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无门直指 第五十二节 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返回 程叔彪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85
第五十二节 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七佛偈中,拘那含牟尼佛偈曰: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於生死。(这裏说得很清楚,『知是佛。』『别无佛。』至於第三句中『知』字,与前二句中『知』字。可以说:又同又不同。所不同者,仅体用之分而已。我们晓得这个东西与木石不同,他是有知的。这个知就是佛,别无佛。不过,这个『知。』与普通众生分别觉知的知,大不相同。这个『知。』虽知,等於无知。所谓:『知而无知,无所不知。虽无所不知,而一无所动。』『众生觉知之知,则知就知,不知就不知,分别取舍,随逐流转。』『一个属本来真性,一个属分别妄识,二者截然不同。』学人若要辨别,只要看是否不同木石而如同木石。因为有知,不同木石。等於无知,故如木石。那就有些相近了。然若竟误认六识妄知,那就认贼为子,醍醐反成毒药,自亦必须注意。)
  《禅源诠》曰:诸法如梦,诸圣同说,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体心用)本(来是)自(性的)知。(此一念无为十方坐断的法性佛性的体用——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在凡而不失。证圣而无得。)『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由无始迷之,故妄执身心为我,起贪嗔等念。若得善友开示,顿悟空寂之知,『知』且无念无形,谁为我相人相,觉诸相空,心自无念。(设使於诸有中起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此也。『逢缘荐取相应疾,就体消停得力迟。』中峰大师曰:『须信而後行,行而後到,到而後守,然後为得也。』岂不见香林四十年方成一片。故虽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古德云:若能无念即真求,更若有求还不识。)但得无念知见,则爱恶自然淡泊,悲智自然增明,罪业自然断除,功行自然增进。既了诸相非相,自然无修之修。烦恼尽时,生死即绝。(分别烦恼尽时,分段生死绝。俱生烦恼尽时,变易生死绝。)(教下而论,须断所知障同时,否则只是阿罗汉。)生灭灭已,寂照现前,应用无穷,名之为佛。问:性自了了常知,何须诸佛开示?答:此言知者,不是证知,意说真性,不同虚空木石,故云:知也。非如缘境分别之识,非如照体了达之智,直是一真如之性,自然常知。故马鸣菩萨云:真如者,自体真实识知。《华严》:回向品云:真如照明为性。又据问明品说:『知与智异,智局於圣,不通於凡,知即凡圣皆有,通于理智。』故觉首等九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云何佛境界智?(证悟之智。)云何佛境界知?(本有真心。)』文殊答智云:『诸佛智自在,三世无所碍。』答知云:『非识所能识。(不可识识者,以识属分别,分别即非真知,真知唯无念方见也。真参实悟,本分草料。)亦非心境界。(《经》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论云:心不见心。荷泽大师云:拟心即差。故北宗看心是失真旨。心若可看,即是境界。故此云:非心境界。)其性本清净,(不待离垢惑方净,不待断疑浊方清,故云:本清净。)开示诸群生。』(解脱长者:既云:本净,不待断障,即知群生,本来皆有,但以惑翳,而不自悟,故佛开示,皆令悟入,即《法华》中,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如上所引,佛本出世,只为此事也。彼云:使得清净者,即宝性中离垢清净也。『此心虽自性清净,终须悟修,方得性相圆净。故数十本经论,皆说:二种清净,二种解脱。今时学浅之人,或只知离垢清净,离垢净解脱,故毁禅门即心即佛。或只知自性清净,性净解脱,故轻於教相,斥於持律坐禅调伏等行。不知必须顿悟自性清净,性自解脱,渐修令得离垢清净,离障解脱,成圆满清净究竟解脱。若身若心,无所壅滞,同释迦佛也。』)《宝藏论》亦云:知有有坏,知无无败。(此皆能知有无之智。)真知之知,有无不计。(既不计有无。即自性无分别之知。)如是开示灵知之心,即是真性,与佛无异,故显示真心即性教也。《华严》《密严》《圆觉》《佛顶》《胜鬘》《如来藏》《法华》《涅槃》等四十余部《经》。《宝性》《佛性》《起信》《十地》《法界》《涅槃》等十五部论。虽或顿或渐不同,据所显法体,皆属此教,全同禅门第三直显心性之宗。问:既马鸣标心为本源,文殊拣知为真体,如何破相之党,但云:寂灭,不许真知?说相之家,执凡异圣,不许即佛?答:西域传心,多兼经论,此方迷心执文,以名为体。故达摩善巧,拣文传心。标举其名,(『心』是名也。)默示其体。(『知』是心体也。)喻以壁观,令绝诸缘。问:诸缘绝时,有断灭否?答:虽绝诸念,亦不断灭。问:以何证验,云不断灭?答:了了自知,言不可及。师即印云:只此是自性清净心,更勿疑也。若所答不契,即但遮诸非,更令观察,毕竟不与他先言『知』字,直待自悟,方验实是亲让其体,然全印之,令绝余疑。故云:默传心印。所言默者,唯默『知』字,非总不言,六代相传,皆如此也。至荷泽时,他宗竞播。欲求默契,不遇机缘,又思惟达摩悬丝之记,(达摩云:我法第六代後,命如悬丝。)恐宗旨灭绝,遂明言『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任学者悟之浅深,且务图宗教不断,亦是此国大法运数所至,一类道俗合得普闻,故感应如是。其默传者,余人不知,故以袈裟为信。其显传者,学徒易辨,但以言说除疑,况既形言,足可引经论等为证。又谓:空宗以分别为知,无分别为智。智深知浅。『性宗以能证圣理之妙慧为智,以该於理智,通於凡圣之灵性为知。』知通智局。又曰:若无知见等体,显何法为性?说何法不生灭等?必须认得见今,了然而知,即是心性,方说此知。不生不灭。又曰:设有人问:每闻澄之即清,混之即浊,堰之即止,决之即流,而能灌溉万物,洗涤万秽,此是何物?答云:是水。愚者认名,便谓已解。智者应更问云:何者是水?答云:湿即是水。(剋体指也。此一言便定,更无别字可替。若云:清浊凝流是水,何异他所问之词。)佛法亦尔。设有人问:每闻诸《经》云:迷之即垢,悟之即净,纵之即凡,修之即圣,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此是何物?答云:是心。愚者认名,便谓已识。智者应更问:何者是心?答:『知』即是『心。』(指其体也。此言最的,余字不如。若云:非性非相,能语言运动等是心者,何异他所问词也。)以此而推,水之名体,各唯一字,余皆义用,心之名体亦然。湿之一字,贯於清浊等万用万义之中。『知』之一字,亦贯於贪嗔慈忍善恶苦乐万用万义之处。今时学禅人多疑云:达摩但说心,荷泽何以说知?如此疑者,岂不似疑云:比只闻井中有水,云何今日忽觉井中湿耶?思之思之。直须悟得水是名,不是湿,湿是水,不是名,即清浊水波凝流,无义不通也。以例『心是名,不是知,知是心,不是名,即真妄垢净善恶,无义不通也。』空宗相宗为对初学及浅机,恐随言生执,故但标名,而遮其非,唯广以义用,而引其意。性宗对久学及上根,『令忘言认体,故一言直示。』(达摩云:指一言以直示,後人意不解寻思,何者是一言?若云:即心是佛是一言者,此是四言,何名为一言也。)认得体已,方於体上照察义用,故无不通矣。(学人读此,当无不豁然了悟,方感祖师实在慈悲,老婆心切。倘再认贼为子,岂祖师之过哉!又:太虚大师《大宗地引论》谓:『六祖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问诸人还识否?』才被神会名作本源佛性,以为假智,假谁可得,遂滞于名相知解中,而失教外之传。此与贤首等之知解教徒,以诸美辞,种种形容,绘画绝言思之一真法界,自谓:超越先哲,能言龙树世亲诸祖所不能言。殊不知诸祖岂不能言哉!『特以实非言思之所及耳。』虽构种种形容绘画之说,徒益名相之影,反障证悟之门,故曹溪力呵之。有曹溪力呵之故,虽有神会等知解宗徒,而宗风仍畅。圭峰则由知解宗徒,更兼知解教徒,厥後永明顺而正之,落草愈甚,宗徒教徒,殆皆没入知解。不斯离言妙悟,封着名相,二三真禅,唯用峻险或截击为法门,务以扬落知解为事,以延教外之传。故堕於知解者,不唯失宗,亦失於教。按太虚大师,听说是属於唯识一派,但观其各种著述,亦能通宗,见地很好。此处所说:虽不无来由,不过,未明药物本身,或许有些副作用,但某些病症,确非此药,不能医治。不见二祖曰:『正坐时知坐是心,知有妄起是心,知无妄起是心,知无内外是心。』又:二祖答:『不成断灭』句之下,或有载『了了常知,言不可及』之语。此言不可及之句固极重要,而主要究在了了常知。至有人谓:『知之一字,众祸之门。』自亦不可不知,全在各人善於领悟。不过,从实际讲来,若说知之一字,众妙之门是错,若说知之一字,众祸之门亦错。学人必须会得此『两错』始得。不过,这众妙之门的『知。』与那个众祸之门的『知。』完全不同。一个出自妄识,一个出自真心。真心之知,唯悟了的人,方能明了。这个『知』不同於一般的知,亦不同於不知,就是『知。』既异於土木金石,亦异於低级动物。(八无暇之一。)有人为要别于妄识之知,亦把他叫作『觉。』程度增进则就是『智。』欲了空花,非此不可。系直从真心出入。炽然分别而没有分别。虽说没有分别,但与聋盲死人完全不同。若仍不会,请再看下面。)
  《宗镜录》载:诸法如梦,诸圣同说,妄念本寂,尘境本空,本空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众妙之门。若顿悟此空寂之知,知且无念无形,谁为我相人相,修行妙门,唯在此也。《宗镜录》又载:问:心是名,以何为体?答:『心是名,以知为体,此是灵知。』性自神解,不同妄识,仗缘托境,作意而知。又不同太虚空廓,断灭无知。故《肇论》云:般若无知者,无有取相之知也。常有人皆谓:般若是智,智则有知也。若有知,则有取着,若有取着,则不契无生。今明般若真智,无相无缘,虽鉴真谛,而不取用。故云:无知也。故《经》云:『圣心无知,无所不知矣。』又:《经》云:真般若者,清净如虚空,无知无见,无作无缘,斯则知自无知矣。岂待返照,然后无知者哉。只此知性,自无知矣,不待忘也。以此真知,不落有无之境。是以诸佛有秘密,秘密之教,祖师有默传,密付之宗,唯亲省而相应,非言诠之示表。若明宗者,了然不昧,寂尔常知。昭昭而溢目腾辉,何假神通之显现,晃晃而无尘不透,岂劳妙辩之敷扬。为不达者,垂方便门,令依此知,无幽不尽。
  永嘉曰:若以知知寂,此非无缘知。如手执如意,非无如意手。如手自作拳,非是不拳手。亦不知知寂,亦不自知知。不可为无知,自性了然故,不同於木石。手不执如意,亦不自作拳,不可为无手,以手安然故,不同於兔角。夫以知知物,物在知亦在。若以知知知,知知则离物,物离犹知在。起知知於知,後知若生时,前知早已灭。二知既不并,但得前知灭,灭处为知境,能所俱非真。前则灭,灭引知,後则知,知续灭。生灭相续,自是轮回之道。『今言知者,不须知知,但知而已。则前不接灭,後不引起,前後断续,中间自孤。当体不顾,应时消灭。知体既已灭,豁然如托空,寂尔少时间,唯觉无所得。即觉无觉。无觉之觉,异乎木石,此是初心处。』冥然绝虑,乍同死人,能所顿忘,纤缘尽净。[闯-马+臭]尔虚寂,似觉无知,『无知之性,异乎木石,此是初心处。』领会难为。
  云水老人曰:若论佛法,本是无法,无法而有妙趣。一切法,皆为这点趣窍而立经文。行人切莫住着妙谈阔论为事。真参实学,专看自心。不必依净是我本体。又莫依乱是我本体。又莫依不净不乱是我本体。『凡有所依住,皆不是我本体。』将此三心除尽,更看却是何人见闻觉知。若知觉时,有见闻觉知之心,又不是也。当净时亦不存净心,闹时亦不存闹心,在中平时亦不存中平心,常知常见,更不住知见,虽然有知,却无知量心,恰恰是也。知是又非,一切动净,了了分明,万事无妨。此名曰:『自动自净,一切皆非心行也。若至此地,则可名为见性明心。』若有明心见性的心,又非为见性明心也。凡言见性明心者,皆是妄言。『不可用有心,不可用无心,不可用非有非无心。如此一切心除去,你看更有个甚麽妙趣?』咦!迷者太甚。自亦不识。问曰:却又识个甚麽?答:嗳。虽然无个甚麽,却有空知。问曰:又知个甚麽?曰:不住知。追问:却是谁不住知?曰:问谁不住知者是也。再问:『是又是个什么?』答:『虽有千言万语,终不能说着本体。虽不能说着本体,又不能离本体。』大凡参学者,尽为转一窍故耳。别外更无可参求。若直了一窍,另无可得,功久自通。『自体本空,不离心求,极其了达。心亦无心,方知我实体真空的玄妙,与千佛万祖无二无别。到此地,方知一切无他人,一切尽是我眷属。到此地,用守道工夫。第一要万事谨慎,切莫动心。』善念慈念,一切除去。色空幻景,一切照破。更莫见好见歹,见是见非。一切无见,自体自见。常观这边那边,丽丽分明,清清白白,全在戒定慧中。星力不费,有何难哉!『若要看经,即参《六祖坛经》。皆是依无住为体,无念为本,无相为宗。若透三无,则妙窍自然现前,方知除凡心用,更有圣心用也。』(云水此段说得再清楚没有了。学者不可错过。唯再不得笼统颟顸,认贼为子。)
  《金天基参禅入门要法》载:佛法工夫有一句妙诀,曰:『坚持正觉。』要知信力曰:坚。谓:坚固而更变也。念力曰:持。谓:持执而不厌久也。正觉者,圆明普照不偏不亏也。人能发此正觉,本性自然显露,一切妄心,不待驱除,而自降伏。譬如日光一照,黑暗尽明矣。此虽有四字,其实只一觉字。但此『觉』字,皆由『定慧』而致也。人能知得此觉,须要振起精神,即如将军在阵,又如刑官在廷,着丝毫昏沉不得。
  《肇论》略载: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故《经》云:圣心无所知,无所不知,信矣。是以圣人虚其心,而实其照,终日知,而未尝知也。《经》云:真般若者,清静如虚空,无知无见,无作无缘,斯则知自无知矣。岂待返照,然後无知哉。夫圣心者,微妙无相,不可为有,用之弥勤,不可为无。不可为无,故圣智存焉,不可为有,故名教绝焉。是以言知不为知,欲以通其鉴,不知非不知,欲以辨其相。辨相不为无,通鉴不为有。非有,故知而无知,非无,故无知而知。是以知即无知,无知即知。《经》云:圣智无知,而无所不知,无为,而无所不为。此无言无相寂灭之道。岂曰:有而为有,无而为无,动而乖静,静而废用耶?是以闻圣有知,谓之有心,闻圣无知,谓等太虚,有无之境,边见所存,岂是处中莫二之道乎!且无知生於无知,(中吴注:谓:无知之体,发无知之用。)无无知也,无有知也。无有知也,谓之非有,无无知也,谓之非无。所以虚不失照,照不失虚,泊然永寐,靡执靡拘,孰能动之令有,静之使无耶?!故《经》云:真般若者,非有非无,无起无灭,不可说示於人。何则?言其非有者,言其非是有,非谓:是非有。言其非无者,言其非是无,非谓:是非无。非有非非有,非无非非无。是以须菩提终日说般若,而云无所说。此绝言之道,知何以传。(中吴注曰:至道绝言,真知本有,讵可传乎。)然则知之为体,具载群籍,是以文殊抗志《华严》,马鸣潜神《起信》。荷泽开拓众妙,圭峰包并一言,自非内印圣心,外迹祖训,其何以复游其源哉。庶参玄君于有以会之耳。
  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否?』泉曰:『拟即乖。』问:『不拟,争知是道?』曰:『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耶!』州顿悟玄旨。後来有问赵州:『学人全不会时如何?』州曰:『我更不会。』问:『和尚还知有也无?』州曰:『我不是木头,作麽不知。』曰:『大好不会。』州拍掌大笑。
  《宝藏论》曰:若有所知,即有无知,有知不知,即有二也。是以大智无知,而无不知,炽然常知。『常知无知,假号为知。非我非所非心非意。』夫有为数法,即有所知。若无为法,犹如虚空,无有涯际,即无知不知。夫圣人所以言知者,为有心有数有为有法,故可知也。所以言无知者,为无心无数无为无法,故不可知也。若以有知,知於无知者,无有是处,譬如有人终日说空,但人说空,非空说也。若以彼知,知无知者,亦复如是。夫圣人所以或言我知者,皆是对迷约事,破病除疑,实无二者,知无知也。所以说:无知者,为彼愚夫不了真一,着我我所,妄计能知所知,故说:无知无分别。彼愚夫闻已,即学『无知。』如痴人不能分别,是以圣人因彼虚妄,即言如来了了知见,非不知也。愚夫闻已,即学『有知。』由有有知,即有知碍,亦名虚知,亦名妄知。如是之知,转非道也。故《经》云:众生亲近恶知识,长恶知见。何以故?彼诸外道,前知未来,後知过去,中知身心,身心不净,故不免生死。夫一切学无知者,皆弃有知,而学无知。『无知者,即是知也,然自不觉知。』复有弃无知,而学有知者,知即有觉,有觉故,心生万虑,意起百思,还不离苦。彼知无知二见,皆不能当体虚融,如理冥契,遂不能入真实也。『夫真实者,离知无知,过一切限量。』
  磁州神藏大师上堂曰:知而无知,不是无知,而说无知。便下座。南泉谓:始道得一半。黄檗曰:不是南泉要驳他,要圆前话。

{返回 程叔彪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无门直指 第五十三节 解说深坑
下一篇:无门直指 第五十一节 无情有佛性
 无门直指 第六十节 定慧
 无门直指 第四节 在什麽处
 无门直指 第八十八节 传承授受
 无门直指 第六十七节 无情说法
 无门直指 第八十五节 次第
 无门直指 第二十三节 现量
 无门直指 第十七节 不可错认
 无门直指 第三十五节 观心
 无门直指 第八十九节 末後句
 无门直指 第四十一节 五位王子、内绍外绍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附录 佛光永照(代跋)[栏目:佛遗教三经·白话文]
 贝诺法王2006年于高雄中心开示皈依[栏目:贝诺法王]
 三九 庵婆波利[栏目:长老尼之譬喻]
 12a 弘一法师论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圣德大观[栏目:02 经注]
 《发智论》导读[栏目:高振农教授]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四十课[栏目:大圆满前行广释]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二、料简心心所为一为异[栏目:韩镜清教授]
 清净心[栏目:远凡法师·禅的世界]
 学佛法要能勇于改过[栏目:宣化上人]
 「连结」之护?攸关组织生死[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