,勿起空见如芥子许。』此话是对何等样人说的?为你着有,所以说空。为你着空,所以说有。本来无病,就不需吃药。小乘人灭尽定,犹如枯木,无运用之能。大士入实相定,心智永灭,而形充八极,顺机而作,应会无方。所以,没有度众生,不是不度众生。虽把黄金向人乱掷,仍是贫无立锥,不但贫无立锥,连锥也没有。般若行者难道不是这样麽?而这样的空寂,算耽空滞寂或恶取空麽?)
  (读者:希望见斯文者,於解脱长者驳斥熊十力先生文中,须见解脱长者意始得。复须於百丈被马祖掏得鼻孔痛,归寮大哭,继而又笑。翌日,马祖升堂,百丈卷席。乃至马祖曰:汝深明昨日事。丈作礼而退。这一公案,亦须见马祖和百丈意始得。有的人说:对公案不可涉解。诚然,但他只说得一半,因为他没有晓得解决生死的要旨在精进。高峰妙禅师云:『疑以信为体。悟以疑为用。』古德云:『祖意机前荐,凡情当下空。』)

{返回 程叔彪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无门直指 第二十七节 只此一事实
下一篇:无门直指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
 无门直指 第八十九节 末後句
 无门直指 第十七节 不可错认
 无门直指 第三十五节 观心
 无门直指 第七十八节 触犯忌讳
 无门直指 第七十六节 无一法与人
 无门直指 第三十节 公案
 无门直指 第四十四节 行解相应
 无门直指 第十八节 要识体用
 无门直指 第六十七节 无情说法
 无门直指 第九十九节 梦幻空花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菩萨的愿[栏目:传灯法语·乘宗法师]
 佛教对中国小说的影响(智海)[栏目:佛教与文学]
 原始佛教的处观(陈琼璀)[栏目:原始佛教理论]
 禅修过程中常见的几个问题[栏目:上师瑜伽·如何修持]
 入菩萨行讲义 第三十二讲 智慧品[栏目:卓格多杰仁波切]
 Quotes from H.H. Jigme Phuntsok Rinpoche[栏目:Dharma King Jigme Phuntsok]
 意幻供养的意义[栏目:达真堪布]
 往生不久的往生者被别人控制去做坏事或害人,要如何化解?[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苦果都是自己种下的[栏目:看开]
 本来面目[栏目:传灯法语·乘宗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